Yoana Wong Yoana Wong

大腸腫瘤2023必看介紹!(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治療大腸癌的方法主要有三個,分別為外科手術、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 大腸癌早期可以單用手術,將癌細胞切除,但較後期的大腸癌,則視乎癌細胞的情況:如並未擴散,除手術外,可兼用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如已經擴散,則主要依靠化療,控制病情。 3.內鏡檢查 包括直腸鏡、乙狀結腸鏡、纖維結腸鏡等,是目前最可靠的檢查方法,但仍有漏診的可能。

大腸腫瘤

而大腸鏡檢查及胃鏡檢查均是發現早期大腸癌或胃癌的最佳篩查利器,如能及早接受胃鏡或大腸鏡檢查,不單能讓胃癌患者在早期開始接受適當的治療,更能有效預防腸癌形成。 如您有腺性瘜肉(腺瘤)病史,患上大腸癌的風險會增加。 若瘜肉體積較大或數量較多,或被驗出細胞變異,患者更須多加注意。 另一方面,如您已曾患上大腸癌(尤其是病發時較年輕),即使已將腫瘤徹底切除,大腸的其他部分發生癌變的機會亦會較高。

大腸腫瘤: 大腸癌末期沒法救嗎?剖析轉移症狀與治療

在2012年,有140萬例新診斷的大腸直腸癌,且造成69.4萬人死亡。 大腸腫瘤2023 大腸直腸癌在已開發國家較為常見,占全世界總案例數的65%。 大腸腫瘤 治療方法大腸癌的治療方法包括單獨或合併使用外科手術、化療(使用抗癌藥物)或放射治療(利用X光對付或消滅癌細胞)。

注意各種癌症的TNM分期數值皆有所不同,因此不同類型癌症的分期並不相等。 以肺癌為例,T1a即腫瘤小於1cm ,而在乳癌的分期,T1a即腫瘤大於0.1cm但小於0.5cm 。 定期覆診及檢驗能夠偵測和及時發現復發或異時性腫瘤,予以及時診治,並治理其他因治療而引起的併發症,加速康復,提高生存率。 在2019年,大腸癌新症共有5 大腸腫瘤 556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15.8%。 當中,男性有3 236宗,而女性則有2 320宗。

大腸腫瘤: 大腸癌前兆-有何症狀及相關症徵兆治療

癌胚抗原本身是大腸細胞內的一種物質,當大腸細胞癌變時,大量癌胚抗原就釋放到血液當中,令血液中的濃度上升,因而癌胚抗原可以用來觀察大腸癌的病況。 家族中有人患過腸癌,直繫家族成員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便會較高。 如果年齡在45歲以下的父母親或兄弟姊妹得了大腸癌,或者同一家族中有幾個人患有大腸癌,得大腸癌的風險都會增加。 當惡性腫瘤生長在腸道內,大腸壁便會收窄,糞便亦會因此而持續變得幼小和稀爛。 此外,若糞便的表面上留有血跡,甚至附有黏液,這些特徵同樣是患有大腸癌的重要症狀。

所以任何癌症一旦發現時,分期診斷的工作都相當重要。 是依據上面Dukes 先生分類法而來,在1954年提出,主要是將B、C兩期再做近一步區分。 大腸腫瘤 依據癌細胞侵犯深度與淋巴結轉移數目,細分列出B1B2C1C2不同的期別。 C1是有了淋巴結轉移,旦未侵犯腸壁外的脂肪組織。

大腸腫瘤: 腫瘤危險因子與自我檢查

雖然大腸癌的成因至今仍眾說紛紜,但多數大腸癌案例與病人的生活習慣有關,例如攝取過量的動物性脂肪、蛋白質、少吃植物纖維的食物、肥胖、缺乏運動等,都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還是再強調分期在手術之前通常只是臆測,除非是已有了很明顯的轉移現象,否則唯依靠病理診斷,才會有較確實的結果。 有了分期資料,則可提供日後進一步治療的參考,與預後的預測。

大腸鏡檢查透過內視鏡從肛門進入,大腸鏡通過大腸彎曲處時,會出現輕微不適及疼痛感;無法忍受疼痛民眾,靜脈給予短效鎮靜及麻醉止痛藥做無痛大腸鏡檢查,檢查很安全。 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 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 大腸直腸癌應該要有血便、便秘、腹脹等症狀,其實絕大多數的患者一點症狀都沒有,幾乎都是在定期檢查被發現的。 最完整大腸結構檢查,從肛門口開始,包含乙狀結腸、升結腸到終端站迴盲瓣,全長約120到150公分。 1.排便習慣改變:每人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不同,排便習慣當然也不同,但若是與過往自身的排便習慣迥異,如便秘與腹瀉交錯、糞便型態改變(糞便變細、變水)等,也請要留意。

大腸腫瘤: 大腸腺瘤的病因

有些患者的大便會有很多黏液;直腸腫瘤的患者或會有裡急後重的感覺(需要大便卻無法順利排出)。 B.轉移危險性較大的Ⅱ、Ⅲ期患者(其目的主要在於提高生存率。綜合多數前瞻性的隨機研究發現,術後化療約可使Ⅲ期病人的5年生存率提高5%左右)。 C.晚期腫瘤手術未能切除或不能接受手術、放療的患者。 D.術後、放療後復發、轉移而又無法再手術的患者(其目的在於減輕痛苦、延長生命。已有的研究表明化療可使20%~40%的患者腫瘤完全消失、縮小或穩定,但緩解時間一般只有2.5個月,長期緩解的患者少見)。 病人有腹痛、腹瀉、裡急後重、黏液膿血便、大便次數增多、左下腹壓痛等為特徵。

有可能是檢查前三天吃到豬血或類似紅肉,或吃到含鐵質高的菠菜與蘋果,排除這些因素後,就要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減肉減油、多蔬少油不炸、減少肉類攝取,以雞、魚等白肉或豆類,取代豬和牛等紅肉。 大腸構造比較適合多吃高纖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

大腸腫瘤: 大腸癌在香港普遍嗎?

而根據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就大腸癌的調查顯示,第三期的五年存活率只有25 – 55%, 大腸腫瘤 去到第四期甚至只有8%。 因此推斷,Chadwick極有可能是錯失了其治療黃金時期。 患者完成治療後,需要定期覆診以及進行大腸鏡檢查,以監察癌細胞會否出現復發或擴散情況。 至於一些較晚期的個案,例如第2期至3期結腸癌患者,因為手術後癌細胞留在體內的機會較高,故此建議在手術後再進行化療,防止復發 。 醫生會建議部分結腸癌患者在手術後進行化療,以消滅可能殘留在體內的癌細胞。 對於直腸癌患者,醫生或會建議其在接受手術前進行同步的化療和放射治療,以縮減直腸腫瘤的大小,並減低癌症復發的風險。

  • 利用電腦掃描技術,拍攝腸臟的二維和三維影像,過程快捷,且無須麻醉,較適合不想接受入侵性檢查的人士。
  • 國內外均有"大腸癌家庭性"的報道,大腸癌患者血親中死於本病者比一般人明顯增高。
  • 由於腫瘤藏在大腸內壁或黏膜,並無轉移至其他器官或淋巴,因此一般會安排外科手術切除腫瘤,術後只需觀察情况,毋須接受任何輔助治療。
  • 一般來說,長在升結腸的大腸癌較不會造成阻塞,因為這邊的糞便很稀,不太會被塞住,所以腫瘤可以長得很大顆,卻一點感覺都沒有。
  • C.晚期腫瘤手術未能切除或不能接受手術、放療的患者。
  • 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

在這個情況下,患者應有充足的休息,避免受傷或暈眩。 俗稱「電療」,以高能量射線破壞癌細胞,能夠集中照射癌腫,避免損害正常細胞。 由於只屬局部治療,射線觸不到的部位並不會受影響。 大腸腫瘤 在進行電療之前,醫生會在患者的皮膚上畫上記號,確保射線能夠準確進入體內的目標。 標靶藥物也是一種抗癌藥物,配合化療使用,可加強療效或延長患者的壽命。

大腸腫瘤: 大便後仍有便意

由於其分類特點,只有當對完整的腺瘤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後,才能確定腺瘤的組織學類型。 若屬於高風險族群,包括自己或家族成員曾經患有腸瘜肉或大腸癌的人士,便更要在較年輕時便開始進行檢查,檢查次數亦應較為頻密。 上述手術都可以用傳統開腹、或以腹腔鏡(微創)方法進行。 腹腔鏡手術通常手術時間較長、成本較高,但傷口和痛楚較小、康復和住院時間較短,而復發率及存活率與傳統手術相約。 位於直腸的腫瘤,若不是低度分化 的,可接受少於5cm的遠端邊沿 ;但相關的「直腸系膜」內藏淋巴結,應完全切除 ;手術為「前位切除術」、或「低前位切除術」。

  • 對於癌細胞已經侵入淋巴結的病人,運用化學或放射線治療,可以降低部份手術病人癌復發的危險,改善手術存活率。
  • 癌症幾乎可影響身體所有部位和器官,就著癌症發生的部位、期數、性質等差異,都有不同的治療組合和選擇。
  • 目前因MMC的骨髓抑製作用和腎毒性而應用有所減少。
  • 部份病人會按腫瘤的基因的變異或會採用標靶治療與化學藥物一併使用,以將整體療效提升。

接受外科手術切除大腸腫瘤的病人,手術後若傷口癒合不良,有可能造成腹膜炎及敗血症;手術後也可能因腸道受細菌感染而導致炎症,也有可能出現排尿功能障礙。 近年大腸癌切除手術多採用微創手術或在腹腔鏡下進行,大大減低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手術切除腫瘤是根治大腸癌的主要方法,可以根治早期大腸癌和少數已經擴散到肺或肝臟的大腸癌。 近年部份大腸癌切除手術已採用微創手術進行,不但加快病人康復過程,更大大減低了病人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部份直腸癌病人須要全直腸及腸繁膜切除手術,以増加治癒機會。 進行大腸鏡檢查時,病人會感到腹部氣脹及輕度不適。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