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大腸癌系列5大著數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而根據醫管局在2021年2月4日「世界癌症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香港共有34,028人患癌,當中以大腸癌患者人數最多,達5,634人,即每6名癌症病人中,便有一人患上大腸癌。 適用於初步檢查結果異常人士,或有較大風險罹患大腸癌的高危一族。 此方法利用連接小鏡頭的幼軟管,由肛門進入直腸,並為整條腸道進行檢查。

大腸癌系列

生活易會員於本網站內所發表的全部內容為即時更新,因此生活易不會預先審查任何內容,並不會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質量。 此外,會員所發表的全部內容均屬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生活易之言論及立場。 如從而引起任何損失或法律糾紛,生活易概不負責。 因為腸道內有腫瘤阻塞,容易造成腹部脹氣疼痛,身體為了調節壓力因此會頻繁排氣,隨著放屁氣體的排出,脹氣腹痛的現象就會適度緩解。 』 ( 50歲~74歲國人每 2 年一次免費檢查 ),若是家族中一等親內有大腸癌的病史紀錄,即使未達免費檢查年齡,也要提高警覺定期自費檢查。

大腸癌系列: 大腸癌概況

然而第三期腫瘤病階段,就算用適當的方法去切除腫瘤及淋巴核,五年的復發率仍有20 – 30%,並且要再次進行復發手術治療。 另外在治療期間,也有可能對化療的反應不太理想,因而未能壓抑癌細胞擴散,最終致命。 而根據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就大腸癌的調查顯示,第三期的五年存活率只有25 – 55%, 去到第四期甚至只有8%。 因此推斷,Chadwick極有可能是錯失了其治療黃金時期。

大腸癌系列

影像檢查:透過磁力共振及電腦掃描影像檢查技術,有助醫生清晰掌握身體各部位包括軟組織的癌細胞位置、擴散或轉移情況。 大腸癌系列 早期大腸癌可能沒有明顯病徵,病人亦難以察覺是否有大腸瘜肉存在,因而大部分有明顯症狀的人士在確診時都已屬於第三期。 游正府表示,傳統手術有15到20公分的傷口,腹腔鏡將鏡頭與器械穿入患者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口小、疼痛減少。 長庚經驗顯示,患者術後隔日便能下床,住院天數比傳統手術患者少一至三天,可盡速回歸正常生活。

大腸癌系列: 疾病百科

這是最常見的模式,引致約65-70%的「偶發性」大腸癌,亦是最早發展的模型。 特徵是「核型異常」(染色體整條或大幅變動,引致「非整倍體」、「基因擴增」、「雜合性缺失」 等情況),與及個別的基因突變。 常見涉及的基因包括APC、KRAS、TP53、DCC、SMAD 等。 然而,基因突變的成因、模式(路徑)及那一基因受影響,卻是多樣化的。 患者的致病原理不同,疾病的行為亦可有很大分別。 其實,大腸癌並不可怕,因為大腸癌剛開始形成的時候都只是小小顆的瘜肉,這些小瘜肉幾乎都可以經由大腸鏡切除,幾乎都不需要住院。

  • Chadwick 年僅43歲死於大腸癌,甚至於四年前即39歲便確診,明顯算是年青確診個案。
  • 此文章內任何與Bowtie產品相關的內容僅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客戶應參閱相關產品網頁內詳細之條款及細則。
  • 大腸構造比較適合多吃高纖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
  • 癌症已經生長到結腸或直腸的最外層(T3)或穿過內臟腹膜(T4a),但尚未到達附近器官,它已經擴散到一到三個附近的淋巴結(N1a 或 N1b)或淋巴結附近的脂肪區域(N1c)。
  • 此項全球首創技術透過檢測糞便的4種細菌基因,了解大腸健康狀況包括有否患大腸癌、瘜肉復發等,有助精準找出患者,讓他們及早接受大腸癌治療。

突變(Mutation):指細胞產生異常變化,可能是細胞在分裂過程中出現錯誤,也可能是日常環境中不同因素令細胞產生變化。 香煙和酒精 - 大腸癌系列2023 醫學界相信吸煙和大量飲酒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男性每天飲酒的上限為 2 杯,而女性則為每天 1 杯。 醫學界現時有不少指引建議50歲開始篩查大腸癌,當地的美國腸胃病學學院今年3月更新了有關指引,建議踏入45歲開始要做大腸癌篩查。

大腸癌系列: 症狀

男性和女性的發病年齡中位數分別為68歲及69歲。 大腸癌新症以男性居多,於2019年男女新症比例約為1.4比1。 若對於本院有任何讚美、抱怨及建議請至「院長信箱」,如有健康問題諮詢請至「民眾發問」,會有專人回覆您,謝謝您的配合。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用以診斷腸癌的準確度不足,但可反映腸癌的嚴重性和用作跟進腸癌有否復發。

大腸癌系列

第 2 期的高危險群與第 3 期、第 4 期的大腸直腸癌,必須接受化學藥物治療。 我們的身體由無數細胞所組成,而人體内的基因會負責指令這些細胞因應身體的需要,分裂出更多細胞,以取代體内一些受損、老化或死亡的細胞。 不過,當這些基因受到破壞,便有可能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引發癌症。 』來作分期判斷,而大腸癌的治療方法都得透過『外科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這三種方式來清除癌細胞。 多數移轉延伸症狀在於【血便、尿痛、神經疼痛、失禁】等現象。

大腸癌系列: 【延伸閱讀:大腸癌最愛找上誰? 醫師教你如何預防大腸癌】

當腫瘤生長至腸腔嚴重狹窄,可引致「腸梗阻」(即腸道完全阻塞,會有腹痛、腹脹、嘔吐和便秘等徵狀)。 有些腫瘤穿透腸壁後壞死,可引致「穿孔」及腹膜炎。 「微衛星」 是指一組串聯連續重複的DNA,串聯長度為2至5個「核苷酸」,通常重複5-50次。 這些「微衛星」分佈廣泛,特別容易出現「鹼基」錯配。 因此「微衛星不穩定」(「鹼基」錯配增加),便可用作「錯配修復」機制失效的指標。

期數(Staging): 指體內癌細胞及腫瘤的生長和擴散程度,患者可透過期數了解病情的階段,而醫生亦可藉此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 。 如閣下擁有任何健康相關之服務及產品,並有興趣成為健康生活易的服務及產品供應商,歡迎與健康生活易業務發展部聯絡。 我們會於2個工作天內回覆,為閣下提供更多有關合作詳情。 在較後期的大腸癌或是手術上較困難的,都會在手術前先進行這種以高能量的集中射線,來局部破壞癌細胞治療,這方式較常用在直腸癌,結腸癌上較為少見。 但如果在較後期的大腸癌情況,往往癌細胞會擴散到肝臟、肺部等遠端器官上,那麼就得要輔以高溫(射頻燒灼&微波消融)或是低溫的方式去將遠端器官上的癌細胞感染點消滅。 大家可參考香港防癌會出版的《大腸癌治療與預防》,內容包括介紹大腸癌的資訊,以及一系列的健康飲食和食譜推介。

大腸癌系列: 大腸直腸癌的分期

相信親眼看過大腸直腸癌的人應該不多,所以會覺得很抽象,其實,只要看過大腸癌的真面目,就能夠理解為何會出現某些症狀,又為什麼有人的腫瘤很大顆卻一點症狀都沒有。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並邀請各專科醫師撰稿,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只要免費註冊會員就能使用整合診所、藥局等醫療機構的地圖資訊,便捷的搜尋功能,是您的就醫好幫手。 大腸癌系列2023 大腸癌是香港常見的癌症,以新增個案計算大腸癌更是男性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 年紀愈大患上大腸癌的機會便愈高,特別是50歲以上的人士更要加倍注意。 如果超過一公分,癌化的機率高;體積小可透過內視鏡切除,如腫瘤太大需外科手術,並做大腸鏡檢查追蹤。

這是因為就算FOB數值正常,也不代表沒有癌症。 我有個病人從婦產科轉過來,她是帶有MMR相關的基因缺陷,先罹患卵巢癌後,做大腸鏡發現也有大腸癌,在積極治療活過5年後,沒想到追蹤檢查時,電腦斷層又發現有胰臟癌! 她一個人得了3個癌症,但幸好都是早期發現,胰臟癌開刀後也超過10年了。

大腸癌系列: 大腸癌分期:TNM分期法0~4期、取決癌細胞擴散程度

蔬果蘊含豐富膳食纖維,它們吸收水分後會膨脹,刺激腸道,讓蠕動作用更旺盛,有助預防大腸癌。 同時纖維可增加飽肚感,自然降低大吃大喝的慾望。 新年臨近,少不了與親朋戚友享受各種美食、美酒或各種精美的甜點,減輕日常生活壓力。 可是,新年餐桌上可能滿佈不健康的食物,若大量攝入或許會導致腸道瘜肉生長,嚴重者可誘發癌症,如大腸癌。

大腸癌系列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指出,M3檢測技術的特點包括非入侵性、毋須預先清理腸道,及可於家中收集糞便樣本。 只需將樣本交回醫院實驗室,4小時內便可知結果。 不少腸道疾病患者(例如腸癌、腸炎)都會出現腸道細菌分佈改變或「菌叢不良」(即因微生物的分佈生態失衡而造成疾病)的問題,導致放屁狀況異於平日,而多數表現為屁變多及氣味變臭,亦有無法放屁的情況出現。 訪問時指,大腸癌患者在手術後2年內的復發率約40%,而術後第3到5年後亦有約10%的人會復發,因此康服後仍需配合醫生定期檢查。 整體死亡風險有持續下跌趨勢,但女性癌症死亡率跌勢較男性放緩,黃錦洪相信死亡率下跌與治療方案改善有關。

大腸癌系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重點:

盡可能減少接觸有致癌風險的東西是對的,但若不是一定要追求活到一百多歲那樣的長壽,也不用過於恐慌,要吃多少、承擔多少風險,就看每個人的選擇了。 不過,紅肉還是有其營養價值,比如可提供較好的鐵質來源,除非本來就吃素,否則不建議因此完全不吃。 飲食重點在於均衡,現代人肉類攝取往往過量,除了應調整為合適的份量,肉類的選擇也不應太偏重紅肉,魚肉、雞肉等白肉一樣有充足營養。 大腸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貧血、易倦、體重下降等屬早期症狀,但許多人都未必聯想到這些症狀與大腸癌有直接關係,因此在早期難以察覺。 在檢查後如病人出現輕微不適,或對檢查結果、服藥有疑問者,應向醫護人員查詢;如出現嚴重事故,如大便出血、劇烈腹痛等,則應到就近急症室求診。 在2019年,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74宗新增大腸癌個案。

有見及此,信諾誠意為您提供全面的醫療保障計劃,減輕您的醫療支出負擔,讓您專心接受治療,早日回復健康。 腸癌某程度上是可預防的,所以現在有不少人即使未到50歲也沒有病徵,亦會主動接受大腸鏡檢查。 這樣有助發現腸瘜肉和腺瘤,並即時切除,避免這些腸瘜肉演變成腫瘤,有效地預防大腸癌。 50 大腸癌系列2023 歲以上無症狀者,應每 5 年做全大腸鏡檢查,且每年做糞便潛血反應檢查。

大腸癌系列: 大腸癌各階段

大腸癌主要由腸臟瘜肉演變而成,整個過程可以沒有症狀及需時約10年,如能及早發現及將它切除,可減低發展成癌的機會。 因此建議50歲或以上的人士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如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等較高危人士,更應考慮提早(40歲或於親屬確診大腸癌年歲前10年)、並較頻密地接受大腸鏡檢查,以作預防。 治療方法大腸癌的治療方法包括單獨或合併使用外科手術、化療(使用抗癌藥物)或放射治療(利用X光對付或消滅癌細胞)。 醫生會根據大腸癌的種類、患癌部位和腫瘤大小、癌症對患者生活的影響程度,以及患者是否有其他病態出現,向患者建議最佳的治療方法。 伍醫生分享,半年前遇到一個十分年輕的確診個案。 患者只是一名20多歲的男士,在一兩個月內重覆進出醫院。

大腸癌系列: 大腸癌常見症狀:排便習慣改變

有可能是檢查前三天吃到豬血或類似紅肉,或吃到含鐵質高的菠菜與蘋果,排除這些因素後,就要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減肉減油、多蔬少油不炸、減少肉類攝取,以雞、魚等白肉或豆類,取代豬和牛等紅肉。 大腸構造比較適合多吃高纖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 刊載於本網站的內容及資料經第三方醫療資訊供應商的專業認可。

大腸癌系列: 結腸造口護理

雖然痔瘡或其他腸胃疾病也有可能導致血便,但由這些疾病引起的大便出血通常為鮮紅色;如血便呈暗紅色或黑色,便有可能是腸腫瘤出血。 本網站只提供有關腹腔鏡大腸切除術的基本資料,可能發生的風險或併發症不能盡錄。 放射科醫生會將一條管通入直腸,再將含鋇的顯影劑灌入病人體內,然後進行X光拍攝,以便檢測大腸腔的輪廓和腫塊,凹陷性的潰瘍因而可被顯影出來。 透過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多吃高纖維食物、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食、恆常進行體能活動、保持健康體重及腰圍,以及避免飲酒及吸煙,可預防或減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癌系列: 健康學

有專家表示胰臟癌有年輕化趨勢,亦較難察覺,近年曾有患者年僅40歲,建議市民留意成因不明的糖尿病,可做電腦掃描以確定是否胰臟癌引致。 【明報專訊】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昨日公布本港最新癌症數字。 致命癌症排名首三位依次為肺癌、大腸癌及肝癌,合共佔癌症死亡總數逾半。 大腸癌系列2023 至於有「沉默殺手」之稱的胰臟癌新症個案在本港顯著增加,2019年已躍升為本港第11位最常見癌症,該年錄得946宗新症,按年增10.6%,而過去10年新症累積升幅達九成,升幅比乳癌更大。 專業的醫療服務能為我們解決健康問題,但昂貴的醫療費用並非人人有能力負擔。

大腸癌系列: 大腸癌病徵多樣化易被忽略

另外美國研究團隊以《 護士健康研究II(Nurses' Health 大腸癌系列2023 Study II)》中9萬多名女性為樣本,進行長達25年的追蹤,探討了維生素D攝取量和早發性大腸癌之間的關係。 事實證明,只要攝取足夠維生素D,有助降低早發性大腸癌風險2。 如需添置派對小食,不妨考慮堅果等富含維生素D的小食取代油炸物,可以積極幫助我們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系列: 篩查

其起初只是覺得有些肚瀉及腹部有點不適,之後大便習慣有改變。 經多次安排進行電腦掃描,都是發現在升結腸位置有點腫脹情況,起初懷疑是輕微腸發炎。 幸而,最後患者亦同意安排做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是患上第三期升結腸癌。 醫生隨即安排進行手術和使用化療藥,以減低復發機會。 癌細胞發生擴散和轉移,這可說是患者和醫師最為關心的,而大腸癌細胞擴散之過程共分為五個階段,不同的階段皆有相對合適的治療方法。 以下會將大腸癌分成五期,而各項分期中則會使用T、N、M 分別代表腫瘤的各項生長情況。

大腸直腸癌通常源自良性腫瘤,然而隨時間進展變成惡性腫瘤。 大腸長期發炎或長出瘜肉的人,患有大腸癌的機會也較其他人高。 另外,如家族中有人曾患大腸癌,其他有血緣關係的家族成員,如兄弟姊妹、子女等,同樣患大腸癌的機會也會相應提高。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2015年共錄得5,036宗新症,佔整體癌症新症的16.6%,當中2,891宗為男性,另外2,145宗為女性,比例約為1.3比1。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