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10大優點2023!(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由於一般直線加速對於單次高劑量長時間的治療(放射手術治療),若無很好的病患固定則可能會引起較大的誤差,因此就發展出放射手術治療專用的伽瑪刀。 該設備配合腦部手術立體定位的頭架來達到最佳的固定效果,並固定200多顆的鈷60射源在類似頭盔半球體內,讓每一射束方向都聚焦至至一點上,治療時將病灶移到中心點,便可在短時間給予相當高的劑量。 良好的病患固定系統加上固定角度的聚焦射源,提供腦部腫瘤最精準的治療。

因此具備提高腫瘤照射劑量、提高局部控制率、減少併發症等方面優勢,這就讓病人在病情得以緩解的同時,放療的副作用得以更降低。 TomoTherapy最大的特色有二:斷層式治療技術提供更精緻、更均勻的放射劑量分布,每日進行的影像導引技術則可明顯降低治療位置的誤差。 相對於一般放射治療,TomoTherapy無疑提供了更高品質的選擇,但可別忘了標準放射治療的發展,不論是設備、技術、觀念,亦是日新月異,與時俱進。 病患在決定治療方式之前,可先於門診或會診,接受放射腫瘤科醫師專業的評估,並進行充分討論,了解不同治療技術的利弊得失之後,再做出最理想的選擇。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2023 放射治療技術數十年的演進,從最簡單的前後、左右對照的二維放射治療,到多角度的三度空間順形治療,再進化到可以產生凹形劑量分布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劑量分布的精緻程度不斷提升。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呼吸調控放射治療

電療的正式名稱是放射治療,是化療、手術、標靶藥外,現代醫學最常見的治療癌症方式。 電療的原理是將高能量放射線射向腫瘤,破壞癌細胞的染色體(DNA),今細胞無法正常分裂甚至淍亡。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2023 雖然放射線同樣會影響正常細胞,但正常細胞具有自我修復能力,而癌細胞則缺乏這種能力。

傳統放射治療的治療次數由數次至約40次,而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則是以一次性的放射治療。 其英文名稱Surgery,即是手術,意指此放射治療有如手術般一次便能完成。 如多於一次的治療,我們則把它稱為分次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影像導引螺旋刀~TomoTherapy的初步介紹

但無論使用何種技術,能精確的治療到腫瘤位置才能提高治療品質與成效。 影像導引放射線治療 (Imag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 IGRT)技術的出現正解決了治療時因擺位元誤差造成治療錯誤的可能性。 〈銳速刀 RapidArc〉 為一種單/多圈體積弧形治療技術。 與過去傳統之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相比,銳速刀可以在更短時間內完成照射,排除因病人非自主性移動之照射傷害,藉此提高準確度以及降低副作用。 〈銳速刀〉 技術主要是在 IGRT 和 IMRT 立體定位治療,加入弧形調控技術。 〈螺旋光子刀〉 卻能以 360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度螺旋方式細部前進治療,因此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與保護正常器官。

鍾道生主任表示,常在診間聽到病人說「第四期是代表有遠端器官轉移」。 但是,有轉移不代表是末期,目前可以透過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 A B R/ S B R T)來處理。 根據2019年的臨床研究顯示,不只可以維持生活品質,甚至可以延長無惡化存活率,從28個月延伸到41個月。 其中一個挑戰在於磁力共振影像需要較長時間才可以產生。 有些病人如需在急小便情況下治療(如前列腺癌放射治療),或本身情況不太穩定,磁力共振影像導航技術或會帶來額外的壓力。 不過,相信在可見的將來,這些問題都會得到充分解決,使磁力共振影像導航技術成為一大有力工具。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磁力共振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那時由於影像導航治療(Image-guided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2023 Radiotherapy)的發展並不太成熟,故此神經外科醫生會為病人進行局部麻醉,以便裝上框架,再利用三維立體定位技術去確定靶區位置作放射治療。 病人配帶框架的時間頗長,如只有一個靶區,配帶着框架的手術時間長達約6至7小時。 假若是治療多發性癌症腦轉移,曾經有須時超過20小時去治療多過12個靶區的情況。

每次治療可能會照許多張X光,除了稍微增加低劑量的輻射曝露,也會造成治療時間的延長。 電腦刀主要是利用機器手臂控制小型直線加速器的位置,在空間中運用圓錐狀射束,由上百個不同角度方向照射至腫瘤處。 因其可選擇角度眾多,對正常組織有不錯的閃避能力,由於射束形狀及強度的因素在腫瘤處劑量分佈較不均勻。 臨床腫瘤科醫生、神經外科醫生、醫學物理學家、放射治療師及專科護士是臨床治療顱內腫瘤的核心團隊成員。 使用精準的立體定位系統,根據治療計劃運用不同方向(或稱非共平面,non-coplanar)的高能量放射線在一次治療中精確地照射於顱內的腫瘤,發揮定點和聚焦的治療效果。 在治療時它彷如一把無形的手術刀,但是沒有全身麻醉及開腦手術的風險。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九龍 )

深吸閉氣的程序,跟在電腦掃描模擬定位中大同小異,但因為治療時間一般會較電腦掃描的時間長,所以於治療期間病人需要進行多次深吸閉氣。 放射治療師會在治療控制室內透過閉路電視密切監察病人的呼吸週期和治療進度,並以對講機和病人保持溝通及引導他進行深吸閉氣,直至治療完成。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2023 如病人的深吸閉氣深度不理想,放射治療師會暫停治療讓他稍作休息。 當閉氣深度跟電腦掃描的資料吻合,我們會為病人繼續進行治療。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2023 如治療或深吸閉氣期間有任何需要或不適,病人都可要求暫停治療作短暫休息。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羅東博愛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吳思遠指出,放射治療包括定位系統和治療系統。 需要自費的定位,則通常具有更進階的功能,包括即時監控放療過程中的呼吸動作,還能減少心臟暴露的放射劑量。 可分為影像導航放射治療(IGRT)與電腦斷層掃描(CBCT),前者是在每一次照射前做影像定位,後者是能更精準對準腫瘤,並評估腫瘤大小變化的治療效果。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精準治療

在進行閉氣電腦掃描前,病人需要先進行數次的深呼吸,這樣裝置便能分析他的呼吸運動,然後放射治療師會指示他進行大約20秒的深吸閉氣,並同時進行深吸閉氣的電腦掃描。 由於近距離放射治療的目的就是要精準鎖定腫瘤的位置,把最高劑量的放射能量投放在腫瘤上,因此可大大減低周邊身體部位的傷害和其引伸出來的副作用。 如果劑量不足,更可使用插針技術(interstitial needles)加強效果。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2023 張醫生表示過去2D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往往是源於醫生因不確定腫瘤位置,於是一般會採用最穩妥的方法去判斷腫瘤位置。

  • 那時由於影像導航治療(Image-guided Radiotherapy)的發展並不太成熟,故此神經外科醫生會為病人進行局部麻醉以便裝上框架(圖二),再利用三度空間立體定位技術去確定靶區位置作放射治療。
  • 當閉氣深度跟電腦掃描的資料吻合,我們會為病人繼續進行治療。
  • 基於目前的技術水準,並考量臨床使用的可行性,放射治療不確定性的解決之道,首推影像導引放射治療:每次治療前,擺位完成後,擷取病患的影像(X光片或是電腦斷層),修正誤差後,再進行治療。
  • 增加治療精準度:對於每日擺位的位移, IGRT 藉由軟體協助及專業判讀,進行校正,提昇治療的準確度。
  • 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

有鑑於此,養和癌症中心遂引入亞洲首台「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機」(MR Linac)。 新儀器融合磁力共振及放射治療技術,能夠提供實時監察影像,讓醫生在每次治療前及治療期間,可以監察及追蹤腫瘤位置,繼而立即調整治療計劃,盡量消除位置上的誤差。 使用非常精密的多葉準直儀,旋轉機器的機頭於不同角度,給予腫瘤不同的放射線強度照射,一方面避開正常組織,一方面給予腫瘤高劑量的放射線。 在電腦放射線治療計畫系統和放射線治療機器的配合下,可執行快速、最優化的放射線治療,這是傳統放射線治療所無法達到的,所以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影像導航弧旋刀治療技術是放射腫瘤治療上的一大進步,它不但可以增加劑量傳遞的精確性,同時可以縮短治療所需時間,比起目前最快的動態治療法快了2~8倍,另外也降低正常組織副作用,進而提高腫瘤的控制率,因此病人可獲得較高品質、有效率的臨床治療 。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電腦刀;也是影像導航式放射治療 的一種,將直線加速器安裝在機械手臂上,再以精密的三度空間影像比對進行治療,主要應用在頭部、脊髓的良性及惡性腫瘤。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傳統放射治療(2DRT)

PV或EPID指的是以MV能量(即普通X光能量的10倍左右)製作X光影像。 PV或EPID 的輻射線釋放方向等同於治療輻射的釋放方向,同樣都是從機頭方向射出。 而壞處是MV能量會穿過大部分的人體結構,令所產生的X光影像較為模糊。

鋭速刀的治療速度比傳統的強度調控快2-8倍, 於2-5 分鐘完成治療, 減少長時間治療的不適。 余博士強調,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能夠更準確地追蹤腫瘤,既有助收窄放療範圍,更重要的是減少對正常細胞的損害,故副作用也會較少,尤其適用於一些會持續「郁動」的器官如胰臟、肺及肝等。 養和醫院醫學物理及研究部主管余兆基博士表示,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貼身追蹤腫瘤位置,並容許醫生按照實時情況調整治療計劃,以取得更理想療效。 「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支援計劃」是希望為合資格的癌症患者提供資助,讓他們可以於中大醫院接受專科診斷及核磁影像導向放射治療。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電療的過程

放射治療師會以這些標記作初步的對位工作,然後就會離開房間,準備進行影像導航。 OBI/IView指的是在直線加速器上,安裝了X光儀器,以KV能量產生X光影像。 由於相比起MV能量,KV能量較少,可以明確分辨出骨頭及部分器官,OBI/IView的影像較清楚。 這有助對位時更容易重疊影像,作出精準的對照及位置調較。

那時由於影像導航治療(Image-guided Radiotherapy)的發展並不太成熟,故此神經外科醫生會為病人進行局部麻醉以便裝上框架(圖二),再利用三度空間立體定位技術去確定靶區位置作放射治療。 病人配帶框架的時間頗長,若只一個靶區,約需要6至7小時。 假若是治療多發性癌症腦轉移,筆者曾經以超過20小時去治療多過12個靶區。 隨著近年科技的急速登展,包括高解度(2.5毫米)的多葉式準直儀 (圖三)可作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六維移動的治療床 (圖四)及影像導航治療(Image-guided Radiotherapy)等儀器和技術大大提高病人的舒適度、治療的準確度及效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的設備為最新的強度調控弧形放射治療(VMAT),並具有影像導航配備,內容有MV影像系統(iView)、kV影像系統(X-Ray Volume Imaging, XVI)。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2023 在香港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至2010年左右,許多立體定位放射手術都是以直線加速器 配以特殊的圓形准直儀 使用非常窄的照射束進行。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病人滿意度

超過70年來,我們已為我們全球臨床夥伴開發、打造及提供創新的癌症照顧技術及解決方案,以協助他們治療數以百萬的病患。 我們超過70個國家的七千名員工,以我們獲取癌症照顧全新勝利的中心思想,來服務病患及我們的臨床夥伴。 這可使治療給予的劑量足以改善臨床,同時讓健康的細胞得以恢復。 如果您正接受盤骨區域的放射治療,則切勿在治療期間授精。 如果您希望在治療後生下孩子,請在開始放射治療前與您的臨床腫瘤科醫生商討。 除非您的治療範圍有毛髮,例如頭皮或臉部,否則您不會出現毛髮脫落。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了解顱內立體定位放射手術(Intracranial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 | 鄭致遠博士

第一次準備放射治療我們稱做定位,主要是把腫瘤的範圍以及附近正常組織在電腦上標示出來。 在定位時我們會先幫您製作固定身體的模具以確保接下來每天放療位置的一致性。 接著我們會為您在治療範圍畫線做記號,最後注射顯影劑並做電腦斷層攝影,整個定位的過程約需一至二個小時。 目前全球只有11部的MR Linac,去年在荷蘭陸續啟用,結合磁力共振和直線加速器,提供實時磁力共振掃描影像為腫瘤定位,可更清晰地顯示腫瘤和軟組織位置,減少副作用,並加快治療時間。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乳癌年輕化 奇美醫:早期發現治療存活率達9成

此外近接治療也應用於食道癌、膽道癌、及局部復發之鼻咽癌患者。 信諾尊尚醫療保的癌症保障冠絕全港,賠償保障高達港幣$5,000萬,不設終生賠償上限,可全數賠償包括電療(放射治療)、化療、標靶治療等費用,於此了解更多。 而調強適形治療是在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基礎上演進而來,特別適用於於不規則形腫瘤,或腫瘤附近有重要組織器官需要保護的情況。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

基於目前的技術水準,並考量臨床使用的可行性,放射治療不確定性的解決之道,首推影像導引放射治療:每次治療前,擺位完成後,擷取病患的影像(X光片或是電腦斷層),修正誤差後,再進行治療。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是TomoTherapy內建的一大優點。 恩主公醫院放射腫瘤科鍾道生主任表示,「放射治療」對大多民眾仍存在許多誤解,以為副作用很大,其實目前的放射治療已經不像多年前那麼多副作用。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為了您 我們持續進步

若與傳統體外放射治療比較,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的特點在於「小範圍、單次、極其精準及高劑量」照射,而且更能避免周邊正常腦部組織受到不必要的照射。 目前癌症的檢驗方法有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正子掃描、腫瘤指數及腫瘤mRNA(訊息核糖核甘酸)測定;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則有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與荷爾蒙治療等4種。 在實務治療上除了極早期的腫瘤外,已不再僅以一種治療方法來處理癌病,而是經由多科專業醫師的合作,有計劃進行系統性的治療,以達到更好預後及最少的副作用。 另外,拜影像學與電腦科技進步之賜,也使專業醫師可以更容易定位出腫瘤的位置,利用各種治療方式的優缺點,在不同腫瘤、不同期數、不同身體狀態下給予最好的治療。 癌症患者進行放射治療時,多數會存在一些迷思,尤其擔心放射治療副作用大,所以不敢嘗試。 此外,一般人對於放射腫瘤科經常提到螺旋刀、電腦刀、真光刀等名詞,也是霧煞煞!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IGRT)

經由肝動脈導管注射入腫瘤後,釔-90微粒一般會停留在腫瘤的微血管中,發揮局部放射療效。 但有時釔-90微粒亦有可能游離而進入正常肝組織或其他器官而造成損害。 鐳-223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Ra-223)是一種放射性物質,經靜脈注射進身體之後會被骨骼中快速生長的區域吸收,釋放出的輻射可以殺死骨骼中的癌細胞。 由於鐳-223的輻射線的穿透力較低,因此減少了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害。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醫療及健康保險

同時,為保證工作站之間交接沒有疏漏:每週一固定召開新病人討論會,參與人員包括醫師、物理師、劑量師、放射師組長及護理師,對新病人之治療計劃逐一加以討論,討論內容包括治療照野、治療技術、治療劑量等,與會人員共同討論互相監督。 有爭議的治療計劃,經過討論之後,提供原主治醫師修改之意見,並由資深主治醫師監督完成修正。 負責了解病人的所有病情,與各醫療團隊討論決定放射治療在病人照顧過程中之適當時機,制定治療計劃、決定放射治療之範圍及劑量、照顧治療中的病人、評估治療中的療效及追蹤治療後的病況等。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