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韋寶珊2023詳細資料!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韋寶珊

在1894年香港鼠疫爆發時,港府要求隔離鼠疫病患者的做法,受到華人社區的極力反對,後經韋寶珊代政府出面調解,解釋政府政策後,華人家庭才陸續願意讓患病家人接受隔離治療,以及讓防疫人員進入家居消毒。 韋寶珊 韋寶珊2023 為表答謝,他事後在1894年獲港督頒授抗疫紀念金章,同時獲外籍及華人居民團體致感謝狀表揚。 韋寶珊離開有利銀行後,自立門戶,從事進出口生意,並曾經與何啟爵士、區德、曹善允及周少岐等人組成啟德營業有限公司,計劃在九龍寨城對開的九龍灣建造名為「啟德濱」的花園城市。

韋寶珊

當中,定例局華人議員何啟爵士,就正正因為私底下接觸中國政府,參與中國政治活動,結果失去港督梅含理爵士信任。 梅含理爵士對何啟的政治操守相當關注,曾就此致信英國政府反映,更對何啟爵士展開品格審查,最終促使何啟爵士在1914年離開定例局,不獲續任。 不過,就韋寶珊而言,梅含理爵士早於1893年至1901年出任警察司時,就曾經與身兼團防局紳的韋寶珊合作,所以韋寶珊深受信用,兩人在定例局內亦一直保持很良好的關係。

韋寶珊: 韋寶珊

在1880年,韋寶珊當選東華醫院總理,到1887年出任該院丁亥年主席。 韋寶珊2023 韋寶珊後與劉鑄伯在1907年成功協助何啟爵士爭取建立廣華醫院,並出任該院倡建總理。 另一方面,韋寶珊亦曾經參與成立保良局,保護被迫良為娼的婦孺,並促使該局在1882年成為法定組織,他於1893年獲選為保良局永遠總理。

韋寶珊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8年完結後,他復獲港府委為慶祝和平委員會委員,以及在1919年獲英廷冊封為爵士,成為繼何啟爵士及歐亞混血兒何東爵士以後,第三位獲勳爵士的華人。 不過,這時韋寶珊的身體狀況卻每下愈況,到1920年以後更長期待在黃泥涌道37號家中,甚少露面。 韋寶珊臨終前數月一直受水腫困擾,卧病在床,最後在1921年12月16日晚上9時15分病逝家中,終年72歲。 韋寶珊臨終前數月一直受水腫困擾,臥病在床,最後在1921年12月16日晚上9時15分病逝家中,終年72歲。 團防局早於1866年創立,是一個由華人組成的治安組織,受到港府總登記官監察,早期主要負責在中環及上環地區組織更練,定時巡邏,維持治安,以補充警察之不足。

韋寶珊: 定例局生涯

在1891年以前,團防局雖然設有局紳,並全由華人出任,但局紳卻缺乏權力反映華人意見。 有見及此,時任總登記官駱克爵士在1891年對團防局進行改組,倡議設立團防局委員會,以確立該局局紳的的諮詢職能。 韋寶珊在任定例局議員凡21年,先後在1902年及1908年獲得續任,1914年再獲港督梅含理爵士破格續任,至1917年才因年老多病而退休。 在任期間,他在議會以沉默寡言著稱,即使1914年至1917年期間成為局內首席議員,亦寧可讓外籍同僚代為就《財政預算案》發言,也不以首席議員身份首先發言。 對於這種行為,後來另一位華人議員何福曾解釋,這是因為韋寶珊往往選擇在議會外私下處理問題,所以也就很少在議會發言。 此外,韋寶珊的年資雖然比局內另一位華人議員何啟爵士淺,但年紀卻比何啟大,因此亦深得何啟的尊重。

計劃在1916年展開,但後來遭遇挫折,土地終被政府收回,並發展成為啟德機場。 韋寶珊父親在1879年逝世後,他繼續留在銀行(韋敦善堂)工作,到1882年更獲擢升為父親生前擔任的華人買辦,直到1910年才離開有利銀行。 韋光自1857年任職有利銀行,到韋寶珊在1910年離開,前後合共63年,對該行的發展具重要影響。 韋寶珊祖籍廣東香山,1849年生於香港,父親韋光(1825年-1879年)為當地殷富,任職有利銀行華人買辦。

韋寶珊: Sir Boshan WEI-Yuk 韋寶珊

韋寶珊任內歷侍五任總登記官,並一直與警隊維持緊密合作,對團防局起重要影響。 在他出任局紳期間,團防局得到很大的發展,更練規模不斷擴充,在1910年起更進而覆蓋半山區。 自1917年開始,該局局紳加入從東華醫院及保良局退任值理的人士,在華人社區中具重要地位。 出任定例局議員後,韋寶珊身兼大量不同公職,除參與所有涉及華人事務的委員會外,亦一直出任局內的常務法律委員會及工務委員會委員。 韋寶珊晚年身體多病,迫使在1917年退出定例局休養身體,並逐漸淡出政壇。

儘管有關建議遭到里彭勳爵的嚴厲駁斥,但在私底下致港督的信函中,里彭勳爵卻同意增加定例局內的非官守議席,以及在議政局加入兩席非官守議席,而其中一席可由華人出任。 韋寶珊 韋寶珊 然而,羅便臣爵士以華人不能保持中立,以及華人不明瞭代議政府為理由,堅決反對議政局加入華人議席。 早在1880年,韋寶珊已開始出任團防局局紳,在得到他的大力支持下,團防局委員會才得以在1891年正式成立,而韋寶珊亦獲續任,繼續在改組後的團防局擔任局紳,至1918年卸任為止。

韋寶珊: 韋寶珊家族

他曾自行斥資進行研究,但有關計劃最後因為清廷保守派官員的反對而流產。 韋寶珊的計劃到後來九廣鐵路的興建才得以落實,隨著九廣鐵路的通車,香港自1911年開始有直通火車通往廣州,但京九鐵路卻一再拖延,遲至1996年方告竣工。 韋寶珊 韋寶珊生前居於黃泥涌道37號,十分富有,為香港的名門望族,並擁有一個「666號」的電話號碼。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在1911年爆發後,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向孫中山副手胡漢民投降時,雙方更以韋寶珊擔任保證人,以確保政權平穩過渡。 而為表揚韋寶珊對中華民國立國的貢獻,時任大總統袁世凱在1912年向他授予三等嘉禾勳章。

韋寶珊

吳思卿兩個姐妹分別嫁給容閎的長子覲彤及華人代表韋寶珊爵士的兒子榮駱, “榮駱是宋子文及夏鵬的哈佛校友,曾在上海做生意,思卿就是一次到上海探姐夫而邂逅夏鵬。 韋寶珊 團防局自成立到1941年因日本佔據香港期間,韋寶珊是歷來首位,亦很可能是唯一一位獲委為團防局顧問的人士。

韋寶珊: 家族特色

不久以後,二次革命在1913年爆發,國民黨人被袁世凱驅逐,袁世凱打算以韋寶珊接替被逐的胡漢民,出任廣東都督之職,但為韋寶珊所婉拒。 此外,韋寶珊一直與中國當局保持良好關係,多次代表香港與中國進行交涉,屢獲中國政府加獎。 韋寶珊2023 韋寶珊的計劃到後來九廣鐵路的興建才得以落實,隨着九廣鐵路的通車,香港自1911年開始有直通火車通往廣州,但京九鐵路卻一再拖延,遲至1996年方告竣工。 韋寶珊幼年在家中學習漢學,歷時十年,後來入讀香港首間官立學校中央書院(現稱皇仁書院),當時校長是史釗域博士。

  • 韋寶珊祖籍廣東香山,1849年生於香港,父親韋光(1825年-1879年)為當地殷富,任職有利銀行華人買辦。
  • 計劃在1916年展開,但後來遭遇挫折,土地終被政府收回,並發展成為啟德機場。
  • 出任定例局議員後,韋寶珊身兼大量不同公職,除參與所有涉及華人事務的委員會外,亦一直出任局內的常務法律委員會及工務委員會委員。
  • 不過,這時韋寶珊的身體狀況卻每下愈況,到1920年以後更長期待在黃泥涌道37號家中,甚少露面。
  • 儘管有關建議遭到里彭勳爵的嚴厲駁斥,但在私底下致港督的信函中,里彭勳爵卻同意增加定例局內的非官守議席,以及在議政局加入兩席非官守議席,而其中一席可由華人出任。
  • 此外,韋寶珊一直與中國當局保持良好關係,多次代表香港與中國進行交涉,屢獲中國政府加獎。
  • 韋寶珊的計劃到後來九廣鐵路的興建才得以落實,隨着九廣鐵路的通車,香港自1911年開始有直通火車通往廣州,但京九鐵路卻一再拖延,遲至1996年方告竣工。

韋爵士自1896年至1917年期間出任定例局(後改稱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是香港開埠以來第四位擔任該局議員的華人。 韋爵士任內曾協調英國與新界鄉民,使新界成功於1898年納入香港版圖,他後來在辛亥革命中,亦擔任了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及革命軍胡漢民之間的保證人,具有一定聲望。 韋寶珊是香港早期少數熱心參與社會公職的華人,他早於1882年2月17日就被港府委為非官守太平紳士。

韋寶珊: 公職生涯

在1867年,時年18歲的韋寶珊在家人安排下,前往英國留學,入讀英格蘭萊斯特的斯東尼蓋爾學校(Stoneygate School),一年後在1869年升讀蘇格蘭大來學院(Dollar Academy)。 韋寶珊在大來學院學習四年後畢業,1872年學成返港前曾往歐洲遊歷。 韋寶珊是近代首位留學西歐的華人學生之一,自他以後,留學西方漸漸成為東方華人家庭子女升學的其中一種主要途徑。 韋寶珊爵士是近代歷史上首位被送到西歐留學的華人留學生之一,也是歷來第三位獲勳爵士的華人。 韋爵士早於1890年曾倡建由香港經廣州,再通往北京的鐵路,但有關建議要到多年以後才能實現。 始興於1840年代,家族於[香港開埠已到港生活,香港百多年來的發展作見證。

韋寶珊

韋寶珊在家中排行最大,其中兩名弟弟名韋安及韋培,兩人後來分別成為律師及大律師。 由於韋寶珊長年出任不同公職,又關注華人事務,所以在香港華人社會中具一定地位及聲望。 在1898年,英國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派兵新界,計劃將之納入香港版圖,但遭遇新界鄉民激烈反抗,最後經韋寶珊等人協助調停下,新界才成功納入英國管治。 韋寶珊其他參與過的公職,包括在1890年出任香港金禧委員會委員,1894年出任節約委員會委員,以及後來參與創立香港大學、出任香港大學校董、及獲委為捕獲法庭成員等等。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