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大便隱血測試9大分析2023!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大便隱血測試

對於此項有意義的計劃,本中心亦有響應參與,市民可於本中心接受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大腸鏡檢查,費用全免,如想知道閣下是否適合參與此計劃,請按這裡。 18歲以上的成年人可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普遍建議一年一次體檢,有助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風險或隱性身體問題。 部分疾病在早期沒有病徵,高危、高齡人士,應每半年進行體檢。 如你具有高危因素如吸煙、飲酒、睡眠不足、缺乏運動等,可接受全面身體檢查計劃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如你的家族成員曾患嚴重疾病,如癌症、心臟病等,可因應個人需要選擇針對性的檢查。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區兆基也指出,大腸癌如能在發病初期發現,五年的存活率可以高達 9成以上,早期做大腸癌篩查很重要,可以防止瘜肉慢慢演變為癌症,瘜肉如果大過1CM,大腸癌風險就會高,需要做手術切除。

大便隱血測試

至於從血液中量度大腸癌釋放的DNA,是近年來一個新的測試,已獲美國批准應用這個生物標記。 不過他就指,此測試診斷瘜肉的準確度未如理想,成本更高達港幣6千多元。 接受測試者可使用的測試套裝,在家中收集樣本,保存於恆溫中,將樣本送到實驗室做PCR(聚合酶連鎖反應)的測試,2至4小時有結果。 「病人反覆高燒,已抽血做細菌培養,最快4到5天可以知道結果。」這樣的場景您一定不陌生,然而在這等待細菌培養結果的漫長過程中,不論病人、家屬還是醫師,勢必都會感到相當焦急。 在驗血液癌症指標CEA指數方面,陳教授指,雖騰CEA指數是一個已經採用了幾十年的所謂大腸癌指標,可是他形容,以CEA預測大腸癌準確度猶如「擲公字」,並對此指數非常有保留。

大便隱血測試: 大腸鏡最準確 但一般人害怕入侵性檢查

她提及到有一些人以爲大便帶血是普通病情,例如痔瘡,忽視可能是大腸癌,早期做大腸癌篩查其實都重要。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表示,團隊經過逾10年努力,研發出嶄新技術,既可偵測早期大腸癌,亦可預測瘜肉復發風險,令市民可透過調校飲食及生活習慣,降低復發風險。 他對於該技術普及化持審慎樂觀態度,亦會與政府商討,研究納入大腸癌篩查計劃。 當醫生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後,會提供低渣飲食指引、腸道清潔藥物及其服用法予病人,進行檢查前的腸道準備。 腸道準備的目的是清潔大腸內的大便,以確保檢查完整及準確。 大便隱血測試的準確度約為70%,當中受不同因素影響,例如腫瘤須出血才會測到隱血。

  • 她提及到有一些人以爲大便帶血是普通病情,例如痔瘡,忽視可能是大腸癌,早期做大腸癌篩查其實都重要。
  •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委員、港大外科學系名譽副教授兼外科專科醫生潘冬松指,基金會歡迎政府推篩查先導計劃,他形容是「好開始」,相信可助無病徵者及早發現大腸癌,減低治療成本及提高治癒機會。
  • 除了接受定期婦科檢查及子宮頸細胞檢驗外,醫生會根據個別女士有機會患上乳癌的風險,建議相關的乳房檢查,當中包括乳房X光造影及超聲波檢查。
  • 除此之外,此測試也經常出現「假陽性」,如患有痔瘡或服用亞士匹靈的人士,都有機會出現假陽性,易令患者虛驚一場。
  • 隨後,醫生便會將一支柔軟及可屈曲的大腸鏡從肛門放入大腸內進行檢查,檢查過程約為30分鐘左右。
  •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寬耀醫生則表示,如部分未能進行手術的晚期個案,則可先以化療縮小腫瘤,令病人有機會透過腫瘤手術切除治癒。

雖然癌症可以是血液中的一個原因在大便, 有出血很多其他原因. 畢竟 i-FOB T對於大腸癌的檢測沒辦法達到 100%,但從一個息肉進展到大腸癌至少要 5-10 年,規律的檢查仍是很重要。 此外,如果發現自己連續 7 天以上的糞便都很細,或是覺得常常腹瀉、便秘、體重減輕,出現貧血等大腸直腸癌的前兆症狀,還是建議做大腸鏡來確認。 大腸直腸癌的腫瘤雖然照理來說,因為糞便摩擦腫瘤,也會有鮮紅色的血液,但因為血液通常不多,所以也很難用肉眼就發現;而糞便潛血檢查就是檢查糞便中有沒有「不正常的血液含量」,也是初步判斷大腸疾病的一個方式。

大便隱血測試: 糞便的原因 隱血試驗

部分大腸壁細胞異常地增生,會形成大腸瘜肉,而大多數大腸癌由一粒細小的瘜肉開始,但有些瘜肉會慢慢演變為癌症,可以歷時10年或以上,如果不及早治療,癌細胞會侵入和破壞周圍器官,還可經血液和淋巴系統擴散至身體各部位。 若檢查呈陽性反應,表示大便有潛血,宜作進一步檢查以確定病因。 若呈陰性反應,亦不代表絕對沒有患病;如有長期便秘、腹瀉、腹痛等不適或發現排便習慣改變,應作深入檢查。 其它套件包括紙或聚乙烯薄膜, 你需要把上廁所, 防止糞便落入水中. 大腸癌發生率攀升,患者確診的年齡也不斷在下降,雖然 9 成患者為 50 歲以上,但仍有 1 成為 50 歲以下,本身高風險族群、家族史、抽菸、喝酒、飲食習慣不佳者藉由糞便潛血及大腸鏡及早預防。 目前該技術未納入醫管局檢測項目,市民要到私營醫療市場測試。

大便隱血測試

若你或家人年滿50至75歲(1944年至1970年),更可透過政府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受資助進行大腸癌檢查。 港大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教授指出,以往當大腸癌轉移至肝臟時會被視為絕症。 但近年有新研究顯示,三分之一大腸癌而有肝轉移病人,可透過肝切除手術或射頻消融手術清除肝轉移。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大癌症殺手,平均每年有逾4,000宗新症,當中45至65歲的患者佔34%。 養和醫健內科消化系統中心推出免費大便隱血測試,對象為45 至65歲港人,名額3000個,先到先得。 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顯示,20至44歲的大腸癌發病率由2010年的每10萬人有6.8,上升到2019年由每10萬人有9.1人。

大便隱血測試: 健康管理

如有需要,更可考慮接受性病檢查、生育荷爾蒙及性健康檢查等,如人類乳頭狀瘤病毒測試HPV DNA、梅毒螺旋體抗體、愛滋病病毒抗體及抗原、睪固酮Testosterone,為婚姻和生育作好準備。 答﹕大便帶血是大腸癌徵狀之一,但也可能是其他腸胃病所引致。 早期的大腸癌可能並無任何先兆,但亦有可能出現如大便帶血或附有黏液、大便習慣突然改變(如持續兩周間歇便秘或腹瀉)、糞便變得如鉛筆般幼、排便後仍有便意、體重無任何明顯原因而下降、腹部不適、持續感到疲倦或虛弱等病徵。 但有不少人對腸道異常狀况並不夠警覺,發現大便帶血時,誤以為是燥熱或痔瘡所致,未有立即求診,有可能會延誤病情。 潘冬松說,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約8成,因瘜肉及腸癌癌腫未必經常出血、或因出血量少,有可能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會令患者誤以為無患癌。

此外假如接受測試人士有其他出血源,例如因胃潰瘍或痔瘡而出血,亦有機會出現陽性結果,影響測試準確度。 「M3」細菌基因測試方便簡單,檢查人士只需採集少量糞便即成,以上研究對及早預防及發現大腸癌有一大幫助。 養和醫健內科消化系統中心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安安則指出,從臨床數據顯示,有不少50歲以下人士在照大腸鏡時發現有瘜肉,而其中有些瘜肉更具有變癌風險。 市民可到指定診所獲得取樣套裝,然後在將樣本送往指定診所,診所就會再安排,將樣本送到實驗室,實驗室進行完檢測後,檢查報告結果就會發送給受檢者或醫生。

大便隱血測試: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嗎?即睇原理、目的、程序及注意事項!

50 歲的阿雄最近參加了衛福部補助的「糞便潛血檢查」,結果檢查出來是陽性反應,讓他緊張的想說「自己是不是得大腸癌」。 但他又突然想到,自己檢查前一天晚上吃了一碗鴨血,就認為應該是鴨血的血造成的、自己沒事,所以也沒有再去做大腸鏡檢查追蹤。 如果在完成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瘜肉,「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會資助切除瘜肉手術、病理組織檢驗及報告。

華昇診斷中心有限公司銷售及市場總監張煒堃表示市民都可以在網頁上進行登記,希望有助提高公衆對大腸癌篩查的關注。 根據台大醫院醫療團隊所做統計,有大腸直腸癌的患者,i-FOBT 的異常可能比一般人高出 7 倍;而且有 4 成 i-FOBT 異常的人,做了大腸鏡之後發現有腸道潰瘍、大腸炎,或是大腸息肉、大腸腫瘤、大腸癌。 大腸鏡重要的原因在於,透過檢查才能確定出血原因,及早對症處例,「若是發現有腺瘤,切除後可降低 90%大腸癌的風險,即使真的被診斷為大腸癌通常屬於期別較早 0-2 期,治癒率的機會極高。」梁程超解釋。 大腸癌的開始,通常始於一粒細小的瘜肉;瘜肉於大腸內壁異常增生,最終會病變而形成大腸癌。 其實大腸癌越早發現,及早治療,成功抗癌機會就愈高,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1),一般第一期癌症只入侵肌肉層,所以存活率較高,5年仍然生存的機會率可以高於90%。

大便隱血測試: 中大發現檢驗糞便內的細菌組合可測大腸癌、瘜肉風險 準確度更高

現年37歲的陳小姐,從事文職工作,自小培養多菜少肉的習慣,平時亦會定時與家人做運動,過往身體健康狀況良好。 但她2015年12月因身體檢查,發現大便隠血測試呈陽性,及後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診患第四期大腸癌。 大便隱血測試 陳小姐表示,自覺生活健康,亦無家族史,也無任何病徵,對患大腸癌感到很驚訝。 幸好,2016年1月尾,陳小姐接受跨專科綜合治療,同步切除腸肝後,再接受化療,已無腫瘤復發。 中文大學研究團隊首創新技術,通過檢驗糞便的細菌基因,就可偵測大腸癌,靈敏度高達94%,效果與大腸鏡檢測方法相若。

大便隱血測試

因此,就算測試呈陰性,如有家族病史等較高風險因素或其他大腸癌病徵,應按醫生指示作定期大腸鏡檢查。 潘指,曾有56歲、無病徵的病人在醫生建議下做大便穩血測試時,結果呈陰性,但一年後再做大腸鏡檢查時,確診第一期腸癌,故出現症狀者必須直接求醫,不能依賴大便隱血測試。 大便隱血測試為非入侵性檢測,較為方便,但可能無法檢測到沒有出血的腫瘤。 而大腸鏡能檢查整條大腸,最為清楚,但可能會有出血和穿腸風險,所以檢查前需要與醫生商討。

大便隱血測試: 大便隱血測試費用

大腸癌的可怕之處,就是發病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病徵,直至身體出現明顯病徵時已到晚期,但透過定期篩查,便可及早發現病變。 如患有大腸瘜肉、腫瘤或發炎等異常現象,都可能會有滲血的情況,並混雜在大便內被排出。 可是由於滲血量極少,市民一般很難察覺,而大便隱血測試正正是一種能檢測大便內是否存有肉眼觀察不到的微量血液,因此稱為「隱血」測試。 大便隱血測試 根據醫學研究指出,沒有大腸癌病徵的人士只需每年定期接受大便隱血測試,便可初步了解大腸有否異常出血(陽性反應),能有效減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由於早期大腸癌可能沒有任何先兆及病徵,大便隱血測試是現行一個較為方便的非入侵性檢測。 測試者只需在家中按照指示,以工具採集少量大便樣本做化驗並交回診所即可。

對此,他指大腸鏡固然是最準確,可是一般人害怕入侵性檢查,而且厭惡洗腸,因此未能被普及使用。 過去使用的是化學法糞便潛血檢查( g-FOBT),利用紅血球中含有的過氧化酵素,刺激產生氧化還原反應、改變試劑顏色來判別,每日糞便中血液超過 大便隱血測試 6-20 克,就屬於陽性。 但這個做法受到食物的影響率很高,很容易出現「偽陽性」或是「偽陰性」的情形。 衛生署回覆本報稱,署方成立了一個跨專業專責小組,就篩查方法等計劃內容提供意見,小組會繼續檢視本地及國際的癌症篩查建議及做法,有需要時調整計劃。 大腸鏡檢查也可用作大腸癌病徵診斷,如大便有血(大便出血)或黏液、腹痛、大便習慣改變、裡急外重(排便後仍有急便感覺)、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或貧血…等。 事實上,過往研究指出,有8%大腸癌新症個案是50歲以下病發,醫生提醒不應因年輕而輕視此症,平日應避免煙酒,多吃蔬果,少吃紅肉。

大便隱血測試: 細菌確認測試卡丨Bacteria Test Card丨hVI高識能.

但到第四期,由於已擴散/轉移至腸外和其他內臟,所以存活率很低,5年存活率只有8%。 本中心提供新式大便隱血測試,只需一個大便樣本,而且檢查前無須戒口。 檢查人士只須依照指示,收集少量大便樣本,然後交回本中心進行化驗,過程簡單方便。 答﹕現時國際醫學界建議,年齡介乎50至70歲沒有任何大腸癌病徵人士,須每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以減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寬耀醫生則表示,如部分未能進行手術的晚期個案,則可先以化療縮小腫瘤,令病人有機會透過腫瘤手術切除治癒。 現時病人在藥物和手術配合下,透過跨專科綜合治療,有望提升病人的存活機會。

  • 可是由於滲血量極少,市民一般很難察覺,而大便隱血測試正正是一種能檢測大便內是否存有肉眼觀察不到的微量血液,因此稱為「隱血」測試。
  • 隱血陽性不一定代表患上大腸癌,例如消化道潰瘍、瘜肉、腫瘤、痔瘡等等其他疾病都有機會引致陽性結果,屆時醫生會根據檢驗結果決定是否進行轉介進行大腸鏡檢查。
  • 對於此項有意義的計劃,本中心亦有響應參與,市民可於本中心接受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大腸鏡檢查,費用全免,如想知道閣下是否適合參與此計劃,請按這裡。
  • 政府今年9月將推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分3期資助持香港身份證的61至70歲長者,到私家診所進行大便隱血測試。

根據衞生署資料,我們的身體由很多不同的細胞所組成,在正常的情況下,身體會自我控制細胞的生長和分裂,以確保各器官能正常運作。 而癌症即是由於身體細胞生長失去控制,令這些細胞異常生長並形成惡性腫瘤,甚至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造成損害。 大腸癌為本港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新症超過5千宗,而死亡率亦位列所有癌症中的第二。 中大學醫學院院長、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家亮教授發表「院長醫生周記」,解說各種大腸癌篩查如大便隱血、大腸鏡的成效。

大便隱血測試: 大便隱血試驗 – 大便隱血

我們會即日提供大腸鏡檢查報告,但若果檢查期間有瘜肉切除或活檢,病理報告將會於數週內儘快提供。 大便隱血測試 大便隱血測試2023 病人一般可以即日出院,我們建議病人應該有親人或朋友陪同下離開。 同時,我們建議病人當天避免操作重型機器、駕駛或簽署任何重要文件及合同。

政府大腸癌篩查先導計畫專責小組成員黃至生教授早前指,大便隱血測試檢出癌前病變及大腸癌的成功率高達8、9成。 如大便隠血測試呈陽性,就需進一步接受大腸內窺鏡檢查,以確定大腸是否患癌。 中環醫療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朱尉瑩和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區兆基,同時指出現時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曾有個案只有三十多歲。 潛血測試中,試劑的敏感度約為85%,有助初步分析大腸、直腸的健康情況。

大便隱血測試: 大腸癌原因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委員、港大外科學系名譽副教授兼外科專科醫生潘冬松指,基金會歡迎政府推篩查先導計劃,他形容是「好開始」,相信可助無病徵者及早發現大腸癌,減低治療成本及提高治癒機會。 中環醫療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朱尉瑩指缺乏體運動、便秘、進食大量紅肉、日常飲食中纖維吸收不足、吸煙、家族病史、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等原因都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而當中常見症狀會有便秘、排便不清的感覺、大便由粗條狀變為幼條狀、大便帶血等。

大便隱血測試

但糞便中已經變成暗色、黑色的血,一方面比較不容易直接看到,一方面數量也不多、顏色變化可能也不大,卻是暗示著更危險的疾病;像是大腸憩室炎、腸胃道潰瘍、大腸息肉或是大腸癌。 大便隱血測試 過往四十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絕無僅有,但現時有案例男性廿多歲已確診末期腸癌,這都與西化飲食習慣有關。 應盡量在收集大便樣本前兩星期維持正常飲食習慣,避免服用抗生素或益生菌。

大便隱血測試: 大便隱血測試可以診斷出哪些疾病?

可惜腫瘤出血才會測到隱血,所以隱血測試的準確度只有七成左右。 根據賜愛肝腸胃專科及內視鏡中心,為了令大腸鏡檢查順利進行,在檢查前你應將所有病歷及健康狀況告知腸胃科專科醫生,尤其是糖尿病、心臟病及高血壓。 如果裝有心臟起搏器或有長期服用任何藥物,特別是鐵丸、抗血小板藥或抗凝血藥,亦應通知專科醫生。 而高危人士,尤指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患有大腸癌,應提前從40歲起進行篩查。 中大最新研究發現,如兄弟姊妹患有高危腺瘤,也有較高機會患有瘜肉,因此及早進行大腸鏡篩查也有好處。 大腸癌是本港頭號癌症,傳統檢測大腸癌的方法,有入侵性的大腸鏡檢查和非入侵性的「大便隱血測試」,惟「大便隱血測試」對於偵測早期大腸癌和大腸息肉的靈敏度,分別僅有五成及一成。

大便隱血測試

雖然測試可幫助未出現病徵的患者及早發現出血問題,但未能有效預防大腸癌。 如大腸內有瘜肉、腫瘤、發炎等異常,都可能會有滲血的情况,並混雜在大便內排出。 然而滲血量可能極小,患者很難察覺,但即使大便看來無血,仍不代表沒有問題。

常見的腫瘤標記主要包括肝癌腫瘤標記物AFP,肺癌腫瘤標記物CA211,女性腫瘤標記CA125等等。 雖然腫瘤標記指數高未必一定等同患上腫瘤或症癌,但它可以作為一種警號,讓你可以及早進行相應的進一步檢查,以增加痊癒機會。 除了接受定期婦科檢查及子宮頸細胞檢驗外,醫生會根據個別女士有機會患上乳癌的風險,建議相關的乳房檢查,當中包括乳房X光造影及超聲波檢查。 如較年長更年期之後,或身型過瘦的女士亦建議做骨質密度檢查。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副教授兼外科專科醫生潘冬松指出,80%大腸癌均由瘜肉演變而成。 但他提醒,腸道出血原因眾多,可與大腸癌、大腸瘜肉、大腸發炎或痔瘡等相關;加上大便隱血測試並非百分百準確,未必完全排除大腸癌存在。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