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過度消費調查12大好處2023!(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過度消費調查

衝動消費對紓復情緒有一定作用,美國有研究指出消費者在購物時能挑選自己喜歡的商品,令其覺得能夠控制自身的處境,有助走出傷痛,令人感到快樂。 英國一份研究在此基礎上指出長期衝動消費是一種補償性的情緒調節機制,用以彌補自身情緒管理機制的不足,通過購物令自己的情緒好轉。 另一種解釋是對女生來說,網購不只是一項交易,更是一種社交活動。 在內地,有26.3%的女生會經常與賣家溝通,男生則只有17.6%。 此外30歲以下的女性中有51%會在網購後在評論區品評商品或賣家,有48%則會把自己的網購信息分享到社交媒體。 盡管女性更重視產品的價格,但這並不代表她們在網上消費少。

在各區設逾130個回收點,包括回收環保站、回收便利點及回收流動站,更推出「綠綠賞」回收積分卡,乾淨回收有賞。 圖/《與焦慮和解2: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一書,愛麗絲. 另有領隊表示,最常發生旅客貪小便宜影響整團權益,進而產生糾紛,像是曾有旅行團規範搭機一人只能帶兩件行李,偏偏有人帶了三件以上,引發爭議。 過度消費調查2023 每日更新針對市場變化的投資分析,即使大熊市都搵到贏錢方法!

過度消費調查: 一卡在手 消費失控!

此外,女生購買日用品和衣服鞋襪的百分比亦較男生高(男女數據分別為73.5%和87.2%)。 負責調查的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何振聲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下,青少年除要購入口罩及必須的清潔用品外,訂閱網上影音串流、網絡遊戲,以及服飾消費開支也有增無減,他們也無法外出兼職補貼支出,入不敷支就更為明顯。 這些手法不只用來鼓勵你和荷包裡的錢說再見,甚至巧妙地設計、測驗和施展,好讓你長期在某個品牌或企業的商品上砸大錢。 然而,當你準備做決定時,至少要確保一件事:對於品牌為什麼要提供獎勵方案,以及其中牽涉的行為心理學,你都應該有個底。 免費和便宜方案若目的是為了吸引你上鉤,將來讓你掏出更多錢,那麼它就不是真的免費或便宜。 大部分受訪者願意將包裝分類回收及重用,可見環保意識提高。

此壓力亦會影響青年精神健康,美國一份研究發現,每增加1,000美元的負債,青年感到中度或以上心理困擾的機率就會增加4%。 盡管購物能令人快樂及幫助減壓,但衝動和過度消費亦會造成環境和財務問題。 原因是消費者會購入多於自己所需的商品,如80%的有網購經驗的香港人曾購買從未或使用少於兩次的貨品。

過度消費調查: 消費行為追蹤研究

2個主要指數由8個次指數組成,當中「回收行為」是唯一一個次指數沒有上升,保持在較低的63分。 比較2個主要指數的得分,反映消費者的認知與實際行為之間有差距,尤其在回收方面更顯而易見,反映香港人在實踐可持續消費的行為上有待改善。 過度消費調查 消費者控制消費意欲固然重要,但網上購物平台及物流公司亦須負上生產者的責任。

過度消費調查

由於信用卡及借貸可以「先使未來錢」,把欠款延至下月以後清還,而且大部分銀行或信用卡公司都會提供最低還款額服務,只需欠款人在還款日償還其簽賬金額少部分的金錢。 這使得青少年很多時候忽視了還款問題,以致簽賬或借貸過多而無力還款。 其次,青少年處於成長中的階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對物慾的抵抗能力較低,往往以購物來滿足個人的空虛感及換取朋輩間的認同。 過度消費調查 商品如果能夠突顯自己,而且受到朋輩欣羨,青少年便能肯定個人價值而樂於購買該商品。 潮流文化的影響下,近年一些奢侈品如名牌衣飾和手袋、新款手提電話等,成為了青少年熱捧的對象,浪費大量金錢。

過度消費調查: 過度消費的特點

可是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在進行回收時卻遇到不少困難,除了上述提過太多包裝物料難以回收外,亦有受訪者表示不知道哪裡可以妥善回收。 一直以來,政府鼓吹回收「三紙兩膠」(三紙:報紙書刊、辦公室紙及紙皮;兩膠:1及2號膠樽),因此普遍認為塑膠回收箱只收膠樽。 受訪者年齡至少為18歲,過去一年來至少要有一次的網路購物經驗。

礙於膠紙不能回收,需要先將膠紙與其他物料分開;但貼滿膠紙的網購包裹也十分常見,使包裝物料難以分拆,令分類回收更困難。 消費者如今在購買選擇上會更聚焦於符合ESG價值的產品,也願意為了更健康的產品、在地的生產及可回收或重複利用的包裝付出更多金額,且無論在店或線上消費都一樣。 例如,55% 的消費者同意,他們會選擇那些有意識保護地球的公司來購買其產品,54% 的消費者同意購買有環保包裝的產品。 另外,即使疫情刺激線上購物發展,但對於每天或每周固定採買的消費者來說,實體店面消費仍是第一選擇。 不論是大型連鎖品牌或是小本經營的小店,均轉向電子商貿發展,例如開設網店,或在社交媒體平台開設專頁售賣貨品,以降低經營成本,及藉平台接觸更多目標客群。 再者,信用卡消費及借貸在社會日益普及,也鼓勵了青少年過度消費的行為。

過度消費調查: 香港教育大學調查發現近5成青少年過度消費

製造這些「不需要」的商品不單浪費大量的水和其他天然資源,更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 香港教育大學指它們連續3年進行「青少年個人理財知識、行為與態度」追蹤調查,今年的調查結果發現香港中學生的理財知識較以往顯著倒退、近5成青年過度消費及認為消費及生活費用應由父母負責。 早前,本會更進行了第2回《可持續消費 知行融樂——消費行為追蹤研究》,監察消費者態度和行為與5年前的首回研究相比,是否有所轉變。 結果顯示,消費者對於實踐可持續消費和支持程度都有進步,有超過70%消費者都會傾向購買附有1級能源標籤、貼有環保標籤或聲稱節水的產品,同時避免購買即棄產品,會修理損壞的電器等。

  • 此外,女性患上抑鬱的個案較多,部分抑鬱患者會以不斷購物來渲泄,造成較多女性「購物狂」的現象。
  • 協恩中學助理副校長文天行表示,學校一直鼓勵學生參加「消化獎」,因為比賽讓學生自行挑選題目和搜集資料,為她們提供一個難得的自主學習機會。
  • 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科主任表示,本港近年破產數個案字高企,該機構轄下的健康理財家庭輔導中心,去年就收到約七千宗因欠債而求助的個案,其中17%是由過度消費所致,當中25歲以下的青少年屬高危群組,因消費過度而求助的個案高達四成。
  • 負責研究的大學副教授表示,研究中有6.7%受訪者經測試後,可被界定為「過度消費問題患者」,多達九成有債務問題,當中約兩成的債項高達30萬元或以上,而且他們傾向有較高的借貸額,而逾半數人更會重複借貸。
  • 學者認為,網上購物有機會導致過度消費,甚至購物成癮的問題。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微小細節都可以融入「可持續概念」,包括廢物利用、節約能源、斷捨離。 好像盡量避免選購只能乾洗的衣物,可減低乾洗帶來的空氣污染;使用高速煮食用具,可縮短煮食時間,減少能源消耗等。 我們致力以研究與調查,了解臺灣民眾的消費現象與模式,並以此揭示過度消費帶來的環境問題,與對個人身心靈的影響。 過半 (51%) 受訪者認為貨品過度包裝的情況嚴重(問題四),根據受訪者所提供的資料,經計算656件貨品後,平均一件貨品需要使用2.18件包裝。 在其中一個個案,一件貨品竟用上12.67件包裝物,可見一件貨品普遍會使用多於一件的包裝物料包裝。 由於購物網站大都提供琳瑯滿目的貨品選擇,瀏覽購物網站本身已是一種令消費者感到情緒滿足的活動,若消費者不能自制,於上班或上課時間過度瀏覽網站,有機會影響其對工作或學習的專注力,造成表現下降等問題。

過度消費調查: 「回收,真的就夠了嗎?」綠色和平破除時裝產業的回收迷思

舉例說明,我前往機場時會搭公車,而不是選擇機場接送或共乘計程車。 同樣的,當我獨自旅行,有時候會捨棄飯店,改下榻青年旅館。 我現在還維持這些習慣,因為它們始終沒有離開我的正常自在行為範圍。 我不想讓自己習慣住豪華飯店,一旦養成這種習慣,以後就算住到舒適的旅社,我也會不樂意。

過度消費調查

東華三院健康理財家庭輔導中心委託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於二00七年八月至二00八年一月期間,以問卷方式向一千四百多位服務使用者、大學生和市民進行一項「香港人的消費模式及財務狀況」研究調查,並於八月十一日舉行新聞發佈會。 自二00二年開始,香港每年發出的破產令多達萬宗;東華三院健康理財家庭輔導中心自二00三年起提供債務輔導服務以來,因過度消費而欠債的個案約佔整體個案17%;二十五歲以下因過度消費的求助者更高達40%。 過度消費調查 過度消費問題不單對求助者的財務造成極大的壓力,對他們的心理、家庭關係、社交,甚至前途等亦造成負面影響,部分求助人更出現精神問題或自殺的危機。 網上購物於近年越趨普及,最近更有電視台以結合網上購物服務作招徠,吸引不少消費者參與其中。

過度消費調查: 過度消費

代表老師甄俊彥老師亦分享道,在消委會職員的積極鼓勵下,得獎同學主動留意更多身邊的消費文化現象,最後決定針對「精緻窮」現象作出考察。 由訂立題目開始,消委會職員一邊舉辦學習支援工作坊,一邊在諮詢面談就考察內容及表達方法向同學提供不少建議,讓她們在考察過程中不斷改善、學習,而她們的努力最終獲得認同,令人十分鼓舞。 是次研究採用問卷方式,向一千四百八十九位服務使用者、大學生和市民進行調查,目的是分析市民的消費模式和習慣、信用咭使用情況,及相關的債務、心理和家庭關係等問題,並為過度消費問題提出合適建議。

  • 衝動消費對紓復情緒有一定作用,美國有研究指出消費者在購物時能挑選自己喜歡的商品,令其覺得能夠控制自身的處境,有助走出傷痛,令人感到快樂。
  • 超過半數的民眾(54%)表示擁有的衣服比實際需要的多;超過七成(72%)的民眾曾經在衣櫃裡發現標籤未拆的衣服。
  • 比如說,當你申請飯店聯名信用卡,可以得到該飯店旗下任何一家分公司一夜免費住宿。
  • 如今,消費者已逐漸習慣新的行為模式,對於面向消費者的第一線零售業者而言,維持舊有的營運模式已不再可行,企業向前邁進時,必須擁抱新趨勢,善加利用並掌握商機,以成為未來的贏家。
  • 電子支付平台亦推陳出新,以往網購多數只能以信用卡付款,現時一些電子錢包能夠連結銀行儲蓄戶口,或以現金增值,對於年青人而言更為方便。
  •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微小細節都可以融入「可持續概念」,包括廢物利用、節約能源、斷捨離。

歐洲早有地區實施包裝物料生產者責任制1,需要分擔回收、循環再造、處理和棄置廢棄產品的責任。 因此香港亦需趕快追上國際的步伐,促使生產者在物流運輸及回收配套等方面,投放更多資源,令減廢成效果更顯著。 因此保護環境是需要消費者、企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三方缺一不可。 部份目標明確,省錢儲蓄來買樓投資;但原來也有好些人選擇及時行樂,以致先後出現「月光族」及「精緻窮」等新生代的生活態度。 協恩中學四名學生為此現象感到好奇,於是在指導老師和消費者委員會(消委會)職員的協助下,參加「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消化獎),以「沒錢的貴族人生」為題作出深入考察,不僅贏得高級組冠軍,更讓我們了解到新一代的消費概念。 調查分析到消費者購買意向與行為的差異,實際上與可持續資訊傳遞的程度相關。

過度消費調查: 商品推薦

「過度消費組」對購物消費容易墮入思想陷阱,相信購物可帶來快樂和舒緩壓力。 雖然他們明白過度消費對個人和人際關係會帶來負面影響,但仍難以控制對購物的渴求和衝動;此外與家人的溝通和關係較不理想。 過度消費調查2023 消費需要花金錢,若進行過度消費,把大部分金錢投放在非必要的東西上,則是浪費金錢的行徑。 一些青少年更簽賬借用「未來錢」,結果負擔不來,欠下一身債務。 參考以上資料,有理財機構發現,年輕人欠債求助、需申請破產的個案上升,約三成求助屬19至39歲群組,過度消費及信貸是欠債原因之一,最年輕的破產個案年僅18歲。

如果你進行類似交易十次,為了那十分之一可能會後悔的風險,總計多付的金額便高達1000美元(100元乘以10),都足夠你再多買幾台二級攪拌器了! 日本服裝零售商UNIQLO與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聯合發布第二年《港澳消費者可持續時尚認知調查》結果,了解港澳消費者的消費誘因和行為模式。 結果發現逾三分二港澳消費者反映「產品」才是最主要考量因素,連續兩年調查結果顯示價格並非不購買主因。 網上購物早年已逐步興起,近年更成為中國內地的一大重要產業;而在疫情影響下,為了減少與人接觸,市民避免外出、留家抗疫,更頻繁在網上平台購買日用品,令香港的網購行業在短時間內亦有爆炸性增長。 負責研究的黃富強博士(現職澳洲墨爾本大學副教授)表示,多達九成的「過度消費組」有債務問題,當中約兩成的債項高達三十萬元或以上,他們傾向申請較高的借貸額或重覆借貸,每次消費額較高,多以信用咭進行交易。

過度消費調查: 不同年齡層的財務挑戰

綠色和平過去長期要求企業減少化學物質污染,但我們也發現,如果不從前端改變消費者的購物思維,持續的購買與丟棄,並無法從根本的解決迫切的環境問題。 過度消費調查 因此,綠色和平邀請消費者和我們一起開始「減法生活」的計畫,看看自己有什麼樣變化,也可以對地球好一點。 春節期間,針對民眾領年終與壓歲錢的商機,商家會加強宣傳更多眼花撩亂的廣告訊息。

研究發現當中6.7% (一百位)的受訪者可被界定為「過度消費問題患者」,他們的性別比例接近,男性佔40%,女性則佔60%,異於西方國家女性患者佔較高的比例的現象。 研究將一百位患者列入「過度消費組」,並從餘下的總體受訪者中以隨機抽樣方法選出一百位受訪者為「非過度消費組」以作出配對。 故此,本會於4月初推出一份關於本地網上購物包裝問卷調查,成功收集102份網上問卷調查。 本會希望了解市民網上消費習慣的同時,亦同時審視網店有出現過度包裝的問題,以收集足夠資料,向消費者、網購平台及政府提出改善建議。 過度消費調查2023 本會亦希望透過是次問卷調查所得出的資料,讓市民明白到網購包裝對環境所帶來的負擔,同時呼籲網店能夠減少包裝,或轉用可重複使用的包裝物料,攜手減少浪費,珍惜地球資源。 帶領同學開展調查的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傳理學部高級講師鄭嘉麟博士認為,購物網站為消費者帶來方便,只要安坐家中簡單按鍵便能購買心儀貨品。

過度消費調查: 更多「生活」主題...

不過,她們偶然在網絡上發現後,引發好奇心,決定去探究年輕人的消費模式和金錢觀念。 消化獎高級組評判之一姚偉梅教授認為「沒錢的貴族人生」中的「精緻窮」是個相當有趣的題材,調查報告闡釋就「窮」及「富」兩個對立概念的精闢見解——現今多數人的消費模式是審慎講究還是隨心而行? 協恩中學助理副校長文天行表示,學校一直鼓勵學生參加「消化獎」,因為比賽讓學生自行挑選題目和搜集資料,為她們提供一個難得的自主學習機會。 同學更可以從中反思社會上不同的消費處境,從而學會多元技能,包括觀察、發問、分析和搜集資料;同時消委會亦提供了多項學習支援,引導學生完成考察報告,以致最終獲得成功感。

過度消費調查

結果顯示超過六成消費者表示,願意購買並向他人推薦可持續時尚產品,卻只有不足六成消費者於過去6個月曾購買可持續時尚產品、約四分一消費者過去1年未曾購買可持續時尚產品。 調查結果顯示,港澳消費者對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認知為71%,較去年上升15%,當中月入28,800或以上的高收入消費者,對SDGs的認知亦較其他受訪者高。 在17項SDGs當中,今年港澳消費者對「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模式」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其重要程度由去年的第10位提升至今年的第5位,而去年港澳消費者較重視的「消除貧困」程度則相對下降。 特別一提,消費者在購物時亦可留意產品包裝的可回收性,以推動企業提供更清晰的產品資訊和回收指示,並在開發新產品時,細心考慮包裝物料,會否過度包裝和為產品提供回收服務的可行性。 當會員/訂閱制企業為新服務提供免費試用或折扣,這時便觸發稟賦效應(endowment e-ect)—對於我們擁有的物品過高估價。 不妨假設你收到折扣訊息,邀請你以五折優惠價加入量販店會員。

過度消費調查: 可持續消費 知行融樂–消費行為追蹤研究

為趕上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步伐,消費者、企業和政府須共同努力,使香港於可見未來成為「可持續」宜居城市。 調查指出,網路社群是促進消費的主要因素之一,82%的消費者會因為Facebook及Instagram上的文章而產生購物欲望。 有54%的民眾曾經因為買一送一、免運費等促銷活動,買下不需要的東西;近四分之一的民眾(24%),因為名人代言而衝動購買不需要或不適合的商品。

過度消費調查

東華三院委託港大社工系於2008年至2009年進行調查,以問卷訪問了1400多人。 負責研究的大學副教授表示,研究中有6.7%受訪者經測試後,可被界定為「過度消費問題患者」,多達九成有債務問題,當中約兩成的債項高達30萬元或以上,而且他們傾向有較高的借貸額,而逾半數人更會重複借貸。 過度消費調查2023 中大精神科教授指出,「購物狂」屬病態情緒行為,成因不明,但大多與情緒問題有關,患者初嘗大量購物而獲短暫快感後,長期以此減壓或渲泄,最終成為控制不了的習慣。 患者並非全屬富有人士,曾有當文員的「購物狂」欠下20多萬元債而需向心理醫生求助。

過度消費調查: 目標

原價對你來說沒有誘因,但半價有利可圖,大腦的獎勵中心立刻鈴聲大作。 過度消費調查2023 等到入會價恢復60美元,很可能你還是會覺得很值得,並且不太在意你在這家店買了多少東西。 因為對現在的你來說,60美元可以幫你保住會員資格,而不是讓你得到它,你的損失規避心態已經觸發(我們很快就會詳細探討損失規避心態)。 基於這種認知效應,你應該要先想清楚,若以原價購買一項服務是否值得,接著再決定要不要接受折扣方案。 一開始用原價來考量,這樣你就會很清楚自己是否樂意接受。 如果你接受免費試用,那麼至少試用期一開始就關掉自動續約功能,在試用或折扣期滿之後多給自己一個月,慎重考慮要不要以原價購買會員資格。

過度消費調查: 網上購物包裝調查2020

衝動購物除了造成浪費,調查結果也挑戰了行銷廣告中不斷強調「消費等於幸福」的迷思。 超過半數(55%)的民眾表示,買東西帶來的興奮與滿足感,不到24小時就消失;更有超過三成(31%)的民眾回答,當興奮與滿足感退去後,心中的感覺更加空虛。 調查發現單次網購包裹當中最多利用了7種不同的包裝材料,包括充氣袋、紙箱、膠袋、膠紙、泡泡紙文件袋、紙皮及紙張;超過半數受訪者指一次網購的包裝物料達4種。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