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港島納米樓6大優點2023!內含港島納米樓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業界認為,隨着新盤面積增加,市民未來置業難免「辛苦咗」,港島新盤入場費有機會升至近千萬元。 統計2021年推出約40個全新盤之中,多達26個屬「納米樓」,當中10個更細過200呎。 港島納米樓2023 港島納米樓 如果根據《住宅物業報告2019》,暫時只覆蓋至2017年的數字。 實用20平方米以下一共有691伙,佔落成量3.8%。 但都是老問題,「落成單位」並不等於「未來可供發售單位」,因為根據過去慣例推算,有七、八成單位在落成時已經成功沽出,故侷限了我們對納米樓未來供應的預測。

港島納米樓

土地供應不足只會令樓價持續高企,有的甚至升到幾萬元一方呎,難道市民真的要兩三代人來供滿一個單位? 最新資料顯示,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長達五點五年,再看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有一百七十方呎,只是比一個車位大一點,加上人口老化,同樣嚴峻的是香港樓宇亦同時老化,面對這樣雙重老化問題,政府更要積極和趕快去覓地。 內地樓市氣氛在政策鬆綁下回暖,尤其是多地銀行傳出放寬住宅按揭的還款期上限,從昨日出爐的1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變動指數就可見一斑,無論一手或二手樓價,按月上漲城市數量均見增加。 不過,信貸評級公司惠譽博華認為,全年整體銷售額仍可能維持跌勢,料跌約5%。

港島納米樓: 「納米樓」嵐山銀主盤呎造僅1.7萬

背後也跟去年一宗跌價20%以上蝕讓個案,令全盤估價裂口低開。 一層中層A室,業主2015年10月以598.9萬元買入,怎料來到2020年10月卻以478萬元賣走,帳面勁蝕20%以上,打開了估價下跌的缺口。 恒基在北角馬寶道的「君譽峰」三年前開售,當時我們已叮囑大家需小心處理遠期樓花,因為需跟發展商打賭未來樓價升跌幅。 由於當時還未有「林鄭plan」,大家覺得上車困難,發展商迎合市場購買力把單位劏細,即使遠期樓花高溢價,準買家仍然趨之若騖。

據悉,該“太空艙”式床位招租,最初每個床位月租約4800元,推出不到1星期,由於市場反應熱烈,即時加租至5100元,租金包括管理費及差餉。 負責租賃業務的黃小姐指,這裏床位租金共有3款,分別是有窗、無窗及近露臺,月租則為3500至4500港幣,每月需另付200元水電費,包括Wi-Fi,租客需先付2個月的租金。 她說單位大門是電子密碼門鎖,惟強調不會負責租客保險事宜,若遺失物品概不負責。 通關後首個全新住宅盤開價,會德豐地產旗下鄰近藍田港鐵站的KOKO 港島納米樓2023 ROSSO,昨公布首張價單,折實呎價低於1.8萬元,較約兩年半前同系列第1期首批單位低逾一成,入場一房戶售554.5萬元起。 根據去年一輪租值升勢後,今年本地再受第五波疫情拖累,迄今樓價回軟,租金有向下走趨勢,租客可留意各區及租金仍低水的屋苑。 新界西方面,2021年10月嘉湖山莊和Yoho Town的租金回報率分別報2.46%和2.32%,按年累跌0.13和0.10個百分點。

港島納米樓: 香港租樓悲歌:4呎床租4700塊!劏房、納米樓、太空艙之後還有什麼?

此外,尖沙咀豪宅名鑄更有一手貨,相隔超過13年也要貶值收場。 中原區域營業董事林龍南透露,北角和富道明暉大廈A座極高層03室,實用165平方呎,開放式間隔,連天台,以388萬元易手,呎價23515元。 據悉,原業主於2015年一月以350萬元買入,持貨四年,帳面只賺38萬元或11%,但扣除釐印費等支出,估計只賺約20萬元。 政府並沒有就此類型單位下任何定義,而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何鉅業提出,以屋宇署定義計算(即只計算單位內樓面空間,但不包括廚廁、外牆等面積),面積低於15平方米(約161平方呎)可稱為「納米盤」。 單位面積由175至302平方呎,間隔包括開放式、1房2廳、1房2廳(連套房)三種,全部採用開放式廚房設計,大部分配置露台。

這個如此納米的蚊型樓,面積只得168呎,門口旁邊設有開放式廚房,嚴格來說應該叫廚櫃,內裡設有迷你雪櫃、以及洗衣機等。 由資深投資者盧華家族拆售的「AVA 61」、「AVA 62」及「AVA 228」,分別在2015至2019年開售,最細單位的平均售價介乎 萬元。 最誇張是實德環球主席楊海成持有、位於大角嘴的「尚璽」,項目在2018年6月開售,一個158呎的單位,平均售價更高達400萬元。 「納米樓」泛指我們居住的生活空間愈住愈細,有人稱之為「迷你樓」、「奀豬盤」;外國也有人會稱為「鞋盒公寓」,是一個概括居住空間狹小的代名詞。

港島納米樓: 什麼是「納米樓」?

事實上,愈來愈多納米新盤在市場「橫行」,如兩年前推售的紅磡納米新盤環海‧東岸,開放式單位由194方呎起,樓齡新加上入場費「貼地」,都不乏年輕人追捧。 樓主其後補充指,不打算買舊樓單位,直言「入到去已經唔想停留,諗起要住真係想死」,並指新樓樓底高,可改造閣樓「將牀升上去」。 他又指,留意到納米樓的成交量亦不少,故不擔心無市場,「都係睇價錢」。 一名網民於討論區發文,指因預算有限,故考慮購買油尖旺區的200呎納米樓「上車盤」,當作投資再換樓,引起一眾網民熱論。 1樓設有約2,414平方呎住客會所,提供健身室等設施;另有約1,640平方呎公共花園。

貴買貴租,整體A類細單位的回報率僅2.8%(見附表二),雖然處於歷史低點,但相較其他面積的單位,回報率已是全綫中最高,不過,柏匯這個東區迷你戶的回報率卻同樣大幅跑贏大市。 美聯物業發布一宗成交顯示,西灣河成安街33號柏匯一個209實呎開放式單位租務成交,以月租1.55萬元獲承接。 就算現是居住在狹窄空間,但Cryus表示未來打算愈搬愈大,故目前更加不會在意自己住在僅得204呎的單位之中。 谷德昭有一集就到深水埗其中一幢私樓探訪現年30歲的Cryus,他現時獨居在實用面積為204呎單位。 谷德昭一到埗,其實單位每個角落一眼望晒,走過狹小的走廊便見到睡床,所有活動都在這個空間進行。

港島納米樓: 港島納米樓壹環七年蝕使費離場

由於1房單位屬於納米樓,需花心思解決收納問題,否則日後家居容易變得凌亂有壓迫感。 港島納米樓 男女戶主他們希望可用盡空間,挪用不必要的使用空間,平衡收納空間所營造的壓迫感。 港島納米樓2023 Chris重新規劃廚房及洗手間的位置,把梗廚變成開放式廚房。

  • 是次入場單位為1座6樓E室,面積209方呎,間隔開放式設計,價單售價639.3萬元,折實售價575.4萬元,呎價27,531元。
  • 實用面積由248至358平方呎,全屬1房間隔及開放式廚房設計,多數單位配置露台。
  • 因被謔稱縮水樓,發展商將其易名為Yuppie Tel。
  • 事實上,用400萬買一層納米樓有市場,參考政府數字,今日普遍打工仔的入息中數為17,500元,按此推算年薪就有21萬元,也相當於不吃不喝19年才能買起這個納米樓,是一件相當悲哀的事。

雋薈首輪不設大手時段,每名買家最多可購入兩個單位,其中面積最細,152平方呎的C及D室,合共售出20個單位。 新界大西北其實已經十分靠近深圳,從香港的元朗到深圳的蛇口,開車只要不到半小時時間。 而羅湖和皇崗,因為地理距離更近,近幾年的樓盤成交宗數中,都有2至3%來自香港買家。 港島納米樓2023 至於屯門菁雋實用面積128方呎低層戶,新租值約5.86萬元,平均月租約4,900元,較該盤現時入場月租約7,500元,再低約34.7%。

港島納米樓: 納米盤租金相差近倍

代理消息指,單位為5A座中層F室,實用面積286平方呎,屬開放式間隔,日前以19,000元租出,平均呎租66.4元。 不過,去年十月,政府宣布放寬首置按揭限制,800萬以下的物業,也可承造九成按揭,即令納米樓吸引力大減,就連投資者也看淡納米樓前景。 港島納米樓2023 若看近期納米樓成交,即使各區樓價見底回升,就連資助房屋造價也屢創新高,惟納米樓業主也未能受惠,大多蝕讓離場。 港島納米樓 早前隨放寬按揭成數上限後,有一些發展商睇淡納米樓市場,認為未來供應會飽和,甚至爆煲收場,計劃主力建300尺以上的單位。

差估署公布《香港物業報告2022》,指出去年私人住宅落成量為14386個單位,較20年的20888伙少31%。 面積少於215方呎的「納米樓」落成量僅558伙,按年減241伙或30%,較19年高峰期982伙少43%。 面積215至429方呎的細單位去年落成4693伙,按年減少3738伙或44%。 他強調,每年約1.5萬伙私樓供應屬合理水平,可滿足市場需要,認為政府解決劏房籠屋等問題來得較緊急。 【橙訊】已屆現樓的青衣納米新盤「薈藍」,入伙以來屢錄高價承租個案,新近再有一宗破記錄租務成交,呎租創出同區新高。

港島納米樓: 施政報告出籠前夕 二手業主先劈價蝕沽

同區維峯•浚匯高層B室,實用面積270平方呎,同為開放式間隔,月租叫價由17,500元減至16,000元獲承接,折合實用呎租約為59.3元。 業主於2019年4月份,以約711萬元以一手購入上述物業,若以目前租金計算,租金回報率2.7厘。 在購買納米盤樓花時就更要小心未來數年的樓價變化,有些發展商為迎合市場購買力,不少細單位都會湧現,到頭來或會出現減租潮,故市場高估納米樓盤的承租能力時,也會令業主有蝕讓風險。 例如土瓜灣「傲形」、筲箕灣「柏匯」等,當業主蜂擁高追過後,銀行估價低過買入價,加上放寬按揭,令新買家持同一預算有更多選擇。 二手樓價拾級向下,數年前被上車客高價瘋搶的納米樓,身價急速滑落。 雖然業主持貨不足3年,需要支付樓價10%的額外印花稅(SSD),但今次以銀主身份沽貨故獲得豁免。

對於上述,中西區區議員陳捷貴指,自港鐵西港島線通車後,區內單位租金急升,衍生出租劏房及床位的單位;部分單位或涉及改動原有結構,當遇有火警,狹迫環境易生危險,促政府多作巡查,保障居民安全。 任何計畫都要市民支持,由於筆者是教育界出身,所以會從教育方面思考,我期望「明日大嶼」能引入高質素的學校,包括外國的著名學府,政府應資助低收入人士的子女入讀這些國際名校,提供令基層下一代可以接受優質教育。 隨着科技日益進步,今天的填海技術比過去已有很大進步,填海需時應可大為縮短,期望少於十年時間便可動用新的土地。 小時候,筆者與兩兄弟及父母,一家五口住在山谷村的山邊木屋,之後遷往紅磡黃埔街的板間房,環境皆很差。 想不到四十多年後,被譽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仍有逾二十萬人居住在只有幾十方呎「劏房」,實在令人感到可悲可歎。 土地嚴重不足,住屋需求殷切,不僅引發社會矛盾,更影響我們下一代的學習成長。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