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傳道書2023詳盡懶人包!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我們可以盡情的去享受自己所渴望的一切,但是我們必須要記得,到最終我們必須要為今天所作的種種決擇向神交待。 傳道書2023 按傳道者在文中所論証的內容來看,這「虛空」應指生命的無法測透。 生命中存在太多的奧秘,是我們不能明白的。 按着希伯來人的論証方法,這個總主題由它多方面的層面展示出來。

此節並非一疑問句,它的意思乃是:沒有人能說出人與動物的命運有何不同。 作者並非對靈魂或來世的存在一無所知,或予以否定,他乃是要指出眼見的人生不外如獸的生命一樣,不能從中找到真正的意義。 人惟有在這短暫的今世裡,認定掌管生命的神,從而享受祂所賜給各人的福分,才能得滿足。 第一個展示是:人永遠無法在生命中找到滿足。

傳道書: 傳道書世人的本分

他終日勞碌,不為他人,不為享福,乃為錢財,但錢財不能充作伴侶,給他帶來滿足。 人就是需要親密的關係及互相分享的生活,叫人彼此扶持、輔助及保護。 人備受欺壓:無人安慰比死亡更壞,最好還是那些胎死腹中未見過欺壓的。 哀慟的人若不來到神面前便不能得醫治。

傳道書

接着,傳道者提出第二項展示,就是生命中充滿了人力所不及的事物。 第一個觀察是萬事萬物在神的手中都有已定的時間,但你卻不能知道、亦不能改變。 然後,他進一步發現到世上充滿了不公平和欺壓,若你是那不幸的一方,你便無法改變你的命運。 可是,就算你是那幸運而擁有特權的那位,你的優勢也只不過是轉眼之間的事,正如名譽這例子所顯明的。 至此,傳道者作出多項實踐性的提議,以回應以上對生命所作出的種種觀察。

傳道書: 傳道書 Ecclesiastes

该书属于智慧文学,对人生提出忠告,思考问题和意义。 其它例子包括《约伯记》和《箴言》,以及一部分《诗篇》。 与其它圣经智慧书不同,《传道书》深深地怀疑智慧自己的用途。 《传道书》影响了《次经》中的《所罗门智训》和《便西拉智训》,两者都对《传道书》中哲学无用论表示反对。 書中指出執筆的地點是在耶路撒冷,因為招聚者“在耶路撒冷”作王。

  • 若是這樣,“已過的事”就是指過去年代的迴圈,如同一個人追逐另一個人。
  • 但在二章1至8節,他「以喜樂試試」後,發現它也是虛空。
  • 許多成功的人能見證,他們竭力在事業上晉昇時,裏面就覺得虛空。
  • 傳道書12章則講直言(正言),表達唯有信靠上帝,才有真正人生的滿足。
  • 筆者理解是因此惡人不會因為報應是即時的而無可奈何的跟從,他們因此能自由的選擇,甚至覺得不會被審判(傳8:11)。

我們要「行你心所願行,看你眼所愛看」,努力保有健康、享受青春;喜樂地與妻兒、子女、兄弟、姊妹共享上帝賜與的恩典;品嚐努力工作之後的成果。 像約伯一樣,傳道者也發現奸惡無所不在。 傳道者的信念是神終會審判義人和惡人,這也是神所定的時。 並且因為賞善罰惡不在今世馬上進行,人們看自己和走獸沒有分別。 筆者理解是因此惡人不會因為報應是即時的而無可奈何的跟從,他們因此能自由的選擇,甚至覺得不會被審判(傳8:11)。

傳道書: 聖經-在線聖經-聖經金句-聖經故事-中文聖經網

他們得著所要得的東西以後,就覺得那算不得甚麼。 這種感覺來自人心裏對永遠之事的渴慕。 傳道書2023 兒女長大,生出他們的兒女,然後又死去。 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

傳道書

他追憶自己曾如何追求智慧,卻醒悟人生哲學原屬捕風(一12-18)。 他又追尋樂趣(二1-11),結果都是虛空。 傳道書 從這樣的結論觀察,傳道者絲毫無意將享樂視為人生的至善。 追尋智慧令人精疲力竭,結果也是捕風(二12-17)。

傳道書: 箴言選讀

第四,所羅門説人生就是虛空,因為他感覺在日光之下,事事都是厭煩的。 傳道書一章 8 節,“萬事令人厭煩,人不能説盡。 ”這是因為人在城市之中、日光之下,人的活動只是奔波勞碌,所追求的沒有穹盡,沒有飽足。 世人得着一切東西就好象喝海水一樣,愈喝就愈口渴。 傳道書 耶穌説:任何人喝這水,都要再喝;但凡喝他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 因為他所賜的水要在人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

耶穌和所羅門都鼓勵純真的崇拜者要聚集起來。 關於“事物制度的末期”和“指定的列國時期”,耶穌的評論與所羅門所説的“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這句話一致。 ‬,qōheleṯ)是舊約聖經诗歌智慧书的第四卷,为大多数基督教派系承认。 傳道書的希伯來文原名為 Qohelet,柯亥力,意思是『傳揚者(或,教師)』,是將以色列人聚集起來,對他們講論的人。

傳道書: 傳道書圖書大綱

當然祂能在宇宙中創造各個成分,就能將人體的各部再重新組合建造起來。 神可以由無中創出任何事物來,祂必然可以由已存在的事物再復原回來。 每日的勞碌,前面曾以為既是快樂也是困惑,現在的描寫則純為享福。

傳道書

19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氣息都是一樣。 本次先回顧《傳道書》中的12種虛空、9處不可知、23樣價值觀、7個小結論。 《傳道書》有些說法,我們可以找到一些中國的類似俗語相對應。 《傳道書》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但敬畏神只是智慧的開端,神還要我們進一步認識祂,這是《雅歌》的重點。

傳道書: 第一講 傳道書概覽:尋索人生意義

傳道者說:看哪,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但眾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 我將這事一一比較,要尋求其理,我心仍要尋找,卻未曾找到。 人若生一百個兒子,活許多歲數,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裡卻不得滿享福樂,又不得埋葬;據我說,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 現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將來的事早已也有了,並且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或譯:並且神再尋回已過的事)。

傳道書

盼望我們不會重蹈所羅門王的覆轍,用我們的一生去追求那些虛幻的事物,而讓我們走在神要我們所走的生命道路上,並能去經歷、享受神所賜給我們極豐盛的生命⋯。 上帝的儿子基督,依照人世間的宗法來看,是睿智的所羅門王後代。 對一切寄望於上帝的王国的人來説,所羅門為了指引治下臣民而寫的資料的確值得他們仔細留意。 传道书指出,在王國治下,人類會按照招聚者所提出的明智原則而生活,並且會因上帝予人的生命恩賜永遠歡喜快樂。 在《馬太福音》第12章第42节参,耶穌基督説他自己“比所羅門更大”。 既然所羅門預表耶穌,那麽,所羅門在這本書中所寫的話與耶穌的教訓却有許多類似的地方。

傳道書: 傳道書七

首先,傳道者指出,整個宇宙都處於一個無止境的機械性循環中,在這種恆常的循環裏,人的一生和他任何的努力似乎都變得完全不重要和缺乏意義。 傳道者因此結論,多一點智慧和瞭解,只能換來多一點憂愁,因為你會看到愚者看不到的挫敗。 《傳道書》中的傳道者,呼籲信徒敬畏與順從;此與《新約》呼召人「領受基督的福音,即神的智慧」之主題相呼應。 在末日到來以前,我們仍將面對令人困惑的生命情境,仍需為生存而掙扎。 「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v.3)作者認為勞碌並不帶來好處,勞碌並不可靠。 按「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v.1b),作者該是大衛家的後代,擁有王者血統,卻仍要面對亡國,要反思和尋找什麼是可靠的。

  • ‬,qōheleṯ)是舊約聖經詩歌智慧書的第四卷,為大多數基督教派系承認。
  • 原來勞碌並不可靠,但人在黑暗艱難中,反而更想賺錢,累積財物,儲糧蓄水,以為倚靠這些東西便可渡過難關,有些香港人則視擁有房子為最重要的事。
  • 第一個例子是有關營商的風險,一個人可以單單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而失去一切。
  • 「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v.3)作者認為勞碌並不帶來好處,勞碌並不可靠。
  • 現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將來的事早已也有了,並且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或譯:並且神再尋回已過的事)。

如果我們的腳步沒有走在神的帶領下,只是勞碌的腳步,又自以為聰明,沒有敬畏神,沒有神的介入,都是無用。 越勞碌,越虛空,越自覺聰明卻越愁煩。 作者回想以色列的先祖曾與神立約,卻一再離棄神,經歷極重的勞苦,唯有仰望日光之上的神,期望神出手幫助,祂才是人的倚靠。 傳道書三章22節是本書的困難部分之一,因為三章16至22節似乎表現出一種不可知論的人生觀。 傳道者觀察人生的種種不公平後得出結論;神容許這些事發生,是為了要「試驗」人,使他們覺得自己與獸無異。

傳道書: 傳道書歷史背景

如果我們僅從人類自身的層面作自我的努力,「日光之下」的人生,充滿矛盾、絕望,是虛空、捕風,缺乏實質意義。 單憑人類的智慧,無從探索神所命定和掌管的一切;因為,那些都屬於神的領域。 作者不斷談虛空,思考勞碌越不過虛空,其實心中正在渴慕神。

傳道書: 作者和寫作背景

在傳道書第二章,傳道者以他當時在耶路撒冷做王之權,享受福樂、大修土木修築房屋及各種壯闊田園、積累各樣珍寶與享樂,但仍舊感覺一切皆是虛空枉然。 傳道書 書中指出執筆的地點是在耶路撒冷,因為招聚者「在耶路撒冷」作王。 因此,四~十章可作為在世上度日的指導。 人在世上遇到不少大問題,諸如生活環境的艱苦、孤單、貧窮、強者的欺壓、智能不足應付困惱的世事等。

傳道書: 傳道書結論

”(《傳道書》第1章第2節至第3節參,《傳道書》第1章第9節參的記述)招聚者立定心意要尋找智慧,因為世人實在經歷極大的勞苦。 但他發覺不論人是愚是智,勞碌取利,吃喝宴樂,這一切均是“虛空,都是捕風”。 他於是“恨惡生命”,厭煩人生的種種苦惱和物質追求。

換句話說,生活幸福本是神的旨意,人可以樂享,只要一生敬畏神,行在正道上(“終身喜樂行善”、“在祂面前存敬畏的心”)。 神的旨意是使人認識到這個暫時的物質世界並不能體現他的全部生存價值。 他的肉體連於這個世界,但他的精神,感情和心理則連于永恆的世界。

因此,縱然身處歷史演進和思想迥異的物質世界之中,人生依然有著一個目標和意義。 傳道書 神給人的生命本有喜樂,但不能憑自己去得到,凡事有定時,由神來決定,正證明人憑己力不可以達到生命不“空虛”的超越境界。 可是神造萬物,各按其時,乃是美好的事,是喜樂之源,絕非失望的理由。

傳道書: 傳道書整卷書的簡介(來源:The Bible Project)

其它例子包括《約伯記》和《箴言》,以及一部分《詩篇》。 與其它聖經智慧書不同,《傳道書》深深地懷疑智慧自己的用途。 《傳道書》影響了《次經》中的《所羅門智訓》和《便西拉智訓》,兩者都對《傳道書》中哲學無用論表示反對。 最後,傳道者作出全書的總結:縱使生命中充滿了不可測、甚至看似矛盾,但人的本份仍然是敬畏神、及遵守衪的誡命。 我們現刻仍存的生命,乃是神的賜予,我們應當享受它,並為此感到滿足。

傳道書: 人生的虚空

第十一章最初宣稱人類沒有能力明瞭神的道路。 人儘管努力去享受人生,卻要知道,將來神必審判(十一9-10)。 傳道者將老年的光景(十二1-8),作了一番動人的描述後,勉勵人要敬畏神,莫等閒白了少年頭。 人的本分在於敬畏神(十二13-14)。

一面,在日光之下,凡事都是虛空的虛空,並且服在敗壞的奴役之下﹔另一面,人生的某些事物,如教育、工作和婚姻,仍非常引起人的興趣。 我們若不奮鬥以得著教育,或在工作上成功,或得著美滿的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我們也許會受試誘要自殺。 神用人對這些事物的奮鬥,以保守人在地上。 人類若不再生存,神就無法從墮落的人類中得著祂所揀選的人。 人類若被了結,基督就無法來臨,因為不會有為著祂成為肉體的譜系。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