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30歲人生9大分析2023!(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30歲人生

創造是找到一個方法,一種角度,由自己起始,去學習、去理解、去給予、去參與,每一刻未來的積極發生—如果你想要的並不存在,那麼就去創造。 當時想寫下的東西,更接近儀式性的祝禱吧—30歲以後,無論如何, 去做理想中的大人。 不再害怕長大,並且明白長大的意義,其實不過是更有意願去承擔,去解難題。 Problem-solving,不再只是數學算式,而有其生活意義。

30歲人生

生活的瑣碎抹去了愛情,責任的綑綁讓他們脫不了身,在又一個不成眠的深夜,他們都在懊悔,當初的自己為什麼輸給了寂寞,當初的自己為什麼堅持了這麼久後卻又心軟。 人生跟愛情是一樣的,你從原本的菜鳥到被稱呼姐已然不痛不癢,從總是到處惹麻煩到四處幫忙解決麻煩,角色更迭替換一路跌跌撞撞來到了今天,所幸沒被汰換的是你的天真。 談了幾次戀愛當然也失了戀,丟了幾雙弄痛你的鞋,離開了幾個傷害你的人,卻還是沒有學會該怎麼好好談一場戀愛。 本以為過了三十,就比較不容易再犯錯,後來才弄懂那是因為我們通通變得膽小,沒辦法再像從前那樣勇往直前。

30歲人生: 「三十歲不過如此而已,永遠要給自己重新開始的勇敢!」不管到了幾歲,不讓自己甘於將就,你人生的選擇要最講究

母親總會在買菜後,到店內租書,因此家中常常有新書,廖玉蕙就跟著翻閱,久而久之養成了習慣,成為她閱讀的啟蒙。 多年後成為作家的廖玉蕙,還曾回去租書店拜訪,「老闆叫做黃幹,他說過去都是從臺中市區扛著新書來潭子,印象中高大的老闆,如今再見卻顯得矮小,不知道是自己長大了?還是老闆年紀大了?」廖玉蕙與老闆合影,並請丈夫蔡全茂畫下這珍貴的一刻。 你對自己的心負責,不讓還不確定的自己因為一時不忍拒絕,輕易答應做不到的幸福。 不管到了幾歲,你的心始終不死,不讓自己甘於將就,你人生的選擇要最講究。 大人都說現在的年輕人就是逃避責任,不願意成家也不願意生孩子,那是他們沒搞懂選擇單身才是最負責任的一件事。

30歲主題翻身轉世,推陳出新,像書店暢銷排行榜,經典歷久不衰,諸如《祕密》一類,有百刷本事,人人都需要,像順路拜佛,必須求個安慰。 小時候跟家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長久的相處時間讓人有時會忘了要珍惜身邊的親人。 年紀一年一年的增長後,很多人因結婚或工作離鄉背井,回老家的時間越來越少,久久見一次的家人,似乎每看一次白髮就多一些,而我們要等到他們白髮蒼蒼,才會突然意識到他們年事已高。 在人生三十這道分水嶺,男人是時候從男孩走向男人,追求潮流或許讓你感到一時興奮的自信催化;但唯有找到屬於你自己的風格,才能真正貼合「你」自己最喜歡的面貌。

30歲人生: 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可奇妙的,更多時候,除了我們亟欲逃離的變老與成熟的框架—諸如, 成家立業、早生貴子、大富大貴等照樣造句的成語之外,更多時候,我感覺到的是變老有祝福。 於是,當後浪滾向前浪,90後從初出社會爛草莓,成為職場中堅分子; 同儕話題從租屋好難變成哪個地段買房划算;我於是意識到,我也已經要是, 即將變老的那一群。 凡事奮力,在奮力中理解與觀照自己,去養成一種對事物理解的清明,去當一個願意創造,也有能力給予愛的人。 把每一天活出可愛,我要當成是給三十歲的祝福與啟示。

不論過了多久,不管來到了幾歲,只要回頭看向當初未到三十歲前那幾年的心慌、不知所措,總會讓人心疼到發笑。 簡單來說,那是擔心自己「過期」的害怕,只是這有效期限也不知道是誰多事幫忙拓印上的。 當褐髮冒出細細白線,緩慢增生直至白雪整片;當肌膚出現內凹褶邊,褶內還有無數皺褶爬上滿臉;要用更多時間換一次安詳睡眠, 更多金錢追求青春重現。 老是無從議價的交換,我真以為過,有那樣詛咒,名為變老。 這是心願,也是實踐— 在看似平凡的每一天,每一個當下,告訴自己,我想要,也能夠創造我真正喜歡的日子。

30歲人生: 《三十而已》30句必讀金句:#22 女人說到底還是要守住自己的一份事業。這男女之間的事,有幾個能安然走一輩子的。

計劃將來的意義不在於最終結果,而是過程,能更清晰、堅定地實踐未來藍圖。 工作上,不再五時花六時變,專注於發展理想的職業;金錢上,學會儲蓄理財,以備不時之需。 即使計劃未必趕得上變化,但事先做好規劃,可以緩解對未知事物產生的恐懼感,變故來到之時,也有心理準備,能更快速作出調整,不至於太狼狽。 30歲人生 有人年少成名,亦有人大器晚成,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生軌道,以不同的步調於各自的「時區」前進。 30歲更應重視的是內在成長,每個人對「立」及成功都有不同標準,樹立好自己的人生觀,並努力付諸行動,便無需過份憂慮。

社會分別給了每個年齡層一個框架,幾十年來,人們理所當然地在裡面轉圈圈、營造自己的小世界,偶爾有人突破框架跳脫傳統思維,在多數人的眼中仍是魯莽勝過勇敢。 於是,出現了一些「成功人士」做為典範,我們以他們為模型,試著將自己套進那個在世人眼中「正確」又「無害」的人生規畫裡,逼著自己要按照劇本走。 正所謂「勞力是無止境」,當你不停被生活壓力追趕着時,不如想想自己的一些「優點」,不要被壓力逼得自己也忘了自己的好。 想想自己已擁有的一切,可能是健康的身體、愛人、朋友等等,不要盲目羨慕別人,也不要不停比較,把目光也放回自己身上。

30歲人生: 《三十而已》30句必讀金句:#17 三十歲之前看數量,三十歲之後看質量,儀式感是沒有放棄自己最好的證明。

我沒想過我變老以後,感受到更多的是經歷過時間的僥倖—清楚自己是誰或是想成為誰,清楚自己要的與不要的是什麼,於是選擇變得比較容易,自己願意與不願追求或忍受的是什麼,也知道怎麼從內在驅動,從這裡的A點去到那個B點。 年輕的時候涉世未深,剛出社會時不論是在職場或情場,或多或少都會受一些委屈、吃悶虧或是被欺騙。 由於小時候沒經歷過這些事,這些負面經驗當然成為自己短短人生中的大事件,自然會無限放大檢視,甚至覺得人生出現汙點。 同一條路未必適合所有人,盲目跟從、人云亦云,只會漸覺迷失。 初出社會時,花多眼亂,事事都想嘗試,經過一番跌撞摸索,你應該愈來愈了解自己的喜惡、強弱項,對未來的人生方向也開始理出點頭緒。

30歲人生

「你應該什麼都不缺, 努力都有收穫, 怎麼常常看不見你的笑臉?」在某一次節目錄影的休息間隙, 一位來賓這樣問我。 我說我工作得非常非常累, 累到我失去了工作的熱忱, 常常想: 能少一件事, 就少一件事吧! 起初, 工作除了必須賺錢、存錢買房子之外, 更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 現在呢, 只覺得扛了好多責任, 一不小心跌了跤,還可能變成千夫所指的對象。 因為我們通通變得膽小,沒辦法再像從前那樣勇往直前。 面對現實,你要考慮的因素太多,要不要跟一個人交往居然可以從分析對方條件優劣開始,光是自己居然會產生這樣的念頭就非常值得發出空襲警報。

30歲人生: 「三十而不立」也沒關係!  5個30歲的人生領悟

長輩們總說,結了婚至少身邊有人陪、至少不會是孤單一個人。 他們沒說的是為了擁有這些「至少」,必須得拿多少妥協去交換。 回想二十幾歲,剛做編輯,寫過許多揣測30歲的文章,當年雖無經驗, 起碼還能訪談周遭友人,好險想像人設也並不困難。 我發現30普遍追求的, 實與二十幾歲無太大差異,不過是要到更進階的東西—說實話,已過了願意將就,或是甘願普通的年紀,無論生活、交友、關係、事業、家庭,總之就是要好,還要更好一點,並且理解,自己已有能力做到。 不過30歲之後就明白,不過是一個年齡數字,沒有重大到可以對你的人生進行評分,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時程表,關於規劃的壓力應該來自於想追求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來自於無謂的世俗標籤。 過往,30歲都被世俗價值觀界定為一個人生的「分水嶺」,女性30歲以前沒伴侶、沒結婚、沒生子會被視為「剩女」;男性30歲以前沒車、沒房、沒伴侶、沒存款則被視為「失敗」。

30歲人生

大學就讀工商管理的 Joy,一畢業就進入金融業工作,幾年後,他發現自己在金融業體制中格格不入,不但無法適應較為生硬的科層體制,更對於無法開放式對話的從屬關係感到不自在。 「意義」,是驅動事情發生的發電機,當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共同為你的生活與工作充電,你便會有相對足夠的能量,促成正向的貢獻,同時成就感也會返回自己。 英國都市報《METRO》曾整理出要多陪家人的理由,當中包括有一份研究發現,聚餐一周高達5次的家庭,幸福度即可溝通度會顯著提升。 但是回過頭看看,二十歲時覺得天都快塌下來的事,三十歲回頭看就會覺得根本雞皮蒜毛,三十歲讓人焦慮到茶不思飯不想的困境,到了四十歲,就能夠一笑置之。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裹,未來的生活也要由自己負責,不需羨慕別人,但也可以向別人學習,及早為自己規劃也是件好事啊。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習慣對外人笑臉相迎,卻對家人總是缺乏耐心、無法溫柔以待。

30歲人生: 成長比賺錢更重要

潔伊(Meg Jay)在TED演講時指出,很多人認為20至29歲應該用來摸索、實驗,但是事實剛則好相反。 基於自己的臨床諮詢經驗,以心理學的分析觀點解釋了20多歲這一段時間工作、愛情及生理的重要性。 30歲人生2023 30歲人生2023 努力的人不一定會成功,但是成功的人一定很努力,在被生活各種算計打擊扯後腿後,妳最終會明白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重點是要面對問題、接受它、消化它、然後往下一個目標前進,失敗才是讓妳快速成長最棒的養份,而這也是妳面對人生唯一的方法。

換個角度來看,有沒有可能是我們一直將參考當成目標? 參考是一種途徑,根據前人的經驗累積,告訴你可以怎麼做;目標則關係著個人的喜好和方向,兩者相互融合並從中做取捨,便能勾勒出不一樣的人生體驗;千萬別將參考和目標混為一談,那會錯失許多機會、也容易做錯選擇。 很多時,人會因為「擁有」而把自己逼入死巷,因為擁有過便不想失去,於是做盡一切來確保自己不會失去,這種來自自己的壓力比起一切外在的壓力更多。 30歲人生 30歲人生2023 尤其,30歲以後,我常感覺「創造」這個詞對我的意義深重。

30歲人生: 《三十而已》30句必讀金句:#13 三十歲的機遇,抓住了就立住了。抓不住還不明白的,就一路下坡而去了。

而且《20幾歲,就定位》作者水淼也表示,隨著年齡增長,30歲過後,「年輕」的資本漸漸消失,可以犯錯的機會越來越少,也越來越輸不起。 30歲人生 Meg Jay提到,大腦在20多歲這個年紀會歷經最後一次的成長高峰,因此應該進行一些增加自我價值的事,來達成理想中的自己。 別總是心軟當個濫好人,更不要自我感覺良好,認為吃虧就是佔便宜! 如果不懂得練習說不,那你的所有讓步、付出、體貼,在別人眼中也只是理所當然罷了。 但你最大的為難是:還不肯定自己要的是什麼,只知堆在眼前的肯定都不是你要的。

  • 多動腦及進修感興趣事物,讓自己隨時保持學習的狀態;沒事多看看外語、溝通討論、閱讀習慣,並且常保心情開朗和充沛精力,這是一個很紳士、很優雅的生活觀。
  • Meg Jay提到,大腦在20多歲這個年紀會歷經最後一次的成長高峰,因此應該進行一些增加自我價值的事,來達成理想中的自己。
  • 不再害怕長大,並且明白長大的意義,其實不過是更有意願去承擔,去解難題。
  • 我沒想過我變老以後,感受到更多的是經歷過時間的僥倖—清楚自己是誰或是想成為誰,清楚自己要的與不要的是什麼,於是選擇變得比較容易,自己願意與不願追求或忍受的是什麼,也知道怎麼從內在驅動,從這裡的A點去到那個B點。
  • 我相信平淡溫暖的小幸福; 我不相信平庸的日子會讓我甘願這樣活著。

因此,在我們越年輕時的時候,不要害怕犯錯,而是要勇敢犯錯,年輕時犯錯的成本比較低,別等到30歲後,才開始犯錯,那就太晚了。 但事實上,沒有任何的經歷會「浪費」,因此「可惜」不應該是止足不前的原因。 本文最後,想以湯姆・克魯斯的經典電影《征服情海》作結,邀請大家記得,邀請大家,找回工作的初心,給予自己勇氣,並展開可能的行動。 因此20歲的年輕人,因為少了繳房貸、養小孩的沉重負擔,收入一大半便可拿來投資。 即使只是月收15K的社會新鮮人,也有能力拿出5,000至10,000元開始投資。 另外,有人因此亦提到,20至30歲都是投資的黃金期,因若可在20歲開始投資,便可更快地達到財務自由。

30歲人生: 《三十而已》30句必讀金句:#28 人生就是會有太多的遺憾,來得及是最騙人的一句話,所以有想做的事,想愛的人,就應該盡全力。

或許,站在許多「過來人」的立場,會認為只要按照「階段性」的劇本規畫,人生就不會出什麼太大的差錯,也能少走一點冤枉路。 例如,30 歲後大家都認為是成家立業的年紀,如果此時拋開工作,只為一圓夢想出國留學,身邊的人會說什麼? 「也太輕率了吧,他有想過嗎?」、「這把年紀了不適合這樣吧?」、「怎麼這麼不切實際?」種種負面的評論,不免當事人皺起眉頭,省思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30歲,似乎是人生的其中一個困惑時期,數字上不再年輕,生活上也被不同責任左右著,有時候會很懷念過往的任性、可以隨意生活。 但隨著時間流逝,不得不明白自己要真正的成長,是時候好好面對自己的人生,計劃將來,但肩上的重擔也愈來愈重,從前開心的自己好像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年輕時不懂拒絕,希望討好所有人,結果把自己累倒,隨時間成長,你應該明白時間有限,你只需滿足自己,無謂強逼自己去取悅的人事物,多為自己着想,學會取捨、適時拒絕,可節省更多時間、精力,用於更重要的事情上,這樣的生活更開心,也更充實有意義。

聯考前廖玉蕙還在發燒,打了針前往考場,卻因副作用的嗜睡反應,在最擅長的國文科目上昏昏欲睡,但她還是如願北上進入東吳大學中文系就讀。 畢業典禮播放慢飛天使成長學習影片,重新帶家長回顧慢飛天使努力的成長軌跡,現場陳列各班孩子們作品,都是慢飛天使和家長共同創造完成作業,鼓勵家長平日多和孩子互動,玩遊戲是最好的療育良方。 小帥領有第一類及第七類極重度身障證明,智力與學習發展比一般孩子慢,加上眼睛、語言遲緩、雙腿無法行走等多重障礙,早期療育對他更顯重要。 30歲人生 2021年艾莉全新作品,一一擁抱那些因善意而偽裝的孤獨靈魂,所有看起來毫不費力的大人,不過是拼盡全力的孩子,你的不動聲色都是用無眠的夜包裝出來的,在即將斷線的那一刻,才發現原來早就撐不住自己。

30歲人生: 相關新聞

中臺灣現代劇場的拓荒者郎亞玲,帶著觀點劇坊與頑石劇團,循著都市的紋理移動,從中我們見到各個時代文化聚落的變遷,見證現代劇團在臺中從無到有的盛開過程,與這個時空背景下的城市印象。 30歲人生2023 以台灣年齡中位數來看,現今45歲的人相當於50年前的20歲,正是揚帆待發的青年期,如何把漫漫歲月活成銀光閃閃的分號人生? 《遠見》專訪知名作家張曼娟、上銀科技總經理蔡惠卿,分享她們的氣派大人學與後青春進行式。 誕生於今日的嬰兒,半數有機會邁向百歲人生,那麼未來社區會是什麼樣貌? 日本知名社區設計大師山崎亮接受《遠見》獨家專訪,暢談「不造物設計」的理念。

在崩潰之前,不如先試試以下方法,嘗試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 30歲人生2023 許多人的目標應該都能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涵蓋,像是想自己創業當老闆、想選自己喜歡的工作、想出國深造等等。 30歲後發現,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不難,真正困難的是「能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每個人一定都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喜歡和討厭的地方,然而你必須到達一個能力的基準點後,你才能辦法自己選擇。

30歲人生: 想要30歲人生就定位?這10件「成熟之道」你應該從現在開始做起!

你對自己大失所望,什麼時候在不知不覺中竟然變成了現實的大人。 明白有些事是生活上不需要的東西,例如虛榮的物質、華麗的生活,真正令心靈滿足的是來自自己的生活,並不是外在的物質。 如果為了維持這種表面生活導致自己情緒崩潰,回想起來,那才是最不值得的投資。 其實,只要身邊人健康陪伴,有一份自己喜歡(至少不抗拒)的工作,確保自己可應付平時生活所需,這樣的簡單已是人生的小確幸了。 供養父母、自己家庭的開支、兒女、事業等等,每一件要面對的事也為肩膀加上負擔,導致自己被壓得喘不過氣。 跟自己說:「忍忍吧,人生就是這樣。」但每件小事加起來,那種無形壓力又如何忍耐呢?

年輕時的生活, 我們積極於工作的成就, 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成功在哪裡,心就在哪裡。 但30 歲的我們,成功該由自己定義了, 30歲人生 別人口中的好厲害, 那是別人的意見;別人嫌棄的你, 那也是別人的事情。 學生時期不斷被叮嚀的一句話是「凡事要認真」, 但出社會以後, 能夠不認真地活著, 才是一種本事。

你把自己拉出來看一看,你真的看到,過去你的每一步,都有人支持與照看著你,你是一個被愛的孩子;接著你要站起來了,你為自己負責,你為自己決定要往哪走去, 同時你也要去支持其他人,把路走得自在遼闊,把世界變得如你希冀。 多數時候悶頭努力,對自己多有責難,也對很多自己其實在乎的事情不夠上心,有時候甚至也懶得理會自己的心情。 有次我無聊,查閱與老相關成語,整排點開,所有都指涉著同樣的,經過淡淡粉飾的,殘酷結果—青年的不再、舞臺的遺失、內在的離散。 如同前言所述,「30歲」一直以來都被世俗作為一個評斷的標籤,也因為長期被這種價值觀綁架,許多人逼近這個年齡時,都會產生無謂的焦慮及緊張感,沒達到「30歲的標準」就認為自己做人失敗。 長大以後,發現身邊的朋友數量驟減,會定期聯絡的老同學總是固定那幾個,而其他大部分的朋友都已漸行漸遠。

這一趟與自己和解的歷程,也可以稱之為「回家」。 25歲的迷惘,在30歲前一一解開了;而30歲又有了新的迷惘,卻不再拚命想找到解答,而是學習與迷惘和平共處,理解迷惘只是一種人生的常態。 30歲,不再為不值得的人事物,費時間、費心力。 人終究都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他人的負能量,與我無關。 我要的是再多的爭吵, 也吵不散的感情, 越吵越多理解, 越磨越合, 直到有一天, 我們再也分不開, 成為彼此心中最嚮往的─家人。 一切看似從零開始,離職的他必須自己肩負所有基礎的事物,營運一間無名公司,然而至始至終,他都仍保有他的姓名、信任他的球員,還有過去所有工作經歷中,所養成的肌肉記憶。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