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大埔舊墟天后宮12大著數2023!(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香港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天后崇拜較早傳入的地區之一,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俗稱「大廟」)始建於南宋時期。 在台灣及福建地區,人們稱天后為「媽祖」,在香港的地方稱之為「亞媽」、「娘媽」、「媽娘」或「天后媽」等。 現時香港的天后廟遍布香港島、九龍、新界和離島,大部分是清初復界以後才修建的。 1911年九廣鐵路通車,殖民政府在太和市附近修築車站,並命名爲「大埔墟站」,進一步確立了太和市享有「大埔墟」之名的地位。 到了20世紀後半葉,大埔舊墟完全消亡並重建爲現代化住宅區,大埔剩下一個墟市,太和市正式繼承並使用「大埔墟」之名。 在近一百年來,「大埔墟」和「太和」的名稱涵義發生過重大變化。

大埔舊墟天后宮

據說,文武二帝廟最初是大埔七約鄉公所的辦事處,又設有公秤房,是太和市的行政中心和買賣公正的仲裁中心。 【本報訊】大埔舊墟天后宮自○九年重修開光後,每年均在天后誕前舉行慶典慶祝;大會昨晨先為居民祈福,又派發三千份平安福袋,並於下午舉行祈福巡遊,攜天后娘娘像環繞大埔區內。 期間參與團體舞龍又舞獅,祈求天后娘娘庇佑大埔風調雨順、水陸平安,逾二萬名市民頂着猛烈陽光,夾道觀賞。 「踏步大埔」計劃特別呈獻「旅遊巴團」,由專車接載大家走訪中西式建築及歷史遺跡,沿途與你暢談大埔趣聞逸事,為你細說由鐵路發展到鄉村氏族的教子之道。

大埔舊墟天后宮: 大埔舊墟巡遊賀天后寶誕

昨日是第六屆大埔舊墟天后宮巡遊,有近二千人的隊伍浩浩蕩蕩簇擁天后座駕,更上演號稱全港最大、由數十人舞動的醒獅表演,道上鑼鼓喧天,逾萬名市民在巡遊所經的街道夾道觀賞。 參加隊伍由天后宮對出風水廣場出發,經汀角路、太和路及廣福道,沿路向市民派發祈福彩帶,巡遊項目包括街舞、啦啦隊、銀樂及陸上行舟隊等,祝願來年水陸平安。 前政務司官邸於一九〇六年落成,當時坐落於吐露港一小島元洲仔上,由一條基堤與陸地連接。 大埔舊墟天后宮2023 建築物原用作當時新界理民官宿舍之用,後改為政務司官邸,與新界民政息息相關。 前政務司官邸於一九八三年列為古蹟,現已改用作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的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

  • 由大埔舊墟天后宮社區活動管理委員會主辦、大埔區議會合辦的「大埔恭祝天后寶誕祈福巡遊」,今年共有48個團體約1700人參與巡遊。
  • 大埔是新界首個行政中心、最大墟市的所在地以及客家村落的聚集地,它豐富的歷史文化及人文故事,很值得我們去發掘、探尋。
  • 昨晨八時許,姓周(六十二歲)司祝返回,赫見廟宇側邊窗戶的玻璃疑遭硬物打爆,窗花有被撬痕迹,懷疑有賊潛入爆竊,立即入內查看,發現兩個捐款箱及一個腰包不翼而飛,相信已遭賊人掠去,於是報警。
  • 大埔七約興建廣福橋以後,掌握大埔的交通主導權,而太和市的實力漸漸凌駕大埔墟之上。
  • 尋找大埔歷史足印:廟宇和社區(上)© 有線電視(2021年7月) 大埔舊墟天后宮建於清朝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年),為香港現存歷史悠久的天后廟之一。
  • 前政務司官邸於一九〇六年落成,當時坐落於吐露港一小島元洲仔上,由一條基堤與陸地連接。

在此之前,善信已在天后宮旁一棵樟樹焚香拜祭土地公,經過長年累月,該樹變成了通心樹,漸漸枯萎。 其後原樹長出一棵羊蹄甲屬植物,拋寶牒的風俗便由這棵樹開始。 到了1990年代中,該樹亦被香火燒毀,村民在附近移植一棵細葉榕代替。 與此同時,有部分人轉到林錦公路旁另一棵巨大的細葉榕拋寶牒,市民經過見到亦來參與,逐漸成為大埔的一個旅遊景點。

大埔舊墟天后宮: 林村鄉與太平清醮

當年廟宇原位處海濱,因歷年填海擴地,現已坐落於大埔市中心。 至於交通方面,大埔墟與舊墟均有鐵路可達,只是出車站後要步行一段距離才到,不過路面基本上是無障礙的。 另外亦有巴士路線可達,巴士路線主要連繫九龍市區,亦有路線連接新界其他地方,路線中有低地台巴士。

過往墟市不單止是購物場地,其重要功能是讓農民能交換物資。 大埔舊墟天后宮 農民需要通過墟市出售生產的農產品,同時在墟市中採購生產不到的生活與農耕物資如布匹、鹽、酒、茶葉、草藥、種子、農具以及古代常用的化學肥料石灰等。 墟市的興旺關係周邊農村的生產力,也反映當代地區社群的變化。 原大埔墟本是位於林村河以北,後為位於林村河以南的新墟太和市取代,並成為今天的大埔墟。 這種變化反映過往的土客鄉事勢力此消彼長,與墟市影響社區發展的情況。 在今天大埔已是現代化的社區,卻是尋找本土鄉村掌故與演變的傳盛地區,在逛區內商舖市集時,可會想過更進一步認識本土文化的「根」。

大埔舊墟天后宮: 依山傍水的大埔,不僅坐擁怡人的自然景觀,更擁有深厚悠長的歷史。 大埔是新界首個行政中心、最大墟市的所在地以及客家村落的聚集地,它豐富的歷史文化及人文故事,很值得我們去發掘、探尋。

內有康熙三十年(1691)所鑄洪鐘與歷次重修匾聯,1970年及1986年重修碑記。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大埔舊墟(包括汀太路、大埔太和路及汀角路所包圍的地區)及大埔墟(包括廣福道沿線地區)為範圍。 每年廟宇組織都會為天后及關帝有不同的慶典,感謝天后關帝。 大埔舊墟天后宮建於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當年原處海濱,因歷年填海擴地,現今已坐立於大埔市中心。

大埔舊墟天后宮

結果他賺了錢,實踐承諾,自此許多善信開始拋寶牒許願。 大埔舊墟天后宮 今天放馬莆儼如林村鄉的核心,因為天后宮、村村公立學校和林村鄉公所均設於村中,1999年在村口豎立一座寫上「林村」的牌樓,成為林村鄉的地標。 為人所知的許願樹亦在放馬莆,每年新春期間成為旅遊熱點。 此刻林村鄉正舉行太平清醮,醮場設於林村天后宮附近的廣場,放馬莆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大埔舊墟天后宮: 香港旅遊|香港自助旅遊攻略、港片景點 | 日本旅遊攻略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主辦及策劃的《村梭六鄉》——將於本年三月登場。 昔日六鄉位處船灣,後因1960年代興建淡水湖而遷徙至大埔廣福道一帶,變成六鄉新村。 大埔舊墟天后宮 我們嘗試在大歷史的空隙處入手,填補六鄉經歷過的各個重要階段與回憶,將這段遺落的歷史呈現於公眾面前。 由大埔舊墟天后宮社區活動管理委員會主辦、大埔區議會合辦的「大埔恭祝天后寶誕祈福巡遊」,今年共有48個團體約1700人參與巡遊。 尋找大埔歷史足印:商貿和交通(上)© 有線電視(2021年6月) 位於大埔樟樹灘的協天宮主要供奉關帝,建築年份已無從考究。 於一九一〇年九廣鐵路通車時,舊大埔滘火車站是當時其中一個最早運作的火車站,旁邊設有碼頭,兩者組成大埔區一個貿易及交通運輸樞紐。

  • 曾任職新聞工作,同時喜好闖蕩旅遊,足跡遍及世界約百個國家。
  • 至1913年時一個永久車站在臨時車站以北落成,因同一時間已有「大埔站」,所以新車站命名為「大埔墟站」,位置就在當年的太和市即今天的大埔墟旁。
  • 或許是社區每刻都在變化之中,或許是我們過於習慣眼前的景像,讓我們欣賞事物的觸覺都變得麻木。
  • 大家遊覽大埔警署及北區理民府,聯同鄰近的元洲仔前政務司官邸(法定古蹟),便可了解昔日政府管治新界的歷史。

不過月台展覽場設有展覽板介紹鐵路事績、車站大樓內設有展覽廳陳列不少昔日有關鐵路的展品與新支線概況等互動展品,均是輪椅使用者可以接觸的。 場內辦事處旁設有供傷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算是比較方便的設施。 至於大埔舊墟方面,僅餘的古蹟就是天后宮與省躬草堂,不過是有障礙的建築物。 舊墟早已消失,四周已是重建的現代化樓宇,不過設有較多的公共設施如大埔舊墟遊樂場與汀太路兒童遊樂場。 舊墟遊樂場內設有供傷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汀太路兒童遊樂場內的大埔舊墟公廁也設有供傷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舊墟範圍的翠樂街設有兩個障殘人士專用停車位,重建地區的設施終是比較完善的。

大埔舊墟天后宮: 文武二帝廟

在她十七歲時,一艘商船在暴風雨中沉沒,天后把墮海的船員救起,在她十九時,她父親及兄長在海中遇險,天后在睡夢中救起她的父親,但她的兄長溺斃了。 直到二十二歲,福建一帶發生旱災,天后成功為當地求雨,之後天后不時收服水中的妖怪拯救海上遇險的漁民,使海面變得安全。 追尋「大埔」這個地名由來背後的故事,可以追溯大埔昔日的風土人情、地理環境、以及多年來的變遷。 建成後香火一直鼎盛,吸引不少信眾前來求神問卜、消災解厄。 在 1981 年設立聯益鄉村公所前,這座天后宮一直是大埔鄉紳聚會和議事的地方。 同時,途經的十六條專營巴士服務及十三條專線小巴服務將需要改道。

大埔舊墟天后宮

林村鄉有不少鄉民早年移居歐洲,下一代已落地生根,此時回港探望親友,緬懷往日舊事,加強對鄉村的歸屬感。 大埔舊墟天后宮 雖然舉辦一場如此大規模的醮會要耗費逾千萬元,但對鄉民來說則是物有所值。 早年為免仇家藉詞騷擾,義祠牌位正面只寫上「護鄉長生祿位」,背面記錄了12名烈士的姓名,每年秋分鄉民齊集拜祭。 1991年林村鄉召開大會,決定把殉難者的名字刻於雲石上,登正神位,永享香火。 林村鄉曾按照「保甲制度」將鄉內26條村分為六甲,目的是團結起來,合力對抗敵人。

大埔舊墟天后宮: 大埔墟

由大埔舊墟天后宮社區活動管理委員會主辦、大埔區議會合辦的「大埔恭祝天后寶誕祈福巡遊」,至今已為第九屆;今年共有四十八個團體約千七人參與巡遊。 隊伍由汀角路風水廣場出發,經汀角路和太和路至市中心的廣福道及寶鄉街,多個團體沿途落力表演,包括舞龍舞獅、飄色、街舞等。 昨午大埔溫度雖高至約攝氏廿八度,但仍吸引近二萬五千名市民在路邊觀賞,更紛紛舉機拍下喜慶一刻,大會沿路派發祈福帶冀闔家平安。 太和市建立後不久,英國於一八九八年租借新界,並選了大埔為新界的行政中心,旋即在運頭角里的小山丘上興建現已列為法定古蹟的大埔警署和北區理民府。 大埔警署擁有荷蘭式山牆、裝飾窗拱和窗台、長長的磚拱遊廊和中式的瓦頂,建築整體設計配合得宜,現已活化為綠匯學苑。 大家遊覽大埔警署及北區理民府,聯同鄰近的元洲仔前政務司官邸(法定古蹟),便可了解昔日政府管治新界的歷史。

大埔舊墟天后宮

香港的天后廟規模不大,部分更在傳統的廟宇宗教建築加入現代建築方法及模式,廟與廟之間沒有從屬關係,其中以大廟和元朗天后廟神誕活動的規模最大。 大埔舊墟天后宮 的「聯益鄉」的祭祀中心,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天后廟之一。 大埔舊墟天后宮在2009年重修開光,因而舉行慶典慶祝,一直流傳至今,今年已為第9屆。 早上大會先為居民祈福,並派發3000份平安福袋,冀祈求大埔水陸平安、社區和諧。 祈福巡遊在下午約2時開始,巡遊人士攜天后娘娘像一同環繞大埔區內,期間參與團體舞龍又舞獅,向天后娘娘祈求,庇佑大埔風調雨順、水陸平安,吸引逾2萬名市民頂着猛烈太陽,夾道觀賞。

大埔舊墟天后宮: 大埔

1595年(明萬曆廿三年),龍躍頭鄧氏在林村河以北一帶的地方(即現在大埔舊墟附近)建立「孝子鄧師孟祠」(通稱「鄧孝子祠」,現已不存)。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鄧氏族人向新安知縣申請在「鄧孝子祠」旁建墟,名義上利用該墟收入續祠的香火之用(當時以商業謀利,常以此作名目)。 該墟取名大步墟(大埔墟),位置大概於汀角路天后廟附近。 當時大步墟因為地理位置優越,是九龍城和深圳墟之間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擁有面臨大步海(現稱吐露港)這漁港,所以成為一個優良的經商地。

大埔舊墟天后宮

重修重光揭幕慶典邀請行政會議成員劉皇發、立法會議員張學明和大埔區民政專員潘太平主禮。 大埔舊墟天后宮2023 運輸署今日(四月二十九日)提醒市民,為配合「大埔舊墟天后宮賀誕祈福巡遊」舉行,當局將於本周日(五月二日)在大埔區實施特別交通及運輸安排。 1970 年代之前,香港學術界並未留意到這個歷史寶庫,後來在碗窰上、下兩村村民的協助下,終於發現了生產陶瓷工序的遺蹟,政府亦在 1983 年將碗窰遺址列為法定古蹟。 到了九十年代,考古隊研究及調查碗窰,對後人研究大埔歷史以及香港早期工業歷史有莫大幫助。 CACHe的「大埔六鄉社區導賞訓練計劃」,訓練了一班志同道合的社區人士成為文化導賞員。 他們有的是居住大埔多年的「地膽」街坊,渴望推廣大埔歷史文化;有的是香港歷史文化愛好者,渴望為大眾講解更多本地故事,讓大眾發掘不同面向的香港。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