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香港仔水塘道11大分析2023!(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香港仔水塘道

沒有想過電動輪椅也可以上山,山上的涼亭也增設了斜路,可以讓輪椅使用者進入休息乘涼避雨。 沿途地方闊落,兩部輪椅同時行走也沒問題,而且還可望見對面的海洋公園,環境優美,是個值得一去的地方。 在下水塘水壩後原路折返至剛才通往下水塘水壩的指示牌,向前直行另一個打卡位——香港仔上水塘主壩。 沿著香港仔自然教育徑行,可以俯瞰南區景色,在自然教育徑末段可找到俗稱「天花墩」的舊式量雨器。 另一方面早於香港開埠之前,已經有艇戶漁民在香港仔居住。

路徑的初段是平坦的水泥徑,緊接著的是稍窄、略帶崎嶇的泥徑,再往後則是石級,輪椅無法通行。 該段水泥徑的右方連接著下水塘的水壩,但由於建了梯級,輪椅無法通過。 若能稍作改善,將可讓輪椅使用者遊覽餘下的一個古蹟(註:未知該段梯級是否屬於古蹟的一部分)。 香港仔水塘道 在香港仔上水塘返回主壩口,轉右向香港仔下水塘的方往下走,跨過欄桿後,便可來到同樣被列為法定古蹟的上水塘石橋。

香港仔水塘道: 香港仔浸信會

香港岛的香港仔、赤柱和九龙的油麻地等地以往聚居不少水上人。 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一批英軍登陸香港仔,相傳一名叫陈群(“阿群”)的水上人渔民,带领英人从香港仔越山循此路至上环一带为英军开路,因而得名。 其為一位水上人渔民,因为路是阿群带的,所以就称之“阿群带路”了。 有说英军初抵港岛时,由陈群带领在赤柱一带登陆,经香港村,薄扶林等地到港岛北部一带。 经香港村时,英军询问该处地名,陈群以水上人音回答“香港”,英人即以水上人音“HONG KONG”为记,便因而成為全島的總稱。 當時「香港」一詞僅指香港仔和石排灣一帶,後推廣至全島[5][6]。

  • 經過林道的閘口後,續沿傷健樂園側的香港仔水塘道微微上升,再接平坦的引水道走至分岔路口(即香港仔健身徑)。
  • 路徑的初段是平坦的水泥徑,緊接著的是稍窄、略帶崎嶇的泥徑,再往後則是石級,輪椅無法通行。
  • 起點位置已經包括了藍屋、香港故事館及北帝廟三個景點,之後沿灣仔峽道再到姻緣石及警察博物館,最後再走香港仔上下水塘。
  • 20世紀初香港仔東部設立了大成紙廠,1920年代因香港仔水塘的擴建,導致不能再使用該水源,業務需要結束,原址後來發展為香港仔兒童工藝院(今香港仔工業學校)。
  • 今次介紹的路線是香港仔水塘,以警隊博物館作為起點,行至上水塘只需約半小時,並可看到被列入為法定古蹟的水壩和石橋。

休息過後,登上斜路繼續走,沿途雖然沒有絕美景色,但不時可看到城市的建築群,而且兩旁枝葉茂密,陽光從樹葉隙縫灑落在身上,十分溫暖舒服。 走出灣仔地鐵站,步行數分鐘,來到舊灣仔郵局,由這裡開始,徒步上山。 不得不說,這條長斜路對於我這種不太運動,體力欠佳的人來說,真是一大挑戰。 走了一會兒已上氣不接下氣,不時要停下來歇一會兒。 當然,人多的時候,可先讓其他人走過,避免阻礙到別人。 很多人都稱香港是座「石屎森林」,到處都是高聳大樓、摩肩接踵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車流,但那片摩天大樓卻成為香港獨有的特色,城市的天際線更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香港仔水塘道: HOY AU LAU HOY AU LAU, 30 ABERDEEN RESERVOIR ROAD 海鷗樓 香港仔水塘道30號海鷗樓

該水塘建於1890年,當時水塘除了供水予紙廠外,同時亦為香港仔和鴨脷洲一帶居民提供食水。 1929年,政府推行「香港仔計劃」(Aberdeen scheme)以增加香港仔谷的儲水量。 除了向大城紙廠回購該私人水塘外,政府更計劃興建上水塘,以紓緩港島西區的食水問題。 香港仔上水塘於1932年建成,下水塘則於1932年完成水壩重建工程。

後來香港政府將此地命名為鴨巴甸,其英語「Aberdeen」成為香港仔的英文名稱,以紀念當時英國的外交大臣阿伯丁勳爵。 香港仔水塘道 而於香港日佔時期,香港仔曾被改名為元香港,代表「元來(原來)的香港」的意思。 漁光村設有5座住宅,分兩期落成,第一期為白沙樓、順風樓及海港樓;第二期為靜海樓及海鷗樓,房協只在第二期加設了電梯及保安大閘,而第一期樓宇則兩者皆沒有。 邨內設施貧乏,只有一個小型露天公眾停車場(54個車位),8個電單車位,一個迷你兒童遊樂場和一個小型休憩公園。 今日(26日)上午9時半,香港仔大街244號對開發生驚險交通意外,6人受傷送院。 一部載客的士往灣仔方向,沿香港仔海傍道轉入香港仔大道期間懷疑失控,剷上路中石壆,掃毀路燈等雜物,並撞向前方地盤,只差一米便跌落地盤路坑。

香港仔水塘道: 香港巴士大典

在過去一個世紀之中,一直在香港仔區傳揚福音,服事坊眾,也與南區一同成長,成為香港南區歷史的一部份。 香港仔原本稱為「石排灣」(現多指香港仔半山的石排灣邨)。 水上人渔民,源自远古百越族,自远古时代就在广东一带聚居,是香港最早的居民。

難度:★★☆☆☆ 辛苦度:★★★☆☆ 香港仔水塘道 靚相度:★★★☆☆

香港仔水塘道: ABERDEEN RESERVOIR ROAD 香港仔水塘道10號

香港仔水塘道於1920年代建成,配合香港仔水塘的啟用,但當時道路的中文名稱是音譯為「押巴甸水塘道」,直至1984年3月9日當局才刊憲改為現稱。

香港仔水塘道

難度方面,灣仔峽道雖然斜度頗高,但距離不長,約半小時腳程,屬晨運級的難度,之後便是落坡往香港仔水塘。 此外,此路線的起點就在港鐵站附近,終點的交通亦十分發達。 是一條景觀、難度及交通皆非常出色的入門路線,相信不論是一家大細或情侶拍拖在此旅程中都會感到滿足,十分推薦。

香港仔水塘道: 使用情況資訊

在水壩末左側的梯級下降,再沿林蔭下的山徑走,便可輕鬆地返回香港仔下水塘,最後沿路折返至香港仔水塘道。 下水塘雖然比較細,但水較清澈,一邊是綠悠悠的清水,另一邊可遠眺香港仔的高樓大廈。 由上水塘走往下水塘的路徑較難行,先要從上水塘旁陡峭的樓梯向下走,不過這裡有欄杆讓大家攙扶,接著便會走到石塊與水泥混合的小路。 除了到公園外,附近的警隊博物館只是 5 分鐘腳程。 館內分為歷史展覽廳、三合會及毒品展覽廳、警隊今昔展覽廳等 3 個部分,有過往的制服、 裝備、槍械等,還有三合會的入會儀式的模擬祭壇。

[3]而香港仔以其漁村風味及海鮮,成為聞名中外的旅遊景點。 房協本來在2000年打算重建漁光邨,後來擱置。 在2010至2012年在第二期樓宇內,大幅度地改裝原有設施,加鋪地磚,加設門牌及指示牌,加裝電梯及大廈閘門。 196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計劃發展香港仔,漁光村在1962年建成,為南區和香港仔第一座成立的屋邨,也是房屋協會建立的第六個出租屋邨。 (1)《百載‧流傳》紀念特刊,水務署 (網上資料 2009年)。

香港仔水塘道: 香港仔好去處

下水塘的前身是大成紙廠的私人水塘,早於1890年興建。 後來,政府為了解決港島西區食水問題,購買了該私人水塘,並將其改良及重建,工程於1932年竣工。 香港仔水塘進一步紓緩了薄扶林水塘及大潭水塘的供應食水壓力,而且連遠至鴨脷洲地區也能獲得食水供應。 電動輪椅使用者嘉敏:今次是使用電動輪椅後,第一次行山親親大自然。

香港仔水塘道

在關於這一頁裏,有談到對新手的提議及如何在這blog找新手適宜的路線。 在水壩入口旁邊有一個燒烤場,沿樓梯往下走,便可看到建在水壩中央的石橋。 在舊灣仔郵政局旁,有條被途人忽略的小路,沿著小路走,便可以由繁忙的市區走入清靜的山徑。 灣仔峽道十分陡斜,斜度達 11 度,不過幸好全是石屎路,就算著普通波鞋都行到。 如欲了解詳細的水塘水務文物及歷史建築物的位置及資訊,可參考水務文物及歷史建築物列表 (整理中,稍後提供)。

香港仔水塘道: 香港仔的士剷石壆撞兩地盤工 司機乘客3人傷 飛磚擊中1人同送院

香港仔上水塘主壩建於1931年,當時用作紓緩港島西區食水供應問題,現時上水塘的水壩、水掣房同樣被列為法定古蹟。 除了可看到水塘景色外,在上水塘主壩往下望可見到在水壩中央的石橋。 香港仔水塘道 如覺得玩夠,可沿路回程,但就落斜變上斜,會有點吃力。 這條路不像之前一段全舖石屎,部分路段是由相間石塊砌成,但絕對不算難行。

(2) 香港法定古蹟,古物古蹟辦事處 (網上資料 2020年9月23日)。 有些路線則是部份路段適合新手,譬如破邊洲及標尖角路線,新手只宜走標尖角;白馬咀與麻南笏,新手只宜走麻南笏等等。 大部份路線皆有要注意的地方,希望大家到郊野時也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由中環乘坐15號往山頂巴士,於灣仔峽道站落車,轉個彎便可看到灣仔峽遊樂場,經過右邊的甘道兒童遊樂場和停車場後,就是警隊博物館。 假如還有「腳骨力」的話,再行半小時即可達下水塘,沿路落山可到香港仔漁光邨,全程不用兩小時,而且多為平路或落斜,一點都不辛苦。 再過了一會兒,終於走到灣仔峽了,山頂處是灣仔峽公園,在小賣部買了茶葉蛋,在公園坐一會兒,抬起頭,就看到紅葉。

香港仔水塘道: 香港仔上下水塘水壩【前往方法】

前往香港仔自然教育徑可於由黃竹坑A1出口乘搭4M小巴前往「漁光村海鷗樓」巴士站附近,沿香港仔水塘道上行10分鐘,轉右經遊客中心到達位於香港仔下水塘的教育徑起點。 離開時則可沿香港仔水塘道步行約 香港仔水塘道 30分鐘回漁光道巴士站乘車離去或沿路牌指示向灣仔峽方向離開。 起點位置已經包括了藍屋、香港故事館及北帝廟三個景點,之後沿灣仔峽道再到姻緣石及警察博物館,最後再走香港仔上下水塘。

香港仔水塘道

在香港仔濾水廠起步,靠左邊行,經過草地後,根據指示牌向香港仔下水塘的方向下行,5分鐘便到達被列為法定古蹟之一的下水塘水壩。 是次主打景點香港仔水塘原先由大成紙廠私人擁有,後來才由政府買入,再發展為上、下水塘,而被列入法定古蹟的主壩,充滿歐陸建築風格。 起點的下水塘建於1890年,是個過百年的歷史建築。 下水塘建於 1890 年,前身是私人水塘,後來被香港政府買下,改建為公用水塘,其水壩更是法定古蹟,已有超過百年歷史的建築。

香港仔水塘道: 香港仔水塘 由灣仔峽行山!尋找古蹟水壩、童話小木屋

下水塘建於1890年,前身為大成紙廠的私人水塘,為鴨脷洲居民有限度提供食水,後來被香港政府收購並改建成公用水塘。 由下水塘一路走,就可以到達香港仔上水塘,這裡人比下水塘多,少了那裡的清靜,因為上水塘有條十分出名的石橋,歐陸式建築風格配合流水,取景拍攝一流。 漁光邨是香港房屋協會唯一於南區的出租屋邨,由建築師阮達祖設計。 在香港仔下水塘附近有一個樹木廊(噢噢,我當然不是想介紹這個遊客中心;要認識生態,最好還是在自然環境裡實地觀察)。 然而廊外的鳳凰木確長得很優美,其羽狀複葉在燦爛陽光下隨風輕擺的姿態,甚是動人。

放心吧,最艱辛的路在灣仔峽已走完,郊野公園的路都是下坡路和平路,所以接下來的路會比較輕鬆。 香港仔水塘道2023 香港仔水塘道 在漁光道巴士站下車後,回頭走至香港仔水塘道右轉上走。 經過林道的閘口後,續沿傷健樂園側的香港仔水塘道微微上升,再接平坦的引水道走至分岔路口(即香港仔健身徑)。 及後沿路折返至漁光道,再沿著車道下降至石排灣邨,經過屋邨的停車場入口後,再在碧銀樓乘搭石排灣商場的電梯前往地下(LG3)的巴士總站。 上水塘石橋使用了歐陸式建築風格,由花崗石建成,橋身成平圓拱形,暗渠入口則由網狀紋砌石塊砌成,十分有舊香港特色。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