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告士打道310號2023詳細懶人包!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告士打道310號

擴建告士打道,是希望應付來回香港海底隧道、香港仔隧道、東區走廊、東區海底隧道、上環及中環商業區的龐大車流。 然而,隨着城市不斷發展,告士打道經常交通擠塞(主要是前往兩條海底隧道的車流)。 政府以2011年的繁忙時間預計,車輛途經告士打道由中環前往銅鑼灣需時45分鐘,直至2019年中環灣仔繞道通車後才得以改善。 然而,隨著城市不斷發展,告士打道經常交通擠塞(主要是前往兩條海底隧道的車流)。

  • 1967年10月13日晚上7時半,一個可疑的紙袋被放置於當時仍在告士打道的灣仔碼頭附近,警察封鎖現場及疏散市民期間,這枚土製炸彈爆炸[2],三名警察被炸傷,19歲警員杜雄光傷重殉職[3]。
  • 皇室大廈(英語:Windsor House),是香港的一幢商業樓宇,位於香港島銅鑼灣告士打道311號,交界記利佐治街,基層現時為皇室堡商場。
  • 新道路於1972年通車,命名為「海傍大道」(Water Front Road),成為了灣仔中心區與隨後發展的灣仔北新區之分界,亦是當時本港市區最寬闊的道路,沿途設有多條天橋,可說是市區首條限制進入道路(limited-access road)。
  •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2005年12月發生香港反對世貿遊行衝突,於同月17日傍晚,韓國示威者佔領告士打道,致使告士打道及紅磡海底隧道需罕有地全線封閉逾20小時,至翌日下午3時才解封,香港島交通癱瘓。 1967年10月13日晚上7時半,一個可疑的紙袋被放置於當時仍在告士打道的灣仔碼頭附近,警察封鎖現場及疏散市民期間,這枚土製炸彈爆炸[2],三名警察被炸傷,19歲警員杜雄光傷重殉職[3]。 當時告士打道只是海傍雙線車道,連接金鐘軍器廠街及銅鑼灣波斯富街,最初中文名稱是「高士打道」,但容易與區內高士威道混淆,後改現稱。 1922年至1929年,香港政府於灣仔進行填海工程,將灣仔海岸線由莊士敦道推前至現在的內告士打道,告士打道在此時興建,以英皇佐治五世第三子格洛斯特公爵(Prince 告士打道310號 Henry William Frederick Albert, Duke of Gloucester)命名。

告士打道310號: 巴士分站

請親臨我們位於香港的任何一間分行開立戶口,或者查詢大灣區理財通服務。 皇室大廈的位置前身是牛奶公司冰廠[1],後由香港置地發展重建,1979年落成,原稱溫莎公爵大廈。 1980年,海傍大道與原有之告士打道統一稱為「告士打道」,自此為了區分兩條道路,原有的告士打道路段又被稱為「內告士打道」(Inner 告士打道310號 Gloucester Road)。

告士打道310號

近年政府將內告士打道稱為「告士打道輔助道路」(Gloucester Road service road),城巴新巴則稱之為「告士打道(內道)」(Gloucester Road (Inner)),唯兩者均不及「內告士打道」一名普遍。 大巴士香港島遊亦於此站設站,並稱之為「香港柏寧酒店」(Park Lane Hotel),惟並無設置站牌。 告士打道屬四綫分隔車路,車速限制每小時70公里,另設西行單程輔助道路「內告士打道」(Inner Gloucester Road,或稱告士打道輔助道路 Gloucester Road service road),是本港少數設有輔助道路的主幹道路。 2014年12月24日,一輛載有總值2億7千萬中國銀行香港紙幣的G4S解款車於押運途中,在告士打道遺失合共3個錢箱、總值5,200萬港元紙幣,其中1,523萬港元紙幣被途人拾走,其後陸續有拾遺者歸還失款及疑犯被拘捕,惟至今尚有近683萬港元紙幣不知所終。 1971年前,現在告士打道天橋位置是一條水道(又稱告士打道運河),供東角牛奶公司冷廠(Dairy Farm, Ice and Cold Storage Company)的船隻運送冰塊,到1972年,該處填平並闢作告士打道[1]。 於皇家海軍軍器廠(Royal Naval Arsenal Yard)之東北界綫起始、作為新海旁(Praya)的道路,與駱客道(按:現稱駱克道)走綫平行,於其與波斯富街的交界處終結。

告士打道310號: 佔領中環

此站曾為啟德機場通天巴士A3線及機場快綫穿梭巴士H3綫的分站,前者已於1998年7月6日香港國際機場搬遷後停辦,後者則於2020年6月30日合約完結時停辦。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告士打道310號

隨著政府落實興建海底隧道,政府於1960年代末於高士打道以北填海,以便興建連接中環與海底隧道入口的道路。 告士打道310號 告士打道310號2023 灣仔碼頭先在1968年遷往新填海區,亦即現時使用的灣仔碼頭;隨後政府在告士打道以北的原海旁位置闢建一條分隔車路連接夏慤道與隧道入口所在的灣仔交匯處,路段完全緊貼告士打道。 新道路於1972年通車,命名為「海傍大道」(Water Front 告士打道310號 Road),成為了灣仔中心區與隨後發展的灣仔北新區之分界,亦是當時本港市區最寬闊的道路,沿途設有多條天橋,可說是市區首條限制進入道路(limited-access road)。

告士打道310號: 設計方案

計劃範圍由軍器廠街以東一直伸延到華潤大廈,旨在提供公共空間,並完善現時灣仔零散的天橋網絡,連接因告士打道而截斷的各南北向道路[6]。 1950年代,告士打道隨著銅鑼灣及東角填海,先後延長至加寧街及高士威道。 通車初期的高士打道為一條雙綫雙程行車的不分隔道路,東端只達波斯富街。 後來配合戰後東角地區發展,便延長至加寧街,其後位於維多利亞公園西面,原屬牛奶公司冰廠的運河被填沒,其上興建的道路亦成為高士打道的一部份。 當年分域街交界處靠海位置為分域碼頭,為水兵上岸的地方;菲林明道北端設有垃圾碼頭,方便將港島區垃圾運走;舊灣仔碼頭設於史釗域道北端,附設巴士總站。 告士打道(英語:Gloucester Road)是位於香港香港島灣仔的主要幹道,全線為四線至五線雙程分隔道路,曾經是香港4號幹線的一部分,連接維園道及金鐘一帶,繁忙的紅磡海底隧道港島出口與告士打道在灣仔交匯處連接。

1950年代,告士打道隨着銅鑼灣及東角填海,先後延長至加寧街及高士威道。 告士打道310號 1968年至1972年初,告士打道被擴建為四線至五線雙程分隔道路(當時擴建部份與維園道被稱為海旁大道,Water Front Road),成為香港市區最寬闊的道路之一,沿途不設交通燈而興建分層交匯處。 1980年,兩條道路統一命名為告士打道,為了區分兩條道路,舊有部份又會被稱為內告士打道或告士打道輔助道路。

告士打道310號: 大廈資料:柏寧酒店

介乎軍器廠街至灣仔交匯處之間一段告士打道,過去屬四號幹線一部份;中環及灣仔繞道於2019年1月20日通車後,取代了告士打道成為四號幹線的一部份。 皇室大廈(英語:Windsor House),是香港的一幢商業樓宇,位於香港島銅鑼灣告士打道311號,交界記利佐治街,基層現時為皇室堡商場。 柏寧酒店(The Park Lane)巴士站,位於港島灣仔區銅鑼灣告士打道北行310號香港柏寧酒店外,是一個路邊居民巴士終點站。 1922年至1929年,香港政府於灣仔進行填海工程,將灣仔海岸線由莊士敦道推前至現在的內告士打道,告士打道在此時興建,以英皇佐治五世第三子告羅士打公爵(Prince Henry William Frederick 告士打道310號2023 Albert, Duke of Gloucester)命名。

告士打道310號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