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5大著數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李維達醫生強調,養和癌症中心的設備和服務質素,與養和醫院如出一轍,病人可以按情况和需要作出選擇,例如可以在中心進行放射治療,而醫院則有強大的手術及醫療隊伍做後盾,提供手術及不同專科治療。 繼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眼科醫院後,最近養和醫院更成為第四間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出認可的本港醫療機構,亦是本港首間私家機構獲此認可。 不說不知,全港首個LASIK視力矯正手術正是由李維達醫生操刀,而全港首十個成功接受此手術的病人之一,包括養和醫院行政經理李維文先生。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1926年,前任廣東公醫大學醫學院校長李樹芬醫生正式被委任為養和的院長及董事會主席,養和療養院易名為現時的養和醫院,同時領導受山泥傾瀉嚴重破壞的重建及擴展計劃。 李維達醫生強調,要實踐3T精神,除了眼科醫生和護士,還需要視光師、技術及支援人員等的參與,一起發揮團隊精神,才能提升病人的眼疾治療和整體服務質素。 李維達醫生是南加州大學理學士,主修化學;繼而於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攻讀醫科,畢業後加入洛杉磯退伍軍人醫院任駐院眼科醫生,隨後於原校Jules Stein眼科研究所深造,獲授角膜及外眼疾病院士,並於1979年獲美國眼科醫學委員會文憑。 他於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醫科畢業後,即於原校深造眼科,取得角膜及外眼疾病院士,以及美國眼科醫學委員會文憑。 李教授1980年回港,於養和醫院創立眼科部,自此擔任眼科部總監;同年獲委任為養和醫院副院長;他於2005年獲選為李樹芬醫學基金會主席。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及早正視問題 患者有望改善視力

2011年11月15日,養和醫院以4.75億元購入筲箕灣阿公岩道3號川匯集團大廈全幢。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2023 2013年10月8日,養和醫院表示計劃在川匯集團大廈興建養和東區醫療中心,預計於2019年落成及投入服務。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購買該座佔地1,240平方米的工廈後,將會拆卸重建為樓高19層和4層地庫的綜合醫療中心,除了提供24小時門診服務外,更設有先進診斷和治療設施,包括質子治療系統、磁力共振掃描和正電子掃描等,亦設有手術室和少量床位供病人使用。

養和創辦人李樹芬醫生祖籍台山,1903年入讀華人西醫書院,畢業後遠赴愛丁堡大學,考獲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並加入「同盟會」,與同為醫生的孫中山一起搞革命,推翻滿清政府,中華民國成立後獲委任為首位衞生司長,兼孫中山的醫事顧問。 日佔時期,香港淪陷3年零8個月,養和堅守理念,照顧戰火中的傷病者,與小城共渡時艱,並經歷了難民潮和嬰兒潮,見證香港邁入工業時代。 1966年,李樹培頂替離世的兄長李樹芬接任院長,同年兒子李維達負笈海外讀醫。 雖然生B的目標暫時尚未達成,但她的另一個BB--新書《愛是最好的療癒》已面世。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專業資格

這部心血結晶是她花了3年時間整合從醫以來令她印象深刻的病人故事,她透露:「本書係講人與人之間嘅關係,多過醫學資訊。我寫嘅時候,都勾起好多回憶。」簽名會當天,「鯊魚女」陳細潔、名媛羅寶文等城中名人亦專程撐場。 Ava常笑言「醫生都係人」,亦會感疲勞,但慶幸自己熱愛所做的工作,從不覺得辛苦。 雖然近年有社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查,有助及早找出患者,但仍建議即使沒有病徵的糖尿病患者,宜定期接受眼底檢查,及早發現、控制風險因素,才能避免視力受到影響。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李維達說,養和今年一百年,不是一個生意,我們自己有個護士學校,這間護士學校不用給學費的,反而付錢給那些護士。 養和醫院是香港主要私營醫院之一,以「優質服務‧卓越護理」為宗旨,致力服務大眾,並積極推動醫學教育和研究。 自成立以來,養和醫院秉承一貫的政策,通過嚴格專業訓練的員工和添置最先進的醫療設備,為病人提供優質的醫護和健康服務。 養和醫療集團一直致力推動和發展醫學科研,繼2014年及2017年後,今年將再次舉辦「癌症治療學術研討會」,邀請海外專家學者來港演講。 養和醫院東區醫療中心營運總監劉楚釗醫生表示,今年研討會的主題為「New Frontiers in MR-Guided Radiotherapy」,有來自英美的專家會為參加者分享他們在應用磁力共振導航電療的臨床經驗,預計屆時有數百名業內人士參與,成為本地與國際間的學術科研交流平台。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醫院建設

養和醫院是本港一間設有四百多張病床的全科私家醫院,是香港養和醫院有限公司的附屬機構。 養和醫院的前身是養和療養院,于一九二二年由香港一群著名的華人醫生和社會賢達所創辦。 1927年,養和醫院創立了護士學校,致力護理人才的培訓工作,當時養和醫院護士學校為首間獲港府批准提供非資助護士課程的機構,更是當時唯一設護士訓練學校的私營醫院[1]。

養和醫療集團於2017年9月28日正式啟動,旗下成員分別有養和醫院、養和醫健、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養和東區醫療中心及各關聯成員。 養和醫療集團以全方位策略,透過優質臨床醫療服務、醫學教育和科研,以及公眾健康教育,推動公共衞生及醫學發展,致力為病人提供全人關顧的優質醫療及護理服務。 關於養和醫療集團養和醫療集團於2017年9月28日正式啟動,旗下成員分別有養和醫院、養和醫健、 養和東區醫療中心及各關聯成員。 因應籌備原址第四期的擴建,為了減低對區內的交通影響,養和醫院於2015年起陸續地將部分後勤及臨床服務重置,調離跑馬地,而數個專科門診和日間手術中心的部分服務亦會搬遷至金鐘,當中包括牙科及眼科部分服務,並且籌備地區聯絡小組以加強與區內居民和商戶等溝通[6]。 除了與時並進參與社會事務,養和在醫療設備技術方面也緊跟世界潮流,父親李樹培於1947年引入全港首部X光機,李維達亦在2011年引入全亞洲首部螺旋放射治療系統,如今院方更擁有全港首部質子治療系統,希望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綜合癌症治療中心。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醫院簡介

根據協議,養和與 UCLA Health 合辦的培訓旨在為腫瘤科醫護領袖提供癌症護理的最新知識和最佳實踐。 養和的腫瘤科醫護人員,包括護理及專職醫療領袖,如營養師、藥劑師、物理治療師、放射治療師、實驗室技術員等,可參與於 2023 年 11 月開展為期三年的培訓。 課程包括系統化的學習計劃、小組研究項目、導師指導,以及在 UCLA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2023 Health 作實地的臨床參訪。 培訓計劃將涵蓋各種癌症和腫瘤學相關的主題,如乳癌、婦科癌症、兒科癌症、胃腸/肝癌、肺癌、血液腫瘤、骨科腫瘤和研究等。

同年10月19日,保育團體本土行動成員何來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司法復核,要求擱置城市規定委員會早前通過的養和醫院擴建計畫,並且要求城市規定委員會就計畫重新作出公眾咨詢及法定環境保護評估程式等。 2008年,養和醫院與香港理工大學首度合辦護理學碩士課程,旨在為擁有非護理學學位,而有志投身護理專業之人士提供發展機會。 護理學碩士課程理論與實踐並重,在為期三年的課程中,學員除于理大接受理論課外,更將獲安排到養和醫院實習,接受嚴格的臨床護理訓練。 養和醫院本來計畫將李樹芬院也重建成38層,容納1,000張病床、醫護學校、大型手術及實驗室設備等,可是屢遭城規會反對,隻準予興建至12層,因此養和醫院計畫將李樹芬院搬到黃竹坑南風道發展,但經院方詳細研究後,認為該幅用地不宜興建醫院,最終決定放棄在黃竹坑發展。 1947年,引入放射診斷科技,安裝首部100mA X光診斷機,使X光診斷趨向普及;1954年,成立電療部門,同年引入香港私家醫院第一部深度X光治療儀,以治療癌症[1]。 「當時想,即使她看不到,我可否為她改善一點點視力,為她多買些時間,或許將來科技發展可以幫到她。」李維達醫生坦言,明欣由3歲半到8歲已先後做過6次角膜移植手術。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李維達醫生

上世紀20年代本港醫院由殖民地政府或外國教會管理,床位嚴重匱乏,能讓華人行醫的地方絕無僅有。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2012年5月7日,約200名跑馬地居民遊行抗議養和醫院計畫所可能導致加劇區內交通擠塞的問題。 由于跑馬地居民一直擔心擴建計畫會影響到區內交通及空氣污染等,香港政府已經提出于養和醫院擴建後,必須增加興建黃泥涌道入口,以紓緩山村道入口的交通流量。

2019年7月11日,養和東區醫療中心正式投入服務,中心座落在筲箕灣阿公岩,樓高15層,分為兩大部分,包括養和癌症中心,以及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中心(門診部)與體格健康檢查部。 內設多種先進治療設備,包括香港首個質子治療中心,目標是打造為「世界級」癌症治療中心,另有服務社區的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門診服務)和體格健康檢查服務。 [7][8][9]同時,養和醫療集團在毗鄰興建中的新醫院及質子治療中心(曹延棨院),會於2022年落成,屆時將提供24小時門診服務。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角膜移植技術長足發展

百年過去,從當年小漁村的療養院,到今日作為國際都會的頂尖私家醫院,擁有650張病床,提供30個專科,養和正正是香港發展的縮影。 2012年5月7日,約200名跑馬地居民遊行抗議養和醫院計劃所可能導致加劇區內交通擠塞的問題。 [3]同年8月17日,經過多年時間,養和醫院擴建計劃終於獲得城市規劃委員會通過。 由於跑馬地居民一直擔心擴建計劃會影響到區內交通及空氣污染等,香港政府已經提出於養和醫院擴建後,必須增加興建黃泥涌道入口,以紓緩山村道入口的交通流量。 同年10月19日,保育團體本土行動成員何來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要求擱置城市規定委員會早前通過的養和醫院擴建計劃,並且要求城市規定委員會就計劃重新作出公眾諮詢及法定環境保護評估程序等[4][5]。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養和醫院由兩座大樓組成,分別是于2005年開始擴建,由原來17層加建至37層的李樹培院,以及樓高8層的李樹芬院。 另外,養和醫院現正進行第三期的擴建工程,于2008年6月1日展開,首階段工程位于21樓的普通病房安裝間隔牆及水電系統、水務及渠務工程,于2008年8月完成;18至27樓、30至32樓及38樓的裝修工程,預計2008年終竣工。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在2008年1月底結束提供了26年的人工受孕服務,並同時關閉「精子銀行」,有關服務由養和醫院接手[19]。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院長的話

花費30億的質子治療系統,可有效減癌症治療副作用,屬放射治療的一種,尤其是對治療兒童癌病、死亡率較高的肺癌及肝癌效果最為理想。 這次協議簽訂是養和醫療集團與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2023 UCLA Health 的重要里程碑,標誌著雙方攜手合作,進一步加強腫瘤科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癌症病人提供最好的護理。 養和眼科團隊集合了眼科專科醫生、視光師、護士、工程師及其他支援人員的專長,配合醫療技術的不斷推動下,為角膜、晶體、玻璃體、黃斑點與視網膜、眼瞼、視神經等眼疾患者,提供了更多元的治療選擇,甚至重拾視力。 父親李樹培05年102歲過身,100歲時還在診症,70多歲的李維達也沒有退休時間表,「我們會百年如一日服務香港,日後要進軍大灣區,我們是負背着『養和』這個品牌,它本身已經是成功的私院模式,要做到可持續發展,給後來者參考」。

  • 李醫生成就卓越,為美國眼科醫學會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眼科)、香港眼科醫學院院士,以及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內科榮授院士。
  • 購買該座佔地1,240平方米的工廈後,將會拆卸重建為樓高19層和4層地庫的綜合醫療中心,除了提供24小時門診服務外,更設有先進診斷和治療設施,包括質子治療系統、磁力共振掃描和正電子掃描等,亦設有手術室和少量床位供病人使用。
  • 養和眼科專科醫生鄭智安醫生強調,患視神經動脈堵塞的不乏年輕患者,除因三高因素外,部分人因先天視神經中間的凹位較窄,或神經線內有退化物質積聚,結構上是較易被堵塞,引起眼中風。
  • 此外,養和癌症中心引入新服務概念,為了讓病人得到舒適的診治旅程(Patient Journey),不但用心設計中心環境,亦改善就醫流程,每名病人更會有「個案護士」(Case Nurse)貼心照顧及跟進整個治療過程,讓病人及其家人安心。
  • 花費30億的質子治療系統,可有效減癌症治療副作用,屬放射治療的一種,尤其是對治療兒童癌病、死亡率較高的肺癌及肝癌效果最為理想。
  • 我們做醫院做醫療,除了給(病人)最好的科技,怎麼樣給病人有這樣的信心,在他自己彷徨之中會覺得有這麼多人會保護他,他走這個旅程那時不必那麼怕,這個是我們的宗旨。

關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 (UCLA Health)UCLA Health 是全球最完善的學術醫療系統之一,致力為病人提供最先進的醫護服務,培訓頂尖的醫療專業人員,並支持開創性的研究和探索。 養和醫療集團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 (UCLA Health)簽署發展協議,以加強雙方在癌症管理知識轉移方面的合作夥伴關係。 養和醫療集團行政總裁暨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醫生(中)及養和醫療管理委員會主席曹延洲醫生(右)與UCLA Health 的首席護理行政官Karen Grimley (左) 簽署發展協議。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醫生獲任香港中文大學榮譽院士

1980年從美國習醫回港的李維達醫生,回想起40年前,當時無論是政府或私營的眼科醫生並不多,而市民對眼疾的了解也有限。 李維達醫生以白內障手術為例,美國早於70年代已用超聲波為白內障病人做乳化手術及植入人工晶體,但香港至80年代仍未廣泛應用,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改善白內障問題,李院長在養和醫院引入此技術利用超聲乳化技術進行微切口白內障摘除及晶體植入手術,當時只有少數私家眼科醫生擁有此項技術。 據了解,至80年代末,公營醫療機構逐步引入超聲乳化技術進行白內障手術,而李院長也有份參與部分培訓工作,傳承這門「新興」技術。 李維達醫生透露,早於2004年已開始構思醫院的重建計劃,但由於地理上的限制,加上他於2011年患癌的經歷,而當時本港並沒有質子治療,故要赴美就醫,這經歷促成了養和東區醫療中心的成立,期望為病人提供多元化的癌症治療服務,另外計劃於2022年在另一幢大樓引入全港首台質子治療儀器。

「這類患者大多於55歲前發病,屬於年輕的視神經動脈堵塞。」可惜,近20年針對視神經動脈堵塞仍未見有效治療。 雖然有研究顯示,注射藥物到眼球,或可減少神經線壞死的情况,但暫時臨床上仍未廣泛應用。 除了養和癌症中心外,養和東區醫療中心將在年中陸續提供家庭及基層醫療、體格健康檢查、基因測試及住院病牀等服務,進一步擴闊服務範疇,為更多有需要的病人提供貼心又安心的醫療服務。 此外,養和癌症中心引入新服務概念,為了讓病人得到舒適的診治旅程(Patient Journey),不但用心設計中心環境,亦改善就醫流程,每名病人更會有「個案護士」(Case Nurse)貼心照顧及跟進整個治療過程,讓病人及其家人安心。 李醫生成就卓越,為美國眼科醫學會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眼科)、香港眼科醫學院院士,以及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內科榮授院士。 1922年,一群志同道合的香港華人名醫和社會賢達創辦養和醫院前身「香江養和園」,宗旨是為華人社群提供醫院服務,首任院長李樹芬正是李維達的大伯。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開啟教學之門 醫生、護士、病人建立互信

香港2023年6月12日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美通社/ -- 養和醫療集團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 (UCLA Health) 簽署發展協議,以加強雙方在癌症管理知識轉移方面的合作夥伴關係。 兩家機構在學術和臨床方向理念一致,冀透過是次合作在癌症管理方面分享專業知識和最佳實踐方案。 養和醫療集團行政總裁、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表示,1963年成立了李樹芬醫學基金,李樹芬就是養和醫院的創始人,也是自己的大伯。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每兩星期要覆診,相隔一個月有可能要入院,有時甚至要注射小量麻醉藥,對李維達醫生來說,眼見明欣有恐懼、感痛楚,但仍堅忍下去,實不容易熬過。 養和眼科專科醫生陳頌恩醫生表示,當角膜變得不透明或弧度有改變,令光線聚焦不到眼睛視網膜上,患者便可考慮做角膜移植。 角膜移植技術相對過去數十年已進步不少,甚至發明了角膜幹細胞移植,造福病人。 1980年,李醫生於養和醫院成立眼科部,自此一直擔任眼科部執行總監;他同時獲委任為養和醫院副院長,其後升任院長及養和醫院董事會主席,並獲選為李樹芬醫學基金會主席。 本港首間私營醫院——養和醫院今年成立百年,不僅醫治了無數病人,也培育了無數醫護,見證了小漁村進化成大都會,與香港一起經歷了大時代的跌宕起伏。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2005年接手院務的「醫二代」李維達(Walton)任重道遠,從未忘記家族行醫的初心。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醫院宗旨

為應對癌症護理方面的殷切需求,養和已將於養和醫院(跑馬地)綜合腫瘤科中心之服務擴展, 於 2019 年在亞公岩再增設養和癌症中心(港島東) 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 ,銳意發展為卓越的腫瘤專科中心,致力以精湛的醫護技術,為癌症病人提供最優質的醫護服務及先進和多元的癌症治療方案。 這次與 UCLA Health 的合作,印證養和在推動醫學教育和發展不遺餘力,以延續李樹芬醫學基金會的精神。 此外,位於亞公岩的養和東區醫療中心的質子治療中心即將推出全港獨有的質子治療服務,展示養和致力為病人提供最優質癌症治療和服務的承諾。 UCLA Health 是全球最完善的學術醫療系統之一,致力為病人提供最先進的醫護服務,培訓頂尖的醫療專業人員,並支持開創性的研究和探索。 UCLA Health 包含兩個校區的四家醫院,包括羅納德里根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泰兒童醫院、位於洛杉磯韋斯特伍德地區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圖爾特和琳達雷斯尼克神經精神病醫院,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聖莫尼卡醫療中心;並有超過250家社區診所遍布南加州。 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於 年的評核中,UCLA Health 旗下的醫院於洛杉磯及加利福尼亞同時位列第一,並在全國排名第五。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