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担水坑村2023懶人包!(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担水坑村

阿聰說:「其實(與內地)是一線之隔。所以我經常說以前很多左派滲透、來邊境學校讀書。」村長也認同,說遇過許多爬伯公坳而來的年輕偷渡者,他和村民會送食物接濟。 旅程開始,熟悉客家話的阿聰先教讀音,說「担」字讀第一聲(damm1),而非daam3,「如果你說daam3水坑,就知你是區外人,因為這是客家話口音。常看影片介紹說daam3水坑就知不是這一帶的」。 阿聰在沙螺洞出世,媽媽是龍躍頭圍頭人,祖母出身禾坑,整條沙頭角公路像是他的家系圖。

担水坑村

在訪問的周日所見,雖有零星團客來訪,村長說多是繞一圈便離開。 開放後開設的客家菜餐廳、路邊茶粿攤,在疫情後都已結業。 溫新友記得當年有村民見多遊人到訪,故想到開士多賣茶粿、糯米糍、汽水、豆腐花等,但後期考慮到沒有牌照,怕引起食物安全責任和影響村譽,加上疫情到來,便悉數關閉。 新任村長溫偉安曾跟阿聰提到在「暴動」(即1967年沙頭角槍戰)時曾搬到沙欄吓短住。 「他是1960年代出世的,我便會想該年代的生活環境,沙頭角邊境衝突他一定知道,說原來要宵禁,不准出門。」跟溫村長會合後,他親證此事,「那時我6歲,我記得怕得腳震,不敢吃飯,有槍聲,有很多警察、啹喀兵入村巡邏」。 在村中游走,總見到遠處一幢高樓,那是2013年於深圳落成的私人住宅「中英街壹號 」。

担水坑村: 沙頭角感言

如果配合理想的天氣,我相信紅花嶺的風景必然極具觀賞性。 蓮麻坑乃是昔日禁區,直到近年才開放予公眾進入,因此很多自然環境也保存得還不錯。 是次旅程與一般登山不同,途中還有參觀歷史遺跡、探索礦洞等元素,使行程增添了不少色彩。 此站曾位處邊境禁區範圍內,沒有有效禁區紙的乘客不能到達。 担水坑村2023 担水坑村 2012年2月15日起,政府縮減邊境禁區,此站被剔出禁區範圍,自此所有乘客均可在此站上落[1][2]。

於下午繁忙時間至晚間乘客可乘搭由藍田站開往沙頭角,途經觀塘、彩虹、大老山隧道之九龍巴士277A線,全程收費$20.1,車程為86分鐘。 相傳沙頭角得名於一名清朝大臣,當時他巡視沙頭角一帶時,面對大鵬灣的優美風光,便題了兩句詩:「日出沙頭,月懸海角」,是故得名。 新哥想起在家旁種菜自給的日子,那時用的肥料是現在被視為垃圾的牛糞和廚餘。

担水坑村: 深圳方接駁交通

雖然有本地公共交通前往沙頭角,但不連接邊境管制站,因此乘客使用此管制站過境必須乘搭跨境巴士。 担水坑村2023 目前有兩間公司營辦來往九龍與沙頭角口岸之間的直通巴士服務,分別為永東直巴管理有限公司(沙頭角快線)及香港中旅旅運發展有限公司(沙巴特快)。 由於沙頭角口岸收關時間較早,尾班車約於晚上10時開出。 保安局及相關部門制定了一個六個月的試驗計劃,於首階段三個月期間,於指定日期容許指定旅行團參觀及使用沙頭角碼頭,以乘船前往荔枝窩、吉澳等鄰近地點遊覽,讓市民大眾深入認識當地歷史文化、自然風光及旅遊景點。

  • 在下担水坑村下車後,往沙頭角方向前行不久,循山咀村路上走,及後在左方轉接山徑,經過軍事遺跡,上攀至一斷裂了的標高柱。
  • 雖然對這區的路況和環境極是陌生,但這次與姐姐、姐夫與女友合共四人同行,新的組合可作新的嘗試,故選了紅花嶺以北的一條隱徑,兼遊蓮麻坑礦洞。
  • 昔日山嶺西北面的部分區域被列為禁區,遊人只能遊覽其東南的地區。
  • 此路線的前半段路線非常模糊,人跡罕至;而礦洞存倒塌風險,附近亦藏有深坑,必須高度注意。
  • 下午茶多是大路食物,惟獨有款名為芝麻厚多士,配油占、奶醬是常見,配芝麻醬真是罕見。
  • 而現今位於沙頭角中的位置,以前是屬於禁區,而截至2018年仍未被地產商與政府看中[4]。
  • 村口與關閘只隔一條行車路,若禁區進一步開放,他亦怕車流增加,村口會有更多車輛停泊,「我曾跟(政府部門)建議,可以收回近海皮那邊的田地,讓人停車。而原居民的車則理應照樣駛進禁區,因本身車已有禁區紙」。

當我們發現時已是240米,周邊的植物亦很茂密,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在從新確定位置後,我們決定和原本的路線保持同一方向和等高線而行,最終也可返回原定的路線。 担水坑村2023 雖然只有幾十米距離,但在密林和滿是荊棘、樹枝的陡坡上行是有一定難道。 斜坡的泥很鬆,也滿佈樹枝和樹藤,很多時也被纏住腳,舉步為艱。 我們都很小心看清路況再行,發現越往下走植被越密,所以有時要上升了才再下降。 我們一直看著GPS,終於來到一個很陡的斜坡,顯示上面就是可以碰回原路的位置。

担水坑村: 行程

村長說:「3個大節,即是做冬、年三十晚、年初二(都拜)。年初二開年比較大陣仗,在這裏切燒豬、拜祠堂。有過百人,要排隊,太公分豬肉。」拜祭順序是先宗祠後家祠。 宗祠供奉的是嫡系祖先,家祠則是直系祖先,「我爸媽上位的就在家祠,宗祠不能上位的,是老阿公,最老的,有三兄弟下來担水坑定居,有個去了榕樹凹,都是姓溫的,所以祠堂都是在這裏」。 據記載,溫氏三兄弟於清朝康熙年間隨父親到担水坑,後因人丁興旺,大哥留在担水坑,二哥到榕樹凹立村,三弟到了西貢。 另一村民兼前村長溫新友補充說,祖先從惠州南移到新安縣,認為這近海的地方適宜居住,於此開田種菜,他自己見過早於1840年開立的地契。 乘搭的士可以經香園圍公路和龍山隧道前往香港市區,往大埔市區距離已比之前大大縮短10分鐘。

  • 繼續往山上走,可眺望對岸深圳河畔的高樓大廈,以及香港翠綠的山頭。
  • 原本不少沙頭角居民以海邊柵屋為居,即住在船上的艇民,及後房協的沙頭角邨落成,很多居民因此上岸,搬進公共房屋,而車坪街及新樓街仍然有一定數量的樓宇。
  • 下山後,接上寬闊的水泥軍車路,下走至禾徑山路,最後再左走往沙頭角公路完成行程。
  • 【明報專訊】全面開放沙頭角的討論醞釀多年,為推廣文化生態旅遊、配合北部都會區發展,政府有意於明年起逐步開放邊境禁區,目前已讓旅行團進入沙頭角碼頭。
  • 用來自深圳的走地雞,鹽是附近曬的粗鹽,先把雞宰後吊乾數小時,要用約半小時大火炒鹽,後把雞放在鹽裡用中火焗半小時便可。
  • 政府於二零零八年一月公布計劃,將邊境禁區的陸地覆蓋範圍,由當時約2 800 公頃,大幅縮減至約400 公頃。
  • 生於沙螺洞的張啟聰(阿聰)是「客家圍頭混血兒」,也是少有研究新界地方史的年輕面孔。

我認為當沙頭角部份地區被設為禁區,間接地把一些荒廢了的客家舊宅保存下來 (其實不少居民亦出國謀生)。 其實是指沙頭角舊檢查站至關口前的一段路解禁,沿路涉及沙頭角塘肚、山咀、新村、担水坑、蕉坑和木棉頭等六村,不過沙頭角墟仍列禁區,墟內有二十年代民初廣州騎樓式建築、古大炮和天后廟等都未能自由參觀。 七座碉堡的結構大致相同:主體為八邊形或圓形的兩層高建築,兩翼則是單層式的設計,而其外牆均以墨綠作為主色調。 當時碉堡內,除了備有監察設施外,同時亦具廚房、臥室與水塔等生活設備,以便警員長期駐守。 由於外型特別,故碉堡又曾被稱作麥景陶教堂(MacIntosh Cathedrals);另有說在礦山的碉堡建成之時,蓮麻坑村的客家人因不懂英文「post」,將其叫作波士樓。 現時碉堡已改為自動操作作監察用途,其外圍亦架起鐵絲網,禁止遊人內進。

担水坑村: 街知巷聞:沙頭角首批解禁村落 担水坑村從喧鬧到平靜

香港的沙頭角在廣義上還包括新界東北部分打鼓嶺以東的大片地區,包括蓮麻坑、紅花嶺、萬屋邊、禾坑、石涌凹、南涌、鹿頸、沙頭角海等地,船灣和赤門海峽以北、新娘潭路以東的整個半島在傳統上也被稱爲沙頭角半島。 担水坑村2023 担水坑村 自清初復界後,大量人士遷移至沙頭角一帶定居,由於復界後沿海治安不靖,當地鄉村於是組織約,以守望相助,沙頭角有10約,其中兩約位於今日深圳市範圍內(其餘8約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範圍內),慶春約為著名的其中一約。 離開紅花嶺的山路有不少碎石,不能掉以輕心,但只要走到發射塔便可以接回舊軍車路,下山相對輕鬆得多了。 正當我們以為行程會在平淡的軍車路結束之際,卻有意外驚喜。 下山時,路旁有不少芒草和白茅搖曳著,實在叫人忍不住停下步伐來,然後仔細欣賞。 除了可以遠眺深圳的梧桐山外,山下的蓮麻坑村、鹿頸及南涌一帶均盡收眼底。

担水坑村

1940年代末期,國共兩黨發生內戰,大量難民為逃避戰亂紛紛由大陸湧入香港;在邊境亦不時發生持械匪徒與港警槍戰的事件。 為加強邊防設施以阻止難民繼續湧港,時任警務處處長麥景陶(Duncan MacIntosh)於1949年至1953年間下令在深圳河邊境的山嶺上建設七座觀察哨站(observation posts)。 由東面至西面,七座碉堡及其位置分別為:伯公坳(沙頭角)、礦山(蓮麻坑)、白虎山(香園圍)、瓦窰(打鼓嶺)、南坑(文錦渡)、馬草壟(落馬洲)及擔竿洲(米埔)。 碉堡那邊可以循梯級下降至蓮麻坑村,但蓮麻坑村仍屬於禁區範圍,若要從那邊離開還得要走上崎嶇的繞道,所以我們決定返回剛才登山路口,走另一邊山徑登上紅花嶺。 登山時卻遇上了剛才在伯公坳同行的幾位山友,原來他們在礦場那邊迷路,找不到蓮麻坑的6號礦洞。

担水坑村: 担水坑村

1898年,英國正式租借新界,便以沙頭角河作為分界,劃分香港邊境區,當時中港兩地人民仍可自由出入,進行貿易買賣和耕種。 像一入村口,已見一列剛落成的新丁屋,村民自住5年後便可出售,「開放後,有些丁屋屋主賣了給外來的人,變成外面人多了點」。 為此事村民曾開會商量,規定祖屋不能租給非原居民,只有丁屋可以,「因為祖屋旁邊的都是自己人,怕外人住進去很亂,打搞到鄰居」。 村口與關閘只隔一條行車路,若禁區進一步開放,他亦怕車流增加,村口會有更多車輛停泊,「我曾跟(政府部門)建議,可以收回近海皮那邊的田地,讓人停車。而原居民的車則理應照樣駛進禁區,因本身車已有禁區紙」。 周日下午,村民或到後山漫步,或聚在門口或祠堂外閒聊,外來車輛甚少,仍保恬靜。

担水坑村

新哥自言少時家貧,從小就下田幫忙,梯田、平地都有種,到12歲出城打工,先到茶樓賣點心,後以水電、建築興家,卻沒有穿金戴銀,訪問當天穿着T-shirt和鬆身褲,拿起一枝竹就上山。 出發前我們搜查過資料,亦了解和評估過礦洞內的潛在風險,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還是走進了大廳礦洞一窺究竟。 山咀屬於沙頭角村落組織十約中第三約「上下保」 (包括:牛欄窩、暗徑、沙井頭、元墩頭、官路下、山咀),至於擔水坑、新村、木棉頭、塘肚山、沙欄下、榕樹澳等,屬於沙頭角村落組織中第五約。 欣賞香港早期客家建築,它們一般為單層鄉土建築樓房,後期之演變,才發展成為兩層,以及夾雜西洋建築風味。 担水坑村 紅花嶺的山嶺主線是由西南面的水泥軍車路至東北面的山咀村路;東面可由下担水坑村循隱徑上走;南面則可由塘肚村、沙頭角公路近禾坑段、上麻雀嶺村或立和村上攀;而蓮麻坑村及礦場等地亦可連接至紅花嶺的北面山徑。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