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佛教活動2023詳細介紹!(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佛教活動

於是就有了商人、農人、長老、祭司等職業之別(經中用印度種姓來表述,當為譬喻),又由此成立王室和國家。 又因為人類造業反復,又有了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的生成。 按照佛教的觀點,人和其他六道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離三界,不再輪迴。

而在朗達瑪滅佛之後,重新由印度取回重譯的經典,稱新譯。 西藏史上稱朗達瑪滅法之前為前弘期,之後由大譯師仁欽桑波重興的佛教為後弘期。 此後印度的佛教學者,特別是遭遇變亂時期的那爛陀寺、超岩寺等的學者(印度比哈爾邦省的佛教各大寺廟在1203年被入侵軍全部毀壞),很多人前往西藏取經,傳譯事業因而興盛,著名的譯師有馬爾巴等人。 自從阿育王時期,佛教不斷向外傳播,主要分為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經過印度北部,新疆傳入中國腹地,再流傳到中國東北,再傳播到韓國、日本、越南及臺灣;唐朝時期傳入西藏,於是北傳佛教被後人分稱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

佛教活動: 「宗教活動」分類的頁面

釋迦牟尼並不是神,他除了創立佛教外,就只有傳授「佛法」。 簡單地說,該字於梵文的字面意思是覺,覺有三義,一者自覺,二者覺他,三者覺行圓滿。 佛陀又可指大約西元前5、6世紀生於印度迦毗羅衛城的釋迦族太子,成道之後,稱為釋迦牟尼。 佛教活動2023 釋迦是族名,牟尼是梵文中對聖者的通用尊稱,意為寂默。

現今南傳佛教的袈裟仍為日常穿著,不同國家的傳承略有樣式上的區別。 而佛教初入漢地時,漢人將其改良為和傳統服裝漢服相配合,袈裟逐漸成為表法,只有法會時才穿著;不過,宣化上人也批評出家人不著袈裟的現象,而在他的道場萬佛城嚴厲推行袈裟不離身的祖制。 佛教活動 在藏地,袈裟也根據當地風格有些變化,不同的教派的袈裟也有顏色上的區別;漢傳袈裟傳到日本後,因為歷史原因,還發展出「半袈裟」這樣純粹表法而忽略了衣著意義的樣式。

佛教活動: 寺院等佛教建築

但是,學者王見川則稱此類信仰內涵和特質,應改以「神異僧的靈驗崇拜」稱之才正確,兼可代替先前名實都不符的「高僧信仰」觀點。 佛教活動 整個佛誕月,大會亦將於全香港、九龍、新界不同分區舉行佛誕慶祝活動,讓普羅大眾可以在全港不同地區浴佛,洗滌心靈。 歡迎瀏覽 分區慶祝佛誕活動一覽表,了解各區活動詳情。 浴佛的典故,緣起於佛陀誕生人間時龍天以甘露水沐浴佛身,後世則每於佛陀誕辰之日,舉辦浴佛法會,表達眾生對佛陀誕生的慶祝及對佛法的需求與敬仰,並且發願學佛護法,祈求清淨吉祥。

  • 解脫之道就在人的內心,只要能夠放下執著,放下自我,便是解脫。
  • 後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至建康(今江蘇南京)與其談法。
  • 佛教認為一切未解脫的有情眾生都在天道、阿修羅道、人道、 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這六道裡生死流轉,而南傳佛教只分五趣。
  • 因為眾生貪嗔痴三毒不斷,所以眾生輪迴無有止境,並認為無止盡的煩惱是苦。
  • 受三教合流的影響,有的還會標註部分神仙(鬼神)、僧人的誕生日和忌日。

今後希望佛教徒對佛陀的聖誕也要舉辦很多活動來紀念,如:講座、花藝展、園遊會、聯誼會等等,並集合信眾一代代將信仰的燈傳承下去。 圆瑛大师将一生奉献在宣讲佛经、兴建佛寺、福利慈善、僧俗教育等事业上。 他最早在宁波倡办佛教孤儿院,后又重兴泉州开元寺并创办开元慈儿院。

佛教活動: 涅槃

佛教的民俗文學主要聚焦於佛陀前世本生(如《佛所行讚》)和佛弟子前世本事,這在東南亞地區相當流行[44]。 在大乘佛教中,佛教的信徒自謂佛弟子,義爲佛的弟子;其中,佛教出家人也自謂佛子,義爲佛的孩子。 漢傳佛教更是自東晉釋道安法師起確立了以釋迦牟尼佛之「釋」字爲姓氏的傳統,僧人法名前均冠以「釋」姓,如印光大師爲釋印光,越南一行禪師為釋一行;但其他地區均無此俗,而以名表意。 佛教活動 如達摩祖師的名「達摩」即是梵語dharma,「法」、「佛法」的意思,並不叫「釋迦達摩」。

佛教活動

佛教的民俗文学主要聚焦于佛陀前世本生(如《佛所行讚》)和佛弟子前世本事,这在东南亚地区相当流行[44]。 佛教僧人區別於人的形象最易辨認的特點是光頭或短髮。 佛陀昔時用刀割斷頭髮出家,就被婆羅門教沙門蔑稱為「禿髮者」;後來他成佛後頭頂長出聖人三十二相之一的肉髻,便蓄有少量的頭髮用於遮擋肉髻。 「律」音譯為「毘尼」,故「律藏」也可稱為「毘尼藏」;「論藏」音譯為「阿毘達磨藏」。 佛教各部派所傳的早期經藏、律藏內容相似,而論藏則不同。 释迦牟尼佛的言教: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但在其生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而未来也将有佛出生,现在的世界也有很多的佛存在。

佛教活動: 佛教建築

例如,日常法師創立的福智文教基金會,提倡以儒家的思想建立十善社會,推廣《菩提道次第廣論》研討班,弘揚宗喀巴大師教法,成立慈心有機事業、里仁公司等。 又如,首位台灣籍的轉世喇嘛洛本仁波切在台南縣左鎮創建以「藏密中土化」為目標的噶瑪噶居寺也頗具影響力。 佛教活動 20世紀初,隨著日本於台灣始治,大量日本佛教派系來台宣教,直至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前,共有八宗十四派的日本佛教支派來台傳教,其中又以真宗本願寺派發展最佳,不過較符合臺灣民情,以菩薩神化為主的曹洞宗、日蓮宗、淨土宗等佛教宗派也頗有發展。 佛教活動 淨土思想源頭雖在印度,而其成為宗派是在中國。 佛教活動2023 其主要內容為依靠阿彌陀佛在修行時所發的四十八個大願,通過「念佛」而往生西方淨土,成為阿彌陀佛的眷屬。

佛教活動

世界當處在壞劫時開始毀壞,由火、水、風三大災依次破壞。 火災時七輪太陽當空,欲界與色界初禪天悉燒成灰燼;水災時雨水、「沸灰」(猶如硫酸可腐蝕)不斷,洪水泛濫,二禪天悉被浸沒;風災時巨風旋刮,三禪天悉被飄散。 四禪天以上則不受影響,而二禪天的光音天則不被火災影響。 佛教活動2023 當火災開始時,眾生見到大災現前,悉皆懺悔過往惡業,開始修十善,因善業故悉皆往生到光音天。

佛教活動: 臺灣

南傳、北傳對於佛陀誕生、出家、成道、涅槃的記載有出入,實際上,各地關於佛陀事蹟的具體年數的記載最保守估計也有數十種、相差千年[50]。 佛教文學裡最貼近民俗的是寓言故事集《百喻經》。 阿育王時期,佛教雕塑漸多,對於各種故事的塑畫表現也較常見。 隨著佛教的全球傳播,造像雕塑在各地都融合本地風格,發展出各自獨特的審美。

日治時代傳來日本佛教,共有八宗十四派的日本佛教支派來臺傳教,戰後,因政治因素影響撤出臺灣,至解除戒嚴後,才又重回臺灣弘法。 臺灣大約35%人口是佛教徒,不過,其信仰人數可能與道教、儒教或一貫道等其他臺灣民間信仰,甚至與其他新興宗教有重疊的情況。 臺灣大約35%人口是佛教徒,不過,其信仰人數可能與道教、儒教或一贯道等其他臺灣民間信仰,甚至與其他新興宗教有重疊的情況。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日本戰敗而結束,日本投降,撤出臺灣,臺灣進入國民政府時期。 稍後的1950年代,因為國共內戰與中國共產黨不允許宣揚佛教等因素,來台定居的漢傳佛教傳道人日漸增多,其中以江浙兩省僧侶為主,之後,江浙系統的漢傳佛教主導了戰後台灣佛教的發展。

佛教活動: 大乘佛教時期

直到19世纪末,在印度沉寂约700年的佛教出现了复兴运动。 1957年印度佛教徒组织了佛教的政党印度共和党(英语:Republican Party of India)。 后来,其中一部分人因不满共和党的政治路线另组了困豹党。 根据1980年的统计,印度有佛教徒5,554,000人,约占总人口的0.8%。 印度的佛教徒虽然所占的人口比例很少,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

魏晉時期佛教在民間有了更深的普及 , 《隋書.經籍志四》記載:「魏黃初中,中國人始依佛戒,剃髮為僧」[70]。 南北朝時期,鳩摩羅什、佛陀跋陀羅等佛教翻譯家來華傳教使得佛教得到大力弘揚。 鮮卑族拓跋部落入主中原後,承中原佛法之事,接受了佛教思想,用它來教導民俗,因此,從魏太祖拓跋珪開始,魏朝統治者大都敬禮佛徒沙門,拓跋燾繼位之初也是如此,每引高德沙門,與共談論。 佛教聖地,例如佛陀出生地的藍毗尼,也淪為廢墟。 到13世紀,佛教在其發源地印度已差不多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佛教活動: 宗教器具與標誌象征物

寺原是朝廷的政事管理機構,共有九個,稱爲九寺;佛教傳入後,漸漸將“寺”作為了佛寺的代名詞,也稱寺院。 中國傳統上將供奉佛菩薩、神祇、先祖的宗教場所均稱為寺廟,甚至有的方言中還有“廟子”的稱謂,實際上佛寺不應該稱寺廟,因為寺專用於佛寺,而廟的本意是供奉祖宗先賢,如祖廟、太廟、孔廟,這些廟宇也不該稱爲“寺”。 藏傳佛教開始於西元四世紀中葉,藏王拉托托日年贊的時期開始在西藏出現佛教三寶所依和供奉。 西藏的松贊干布藏王先後娶了尼泊爾毗俱底公主(布裏庫捉,藏名尺尊或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 貞觀十五年(641年),江夏郡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女兒文成公主入吐蕃,以釋迦牟尼像、珍寶、經書、經典360卷等作為嫁妝。 同時也從尼泊爾和迦濕彌羅等國引進諸多經書、佛像和佛塔。

佛教活動

早期稱爲精舍(vihāra),義爲精美的房舍;“精舍”一詞原是儒家的講經學舍的稱謂,佛教傳入後被拿來作為梵語vihāra的漢譯;也稱僧伽(jiā)藍摩(samghārāma),義爲僧伽的園林,即寺院,簡稱伽藍。 另外,印度诸宗教重视唱诵,它富於节奏感,方便记忆,这也被带入佛教传统中。 汉地称之为梵呗,唱颂梵呗时多用木鱼、铃、磬伴奏,且各地有各地的风格,各成一派,如天津梵呗、重庆上江梵呗。 作为出家众的比丘、比丘尼须受具足戒,沙弥、沙弥尼须受沙弥戒十條,式叉摩那则受六戒。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