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7大分析2023!內含黃大仙東南西北座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日治時期更進一步破壞,為了擴建啟德機場,日本人下令清拆附近大批村落,蒲崗村和大磡村等被夷平。 和平後,大量內地移民湧入,許多人棲身於新九龍,各地遍布寮屋,大磡村毗鄰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寮屋區,環境擠迫。 大老山隧道是二號幹線的一部份,九龍出入口在鑽石山,連接觀塘繞道,多條巴士路線由新界東經大老山隧道及東區海底隧道直接前往香港島。 新蒲崗位於黃大仙區東南部,是九龍區其中一個工業區,於1960年代形成。 近年,配合政府「起動九龍東」,新蒲崗現已轉型為發展物流與商貿等高增值行業,與九龍灣和觀塘商貿區並駕齊驅。 自199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起,全條黃大仙上邨以及黃大仙下(二)邨部份樓宇(龍泰樓、龍昌樓、龍福樓、龍和樓、龍滿樓及龍禧樓)及竹園鄉獲劃為黃大仙區議會轄下的龍上選區[7]。

而位於龍鳳街的聖母書院創校於1953年,是區內最早成立仍然運作的中學[11]。 黃大仙中心分為南館、北館兩個主要部分,兩者以冷氣行人天橋和港鐵黃大仙站連接。 北館即原龍翔廣場/龍翔中心,在2001年落成,樓高五層,商業樓面面積達142,150平方呎。 南館即原黃大仙中心,在1983年落成,樓高四層,商業樓面面積約146,945平方呎。 多層停車場大廈與南館以行人天橋連接,設有黃大仙巴士總站、小型足球場、網球場和領展辦公室。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黃大仙 (香港地方)

屋邨內則設有健身運動場、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及兒童遊樂場;社區設施包括一間幼稚園、老人中心、托兒所、青年中心及中途宿舍,供附近居民及此邨住客使用。 西部共有為數14座舊型政府廉租屋大廈(第1至15座,沒有第13座),於1963年7月至翌年10月落成;而東部則有5座設有電梯設施的新型政府廉租屋大廈,名稱分別為東座、南座、西座、北座及中座,於1965年8月至11月落成。 黃大仙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与信仰中心為赤松黃大仙祠(或稱嗇色園黃大仙祠),一般簡稱為黃大仙祠,由非牟利慈善團體嗇色園負責管理,祠廟主要供奉中國道教著名神祇黃初平(或稱黃大仙)。

自從2015年10月領展完成翻新龍翔中心後,將龍翔中心改稱為「黃大仙中心北館」,而黃大仙中心也改稱為「黃大仙中心南館」,被不少市民批評為抹殺集體回憶。 由於黃大仙中心街市規模(位於南館地下)不大,加上大成街街市貨品較齊全,價格也較相宜,吸引居民光顧,黃大仙中心街市人流不多,領展在2016年6月關閉街市,大部份原有商戶只能遷出,形容領展殺街市如殺雞[5]。 南館原名黃大仙中心(Wong Tai Sin Shopping Centre,2009年後改為Wong Tai Sin Plaza),所在地原屬黃大仙徙置區(1973年改稱黃大仙下邨)的第9、10座,於1957年落成。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巴士

而1966年開幕的麗宮戲院,有3,000座位,是香港最多座位的戲院,於1992年結業。 區內的摩士公園於1967年10月全部建成,佔地15.8公頃,為九龍最大的公園。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1996年開幕的斧山道游泳池面積接近兩公頃,室內及室外設有嬉水設施,深受孩子歡迎。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2023 黃大仙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 第六屆黃大仙區議會有25名直選議員,現時黃大仙區議會主席及副主席皆為懸空。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黃大仙四周以公共屋邨為主,私人住宅大多數建於東北面,建有港鐵黃大仙站。 區內學校包括聖文德書院、協和書院、天主教伍華中學、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等。 根據區議會的選區分界,大致上包括了黃大仙區的龍趣、龍上、龍下、鳳凰、天強、竹園北、竹園南、翠竹及鵬程數個選區的範圍。 因區內有一座赤松黃大仙祠,香火鼎盛、善信眾多,故名黃大仙。 按照「舊式徙置大廈重建計劃」及「整體重建計劃」,第9、10座於1977年重新發展為一組雙子式中央走廊長型公屋大樓龍光樓、龍輝樓,視為黃大仙下邨重建計劃1A期,項目由新昌集團承包。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黃大仙

昔日的十三鄉僅餘衙前圍村,和牛池灣村部分村屋,在觀塘區則有茶果嶺村和鯉魚門村。 此區以「黃大仙」命名,是1969年港府發表《民政主任工作檢討報告書》時確立的,因區內有一座香火鼎盛的黃大仙祠,而管理機構「嗇色園」又是一個服務社區的慈善團體,故此獲得港府垂青,以此為名。 1981年港府發表《地方行政白皮書》,將全港劃分為18個行政區,黃大仙區是其中之一。 教育設施: 區內共有 24 間中學、 28 間小學、 47 間幼稚園和 5 間特殊學校。

黃大仙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黃大仙區的事務,共有25名議員,現屆黃大仙區區議會由民主派主導,現任2名議員全數為民主派議員。 黃大仙區(英語:Wong Tai S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中的一個行政區,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北部,面積為926公頃,以轄內有赤松黃大仙祠得名。 六十年代出現的公營房屋有東頭邨(1960年代初)、橫頭磡邨(前身是1962年興建的徙置大廈)、彩虹邨(1963年)、慈雲山邨(前身是1960年代的徙置大廈)、竹園邨(前身是1960年代的徙置大廈)和沙田坳邨(1967年)。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重建計劃

遇有緊急事故及天災,民政處亦會為受影響的居民統籌各項支援及善後服務,配合他們需要。 黃大仙區人口以基層市民為主,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本區有約八成人口居住在資助房屋,而長者人口佔全區人口約 17%,比率全港最高。 黃大仙民政事務處的主要工作,是在本區落實地區行政,集合政府部門 、黃大仙區議會和地區團體的力量,加強地區工作,為本區居民提供適切服務,建立更美好的生活環境和增加居民的歸屬感。 領匯接管該商場之前,商場部分商舖由黃大仙中心商舖或其姊妹公司開設(如麥當勞、百佳超級廣場、大家樂、雅施、敘福樓御苑皇宴、屈臣氏等),也設有肯德基、滙豐銀行提款機等店舖。 房屋署也在2002年興建了一條連接黃大仙中心原一樓與龍翔中心一樓的空調行人天橋。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此外領匯也曾在2008年為龍翔廣場進行資產提升工程,將商場一樓間隔重新規劃,將部分停車場空間改為商舖及商場管理處,及增設旅遊巴停泊區。 北館原名龍翔中心(Lung Cheung Mall),後於2009年改稱為龍翔廣場(Lung Cheung Plaza),在2001年開幕[1]。 黃大仙區位於九龍東,面積約9.26平方公里,北面以獅子山及大老山為界;東臨飛鵝山;南接清水灣道及太子道東;西連聯合道及獅子山隧道。 區內包括了樂富、橫頭磡、竹園邨、慈雲山、鑽石山、新蒲崗、牛池灣和彩虹邨等社區。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私人屋苑

1957年老虎岩徙置區及黃大仙徙置區首先落成,到1960年代是黃大仙區公共屋邨建造興盛時期,東頭徙置區、橫頭磡徙置區、黃大仙龍翔道廉租屋、彩虹邨、慈雲山徙置區及慈雲山沙田坳廉租屋先後落成入伙,共有66座的慈雲山邨規模最大。 1970年代有較大規模的彩雲邨,及後富山邨建成後,由於土地供應有限及舊邨老化失修,政府開始拆卸及重建舊屋邨,新建的屋邨只有1980年代的竹園南邨、1990年代的鳳德邨及2020年代的啟鑽苑第一期,目前黃大仙區有23個公共屋邨。 1957年港英政府強行清拆竹園鄉,東九龍的主要鄉村組成「九龍十三鄉聯合支援竹園村民會」爭取合理賠償及安置,唯政府不顧民情,派出軍警強行清拆,並將部份鄉民遞解出境,更引發中英兩國外交風波。

  • 希望透過這個網頁,大家對黃大仙區和黃大仙民政事務處有更深刻的了解。
  • 原有兩條交叉跑道停用,部分土地在六十年代興建客運大樓和滑行道,其餘開闢工業區,因位於已拆卸的蒲崗村以南,故稱「新蒲崗」。
  • 為免與原有的上邨第8座混淆,房委會把以座數辨別的大廈分別冠上名稱,分別用對出龍翔道名字中「翔」字的諧音「長」來命名,「翔」與「長」的廣東話拼音(香港政府粵語拼音)均為「Cheung」;原為下邨第8座的徙廈命名為「長欣樓」。
  • 為加強與地方各界人士溝通,黃大仙民政處成立了黃大仙區撲滅罪行委員會 、黃大仙區防火委員會 、黃大仙區學校聯絡委員會,以及四個分區委員會,藉着這些平台就不同的課題收集意見,共商解決方案。
  • 國內內戰期間,大量移民湧入香港,黃大仙地理上靠近市區,成為移民聚居之地,木屋等簡陋房屋林立。
  • 黃大仙主要房屋為公共屋邨,亦建有居屋及私人屋苑,鳳凰選區的房屋大部分為單幢式樓宇,此外區內仍存有碩果僅存的舊村竹園聯合村。

光緒廿四年(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界限街以北到深圳河的地區包括大嶼山等235個離島租借予英國99年,黃大仙區自此劃歸英國殖民地香港管治。 2000年代中期起,有一部份信奉基督教的居民認為「黃大仙區」一名有道教及中國民間信仰色彩,並建議改以「竹園區」或「慈黃區」(「慈雲山」、「黃大仙祠」的合稱)取代,但有關建議從未獲政府當局理會,並被民眾指稱不懂尊重傳統文化。 黃大仙區有不少寺廟,最著名的是1921年在竹園建立的黃大仙祠。 1998年啟德機場遷往赤鱲角後,新蒲崗更見冷清,不少工廠單位丟空或轉作其他用途,有些工廈重建為商廈。 新蒲崗前身是飛機場,日本人曾在這片填海得來的平地興建兩條交叉跑道。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社區環境

黃大仙範圍內有5個公共屋邨,包括黃大仙上邨、黃大仙下(一)邨及黃大仙下(二)邨、竹園北邨、竹園南邨,其中黃大仙上邨、黃大仙下(二)邨及竹園南邨為一般租住的屋邨,而黃大仙下(一)邨及竹園北邨則為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屋邨。 而在八十年代末入伙的黃大仙下(一)邨及竹園北邨截至2009年底分別剩下不足二千個單位由房屋署直接管理[12]。 第14、15座原址曾經擬重建為兩幢由1998年版本的新十字型大廈組成的居屋屋苑,但計劃因「孫九招」而腰斬。 及後,該地盤在空置一段時間之後,重建為詠善樓,於2009年落成,而東部空地曾經供予香港遊樂場協會開設「創藝坊」,活動結束後改為黃大仙廣場、露天及有蓋停車場,以及港鐵隧道緊急救援通道。 為加強與地方各界人士溝通,黃大仙民政處成立了黃大仙區撲滅罪行委員會 、黃大仙區防火委員會 、黃大仙區學校聯絡委員會,以及四個分區委員會,藉着這些平台就不同的課題收集意見,共商解決方案。 另外,民政處亦設有地區管理委員會,負責統籌及協調區內各項政府服務和公共設施計劃的推展。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位於兩幢公屋基座的黃大仙中心以及上蓋物業於1983年落成,平台設福利中心,以符合批地要求。 位於東九龍黃大仙上邨其中5幢樓以方向命名,分別是東座、南座、西座、北座及中座,建於六十年代並設有升降機,在當年屬新式設計。 而踏入九十年代尾黃大仙上邨需要重建,東南西北中座拆卸,原址已成為了黃大仙上邨新式公屋及休憩用地。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公共服務

希望透過這個網頁,大家對黃大仙區和黃大仙民政事務處有更深刻的了解。 歡迎大家前來黃大仙區居住 、參觀或參加地區活動,感受本區古今共融的特色。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黃大仙區傳統中國文化氣息濃厚,既有享負盛名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歷史悠久的黃大仙祠,亦有洗滌心靈的志蓮淨苑和南蓮園池。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黃大仙祠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該祠亦是香港唯一一所可以舉行道教婚禮的道教廟宇。 志蓮淨苑以唐朝建築藝術的模式興建寺院建築群,是區內旅遊重點。 南蓮園池建設佈局依唐代規模制式,已於 2006 年 11 月開放予市民參觀。 截至 2015 年,黃大仙區人口約為 430,000 人 ( 佔全港總人口約 6% ) 。 2007年5月27日,基督教機構全城更新在香港大球場舉行全球禱告日活動,當天禱文《為香港的18區禱告-九龍 — 黃大仙區》中寫道:「故此我們大膽呼求祢,把本區的名稱更改,以一個中性的「慈黃區」取而代之!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我們亦盼在區內能建立一座基督教大樓,見證教會合一及高舉主耶穌基督!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民政事務專員

戰後港府為適應大型飛機降落,將其中一條跑道向西北方伸延,橫越清水灣道(1963年改名彩虹道)。 原有兩條交叉跑道停用,部分土地在六十年代興建客運大樓和滑行道,其餘開闢工業區,因位於已拆卸的蒲崗村以南,故稱「新蒲崗」。 天台上還見不少教會經營的天台學校,為貧苦大眾提供基本教育。 竹園村已經清拆,今只剩下十多間石屋(稱「竹園聯合村」),而九龍十三鄉委員會亦於1986年易名「東九龍居民委員會」,抹去鄉村色彩。

踏入七十年代,有美東邨(1974年)、彩雲邨(1978年)和富山邨(原名斧山邨,1978年)等。 1957年港府宣布清拆竹園村(位置在今天黃大仙祠側),但遭村民抗議。 其後竹園村聯同鄰近村落組成「九龍十三鄉委員會」,在三山國王廟商議對策,為受影響居民爭取較佳的賠償和安置。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黃大仙民政事務處組織結構圖

1981年政府推行《地方行政白皮書》,將全港劃分為18個行政區,每區設地區管理委員會及區議會。 黃大仙區議會於1981年5月6日成立,首屆區議會議員由政府委任,下設12分區,人口約58萬。 六十年代大量七層高的徙置大廈出現,天台和地下空間常被辦學團體用作學校,校長室和教育室多租用七樓的單位。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原屬黃大仙下邨(即重建前)的第8座最初名為BB座,俗稱業主樓。 而黃大仙下邨最早期的座名以雙英文字母定名,如ZZ座、YY座、XX座等。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隧道

」,被認為完全不懂尊重歷史及其他宗教,引來網上各大論壇的口誅筆伐。 2007年5月27日,基督教機構全城更新在香港大球場舉行全球禱告日活動,當天禱文《為香港的18區禱告-九龍 — 黃大仙區》中寫道:「故此我們大膽呼求禰,把本區的名稱更改,以一個中性的「慈黃區」取而代之! 在1961年由「瑪利諾醫藥福利會」創辦的聖母醫院是黃大仙區內首間落成的醫院[11],而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在1965年由東華三院創辦。 2015年10月龍翔廣場工程完成後,領展將黃大仙中心與龍翔廣場合併[3]、統稱為黃大仙中心[4],並啟用燈籠狀的新標誌。 商場的樓層名稱也更改了,原來的2樓改稱1樓,1樓改稱高層地下,地庫改稱低層地下,商舖編號也因應樓層名稱更改。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竹園

及後為應付人口急增,也在其他地區包括今日的黃大仙區,推行這項公屋政策。 龍翔道是七號幹線的一部份,橫跨黃大仙區,大部份新界來往九龍東的巴士路線都途經位處黃大仙區的一段龍翔道。 區內有五條主要道路--竹園道、東頭村道、鳳舞街天橋、蒲崗村道和斧山道接連區內房屋,鳳舞街天橋橫跨龍翔道,連接樂富以及馬仔坑一帶的竹園;彩虹道則連接新蒲崗和彩虹邨,是區內主要街道之一。 時至今日,黃大仙區以公營房屋為主,有關住戶佔區內人口86.2%。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著名旅遊景點包括黃大仙祠(港鐵黃大仙站側)、志蓮淨苑及南蓮園池(港鐵鑽石山站側)等吸引不少遊客到訪黃大仙區 。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黃大仙上邨

社區及康樂設施: 主要公園包括摩士公園、鳳德公園、斧山公園、蒲崗村道公園、牛池灣公園和獅子山公園。 黃大仙區是以公營房屋為主的區域,主要街道不多,西面以聯合道(樂富邨雖然於聯合道以西但該部分屬黃大仙區)及竹園道為界,獅子山隧道出口東面亦屬於黃大仙區,南面則以清水灣道、新清水灣道、太子道東及東頭村道等為界。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1940至1950年代黃大仙區有多個製片廠,位於鑽石山的「大觀片場」是早年粵語片主要拍攝基地,九龍城則有「世光」、「友僑」等。 而位於牛池灣斧山道的「永華片場」於1970年代租給嘉禾電影,並改名「嘉禾製片廠」,吸引無數日本影迷在外守候成龍。

交通及運輸設施: 黃大仙區是連接九龍東西區的交通樞紐,連接大老山隧道及獅子山隧道的龍翔道正位於黃大仙區,太子道東亦為九龍交通的大動脈。 港鐵觀塘支線在區內設有樂富站、黃大仙站、鑽石山站及彩虹站。 1962年入伙的彩虹邨是區內首個永久性公共屋邨,彩雲邨等屋邨亦於1970年代開始入伙。 隨後政府展開徙置區重建計劃,全新黃大仙上下邨、樂富邨、慈雲山等新型房屋則於1980年代起陸續入伙,多組公營房屋(包括居屋及私人參建居屋計劃屋苑)亦相繼落成。 重建前為政府廉租屋邨,原稱龍翔道政府廉租屋邨,落成時改稱黃大仙政府廉租屋邨,於1958年起動工興建,原址為荒地及零散木屋區。

為免與原有的上邨第8座混淆,房委會把以座數辨別的大廈分別冠上名稱,分別用對出龍翔道名字中「翔」字的諧音「長」來命名,「翔」與「長」的廣東話拼音(香港政府粵語拼音)均為「Cheung」;原為下邨第8座的徙廈命名為「長欣樓」。 黃大仙範圍內有4個房屋署建設的居屋屋苑,包括天馬苑、天宏苑、鵬程苑及盈福苑[13],主要集中在黃大仙的西北面。 另外,香港房屋協會的住宅發售計劃轄下的啟德花園[14]及私人參建的居屋屋苑翠竹花園亦位於黃大仙。 1961年由「瑪利諾醫藥福利會」創辦的聖母醫院是區內首間醫院,其後「東華三院」於1965年創立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主要服務老人,現時已發展成一所康復醫院。 「嗇色園」在建立初期即開設藥局贈醫施藥,1980年擴建的醫藥局落成,增設西醫診所,而在1998年啟用的嗇色園社會服務大樓更設有護理安老院、西醫及牙醫診所、物理治療中心等。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命名空間

另外設有名為龍翔中心(領展接手後,已易名為龍翔廣場,2015年9月再改名為黃大仙中心北館)的中型商場,並設有小廣場連接黃大仙港鐵站及黃大仙廟,為市民及遊客提供服務。 黃大仙中心(英語:Temple Mall)是一座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的大型購物商場,橫跨龍翔道南北,服務黃大仙上邨、黃大仙下邨和鄰近地區居民,是領展旗下的「重點發展商場」之一。 商場設施包括街市、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多層停車場和上落客貨區,原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管理,至2005年交由領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今改稱領展)管理。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