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香港農地2023懶人包!(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香港農地

香港文匯報訊 香港農地 ( 記者 顏倫樂 ) 香港地產商於新界擁有大量土地,中信里昂早在2017年就指出,單計三大地產商於香港新界合共擁有農地面積9,200萬方呎,以3倍地積比率計可建樓面2.76億方呎,可以提供50萬個住宅單位。 而香港文匯報記者翻查最新年報,目前以恒地為最大持份者,持有4,460萬方呎新界農地,四大發展商料擁逾億呎農地。 蔬菜統營處透過法定的用途分區制推行「農地復耕計劃」用以保護優質的耕地,協助農民改善灌溉、排水系統、農場通道和租地安排,幫助農民在休耕地上恢復耕作。

香港農地

新地年報中未有詳細透露持有之農地或新界土儲面積,但市場一向將其視為與恒地接近「齊名」之農地持份者,其於元朗、屯門、天水圍、錦田等一帶都持有大量土地儲備,北環線沿線等亦有其足跡,近年並步入收成期,如西貢十四鄉(9,500伙)、屯門兆康第54區(4,540伙)等,都已開展工程。 香港農地2023 漁農自然護理署及蔬菜統營處於1994年聯合推行「信譽農場計劃」讓菜農自願性參與,推廣優良園藝操作及環保作物生產方法,確保農夫生產優質及安全食用的蔬菜,保障市民健康。 蔬菜統營處負責批銷信譽農場的全部產品,並以印有特別標記的籮咭(沽貨單)作識認,以菜統處註冊的「好農夫」品牌批銷至指定的街市菜檔發售,每日的供應量可高達100公噸。 只是自從香港被英國殖民地統治,耕田種地開始被視為低等工作,不少新界壯丁到城裏打工,或者遠走英國當餐館工,荒村廢田漸多,稻田閒置,元朗絲苗步向衰落,農業的重心轉移到蔬菜瓜果和禽畜養殖。

香港農地: 土地 最新放售樓盤搜尋結果

到了1980年代,香港城市化已經有一定規模,農業式微也漸見端倪,但就算在這個不利的情況下,本地的農業生產仍然對香港人的飲食發揮很大的貢獻。 有鑑於本港房屋問題嚴峻,不少發展商都積極響應特首的過渡性房屋單位倡議,捐出或借出旗下農地,改善基層市民的居住環境。 如2019年新世界首先捐出300萬呎農地,面積相當於1.5個維園;同年11月,恒地宣布以1元向政府租出錦上路站附近的錦田江夏圍棕地,土地面積達42.8萬方呎,預計可興建2,000伙過渡性房屋;其後新地亦宣布以象徵式1元借出涉30萬方呎、位於元朗山貝路的農地,發展「同心村」過渡性房屋項目。 2002年12月由浸會大學、綠田園基金(前稱綠田園)和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前稱香港有機農業協會)聯合組成「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正式成立,制訂「有機生產及加工標準」,於2004年底正式接受有機農場及加工場的有機認證申請。 2014年香港政府就新的農業政策作出諮詢,文件重點包括設立農業園及鼓勵業界投資高增值農產品等[6]。 香港農地2023 他們把農業知識和技術帶到天涯海角的香港,早到的族群在平坦低地如元朗平原定居,後來者則在偏遠的山中盆地如沙螺洞等落戶。

由於香港在地理上山多平地少,故現時只有約18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新界北,全港約有2,400個農場,務農人口約為4,400人[1],佔總勞動人口的0.13%,香港約有2.3%的新鮮蔬菜是本地供應的。 農場通常為小規模經營,以種植有葉蔬菜或者飼養豬隻或家禽為主,透過「精耕細作」和現代化的技術,生產優質的新鮮食物供應本地市場。 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數據,2012年的香港農業生產總值約為7.66億港元(包括農作物生產和牲畜生產)。 新世界亦於本港擁有大量土儲,截至去年12月底,集團在香港持有應佔總樓面約935萬方呎之土地儲備可作即時發展,其中用作物業發展的約446萬方呎。

香港農地: 香港農業

民間方面,過去亦不重視農業,直至2010年出現保衛石崗菜園村的行動後,參與其中的80後青年開始呼籲重視香港農業的發展。 2012年,大量農地可能受到《新界東北發展計劃》而改為市區發展用途,香港農業發展再次引起香港社會留意。 香港農地2023 但在香港經濟起飛之後,由於香港人的價值觀轉變,而香港政府也把農業判別為「經濟」活動,所以改了用「經濟」為單位的生產總值去「衡量」農業,1980年代中期,香港農業生產值下降到不及香港生產總值的0.5%,在這個氛圍之下,政府高層不少人認為,農業是沒有前途和不值得花氣力推廣或維持的產業,此後就由它自生自滅。 加上香港屬自由港,外地農產品進入香港沒有特別限制,而由於不干預政策,政府對本地農業也絕不會有任何直接補助。

香港農地

但可復耕的土地長期供不應求,加上近年越來越多人從事務農,2011年據報輪候名單約有170多人,估計要等兩、三年才可獲得租賃土地[13]。 由於近年從中國大陸運輸往香港的食物價格時有大幅度波動,而且總體向上,甚至偶然有來貨中斷的現象。 翻查四大發展商年報或中期業績,以恒地最透明,其於中期業績中提到,截至6月底持有4,460萬方呎新界農地,為本港擁有最多新界土地之發展商。 香港農地 而除農地外的其他土地儲備則約2,430萬方呎,當中1,420萬方呎屬待發展/發展中之物業樓面及貨尾,其餘1,010萬方呎為已建成各類收租物業(連酒店)樓面。

香港農地: 農地利用

每日平均生產蔬菜45公噸、活雞10,300隻及生豬255頭,供應全港所需蔬菜的2.3%,活家禽的57.0%及活豬隻的7.0%。 香港農地 近年花卉種植備受重視,主要品種有劍蘭、百合、菊花、薑花和蓮花;而為農曆新年而培植的則有桃花。 香港的山麓及果園亦有種植各類水果,有荔枝、龍眼、黃皮、本地檸檬、橙、橘、番石榴、木瓜、大樹菠蘿、香蕉、提子[9][10]及士多啤梨[11][12]。

並正積極就9個分別位於元朗南及粉嶺、樓面共約187萬方呎之項目與當局就轉換用途進行磋商,約50萬方呎已進入最後階段。 長實集團截至今年6月底於香港擁有可開發土地儲備(包括合作發展項目之發展商權益,但不包括農地及已完成物業)約600萬方呎,公司同樣未有詳細披露農地或新界土儲面積,但市場一直認為其在天水圍、豐樂圍、大埔鳳園、屏山鄉等一帶都有新界土地儲備。 漁護署在2000年12月開始舉辦「有機耕作轉型計劃」,開始時只有吳家村和大江埔兩個有機轉型區15個農場,到現在發展至7個主要菜區(吳家村、大江埔、坪輋、粉嶺、八鄉、上水和大埔),合共有196個農場參加了漁護署的有機耕作支援服務。 香港農地 而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及菜聯社亦定期分別在嘉道理農場、中環、大埔菜站及屯門舉辦農墟。 香港回歸後,香港特區政府對香港農業採取不鼓勵的態度,更藉禽流感及口蹄疫的爆發,對飼養禽畜的管制日趨嚴厲,藉此加強對輸入的依賴,並減低政府對基礎產業的投入,地產商則收購大量農地,甚至出現先破壞,再謀求改變土地用途而產生棕地問題[2]。

香港農地: 農地復耕計劃

他們平整土地,建設灌溉系統,種植稻米、瓜果和蔬菜,養豬養雞,養魚養鴨,鄉村鄰里互助互保,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並持續幾百年的時光。 香港農地2023 香港過去特產有元朗絲苗、流浮山生蠔、天水圍烏頭及青山魴鯏並稱「八鄉四寶」[8],而鶴藪白菜(俗稱「學斗白」)、白泥蘿蔔、八鄉老薑、昂平茶葉、南涌蓮藕、打鼓嶺大頂苦瓜(俗稱「雷公鑿」)和川龍西洋菜亦相當聞名。 直到2011年底,分別有292公頃用作生產蔬菜、152公頃用作生產花卉、20公頃用作生產雜糧作物及270公頃用作生產果樹。

  • 香港的山麓及果園亦有種植各類水果,有荔枝、龍眼、黃皮、本地檸檬、橙、橘、番石榴、木瓜、大樹菠蘿、香蕉、提子[9][10]及士多啤梨[11][12]。
  • 農場通常為小規模經營,以種植有葉蔬菜或者飼養豬隻或家禽為主,透過「精耕細作」和現代化的技術,生產優質的新鮮食物供應本地市場。
  • 由於香港在地理上山多平地少,故現時只有約18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新界北,全港約有2,400個農場,務農人口約為4,400人[1],佔總勞動人口的0.13%,香港約有2.3%的新鮮蔬菜是本地供應的。
  • 但在香港經濟起飛之後,由於香港人的價值觀轉變,而香港政府也把農業判別為「經濟」活動,所以改了用「經濟」為單位的生產總值去「衡量」農業,1980年代中期,香港農業生產值下降到不及香港生產總值的0.5%,在這個氛圍之下,政府高層不少人認為,農業是沒有前途和不值得花氣力推廣或維持的產業,此後就由它自生自滅。
  • 直到2011年底,分別有292公頃用作生產蔬菜、152公頃用作生產花卉、20公頃用作生產雜糧作物及270公頃用作生產果樹。
  • 2012年,大量農地可能受到《新界東北發展計劃》而改為市區發展用途,香港農業發展再次引起香港社會留意。
  • 並正積極就9個分別位於元朗南及粉嶺、樓面共約187萬方呎之項目與當局就轉換用途進行磋商,約50萬方呎已進入最後階段。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