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茶果嶺羅氏大屋2023全攻略!內含茶果嶺羅氏大屋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茶果嶺天后廟現時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原先的天后廟於清朝道光年間由觀塘的居民合資,並由官府監督興建而成。 雖然現在大家看到的天后廟,是經過多次重建及搬遷後的模樣,但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歷史價值依舊存在。 茶果嶺村是「九龍十三鄉」的其中一員,上世紀60年代全盛時期,人口多達2、3萬人。 雖然擁有悠久歷史,甚至比英國來到前還早在該處生活,但村落卻得不到新界原居民的地位和待遇。 走到油塘茶果嶺村,驟眼一看盡是鐵皮屋,村外圍有廢鐵、廢紙回收廠,很難想像這條村落竟然有400年歷史。

  • 茶果嶺村有逾400年歷史,文物及文化遺產豐富,其中村內已有兩項三級歷史建築,包括位於茶果嶺道的「羅氏大屋」,它於1855年運用原地採礦獲得的花崗岩建造,是茶果嶺村內最古老建築物。
  • 如果我們假設以較高的發展密度推展這三個項目,我們初步估算三個寮屋區共超過七公頃的土地可提供約6 300個公營房屋單位。
  • 於茶果嶺村212號的曾氏大宅,毗鄰大型屋苑麗港城,一直鮮有人提及,其一直被鐵絲網和大樹包圍,隱於古村邊陲。
  • 雖然現在大家看到的天后廟,是經過多次重建及搬遷後的模樣,但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歷史價值依舊存在。
  • 該大屋由五間並排相連的房屋組成,面積6,000多平方呎,具建築、歷史、文化、社會等多方面價值。

值得一提,重建所使用的材料部分是由原來的廟宇拆卸而成,可謂「舊酒新瓶」。 沙頭角石涌凹羅家大屋是「香港抗日第一家」羅氏族人的祖屋,由巴拿馬華僑羅奕輝於1930年興建。 該大屋由五間並排相連的房屋組成,面積6,000多平方呎,具建築、歷史、文化、社會等多方面價值。 2010年,羅家大屋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茶果嶺羅氏大屋: 內地團增速過急旅業消化不良 政府應協助解決供求失衡問題

至於位於茶果嶺村外的三級歷史建築茶果嶺天后宮,由於亦屬於發展範圍內,在計畫興建的公營房屋與天后宮之間會開闢設置約900平方米的非建築用地,作為緩衝區,此非建築用地亦會開放予公眾人士使用。 而茶果嶺的石砌樓房、礦場遺蹟、瓷泥廠等建築群形成了產業聚落,皆象徵著香港打石業和建築史中曾經聞名一時的風光歲月,鄉公所、學校、天后廟、小店等又扣連出的緊密而獨特的客家文化、鄰里關係與社區脈絡。 發展計劃彷彿勢在必行,但最終能否更完整地保存地方文物歷史,傳統風俗習慣能否承傳下來,往往不是各部門的首要考慮,例如土拓署將合義龍的保存責任寄在房協身上,但房協至今卻未有如石硤尾邨保留美荷樓的方案,仔細審視整條古村內的文物分佈。 現時規劃發展公共房屋也無須徹底剷村,一刀切平整所有土地,只簡單挑幾座「完成任務」,明顯地破壞地區關係之餘,還用這種「拍照存念」,明顯未有正視香港那些剩餘市區舊村所反映的價值及意義。 3個寮屋區古蹟甚多,包括茶果嶺村的三級歷史建築「羅氏大屋」、牛池灣寮屋區的三級歷史建築「萬佛堂」和茶果嶺天后宮等。

茶果嶺羅氏大屋

茜草灣已不存在,油庫於1991年遷往青衣的新油庫,原址變成了大型私人屋苑麗港城和滙景花園。 在茶果嶺村仍可見到不少就地取材的石砌建築,街上的老店和冰室未被城市發展吞噬,富有懷舊色彩。 1956年成立的茶果嶺鄉公所,現改名茶果嶺鄉民聯誼會,繼續為居民服務,從名稱可知他們認同自己的「鄉民」身份。 觀乎這座磚砌建築物,似經過一番心思設計,究竟專為墳墓而建,還是昔日開發高嶺土所留下的遺物,值得專家探討。

茶果嶺羅氏大屋: 茶果嶺歷史建築「羅氏大屋」將活化 供市民參觀

位於上述地段的3級歷史建築「羅氏大屋」會原址保留作活化用途。 茶果嶺羅氏大屋2023 早前規劃署及土木工程拓展署提交規劃研究文件,茶果嶺村規劃重建預計可在2031年落成,區內三級歷史建築「羅氏大屋」則獲建議原址保留。 根據規劃署文件顯示,「羅氏大屋」保留作活化用,未來會開放予公眾參觀,其附近及面向海濱的臨街面位置將會用作零售用途。 黃偉綸曾於6月回覆立法會稱,一般而言,當局在制定發展方案時,大原則是在可行情况下盡量原址保留歷史建築,並透過規劃,將歷史建築納入未來發展當中,其中當局意向是原址保留「羅氏大屋」及「萬佛堂」,會於啟動改劃程序前,向地區諮詢保育建議。 他續說,由於「茶果嶺天后宮」是位於該村可行性研究範圍以外,相信不會受到發展影響,亦不會影響該處目前舉辦具保育或文化價值的活動。 九龍東立法會議員柯創盛表示,政府應妥善為歷史建築物制定保育方案。

它由一塊一塊花崗石砌成,堅固實用,上面鋪了中式瓦頂,門框和入口使用平滑而修長的石板,見證了茶果嶺繁盛一時的石礦業。 初部估計,茶果嶺村內大部分建築物都會被清拆,只會保留歷史建築「羅氏大屋」和天后廟。 茶果嶺羅氏大屋 其實茶果嶺村民多年來都不甘被滅村,由於村內有部分為私人地,居民組織「茶果嶺鄉民聯誼會」曾夥拍私人發展商,於2020年3月向城規會申請發展該區,估計興建5,643個單位,當中大部分為公營房屋。 最初建於1825年的天后廟位處海邊,後來在1912年因風災而摧毀,其後1941年九龍四山的村民籌錢舊址重建。 不過1947年亞細亞火油公司在附近建設油庫,廟宇拆卸,並應村民要求在現址建新廟宇,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

茶果嶺羅氏大屋: 【政策漏洞】乘車優惠降至60歲 政府補貼暴增至60億 奉勸長者勿長車短搭

早期在茶果嶺定居的客家人主要姓鄧、羅、曾、黃和邱,其中羅寬在20世紀初出任茶果嶺的代表,位列「四山頭人」之一,管理村務。 位於茶果嶺大街的羅氏大屋,由羅寬家族於1900年左右興建,是村內現存最古老的民居。 位於茶果嶺大街 號,樓高兩層,1980年代前曾經是添添茶樓。

茶果嶺羅氏大屋

規劃署指,天后宮亦屬於發展範圍內,臨近計劃內重建的6座公營房屋,屆時會在兩者間開闢約900平方米的非建築用地作緩衝。 當年出產更曾遠銷至日本,用以製作餐具、高級瓷器、高壓絕緣體,以及耐火磚。 【註3】 茶果嶺羅氏大屋 而昔日瓷坭廠老闆麥邊(Edward McBain)曾擔任茶果嶺街坊值理的名譽值理,在興建鄉公所、重建天后廟和修建道路等村中大事上均慷慨出資,輔助村內社區發展。

茶果嶺羅氏大屋: 茶果嶺歷史建築羅氏大屋將活化 天后宮旁闢地供市民使用

政府在2019年的《施政報告》提出清拆茶果嶺村,並計劃在原址發展以公營房屋為主的新社區,近日已是城規會討論審議的最後階段。 很多人擔心茶果嶺村內天后廟和羅氏大屋兩座三級歷史建築的去留,卻忽略了對古村落整體價值的評估【註1】。 規劃署及土木工程拓展署昨日(5日)向觀塘區議會提交規劃研究文件,建議茶果嶺村規劃重建6幢住宅大廈提供約4500伙,可容納約1.26萬人,預計可在2031年落成。 前高嶺土礦場則早在2015年落實作房屋發展,第一期發展項目的相關的基礎建設工程正由私人發展商進行。

茶果嶺羅氏大屋

急於覓地解決房屋問題的特區政府,2019年宣布清拆茶果嶺村大計,至今年7月終於出手,宣布拆村,並在原址興建包括6座公營房屋的6,750個單位,預計2030年前建成。 茶果嶺羅氏大屋2023 重建消息傳出後,茶果嶺鄉民聯誼會夥拍私人發展商萬彩國際,在2020年3月中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改劃5幢公營房屋和2幢私人住宅,並保留4幢歷史建築。 隨着1960年代觀塘和油塘發展工業區,政府在觀塘至油塘進行填海工程並興建道路,包括茶果嶺道貫通兩地,夾在中間的茶果嶺村交通亦因此較之前便利。

茶果嶺羅氏大屋: 茶果嶺三級歷史建築羅氏大屋 活化後開放予公眾欣賞

學校開辦時很受歡迎,但村民隨着交通改善到市區求學,入學人數漸少至1993年結束。 劉丹、羅家英等名人都曾經在此讀,舊時學校學費每月$3,而相比當年英泥廠工人的$1.5日薪。 茶果嶺大街貫穿茶果嶺村,大街上曾有多間糧油雜貨商行,當中經營逾六十載的茂發士多、德記士多、榮華冰室和開記冰室等都是街坊的聚腳點,盛載著村民和遊人的人情味和回憶。

茶果嶺的著名景點有茶果嶺天后廟,而位於廟門前的兩塊巨石,被奉為「求子石」。 例如鐵路方面,政府考慮過開通一條火車線直達茶果嶺以發展工業;另亦曾建議開闢三條公路,其中牽涉拆除茶果嶺大街兩旁的房屋,兩者均受到村民和附近工人極力反對。 在香港主權移交前,港英政府曾經打算把茶果嶺村寮屋區作收地,但後來因地契複雜而擱置。 到了1937年,港英政府劃分開新九龍,從此村落成為市區一部份;不過這些原屬新界的鄉村(當中13個規模較大的組成了九龍十三鄉)因此沒有了原居民的身份,並且失去了《新界條例》所包括的丁權。

茶果嶺羅氏大屋: 屯門一母嬰健康院窗戶2樓直掉停車場 建築署緊急維修檢查

政府其後在1937年刊憲,將界限街以北至獅子山之南這些原屬《展拓界址專條》內稱為新界一部分的土地,劃為「新九龍」,以便和界限街以南原有的「九龍」區別。 茶果嶺村不少村民不算特別富裕,但在2018年新標準下,亦難以獲安置上樓入住公屋。 村民希望政府體恤他們的歷史情況,特事特辦,豁免資格審查上樓。 茶果嶺羅氏大屋2023 服務該村的區議員亦表示,希望政府給村民一分尊重,讓最多人可以「上樓」,處理好安置賠償問題。

(二)正如上述,三個寮屋區的發展方案除了公營房屋外,亦會提供合適的「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以滿足未來發展帶來的新增人口及地區需求。 有關「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的實際類型、所需樓面面積及具體發展模式等,會在可行性研究中及經徵詢相關部門意見後確定,並在改劃前的地區諮詢進一步聽取持份者的意見。 天后宮重修碑記全港現存最大石砌廟宇茶果嶺天后廟是香港現存最大石砌廟宇,最初位於觀塘灣灣畔,即今麗港城一帶。 茶果嶺羅氏大屋 後來於1911年至1912年期間,天后廟被颱風吹毀,居民一直供奉的天后像就寄奉於茅舍中。 直至1941年,天后廟的位置被選為興建亞細亞油庫,在居民的要求和政府的協助下,茶果嶺天后廟便搬遷至現時的位置重建。

茶果嶺羅氏大屋: 規劃署建議重建茶果嶺村一帶 興建6750個公營房屋單位

至於靠近觀塘方向嘅茶果嶺大廈亦有古舊風格,附近仲有一對求子石,有指誠心祈求可獲天賜男丁。 施政報告中提出,收回茶果嶺村、牛池灣村及竹園聯合村的私人土地,以便將7公頃的市區用地發展為以高密度公營房屋為主的新社區。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在回應議員提問時指,初步估算3個寮屋區共可提供約6,300個公營房屋單位,希望2021年完成相關研究,爭取2025年開始發展工程。 在殖民地時期,香港曾經被分成舊香港四區,包括:香港島、九龍、新九龍、新界。

茶果嶺羅氏大屋

今年7月初,政府終於出手,公布茶果嶺村規劃研究,建議將該處清拆重建為6幢臨海公營房屋項目,提供約4,500個單位,而毗連茶果嶺村的舊高嶺土礦場第二期項目,亦會建約2,250伙單位。 兩地合共6,750個單位,預計2030年起落成,成為坐擁無敵海景的房屋項目。 茶果嶺羅氏大屋2023 面對房屋短缺這個老問題,特區政府近年積極覓地建屋,其中九龍多條舊鄉村,地理位置優越,成為政府目標。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019年的《施政報告》中表示,會「收回位於市區並適合作高密度房屋發展的茶果嶺村、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寮屋區的私人土地,以加快發展這些合共7公頃的市區用地,重建為以公營房屋為主的新社區」。 古蹟辦認為,在相關緩解措施配合下,有關文物保育建議可以接受,。 另外,位於茶果嶺村外的三級歷史建築茶果嶺天后宮亦引起關注。

茶果嶺羅氏大屋: 西營盤直上龍虎山 歷史遺跡松林炮台超有頹廢風

至於最終實際能夠提供的單位數目、地積比率、人口數字的種種發展參數,我們有待可行性研究完成後才能確定。 在發展過程當中,我們會聽取當區人士和持份者就發展建議及推展時間表的意見。 我們的目標,是在二○二一年內完成相關研究,隨後我們會展開地區諮詢和相關大綱圖改劃程序,並同時進行基建設施的詳細設計,繼而申請工程撥款並按目前機制展開收地、清拆和基建工程。 茶果嶺羅氏大屋2023 如果過程順利,我們爭取有關發展工程在大約二○二五年左右正式開展,我們希望能在中期增加公營房屋供應。 稍後當疫情再緩和一點,我們會安排向三個寮屋區的住戶、業務經營者和其他可能受影響人士進行解說,介紹有關研究及發展程序,以及政府的補償及安置安排等。 【本報訊】政府在2019年及2020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發展茶果嶺村作為公營房屋,並對其周邊地區作出規劃研究,預計連同鄰近前高嶺土礦場第二期,可提供約6,750伙公營房屋,估計最早會於2030年及2031年起分階段落成。

茶果嶺羅氏大屋: 馬頭角木廠街工廈群申建746伙住宅 規劃署不反對

每逢農曆三月廿三天后寶誕,村民都會舉辦花炮巡遊及粵劇賀誕。 茶果嶺羅氏大屋 另外,當年由於村內不少居民為打石的工匠,為「三行」業之一,故村中亦盛行拜祭魯班先師,廟內左面的神壇正正供奉有其神像。 雖然打石業早已式微,至今村民仍會於農曆六月十三日慶祝魯班先師誕,烹煮及派發師傅飯。 梁競徽(前名梁烈唯)近年專注內地發展,好少參與香港劇集及電影嘅拍攝工作,雖然荷包有進帳,不過名氣就似乎仲爭啲,話說近日有網民喺香港巧遇梁競徽,仲好開心咁將合照上載到小紅書同網民分享,不過就有網民表示唔識佢。 為紀念這些抗日志士,烏蛟騰村村民於1951年10月自資建造一座烈士紀念碑,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日舉行謁碑儀式,紀念抗戰犧牲的烈士。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