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大埔戲棚15大分析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大埔戲棚

「祭大幽」時所有孤魂野鬼到場接受蒙山施食和超渡,場上鄉民保持默不作聲,於火化大士王後,正醮便正式結束,並可以開齋吃葷。 建醮社區鄉民於「頒赦」獲得赦免罪孽後,要向天、地、水三界行善,在附近的田野、水坑畔進行放生禽鳥和游魚的儀式。 南斗注生,北斗延壽,道士用米堆砌成南、北斗和代表福、祿、壽的麒麟、鹿和龜的形狀,在壇前掛上七七四十九個燈籠,祈求斗姥延壽降福。 儀式完畢,鄉民取米回家,或置米缸,或煮成飯、粥,以保福壽。

  • 在「酬神」後進行「行符」或稱「拉鴨扒船」、「扒船拉鴨」,是將各家各戶的污穢和厄運送走的儀式。
  • 多名長洲居民對教會人士表示不滿,認為他們的行為是不尊重其他宗教行為[23][24]。
  • 寶華戲院在競爭之下,經營漸走下坡,於九十年代改為發售全日通戲票以吸引觀眾,唯仍不敵新型戲院的競爭而結業。
  • 所謂娛樂場,據盧瑋鑾教授(小思)在《葉靈鳳日記》的箋語,即舞廳、導遊社、娼寮、賭場。
  • 香港的太平清醮首先需要問杯選緣首,大部份地方的緣首的數目都是9人,可是大埔泰亨鄉有10人(在1920年以前有20名緣首)、粉嶺龍躍頭鄉有15人、元朗錦田鄉有60人,而元朗廈村鄉於1984年的醮會,稱為緣首就有300人之多。
  • 世界各地設有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夜市,每個地方的夜市可展現出獨特的文化,本條目主要介紹香港的夜市。
  • 儀式完畢,鄉民取米回家,或置米缸,或煮成飯、粥,以保福壽。
  • 1967年7月12日明月樓旁的七約鄉事委員會會所發生爆炸,由於原定組織民安自衛隊的會議改期,因此無人傷亡。

除粵劇演出外,還有互動環節,包括粵劇唱唸做打及虛擬性動作介紹、樂器介紹、粵劇基本功示範、水袖、翎子、靶子表演等。 部分演出日期更加插講座,請來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鄭炳鴻講解戲棚建築。 節目讓市民特別是兒童有機會通過活動踏足戲棚,無論棚裏棚外,在認識戲棚這種獨特的臨時建築之餘,同時欣賞粵劇,使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得以薪火相傳。 深水埗桂林街夜市又被稱為「桂林夜市」[來源請求],可追溯至北河戲院旁之流動小販,屬於飲食類的夜市,主要售賣香港傳統小食,只於農曆新年期間出現,即大約年三十晚至年初三[8]。

大埔戲棚: 嘉禾大埔

看電影時一口一口咬入竹蔗,咀嚼後嚥下蔗汁,剩下的蔗渣就隨意吐在地上,所以很多時候戲院的地面都有很多蔗渣。 數年後日軍陷港,影藝人員星散,例如原籍廣州的李我,選擇徒步走到中國大陸,不過大埔戲院在戰時仍有營業。 它當時是「五輪」(第五級)影院,放映國、粵語片,以及重複播放粵語舊片。

  • 由市區交通較方便的戲棚開始設賣票制度,讓入場觀眾和主辦方共同負擔費用,配合對外推廣,或許會是戲棚文化其中一條可延續的道路。
  • 籌備工作包括招標承投各項事務,如喃嘸團體、紙紮祭品、承建醮棚及戲棚、安裝電燈、招聘戲班和承辦齋筵等。
  • 舉行一次太平清醮的費用數以百萬計,龐大的經費主要來自建醮社區男女丁繳納稱為「派戶頭」和「派人丁」的醮金,金額多寡視年代和地區而異,交付醮金後才可名列「人緣榜」上。
  • 建醮有兩個主要的作用:一是祈求建醮社區福祉、保境平安、許願酬還;二是重新確認社會關係和人群身份。
  • 每年舉行日期並非固定,主要由西貢街坊值理會擇日決定於哪個星期四至星期一舉行,而正誕日子安排於星期日。
  • 深水埗桂林街夜市又被稱為「桂林夜市」[來源請求],可追溯至北河戲院旁之流動小販,屬於飲食類的夜市,主要售賣香港傳統小食,只於農曆新年期間出現,即大約年三十晚至年初三[8]。

「取水」又稱為「取龍水」,是到區內的主要水源河中,取水淨壇的儀式。 水是社區生命之源,需要到建醮社區內清潔的水源汲取,貯於大缸中經符籙去穢,密封後置於醮棚內的「三清壇」,待醮期完畢後再分發鄉民。 緣首是在神前被選出代表「闔鄉醮信人等」在打醮儀式進行時拜神的人,獲選為緣首是難得的榮耀,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地區的年青人怕辛苦和嫌老套而不願擔任緣首,有鄉村要用金錢報酬吸引成員參加。 蒲苔島的神功戲棚的高難度之處在於它建於懸崖邊凹凸不平的岩石上,但亦因此而造就了聞名的「崖上戲棚」。

大埔戲棚: 深水埗玉石市場

夜市指於夜間做買賣的市場,售賣商品包括飲食類、服飾類、雜貨類等,亦可以提供遊戲或服務。 世界各地設有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夜市,每個地方的夜市可展現出獨特的文化,本條目主要介紹香港的夜市。 舉行一次太平清醮的費用數以百萬計,龐大的經費主要來自建醮社區男女丁繳納稱為「派戶頭」和「派人丁」的醮金,金額多寡視年代和地區而異,交付醮金後才可名列「人緣榜」上。 而沙田九約十年一屆太平清醮更透過沙田鄉事委員會獲得沙田區議會資助演出四天五夜九本戲的粤劇,而香港賽馬會及華人廟宇委員會等機構、團體亦有捐款[1]。 經過長期的演變,香港的打醮形式和規模已逐漸標準化,是一個特定社區、特定群體在特定時間舉行的大型社區性的宗教節日,由籌備至完成往往需時一年。 每次太平清醮不少村內均會搭建大型戲棚公演「神功戲」,一般是上演粵劇,亦有鄉村跟隨習俗加演木偶戲,醮場並有攤檔售賣各種驅邪的吉祥物,熱鬧非常。

要成功在岩石上搭建戲棚,絕對不少得一眾師傅們的默契和同心協力,但同時也要配合「天意」,若然在搭建的時候遇上風雨,搭建則變得難上加難。 陳煜光每年在搭建戲棚的期間都會在蒲苔島上暫住,加起來都有數星期之長,因此和島上的居民感情十分要好。 大埔戲棚2023 為了令居民在戲棚內更舒適地觀看神功戲,陳煜光改良了戲棚的部分設計,把原本只剛好到天后古廟上方的頂部延伸至能覆蓋整個廟宇,避免戲棚在下雨的時候入水。

大埔戲棚: 限定夜市 大埔戲棚 2015

「例戲」有《賀壽》、《加官》、《仙姬大送子》及《六國大封相》,具有善頌善禱的意義。 在選定道士團體後,需要進行多項事前儀式,最先是上表,向天、地、水、陽三界四府的神明發出邀請,將寫有鄉民名字的表文用雞冠血去穢後,連同「功曹馬」一同火化。 上表分3次舉行(頭表、二表、三表),第三表通常在醮期前一天舉行。 大埔戲棚2023 籌備工作包括招標承投各項事務,如喃嘸團體、紙紮祭品、承建醮棚及戲棚、安裝電燈、招聘戲班和承辦齋筵等。 而各個鄉村亦有保存「建醮祭簿」或「例醮功德簿」,簡稱「醮簿」,是歷代相傳建醮的記錄,詳細記錄建醮的行事及儀式的細節和須用物品、各棚廠的對聯、各單位擔任的角色、責任和人數、仍至各項合同等。

大埔戲棚

前座票價軍票40錢,與元朗同樂同為淪陷期間經營的新界戲院。 1945年日軍敗象漸現,市道日差,當局頒佈公示放寬賭禁並發出「娛樂場」的牌照,港九新界數十家酒樓、戲院紛紛開設娛樂場,其中大埔戲院更名為大埔娛樂場,並曾在日佔時期的報紙上刊出開業廣告。 所謂娛樂場,據盧瑋鑾教授(小思)在《葉靈鳳日記》的箋語,即舞廳、導遊社、娼寮、賭場。 大埔戲棚 位於香港島西灣河的太安樓被譽為香港最有名的夜市,為香港地道小食掃街的不二之選,吸引不少本地及外國遊客前往。 論食物種類,大埔戲棚雖不及青衣戲棚,但仍有其特色之處。

大埔戲棚: 嘉禾大埔戲院的上映電影、時間及售票情況

旺角夜市在彌敦道兩旁的西洋菜街和砵蘭街(在朗豪坊外圍,又名為朗豪夜市),屬於飲食、服飾、雜貨類的夜市,主要售卖香港传统小食、小手作、本地艺术,只于农历新年期间出现,即大约年三十晚至年初三。 大埔戲棚 由於女人街屬定點夜市,長期開放,因此香港本地居民已視之為平常景點,而且攤檔價格較一般小販甚至部分商店高,顧客以遊客為主。 「揚旛」或「揚幡」是豎立竹竿的儀式,豎立範圍以內便是建醮的範圍,新界多個地方的太平清醮,幡竿的數目是5枝,分別代表了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其作用是劃定太平清醮儀式的範圍。

香港太平清醮據說源自清朝政府取消遷界令,村民可以重返故鄉後開始出現的宗教儀式。 在明朝和清朝祈禳災祥和祭祀無主孤魂是屬於地方官司會同城隍神的責任,但在香港的打醮,概具備國家容許的「春祈秋報、驅瘟逐疫」、「春秋迎賽、祈年報穀」的元素,更把原本由官僚負責的祈禳和祭厲儀式地方化。 太平清醮在香港一般簡稱為「打醮」,而亦有稱為「安龍清醮」,是一種保平安的祈安醮,用以保境祈陽、許願酬還。

大埔戲棚: 深水埗桂林街

一般戲棚均為上演神功戲而搭建的,可是於三月及四月,在上水河上鄉、青衣及大埔的戲棚內,除了神功戲外,市民還有機會欣賞及參與適合老少觀看的粵劇節目和多項活動。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獲上水區鄉事委員會、青衣鄉事委員會和大埔舊墟天后宮支持,於三個不同地區的戲棚舉辦「戲棚粵劇齊齊賞」,上演傳統粵劇折子戲和適合兒童觀看的《三打白骨精》。 節目由粵劇紅伶新劍郎主持及講解,參與演出的有新晉年青演員宋洪波、袁善婷、白雲龍、關凱珊、鄭雅琪、林子青、王潔清、黃葆輝、藍天佑、杜詠心等。

大埔戲棚

「頒赦」又稱「走文書」、「走社書」或「走赦書」,赦書以紅線纏緊在「功曹馬」上,由一名鄉民背負環走所屬鄉村一圈,交還道士將卷軸內寫有各有份者的姓名讀出,使到上界諸神赦免其在過往十年內所犯的罪過,繼而將卷軸再入封放於馬背上一同焚化。 「行朝」是向諸神供飯及拜香火;「拜懺」是道士代表鄉民懺悔所犯的罪孽。 有些醮會設有廚灶烹調齋菜,並設有辦事處處理大小事務,而參與的村落亦多會設置稱為「公廠」的事務所,讓村民在內用膳和休息。 近幾年的4月、5月在香港網絡上,青衣戲棚和文青組合成為了一個熱門的關鍵詞,在年輕人之間慢慢成為了一個可以踏進去的空間,但以前戲棚莫說90後,連80後都既熟悉又陌生,近150年歷史的戲棚文化總是和棚外的我們擦身而過。

大埔戲棚: 春日攝蝶好去處 · 大埔鳳園蝴蝶保育區

香港以長洲舉行的太平清醮最為著名,香港人說起太平清醮,多數就指長洲太平清醮,目前香港約有四十條鄉約維持打醮的風俗。 建醮有兩個主要的作用:一是祈求建醮社區福祉、保境平安、許願酬還;二是重新確認社會關係和人群身份。 往年的西貢戲棚除演出粵劇外,附近攤檔主要售賣各式小手工及少量小食(如吹波糖,糖蔥餅),2015年醮期起將西貢街市對開一段宜春街路面劃為各式小食攤檔,引進串燒、特色燒/炸物、紅酒、特飲等特色飲食,打造成西貢夜市,吸引大量市民到訪。

大埔戲棚

建醮的首項儀式,邀請張天師及三清(玉清、上清和太清)到臨醮場,並分配掌符、掌印等職務的儀式。 傳咗好耐嘅「大埔超級城戲院」,早前就因為UA戲院全線結業而去向成疑,大埔喺最高峰時,區內曾並立3間戲院,可惜喺2001年相繼結業後區內再無戲院。 唔少大埔人想睇戲就要跨區,而去年UA Cinemas就承租大埔超級城多層停車場,將建造全新「大埔超級城戲院」。 可惜因為早前UA Cinemas宣布全線結業,大埔新戲院亦隨之告吹。 以青衣戲棚為例,2019年戲棚早上的劇目是免費入場的,晚上的票價是港幣100元至300元,同時設套票讓觀眾可欣賞多場劇目。 由市區交通較方便的戲棚開始設賣票制度,讓入場觀眾和主辦方共同負擔費用,配合對外推廣,或許會是戲棚文化其中一條可延續的道路。

大埔戲棚: 大埔消失的戲院街

不過上年卓翔執導的紀錄片《戲棚》被提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進一步挑起香港人對戲棚的興趣,戲棚的種種似乎在香港人眼中變得更立體和接近。 卓翔用三年拍出《戲棚》,香港有文化研究人蔡啟光先生用十年親身走訪各大戲棚的考證,編撰出《香港戲棚文化》這本專書,只為推廣悠久的戲棚文化,「我心目中認為首先要有觀眾,戲棚才能繼續存在。」他如此說。 地上的蔗渣曾共渡過漫長歲月 無論舊時或現在,買零食進入戲院看電影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大埔戲棚2023 最後不能不提就是竹蔗,印象最深刻就是小販將約有手臂長的竹蔗砍小段後放入袋內。

大埔戲棚

2005年5月14日(農曆四月初七佛誕前夕),約二十名「基督純道福音教會」人士身穿黃色T恤,手持木製盾牌及長槍,高喊「耶穌在長洲」及「耶穌得勝」等口號,要求進入北帝廟。 值理會多名職員指他們手持盾牌及長槍是攻擊性武器,在佛誕前遊行是不尊重神靈,是挑釁行為,不容許他們進入北帝廟範圍。 雙方一度發生輕微推撞,最後經警員調停後,該批人士才改路而行。 多名長洲居民對教會人士表示不滿,認為他們的行為是不尊重其他宗教行為[23][24]。

大埔戲棚: 前年03.08 大埔超級城一帶 蔡(37)被控「非集」 今上訴成功 獲撤銷定罪

適逢2016年為西貢天后廟重修100周年,故2016年除原本醮期外,更於11月再次搭棚慶祝,為引進各式小食攤檔以來首次一年兩度舉行。 大埔戲棚2023 2017年醮期再改回售賣各種西貢特色貨品及其他小食,而熟食檔則於當年不復見,至2018及19年醮期才再次引入。 2019年醮期更首次將萬年街口至天后廟前一段宜春街劃為特色貨品區,及擺放多張臨時枱櫈予市民飲食及小休用。 打醮的日期通常需要聘請勘輿家按照頭名緣首的年生八字選擇吉日,這份時間表稱為「吉課」,在香港大多邀請蔡步真堂的蔡伯勵負責。 勘輿家會向建醮委員會提交吉課,詳列醮場座向和相關儀式的舉行日期及時辰,並列有各儀式的相沖生肖。 例如長洲太平清醮會於每年的農曆四月舉行,而上水鄉太平清醮則每60年才會舉行一次。

香港的太平清醮定期舉行,周期由最短1年以至長達60年,普遍的漁業社區每2年或7年舉行一次,多選在農曆四、五月;而農業社區則每5年、10年或前後10年(9年)舉行一次太平清醮,大多選在農曆十月進行。 大埔戲棚2023 陳煜光師傅出身於搭建戲棚世家,是第四代傳人,於十三歲便正式入行,至今已踏入四十年。 戲棚搭建對他的吸引之處在於師傅可以自由發揮,以及每當完成了一個戲棚之後都會獲得無比的成功感。 每年天后誕、盂蘭節等傳統節日都會有神人共樂的神功戲表演,亦是陳煜光最忙的時候,他曾到過南丫島、長洲、大澳、坪洲等離島搭建戲棚,但要數難度最高的恐怕也非蒲苔島莫屬。 大埔戲棚2023 原因為一係因為大埔超級城為新界東及北區內最具規模、最大型休閑購物點,更鄰近港鐵站及公共運輸交匯處,向來深受年輕家庭歡迎。

大埔戲棚: 香港太平清醮

六七十年代的戲院普遍只有一千至千二個座位,寶華光是座位就多達一千三百個,全院裝設冷氣及使用軟座,足見有多豪華。 可惜到了後期因為地產發展蓬勃,寶華戲院部分改建作住宅大廈,面積縮小至現址為實惠家居的位置。 大埔戲棚2023 隨着新市鎮的發展,大埔區的人口急增,區內相繼出現三家戲院,即大埔廣場(現址為日本城等店鋪)「銀星戲院」、與吉之島(現址為一田等)為鄰的「鴻基戲院」,以及美新里和舊墟直街交界(現址為樂天漁港)的「星輝戲院」。 寶華戲院在競爭之下,經營漸走下坡,於九十年代改為發售全日通戲票以吸引觀眾,唯仍不敵新型戲院的競爭而結業。 由於廟街屬定點夜市,而且長期開放,因此香港本地居民已視之為平常景點,但由於廟街擁有大量而集中的星相命理服務,因此顧客並不只以遊客為主。 女人街屬於服飾及雜貨類的夜市,早期以售賣女性偏好商品為主,因而得名。

雖同樣慶祝天后寶誕,但西貢戲棚與上述兩地的戲棚不同。 大埔戲棚2023 由於需遷就戲班檔期,故一般會定於每年5月至6月間舉行,為期五日。 每年舉行日期並非固定,主要由西貢街坊值理會擇日決定於哪個星期四至星期一舉行,而正誕日子安排於星期日。 由於戲棚位置設於西貢天后廟前,由廟前延伸至對面的萬宜遊樂場籃球場,並佔用一部份宜春街路面,故此戲棚舉行期間西貢市內將會封閉該球場及實施特別交通安排。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