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大腸癌二期治療2023懶人包!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現時晚期大腸癌的治療方案以化療加標靶藥物的合併治療為主,化療的藥物選擇包括奧沙利鉑、5-FU結合Leucovorin、卡培他濱及伊立替康等;標靶藥則主要有抗血管增生標靶藥和表皮受體生長因子抑制劑兩大類。 由於藥物選擇愈來愈多,即使一線治療逐漸失效,仍可考慮二線、三線甚至四線的合併治療,也可視乎病人情況和醫生專業意見,嘗試最新的免疫治療,去延長病人壽命。 大腸癌二期治療2023 香港癌症統計中心最近更新癌症數據,2018年本港癌症新增個案達34,028宗,再創有紀錄以來新高。 大腸癌則連續第六年高踞香港最多人罹患的癌症,全年錄得5,634宗個案,當中20.7%病人確診時已屆第四期癌症。 第四期大腸癌即腸癌已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當中尤以肝轉移較為普遍。 根據中心首次公布的香港大腸癌分期存活率,四期大腸癌的五年存活率只有9.3%。

1分鐘自我評估25個症狀:失眠、有自殺念頭、自殘、對生活失去興趣... 可分為 3A 與 3B 兩期:若有 1 – 3 個局部淋巴結轉移,屬於 3A 期;4 個以上則屬於 3B 期。 《大家健康雜誌》除了有實體雜誌外,亦有書籍出版。 多年來,出版不少與醫療保健、心理勵志、公共衛生等類別的好書,並著重在「知性」、「啟發」、「實用」的連結。

大腸癌二期治療: 大腸癌常見症狀:排便習慣改變

子宮頸癌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0位,109年有1,436名子宮頸癌新診斷個案,110年有608名女性死於子宮頸癌。 罹患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是持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HPV感染後一般沒有明顯症狀,約有9成感染者會在1年內自行消除,而超過1年未消除就稱為「持續性感染」。 醫詳解3大重點回歸黃瓜硬度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醫師表示,常常在診間聽到男女生對於勃起硬度的不同想法,卻很少有雙方一起就診的案例。 翻轉極惡血癌命運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見的血癌,然而,AML合併的基因變異不同,治療反應也不一樣。 以「FLT3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來說,相對預後較差、易復發。 所幸近年標靶藥物問世,讓患者有了更好的存活契機。

大腸癌二期治療

醫生隨著將一支柔軟,直徑約為1.5厘米之內視鏡由病人肛門放進體內進行檢查。 大腸癌二期治療2023 視乎病人個別情況,一般來說,整個檢查需時約10-45分鐘。 在一些複雜的個案而需要特別治療者,所需之時間將會更長。 如病人能跟醫護人員充分合作,則能有效地縮短檢查時間。

大腸癌二期治療: 大腸癌是甚麼?

訪問時指,大腸癌患者在手術後2年內的復發率約40%,而術後第3到5年後亦有約10%的人會復發,因此康服後仍需配合醫生定期檢查。 歐子瑄指出,患者要特別注重高蛋白飲食,如果患者本來吃全素,建議暫時改成蛋奶素,或是可以把豆漿作為餐間點心或是取代水分。 「水分補充方面,因為結腸原本就是水分吸收的主要腸段,因此術後特別要注意水分的補充,最好要將攝取跟排出量一起做紀錄。」歐子瑄提醒。 歐子瑄提醒,即使出院後,還是要遵循溫和飲食原則,觀察患者適應狀況,慢慢加入質地軟、有少許纖維的飲食。 「建議跟營養師共同討論你的飲食內容以及飲食時間表,維持理想的體重。主要要遵循軟質食物、均衡飲食的原則。」歐子瑄表示。

大腸癌二期治療

藥物進入人體後,高效地、選擇性地和這些靶位進行特異性結合,從而使癌細胞發生特異性死亡。 大腸癌二期治療2023 A:由於痔瘡同樣會大便有血的情況,好多時都會令人混淆,分別上在於痔瘡由於在肛門,血是鮮色的,而大腸癌的腫瘤流血,大便沾上的血液被分解成啡色一點及藏於便內。 大腸癌的徵狀除了有血外,排便習慣也會有改變,好似持續便秘或腹瀉、糞便形狀變得幼條狀、腹部發脹或腸絞痛,情況持續就需要看醫生了。 單用化學藥物腫瘤反應率大約是 5 成左右,如果加上標靶藥物則可達到六成、甚至七成的反應率。 但跟其他癌症化療藥物相比,大腸癌的化療毒性相對比較緩和的。

大腸癌二期治療: 大腸癌死亡率第2位

資料越詳細,醫生越容易透過你的身體狀況了解你的病因。 許希賢醫師解釋,第四期是指腫瘤細胞可能已轉移到其他器官組織,常見轉移器官有肝臟、肺臟、骨頭。 由於腫瘤細胞已轉移,治療會比第二、三期複雜,但在醫療技術進步、標靶藥物推陳出新下,只要不放棄,配合多專科醫療團隊積極治療,仍有約兩成治癒率。

  • 第三線用藥有維必施(Vectibix)、癌瑞格(Stivarga)標靶藥物,可視病人病情選擇其一藥物,合併FOLFIRI藥物組合治療。
  • 若是復發在肝臟,會出現右側的肋骨會有疼痛或是不舒服的感覺,失去胃口與體重減輕,昏睡,黃疸(出現在皮膚和眼睛),腹部或是腿部水腫。
  • 紅肉類的肉品,因為脂肪含量高,攝取過多除了可能引發動脈硬化及高血壓,沒有被吸收掉的脂肪,會順著消化道跑到大腸,細菌分解後產生短鏈脂肪酸的產物,體外實驗發現會刺激大腸的黏膜細胞增生,這種不正常的增生累積下來,造成特定基因變化,到足夠時間癌症就發生。
  • 國人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因此,國健署提供50到74歲民眾每2年進行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
  • 因為,大腸直腸癌治療,是根據不同癌症期別,採取不同的處置或手術。

雖然在某些病人在治療前,尤其是手術治療前的癌症分期作業相當困難,但它仍能提供許多有用的資料來作參考。 腸癌又稱大腸癌或結腸癌,是香港癌病的第二殺手,每年有超過千人死於此症,而新症數目每年均超過二千宗,患者的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當中尤以男性居多,預防及早期發現是控制及治療腸癌的關鍵,腸癌如能及早治療,治癒率及五年生存率都很可觀。 這些息肉起初是無害的,但數年後,有部份的息肉產生病變,形成癌細胞。 不過,臨床上並非所有大腸癌擴散至肝臟的個案,也適合以手術方式處理。

大腸癌二期治療: 常見的大腸癌症狀

如日後有合適或同類產品/服務、活動或由醫護人員提供的最新專業健康及癌症資訊,本人同意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可以電郵通知本人。 醫生會將附有攝錄鏡頭的儀器從肛門放入大腸,檢查範圍覆蓋大腸末端約45-60厘米的乙狀結腸位置,較適合接受大腸覆檢的人士,例如已接受大腸鏡檢查,並已發現及切除位於乙狀結腸瘜肉的人士。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部份,包括結腸、直腸和肛門,在不同因素的影響下,大腸黏膜出現異常增生,形成大腸瘜肉,雖然大部分瘜肉是良性,但有部分會慢慢演變成為大腸癌 。 目前手術中列舉的醫材項目中,有預防腸子沾黏產品,有不同材質,病人可自行勾選要不要購買及挑選材質。 許希賢醫師解釋,防沾黏原理是採阻斷式,能在短時間阻隔組織與組織間的接觸面,可降低沾黏情形,是採用易分解的材質,易被身體吸收或代謝至體外。 若是第二期、第三期低位直腸癌(腫瘤約距離肛門7~8公分),手術前會考慮放射治療加化學治療,待腫瘤縮小後,再做手術切除。

根據衛福部國康署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自民國95年起,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1年蟬聯年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平均每天約有41人確診大腸癌。 王輝明表示,環境致癌物污染如農藥、重金屬、戴奧辛,及黃麴毒素等經由食物鏈大量累積在動物性飲食中,加上動物性飲食高溫燒烤,150度2分鍾即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異環胺致癌物。 過度動物性飲食是讓罹患大腸癌人數居高不下的原因。 大腸直腸癌所引起的潰瘍常會因排泄糞便的刺激而流血,若連續三次潛血檢查均是陰性反應,大約八成以上沒有問題,若呈陽性反應則需接受進一步檢查。 他說,民眾通常是發現到自己有血便、大便形狀變細、排便習慣改變,才會開始注意可能有病變,不過排便形狀及血便只是觀察指標其中之一,腹部慢性疼痛、貧血、排便頻率減少、體重減輕等,也都是觀察指標,發現身體有警訊應盡快就醫,因為很可能惡性腫瘤正在悄悄形成。 陸小姐以過來人的身分向其他的病友喊話,她說抗癌最重要的是心理調適,治療是輔助,不要「沒被癌細胞打敗,先被自己打敗」。

大腸癌二期治療: 沒有 KRAS 基因突變的病人:

若腫瘤位置在直腸,且侵犯穿透肌肉層、進入周邊組織,或有一至三顆區域淋巴轉移,一般建議術前先進行化療與放射線同步治療。 大腸癌二期治療 游正府解釋,直腸位於骨盆腔,手術時空間較侷限,若能先化療與放療縮小腫瘤,患者保留肛門機率較高,局部復發率也降低。 大腸癌二期治療2023 沒想到,2006年時不但透過大腸內視鏡發現大腸長了息肉,檢驗報告指出已有局部癌化病變,他立刻決定切除。

對於晚期腸癌,化療對控制疾病進展、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有著重要作用。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HKIOC)提供一系列癌症病友支援服務 ,針對病人在治療的前、中、後期以及療後會出現的身體和心理情況,由情緒健康、紓緩治療副作用、營養飲食等各方面,為癌症病人提供全面的支援服務。 大腸癌二期治療2023 其中包括有臨床心理學家諮詢服務、紓緩按摩服務以減輕因治療所致的痛楚、噁心、便秘等副作用,還有營養飲食諮詢服務,大部分大腸癌均由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所致,病人可以在治療期間及療後獲得適當的營養資訊,重拾健康的飲食習慣。 在醫生制定治療方案之前,患者一般需要接受影像掃描檢查,例如正電子電腦掃描(PET-CT)檢查,以確定癌症的期數和癌細胞的擴散範圍,從而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醫生為病人選擇治療方法的考慮因素包括:年紀、身體狀況、癌腫瘤期數、類型、位置、擴散程度等,所以即使是相同期數的病人也有可能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大腸癌二期治療: 健康網》讓血管恢復年輕! 學者推每天吃這「8樣」

當時醫生建議做完放療及化療之後再來評估需不需要動刀,因此她做了一次化療及十五次的放療。 由2009年接受SBRT起,「與癌共存」了逾6年,可說大大超出了當初對患「晚期癌症」而感憂慮的他與家人的預期。 近20年來化療藥物以及標靶藥物的進步,臨床上許多第四期的病患經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治療後,轉移的病灶被治療控制穩定,而且如果腫瘤明顯縮小,更可進一步接受手術將原發及轉移病灶完整地切除。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是利用「活化人體的免疫系統」來攻擊腫瘤細胞。

大腸癌二期治療

如病人接受鎮靜劑注射,則整天不可操作重型機器、簽署法律文件或駕駛,以防意外發生。 大腸癌二期治療2023 病人應主動查詢檢查結果及日後覆診日期,並依照醫護人員指示完成藥物療程。 定期覆診及檢驗能夠偵測和及時發現復發或異時性腫瘤,予以及時診治,並治理其他因治療而引起的併發症,加速康復,提高生存率。 學生和上班族,兩者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每日久坐。 不要以為久坐沒有太大問題,不同研究顯示,久坐不動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癌二期治療: 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即使不幸患上大腸癌,認識其治療方法及學習治療期間與之後的護理調養,可以加速康復和預防大腸癌復發。 適用於初步檢查結果異常人士,或有較大風險罹患大腸癌的高危一族。 此方法利用連接小鏡頭的幼軟管,由肛門進入直腸,並為整條腸道進行檢查。

病人經診斷轉移性腸癌後接受的第一組治療稱為第一線治療,經一段時間治療後若控制效果不佳,便會更換治療藥物,稱為第二線治療,往後以此類推。 第三期大腸癌在開刀之外,建議還要搭配化療、標靶治療或細胞免疫療法,放療也是可能的輔助療法之一。 大腸癌二期治療 其中,標靶治療比一般化療更精準,若經濟能力許可,也可考慮免疫療法,透過自身免疫力對抗癌細胞。

大腸癌二期治療: 大腸癌一定要做化學治療?副作用會不會很可怕?

臨床研判高風險病人需搭配標靶藥物治療,會建議病人自費使用爾必得舒(Erbitux)、癌思停(Avastin)。 可以手術切除的、轉移部位單純局限於肝或肺臟的第四期病人:可以經由多專科團隊評估手術切除局部、遠端轉移部位,合併化學標靶治療的可行性及副作用,如果經評估後病人可以接受手術合併化學及標靶等藥物治療,能有效控制腫瘤、可以大幅提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 病理組織切片檢查:使用內視鏡或手術切除,對可疑的腫瘤檢體作病理組織切片和細胞型態的檢查,判斷是否為惡性細胞、癌細胞侵犯程度、癌細胞分化程度、是否有神經及淋巴血管侵犯等,用來確定診斷和作為復發高危險群與否的參考。 近年來,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及飲食西方化的影響,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自民國95年起大腸直腸癌已經超越肝癌,成為年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