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給十九歲的我邊度有得睇2023詳解!(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給十九歲的我邊度有得睇

別指望《給十九歲的我》屬於那種把詮釋權交予觀眾的「觀察式紀錄片」。 沒法子,素材畢竟龐雜、牽涉的人物多、時間幅度大,攝製者更兩度出國追隨女孩的步伐。 要梳理材料的千頭萬緒,旁白成為串連脈絡的重要工具。 此外《給十九歲》起用不少配樂,強化全片的淡淡哀愁味道。 給十九歲的我邊度有得睇2023 「罐頭音樂」由李叔同的《送別》到Those were the 給十九歲的我邊度有得睇2023 days都不俗。

給十九歲的我邊度有得睇

校長為此有問過張婉婷,拍攝計劃要不要擱置。 本片《給十九歲的我》源於英華女校校長李石玉如對於新校舍重建期間,希望在紀錄英華學校重建的過程的同時,也紀錄一些在2011年入學的中一學生的念想。 早前跟一位移民在即的朋友聊天,他跟我說:「你唔覺得呢幾年,就算有開心嘅嘢發生,你都唔係真係開心咁咩?」這幾年變化之大,無人可以預計到。 感激英華前校長李石玉如女士跟張婉婷導演構思的計劃,令一段本來只於校內傳閱的影像,最後變成跟每一個香港人分享的集體回憶創作。 雖然回憶裡面夾雜傷痛不堪,但需要有人記錄,讓大眾回首面對。

給十九歲的我邊度有得睇: 電影資料

張婉婷訪問女生看法,也找來一個英華校友、退役女警與她們對談。 王卓聆指在校內首映前她和片中其他同學皆沒有看過完整的電影,當她在學校首映首次觀看電影後,便感到恐懼,之後即時向校方提供的心理醫生(原文如此)求助。 心理醫生診斷後也表示以她的狀態,電影不適合公映。

給十九歲的我邊度有得睇

2010年,英華女學校位於半山羅便臣道的百年校舍決定原址重建,全校師生2012年需要搬遷到深水埗校舍 (德貞女子中學舊校舍),英華女學校時任的石玉如校長邀請導演張婉婷與團隊為舊校舍拍攝紀錄片,最後團隊決定以追拍多位英華女學生的成長故事作為紀錄企劃的重點。 從2011年開始追拍,一拍便是十年,女孩們由中學生變成大學生,將要踏進社會,《給十九歲的我》不只紀錄了這班女生的暴風式成長,更見證了香港這十年來的變遷,想見到的和不願再見的歷史,都成為《給十九歲的我》鏡頭下的一幀畫面。 建於1900 年的英華女校舊校舍需要重建,整所學校從半山臨時遷往深水埗,在這個暫借與充滿疑問的歷史時刻,邀來了校友張婉婷作紀錄。 自2011 年起,鏡頭追蹤多位千禧年出生的女學生,個性、興趣和家境各異,像不同故事線鮮活展現與轉合。 置身香港這動盪年頭,種種社會運動,她們都沒有缺席,霎眼無憂童年步入困惑青年。

給十九歲的我邊度有得睇: 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次放映 今寫控訴文女生缺席

它的出發點,本來只為記錄香港老牌名校的校舍重建。 給十九歲的我邊度有得睇2023 話說,位於中區半山的英華女學校是張婉婷的母校。 學校10多年前計劃拆卸校舍重建,時任校長石玉如邀請張婉婷把事件拍下來。 但他們一開始的着眼點不在硬件,不是要記述工程始末。 按校長當時盤算,校舍重建三幾年可竣工,其間全校移師到深水埗的臨時校舍(前德貞女子中學校舍)。

給十九歲的我邊度有得睇

雖然英華女學校之後宣佈退出最佳電影遴選,但因金像獎不設退選機制,故仍合資格參加遴選[10]。 「我從2011年開始,追蹤一群千禧年出生的11歲學童,直到2021年她們21歲。在這10年的青蔥歲月裏,我見證了她們在人生關鍵時刻的歡笑、盼望、痛苦和困惑,今天回首,這次拍攝經歷,原來也是一次自我發現的過程。 《給》隨後亦舉行多場包場放映及慈善觀映,並引來公眾關注,多場優先場旋即滿座。 給十九歲的我邊度有得睇 《給》更於上月取得29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奬最佳電影奬。 因為學校沒有parenting,沒有青少年團契聯校活動等讓他們找到在家庭缺失的關注,父母的期待當然也不止於「做個正直的人」。 替阿佘感恩,在父母缺席的青春裡,有Shirely這麼好的朋友。

給十九歲的我邊度有得睇: 事件主角多次表態不想參與

六、眾少女中身世較可憐的,是父母仳離、一度在港思念遠方母親,綽號叫「香港小姐」的Kate。 這時候,幾個女孩已中學畢業,各自上大學了。 那年,英華宏偉的新校舍終於落成,舉校從深水埗再遷回半山去。 少女芳華正茂,母校煥然一新,可是差不多片尾的訪談中,她們對自己及香港的未來,語調總帶幾分無奈和唏噓。 她從小就仰慕警察、希望長大後投考,誰料去到2019年,她的夢想頃刻間付諸一炬。 即使什麼都不說,先不去爭議當中的選取或真偽,那些年的生活片語被記錄下來,透過電影院被放大了,此後恐怕成為永恆。

《給十九歲的我》的「地方」,可以是英華女學校半山區及深水埗的兩個校舍,也可以是香港。 對了,關於深水埗那個臨時校舍,校方搬遷前有疑慮:半山名校的高雅,可會跟九龍市井陋巷的風味格格不入? 英華女生很快習慣,她們甚至相當享受在這個舊區「蒲」,尤其是幾街之隔、包羅萬有的西九龍中心。

給十九歲的我邊度有得睇: 公開放映前

從來對運動員抱有最大敬意,馬燕茹在單車場上競技的光芒,就如李慧詩一樣閃閃發亮,不過紀錄片中她也很貼地呈現出要成為運動員還是普通人的掙扎迷茫。 人人都想穩中求勝,無人想面對風急大浪之餘,還要未知能否成功泊岸。 給十九歲的我邊度有得睇2023 其實一旦選了當運動員,然後全程投入追趕目標,能不能成為李慧詩已是次要,因為其內心早已遠遠強大過常人,更重要是超越以前的自己,人生從此不再一樣。 一文睇清《給十九歲的我》事件的時間線,兩位被拍攝的主角學生,均指不認同公映,更寫下萬字長文質疑權益不受重視,而其中一位學生阿佘指出學校以一張十年前的通告作為證據,最終她...詳情請看。 李石玉如周日發放給校友的信,內文提到作為紀錄片計劃的發起人,面對挑戰和爭議,她責無旁貸,為引起學生和學校種種的困難深感抱歉。 事件有兩大關鍵,一是發起拍紀錄片的時任校長李石玉如,當年與張婉婷商討時的細節,另一是家長同意書的條款賦權學校以任何方式處理紀錄片,但當年有否提及不作公開放映。

給十九歲的我邊度有得睇

她們的學習與生活片段,年幼時那股純真,對未來充滿幻想、滿有抱負;慢慢領略複雜世情,加上躋身香港的「應試教育」無法不向現實低頭等,都一一記下來了。 少女成長五味紛陳,看上去活像無心插柳,正好是紀錄片最迷人之處。 《給十九歲的的》的主人翁面對著急促而猛烈的成長步伐,強迫接受,勉強適應,是她們幾乎唯一的選擇。 其實每一個香港人在動盪的世界中,又何嘗不是跟她們一樣呢? 女孩曾經擁有過夢想,想參選香港小姐,但最後忍著淚在機場與親友道別,不捨卻沒有不甘,畢竟環境和人的心境都會隨時間流走而改變。

給十九歲的我邊度有得睇: 給十九歲的我 電影資料

我特別難忘那個乒乓球健將「男神」,長、短鏡竟然同樣吸引,好帥氣! 另外一幕拍到少女旁邊的兩個觀音兵也超可愛。

給十九歲的我邊度有得睇

由學校提出的拍攝計劃,有可能變成純粹歌頌好人好事的「正向」宣傳片。 本片不是,它開始不久,一個受訪女孩(戲裏叫阿佘)就對鏡頭直言討厭母親管束。 給十九歲的我邊度有得睇 事實上,全片下來,觀眾會察覺到家庭對一眾少女成長的影響(父母關係、什麼階層、管教方法等),往往比學校教育更深遠。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