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何藩攝影集2023介紹!(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何藩攝影集

除了菲林與數碼之外,筆者亦問到何藩在彩色和黑白當中如何選擇,他認為黑白攝影可以在他與七繽紛的現實世界之間,加入「某種距離」,使作品帶點超現實、半抽象的感覺,甚至帶有象徵意義的深度,增加觀眾思考的空間。 何藩攝影集 何藩是最具影響力的華人攝影師之一,以紀實拍攝作品最為人熟悉,在全球獲得極多奬項。 原來何藩於上海出生,十多歲時已經接觸攝影,走到上海外灘拍攝。 後來到移居到香港,何藩繼續拍攝,並且創造了無數佳作。 當筆者問及何藩因何喜歡攝影,他的回答相當有意思︰「我本來讀文學(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想做作家。也許是太沉迷於閱讀和寫作,得了嚴重的頭痛病,必須停止閱讀和寫作,只能以鏡頭代筆了」。

当时香港的业余摄影圈发展的相当蓬勃,在境外也得到认同。 其实,何藩亦积极参与,且不停吸收当中养分,也为摄影界带来重要的影响。 他活跃于各种业余组织圈子,譬如他为摄影学会负责采购及翻阅所有由他采购回来的书籍。 何藩攝影集2023 另外,何藩亦主持很多以他的摄影作品为主题的讲座;在研讨会上,他多次重申裁剪相片的重要性。

何藩攝影集: 作品

在國際攝影界鼎鼎大名、被譽為紀實攝影界「一代宗師」的何藩,去年病逝前的遺願是,以一批封塵半世紀的舊街頭攝影作品,輯錄成佢退休後出版的第四本個人攝影集,名為《念香港人的舊》,由佢親自執導、獻給所有香港人。 經歷兩年時間的籌備,昨終於正式面世,並於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舉行新書發佈會。 佢擅於運用光影的強烈風格,曾為佢贏得近 300 個地區和國際性大獎。

之後,何藩整理既有的攝影底片、照片和筆記,用過往出版的攝影作品集尋找合作對象。 雙方的最後一次合作是2014年在香港「AO Vertical」藝術空間舉辦的何藩個人攝影展[12],以及「何藩的故事|中環・石板街酒店」[13]推廣活動。 何藩在攝影界有「一代宗師」之名,更被譽為「東方布列松」。 何藩的攝影作品多產時代集中於五〇年代中至六〇年代中期,在此一期間他的黑白攝影作品在香港已處於領導地位,而他的攝影手法更在當時蔚為先驅。 通過參加比賽贏得近 300 個地區和國際大獎,亦是多國攝影學會榮譽會員,其中包含英國皇家攝影學會及英國皇家藝術學會。

何藩攝影集: 攝影界一代宗師何藩 最後品集獻給香港人

何藩後來花了一年時間重新檢視這批底本,從中挑選出500張佢認為值得公諸於世,並為每張照片親自起題,料不到忽然因肺炎入院,去年6月19日離世當天,大家仍在討論封面的選擇。 何藩家人為完成其遺願,過去一年何藩的家人花了無數的周末,從500張照片中挑選出153張收錄在攝影集,並找出原有的底片,把照片和何藩生前寫下的名稱配對;書中與照片配對的文字,亦是家人從何藩於1959年出版的文集《街頭攝影叢談》選取。 何藩攝影集2023 何藩攝影集 1952年,何藩開始舉辦個人攝影展,於1958年獲得由美國攝影學會評選的「世界攝影十傑」冠軍[5];而自1958年至1965年間,他連續獲得八屆世界攝影十傑榮銜[1]。

何藩攝影集

這幅作品描繪了香港銅鑼灣擴建堤道前田園詩般的遼闊景象。 銅鑼灣過去曾是糖廠和制冰廠的核心工業中心,近十幾年來,儼然成為香港最密集的商業集散地之一,當地的租金價格甚至超過紐約第五大道。 但在20世紀50年代,在維多利亞公園建設期間,海岸線逐漸從海灣延伸擴展。 电影组织镜头的长短度,次序的排列,蒙太奇的组织,都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何藩攝影集: 電影導演

通過參加比賽贏得近 300 個地區和國際性大獎,亦是多國攝影學會榮譽會員,其中包含英國皇家攝影學會及英國皇家藝術學會。 此書收錄的影像皆拍攝於上世紀五、六〇年代的香港街頭,更收錄了少見的彩色照。 何藩曾寫過:「每一張作品都是一個小窗子,透過它來看出作者眼中所見的人生世界。」,也因此,這些影像不單僅是攝影師手中的作品,更是其親眼所見的珍藏記憶。 半世紀前維多利亞港上的泛舟船伕,中環街市的熙來攘往,勾勒出老香港大街小巷的生活百態。 而面對這些已消逝的香港面貌,何藩將其最後傑作,送給這一代的香港人們,緬懷那些曾經的流金歲月。 何藩(英語:Fan Ho,1931年10月8日—2016年6月19日),美籍华人香港摄影师、导演、演员,為英國皇家攝影學會(英语:Royal Photographic Society)以及皇家藝術學會會員。

然而他不想走以往走過的路,他一直都在試驗各種的可能性,認為攝影就是需要不斷嘗試,並以此作為自己的宗旨。 他又謙虛地說︰「即使未能到別人所未到,也要到自己所未到」。 看來即使攝影造藝再深,都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何藩亦指出,敢於接受批評,亦是進步的必要態度,讓別人點出自己考慮不到的地方。 谈到何藩本人,在家人心中,他是个浪漫爱沉默的男人。 她说爸爸很怕坐长途飞机,很少回港,但一直惦记着香港,把香港视为永远的家。

何藩攝影集: 香港‧往日情懷

但何藩認為在廣義的紀實攝影裡,不單止記客觀之實,還包括主觀之實,亦即是何藩自己對於相片的解讀與感想。 除此之外,他亦說現在已經不再需要為「票房成績」考慮,觀眾受落與否,比不上創作本身所帶來的樂趣。 何藩攝影集 虽然展览早已告一段落,但是想要一睹何藩的摄影作品,依然可以从最新一部作品集——《念香港人的旧》中看到。 这部作品集中的150多幅影像都是首次发布,每张都展现出何藩对光影的完美掌控,是他送给香港人的最后杰作。

何藩攝影集

尽管当时的摄影沙龙对这类充满写实味道的街头摄影并不感兴趣,但却丝毫没有阻止他的热枕,并将这种感情融入到作品之中,把香港的城市肌理、血脉和人物化成一幅幅画。 不同的是薇薇安一辈子默默无名,做着保姆工作的同时进行摄影创作。 何藩他年纪轻轻就名动香港摄影界,甚至获得美国摄影学会等知名组织的大奖。 但他们同样都是用双反拍摄,也都是一直用着标准镜头来创作。 何藩攝影集2023 看到何藩的摄影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摄影师——薇薇安迈尔,他们两人的经历可以说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样都是将摄影作为自己的兴趣来做,摄影并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职业,且他们生活在一个年代,薇薇安是1926年出生,主要的创作生涯是五六十年代。

何藩攝影集: 人物评价

1955年,美国摄影学会刊登来自世界各地34个地方的最新沙龙作品,当中最少有11项作品来自香港。 有人会好奇,为什么那么多中国摄影师能够脱颖而出? 美国摄影学会指出,来自其他国家摄影师的作品多侧重静态人物的描绘,但香港摄影师镜头下的作品,则能捕捉生活的脉搏。 何藩攝影集 此外,这些作品含蓄婉约,但却能反映照片中主角生活的动力和他们身处的社会面貌。 虽然种族和地域不尽相同,但人类的感情都是一样;因此观众和评委很容易便会辨别出来自香港的作品主题,并为之动容。

  • 何藩的攝影作品以1950至1960年代的香港街頭為主要題材,採黑白拍攝,收藏於香港M+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法國國家圖書館,以及美國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等地[12]。
  • 除此之外,他亦說現在已經不再需要為「票房成績」考慮,觀眾受落與否,比不上創作本身所帶來的樂趣。
  • 1931年,何藩出生於中國大陸上海,他在14歲生日時,收到父親贈送的雙鏡反光相機,從此喜歡攝影[2]。
  • 之后,他曾经在父亲的丝绸厂当经理,学习做生意,但奈何何藩并非经商的人才。
  • 当然了,我也非常明白何藩他和那些巨擘们的差距,何藩缺少那种唯一的爱,摄影不是他唯一的表达工具,文学和电影都是他的途径。

二十来岁的他,领导着香港摄影界,继而杨威海外;他在本地及海外分别赢取了超过两百多个奖项,绝对蜚声国际。 这个名词在当时并没有贬义,专业摄影师通常都规范于在影楼拍摄人像和婚纱照,或为新闻、时装、广告产品、杂志拍照。 相对来说,业余摄影师只单纯的追求拍照的乐趣,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帮助提升摄影的地位;业余摄影师不靠摄影为生,他们只是纯粹的享受摄影。 在这些动荡岁月里,何藩寄情于文学,藉以派遣孤独的情绪和逃避对战争的恐惧。

何藩攝影集: 人生舞台

除了攝影作品外,本書更邀得著名導演吳宇森先生賜序,懷念故人,分享情誼,彌足珍貴。 亦有著名攝影師馮漢紀先生的序言,他的家人及代理人⽤了一年時間合力將這個影集完成,影集最後更有寫錄何藩⼀生鮮為人知的故事。 如果將這批作品和他以往的攝影⼤作比較,這批街頭給人的感覺是自然及接近紀實的系列。 何藩攝影集 何藩攝影集 何藩攝影集2023 第二部曲《人生舞台》由寫意轉而寫實,何藩走出布幕來到舞台前方,將目光從建築和景觀收攏至往來其間的庶民日常與面目,透過各種場景中的肖像,來關懷他所深愛的城市。

《香港追憶》,何藩最為知名的攝影集,由美國出版社 Modernbook 所出版,至今已第七刷。 自 14 歲生日時獲父親所贈 Rolleiflex 雙鏡頭相機開始,便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更在第一年便獲得首個獎項。 何藩自 何藩攝影集 40 年代就已經開始攝影,當然是以菲林作為起步,不過即使今時今日數碼相機極為方便,他仍然是鍾情於傳統的菲林。 他說菲林拍攝當中,除了構圖、按下快門之外,於黑房裡進行沖晒亦是必要的步驟,他在黑房裡沖晒、放大菲林時,那種「光繪」的感覺,給予他藝術創作上無限的滿足。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