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鄺靄慧醫生2023詳盡懶人包!(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鄺靄慧醫生

「地皮並不屬於我們,我們亦沒有任何地方能夠擴大」,孔慶明知道在地方小,又沒有很多財政儲備下,醫院的方向及如何在夾縫中運作,都很考驗管理層。 二零一一年孔慶明退休時,原本醫院「已經用盡了所有的地積比率」,終獲政府批准加建第二部電梯,他相信「這是上帝給醫院的一份禮物」。 三年後的二零一四年十二月,這位前院長收到董事會的電話,說「二零一五年沒有院長了」,不得已再做了九個月的第三次院長。

鄺靄慧醫生

同事陳君昉南,阮君棟均為基督教信徒,以先父性本仁慈博愛,相與研討真理,故對教義信之益深。 憶我童年時,已好打獵,曾 舉鎗擊中一鳥,墜落鄰家屋頂,鄰人罵我為「耶穌仔」,不許登屋,恐招來不祥,頑固幼稚,固屬可笑,但也可見到當時 一般人士對基督教徒的態度了。 心肌梗塞令人聞之色變,台灣10大死因排行榜中,心血管疾病占第2名,急性心肌梗塞症狀對患者來說更有九死一生的威脅。

鄺靄慧醫生: 乳腺癌|女性40歲後患癌風險增 乳腺癌新癥10年急升76% 港大學 …

我的女兒及親友們,尤其是依班尼斯醫師,力勸我重 理舊作。 他曾閱讀原稿,很欣賞此書的內容,且認為目擊者陳述 日軍佔領香港時之殘酷事實,可垂永久。 鄺靄慧醫生2023 回香港之後,目睹我創辦的,從前完善的養和醫院,業已破爛不堪,於是,我集中全力,將之回復原狀,為此而無暇顧及寫作。 年復一年,時間在沉重的工作負擔中悄悄逝去,我的書還不曾寫。

一 九六四年,香港大學成立兒科部,獲李樹芬醫學基金會資助聘請臨時講師(Temporary Lectureship),我有幸獲選。 他驚訝之餘,亦 不忘語重心長地提醒我,不要以為自己是因為親戚關係而獲聘, 要好好盡展所長。 鄺靄慧(Ava 鄺靄慧醫生 Kwong),香港首位女外科教授, 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兼瑪麗醫院乳腺外科主任[1]。 一九九二年,結束在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的全職事奉後,孔慶明希望重拾醫生的工作,但想到「頭尾十年沒有做醫生,相當困難」,剛巧播道醫院有空缺,卓醫生願意給他機會,滿以為可以再跟師傅學習,卓醫生卻要退休返回美國,臨走前「他把他的部分病人交給了我繼續照顧」。 而最影響他的,是卓醫生能給予當時年輕的他有空間修正自己。

鄺靄慧醫生: 鄺靄慧hku 鄺靄慧醫生

一年後,播道的經濟穩定下來,將貸款全部歸還,孔慶明相信是「上帝給我們有機會重新再起步」。 接着他提出要革新,用了七年時間改建修葺殘舊的院舍,當中包括將產房的樓層改為耆康頤養中心,為長者提供優質的院舍護理服務。 可是問題還未解決,於是董事會「做了一個很沈痛的決定」,在一九九七年關閉產科服務。

  • 他每年都會外遊,順 道與各國名醫交流,並參觀當地醫院,時有啟發。
  • ○五年獲選為養和醫院董事會主席,並獲委任為養和醫院院長及李樹芬醫學基金會主席。
  • 從年少時投身反清革命,到率先引入西方先進醫療技術, 破除迷信,只要是對的,李醫生便會義無反顧,敢於開創新天新地。
  • 在協助醫生及照顧病人方面,伯父深知護士擔當了重要的 角色。
  • 先父年逾五十,我鑑於他幼年遭遇辛苦,同時我亦任職至衛生部長、司長等職,即勸其擺脫操籌算勝的煩擾,安享餘年,先父乃在台城開設華福西藥房一所,聚精會神,作為 排遣歲月的地方。

事件對播道做成很大的衝擊,除了要遣散數十個相關服務的同事如助產士、清潔的嬸嬸外,也讓剩下的百多個同事人心惶惶,「不知道甚麼時候會輪到自己」。 當時醫院甚至不夠流動現金支付遣散費,面臨破產的危機,幸得有人及時借了七百萬給醫院,才能過關。 一九六一年,我從醫務事業退休,結束我五十餘年為社會作 醫事服務。

鄺靄慧醫生: 鄺靄慧醫生

全部學生經精心挑選,數十年來學費全 免,並提供免費住宿。 在教學方面,養和的醫生多年來一直參與 護士培訓,為護士學生授課。 李聰明近年來專精於幹細胞在心肌梗塞病人的幫助,研究已獲得兩個專利權,他有感於患者在醫院作超音波、心電圖等檢查、看報告都要等很久,無法馬上診所、立即治療。

鄺靄慧醫生

有次他因病人沒吃藥而生氣,「本來是有些傲氣」的孔慶明最後「給病人投訴」,卓醫生走去跟他談,沒有責怪,只是想幫助他面對問題。 這種「在錯誤中感到自己是被接納,你可以重新來過」的感受,讓他後來當院長時,也懂得給予同事犯錯的機會,「當然你的錯不要太過離譜」。 □: 雖然養和醫院在組織上沒有教會背景,但有個別的醫生,包括我自己也是基督徒,所以我們認為不應該扼殺了病人接觸和認識上帝的機會。 當人患病時,會更多思想生命的意義,他們的肉體雖受痛苦,但心靈可以得到安慰和幫助。 醫生可以盡力去醫治身體的疾病,但人的靈性,則需要院牧去照顧。 所以,我希望院牧能去接觸更多願意開放心靈的病人,讓他們都能明白信仰對他們的幫助。

鄺靄慧醫生: 與名醫對談 – ep.12「成為全港首位外科女教授 」|鄺靄慧教授

於未來的日子,我們會繼續努力,用心服務有需要的人,希望大家能繼續體會到我們的專業及堅持,見證著我們不斷進步的動力。 鄺靄慧教授愛美,所以每當有朋友形容她「都不像醫生」時, 「我會好開心」,因為意味着朋友認為她狀態好,不像長時間工作捱夜的外科醫生。 名冠診所「膝望工程」是一項整合多項中西醫治療的全新治療技術,除了PRP、內側皺壁微創治療、葡萄糖增生療法外,亦整合了中醫針刀、針灸的技術原理,這項創新的治療,已為關節疼痛求助無門的患者,帶來重拾健康的新希望。 鄺靄慧教授愛美,所以每當有朋友形容她「都不像醫生」時,「我會好開心」,因為意味着朋友認為她狀態好,不像長時間工作捱夜的外科醫生。

我在李醫生過 世後才加入養和,雖無緣和他共事,卻在行醫、醫院行政,以至做人處世都深受其影響。 他為養和默默耕耘,對社會無私奉獻, 令本港醫療發展可以走得更前更遠。 他建立的雄厚根基,不僅是屬於養和,更是屬於整個社會及所有華人。 李樹芬醫生是我姐夫李樹培醫生的兄長,是上世紀初少數曾 出國深造、回港後積極參與公共事業及醫學教育的香港華人。 年 輕時家庭飯聚,跟李醫生偶有見面,覺得他是一個嚴肅、慈祥的 長輩。

鄺靄慧醫生: 分享此文:

鄺教授坦言,女性過去較少選擇外科,一來做手術對醫生的體力有較高要求,二來一般外科醫生要「on call」 、隨時候命,捱更抵夜的生活很辛苦,但這些均無阻她踏上外科之路,她還笑言當年要打破「女外科醫生就要犧牲扮靚」的說法,尤其通宵當值後,她會先躱在休息室敷臉膜後才見人。 李維達醫生於一九七四年在美國加州大學醫科畢業,隨即於原校深造眼科,於七九年取得美國眼科醫學委員會文憑。 八○年被委任為養和醫院副院長,並兼任眼科名譽顧問醫生暨眼科部執行總監。 九三年成為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眼科),及於九五年獲選為香港眼科醫學院委員會會員,並於二○○五年獲選為該院副院長(一般事務)。

鄺靄慧醫生

診所並與高雄義大醫院合作,為患者作心導管與心臟支架各項手術。 鄺靄慧醫生是英國聖安德魯大學理學士(醫學科學),英國倫敦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外科)。 聖保祿女修會的醫院領受福音的啟示,追隨主保聖保祿宗徒的教導,致力延續基督的治療使命,為能建設天國於世。 鄺靄慧醫生 全體員工以親切態度和憐憫心照顧傷患,讓天主的愛真實地臨於人間。 鄺靄慧醫生2023 鄺靄慧醫生2023 後來他們更得到一筆一千二百萬的捐款,購置一部正電子掃描,那是「幫助癌症病人檢查是否有擴散跡象的儀器」,當時只有少數醫院擁有,這些連同之前的六百多萬碎石機捐款,都是來自一位無名氏,「我可以說,真的有神蹟」。 一九九四年院長李約翰突然患有重病,孔慶明惟有臨危受命,第二次接任院長之職。

鄺靄慧醫生: 與名醫對談 – ep.12「成為全港首位外科女教授 」|鄺靄慧教授

伯父以行動奠定養和根基,以理念啟發每一代養和人追求 卓越,「養和之父」之美名,當之無愧。 醫學發展瞬息萬變,病人及家屬的期望亦與日俱增,我們將繼續秉承伯父確立的優良傳統,積極求變,順勢發展,與前線醫護人員同心協力,緊密合作,病人得以安心接受治療及休養,造福大眾。 在協助醫生及照顧病人方面,伯父深知護士擔當了重要的 角色。 一九二七年,他在養和成立全港首間由私家醫院開辦的護 士學校,自行培訓護士。

鄺靄慧醫生

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 HK Hereditary Breast Cancer Family Registry 主席鄺靄慧教授希望十年後會從事更多教育工作,也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 今集是鄺靄慧教授分享的最後一集,非常感謝她的分享及對研究工作的投入,為病人帶來更多福祉。 小編趁三八婦女節,找來香港首位女外科教授、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兼瑪麗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鄺靄慧分享從醫的小故事。

鄺靄慧醫生: 鄺靄慧hku 鄺靄慧醫生

其畢生風浪起跌,盡 錄於《香港外科醫生》,永遠值得後世細味、閱讀、紀念和垂範。 李醫生是一位外科醫生,曾出任中華民國衛生司司長兼臨時總統府醫事顧問,以及廣東公醫大學醫學院校長等要職。 後來他 肩負營運養和醫院的重任,設立護士學校,為養和發展奠定重要 的基礎。 只要披閱《香港外科醫生》一書,便可知道他一直心繫 家國,寄望國家醫學及醫學教育可以長足發展,一如書中自序所 言「以臻強身強種之境」。

鄺靄慧醫生

他亦為護士學生及職員提供各類資助及獎 學金,令養和最寶貴的資產得以「增值」。 固定看診患者達2萬多人的心臟內科醫師李聰明,近日離開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在安南區台灣歷史博物館對面開業診所,30年臨床經驗累積發表超過110篇國際論文,超過萬人心臟支架手術,傲視全台,26日開業,吸引台南市長黃偉哲與台南市議長郭信良到場祝賀。 祖父鄺命光是九龍城區大地主、曾連任五屆九龍樂善堂主席,父親是已故無綫電視藝員鄺君能,弟弟是歌手鄺祖德,也是陳秋霞的姨甥。

鄺靄慧醫生: 乳腺癌|女性40歲後患癌風險增 乳腺癌新癥10年急升76% 港大學 …

李醫生英文流利,是上世紀初少數到過外國留學的華人,日治前受港英政府委任要職,是香港首席華人代表之一,大家都很 仰慕他。 先父年逾五十,我鑑於他幼年遭遇辛苦,同時我亦任職至衛生部長、司長等職,即勸其擺脫操籌算勝的煩擾,安享餘年,先父乃在台城開設華福西藥房一所,聚精會神,作為 排遣歲月的地方。 每逢墟日,常佇立門前等候大伯學桓經過, 即恭請其到茶樓,清談共酌,並選購魚肉菜蔬滿載親送歸去。

鄺靄慧醫生

回想起來,孔慶明說從一九七六年第一次踏足播道,到一九九二年再回來,「我會說不是偶然」,因為「這間醫院太小」,最初是因為「蔡(元雲)醫生當時被上帝呼召」做青年工作,他來填補他的位置。 「九二年亦都一樣」,若不是有人離職,「醫院也不會專門為我開一個職位」。 「當時醫院有五個物業」,是以前醫院買來作醫生的宿舍,後來因改了薪酬制度不用再提供宿舍而空置了。 鄺靄慧醫生 五年後,踏入三十歲的孔慶明覺得「應該停下來整理一下,看看人生下半場應怎樣過」,正準備辭職去讀神學時,怎料董事會希望他多留一年,好讓院長李約翰(Mr. John Neir)可以回美國述職,於是一九八一至八二年,「就是我第一次在播道醫院做院長的日子」。 播道醫院由美國播道會差會和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合作管理營運,六十年代初,差會派遣卓恩民醫生(Dr. Robert Chapman)和黎定春醫生(Dr. Gordon Addington)兩位宣教士來港,藉醫療傳教,二人最初在播道會恩泉堂附設的診療所工作,之後建立播道醫院。 家父深受伯父影響,深信員工是養和最寶貴的資產,故此不論經濟情況 如何,從未減薪裁員。

鄺靄慧醫生: 分享此文:

伯父李樹芬醫生是養和首任院長,乃早年香港醫學領袖之 一,與一眾香港及海外著名醫生非常熟稔。 他每年都會外遊,順 道與各國名醫交流,並參觀當地醫院,時有啟發。 他引進了海外 最新的醫療器材及技術,令養和的設備得以改進,服務水平不斷 提升。 儘管現今的醫療服務面對很多挑戰,孔慶明希望播道的醫護仍能傳承宣教士的使命,就像「病人在卓恩民醫生身上看見耶穌」一樣。 他說醫療發展至今,醫生「太倚靠化驗去作判斷」,將病人看成一堆數字,而忽略了「他的感受、他所面對的疾病為他帶來的影響」,所以他希望醫護要「以病人為中心」,這樣才能實踐播道「全人醫治,盡心關懷」的理念。 回顧過去,浸會醫院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其間亦跨過無數的考驗,到今天成為一所具規模、信譽良好的私家醫院,除了要感謝神的恩典,我深信,員工們的努力、盡心盡力地去服務病人及其家屬絕對是成功的關鍵。

  • 有次他因病人沒吃藥而生氣,「本來是有些傲氣」的孔慶明最後「給病人投訴」,卓醫生走去跟他談,沒有責怪,只是想幫助他面對問題。
  • 播道醫院由美國播道會差會和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合作管理營運,六十年代初,差會派遣卓恩民醫生(Dr. Robert Chapman)和黎定春醫生(Dr. Gordon Addington)兩位宣教士來港,藉醫療傳教,二人最初在播道會恩泉堂附設的診療所工作,之後建立播道醫院。
  • 2018年是浸會醫院成立55週年,印證著另一個里程碑,我非常榮幸能夠與我的團隊共同見證這個重要的時刻。
  • 二零一一年孔慶明退休時,原本醫院「已經用盡了所有的地積比率」,終獲政府批准加建第二部電梯,他相信「這是上帝給醫院的一份禮物」。
  • 憶我童年時,已好打獵,曾 舉鎗擊中一鳥,墜落鄰家屋頂,鄰人罵我為「耶穌仔」,不許登屋,恐招來不祥,頑固幼稚,固屬可笑,但也可見到當時 一般人士對基督教徒的態度了。
  • 於未來的日子,我們會繼續努力,用心服務有需要的人,希望大家能繼續體會到我們的專業及堅持,見證著我們不斷進步的動力。

為了配合醫療科技發展,孔慶明想到醫院只有基本的X光和化驗並不足夠,於是「想辦法買第一部電腦掃描」,向銀行借錢,像供樓的由那裏起步,「跟着我們有磁力共振」。 初進播道時,孔慶明每天早上八時半跟着卓醫生巡房,總看到他「握着病人的手,和他們聊天」;之前更會一起為當天的工作、病人、同事禱告。 鄺靄慧醫生 由看不見到看見,是宗教經驗,施在罪人身上,能召悔改,施在富人身上,至少多交幾個朋友。 同為眼科醫生的何志平,便曾在訪問中說,好多學科延遲衰敗,眼科卻醫得好人。

鄺靄慧醫生: 鄺靄慧醫生

問題原來早在一九九零年醫管局成立時埋下,當時補助醫院被納入公營醫療體系,逼使作為私營的播道醫院,在薪酬上也要大幅調整;而且播道再不能像以往般,可以免費接收從外國寄來的藥物和物資,致使經營成本上升。 播道醫院在一九六五年建成,座落於九龍城亞皆老街,當時周圍聚居着不少自五十年代從中國內地逃來的難民。 十一年後,孔慶明醫生加入,至二零一五年退休時曾當過院長三次,人生超過二十五年與播道醫院共度寒暑,當中遇上不少危機,從而體會上帝的恩典,並見證播道醫院的發展。 鄺靄慧醫生 2018年是浸會醫院成立55週年,印證著另一個里程碑,我非常榮幸能夠與我的團隊共同見證這個重要的時刻。

他將所有養和持股用作成立李樹芬醫 學基金會,就是一心為下一代略盡綿力,「使世界比我初生所見的更為美好」。 香港浸信會醫院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一直以來以慈愛去服務病人,並透過醫學及靈性的配合,不斷物色及引入新醫療科技,致力實踐「全人醫治、榮神益人」的理念。 我們不僅要提供優質醫療服務予病人,更致力推廣公眾教育、發展社區關係、提供慈善醫療項目,將我們的關愛理念及醫療服務推至更廣層面,令更多人受惠,這是我們的堅持。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