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觀塘重建爭議15大好處2023!(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觀塘重建爭議

那時候香港的電影業興盛,而且流行大型戲院,寶聲戲院是附近一帶最寬敞、最有模規的戲院,鄰區的居民都會紛紛走到寶聲戲院觀賞電影。 及至90年代末期,電影業走下坡,加上VCD及DVD逐漸普遍,戲院的入座率下降,不少戲院為了生存和迎合市場需要,也分拆成迷你戲院。 寶聲戲院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改裝,原來的的建築物並沒有拆掉,只是本來全幢都是戲院的大型建築物,變身成了集食肆、酒吧、電訊中心和迷你戲院於一身的娛樂城。 觀塘重建爭議 此外,商場除覆蓋5G無線網絡及免費提供Wi-Fi 6高速上網服務外,亦引入多項智慧科技設施,包括人工智能空調系統、防疫消毒設施機械人、整合實時商場洗手間及育嬰室使用狀況的電子顯示屏等。

失去區內原有特色:這些舊區雖沒有新市區規劃完備,卻有獨特的文化特色,更可能是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如重建前的觀塘裕民坊有一條小巷有三間粉麵店,是區內的特色所在。 另一方面,新建樓房大多會向高空發展,或會加劇屏風效應和熱島效應,令區內環境更為侷促。 以觀塘重建為例,新建的樓宇高聳入雲,或多或少改變原有的空氣流向。

觀塘重建爭議: 觀塘重建設計「鵝蛋」被消失 市建局「做漏」無諮詢地區

無可否認,「原區安置」未必符合特區政府和市建局向來講究的「成本效益」;然而,重建項目涉及居民的安居樂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又豈能以「成本效益」搪塞過去? 事實上,「原區安置」本來就是居民應有的權利,留下的不只是人,還有建立多年的社區網絡、生活文化、街坊關係。 人們不但通過消費模式去建立形象,或判斷別人的身分,消費模式也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早前,香港大學的一項調查更顯示僱員一周平均的工作時間是51.3小時。 Tim Edward曾指出消費生活的其中一項矛盾在於,有餘暇逛街的,大多都是長者或沒有工作的低收入人士,因為他們的空閒時間剛好就是商場的營業時間,而高收入人士又因為工作忙碌,沒有時間逛商場

觀塘重建爭議

然而,如果無法「原區安置」,可能導致港式泰裔文化失去支撐,甚至令在港生活的泰國人無法聚居、失去鄉親支援。 觀塘重建爭議 不過,根據市建局回覆關注組的電郵,當局拒絕接受其方案,表示新建成的單位(未計補地價及停車場)造價$33,640/平方呎,成本過高,建議居民入住將於2026年建成的啟德安置屋邨。 然而,關注組成員邀請專業建築師、測量師等協助估算成本,即使計及補地價和停車場,成本價也只需$15,000/平方呎。 當中差價源於,市建局竟以$22500/平方呎的當區市價,計算居民原區安置的成本,明顯有「偷天換日」之嫌。 重建一個市區,並不僅止於令原來的居民遷走,或在地區內興建另一些建築物,徹底的改頭換面,其實在無形中切斷了人們和地方的連結、社區的共融和人們個人歷史的一部分。

觀塘重建爭議: 【觀塘重建.下】保育敗於人? 保育鬥士嘆街坊不講錢就講安置

交通方面,為解決觀塘市中心現時人車爭路問題,重建後會興建面積逾160,000平方呎的半地底式的交通總匯,是現時觀塘(裕民坊)巴士總站面積的3倍,而地面則建設為步行街及中央廣場,確保「人車分隔」。 K7總地盤面積達到53,500平方米,以五個區域進行分階段發展。 在「地區為本」的規劃模式下,第二、三發展區重整觀塘市中心的交通網絡,改善地區的交通擠塞,並擴闊行人路和加設無障礙的行人設施,改善步行環境。 觀塘重建爭議2023 市建局亦將項目基座超過17萬平方呎的樓面面積,撥作惠民、利民之用,包括興建全港首個室內公共運輸交匯的巴士總站冷氣候車區、首個提供冷氣的小販市集、在商場內設24小時開放的行人通道,以及7,100平方米的綠化休憩空間。 觀塘重建爭議2023 工匠小販由來已久,主要是因應著市民聚居的「服務需要」而出現 觀塘重建爭議 (所以昔日又稱服務小販),且種類繁多,包括擦鞋匠、補鞋匠、理髮匠、鐘錶修理匠、鎖匠、磨刀匠、線面師、代書人、栽縫補衣、雨傘維修、箍桶匠、白鐵匠、圖章彫刻等等(某種類現已經式微了)。

觀塘重建爭議

建築物具穿透性,建築物的中間位置設有空中花園,可以讓遊人觀賞景物,又可以減輕觀塘道的壓迫感,令人沒有被包圍的感覺[3]。 特色之一是集合裕民坊舊有商店的裕民市集,吸引了不少區內市民前往。 觀塘重建爭議 賣衫檔主陳姨就向顧客解說新商場很好,還裝了監控,再也不怕偶爾離檔可能東西會丟失,還開心將監控鏡頭位置介紹給顧客,並向鏡頭打招呼。 觀塘重建爭議 賣文具的檔主阿叔說在這一區賣了46年文具,從青年到暮年,小小的生意養活了一家人,雖然搬到新的地方會有不適應,位置變了老顧客也未必能短期內找到,但是開業近半個月來,老顧客的身影漸漸多了起來,驚喜的是也多了不少慕名到商場打卡的新顧客幫襯。 市建局今日在「裕民坊」中庭的社區空間,舉行觀塘「裕民坊」開幕典禮暨市建局20周年誌慶,與市民及一眾持份者,慶祝這個重建項目,踏上新里程。 店舖:影印、水電舖

觀塘重建爭議: 裕民坊的影后

這些舊區樓宇不但日久失修,而且普遍不符合消防安全條例要求,嚴重地威脅住戶安全。 重建前,觀塘也有不少舊樓,衞生環境差劣,對居民生活造成威脅。 重建帶來改變,將不合規格樓宇拆除,取而代之是有安全保障的新樓宇。

觀塘重建爭議

同年5月,市區重建局通過「需求主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重建模式的執行框架;該重建模式是香港政府於同年2月公佈的新《市區重建策略》的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同年8月,通過其藝術文化支援政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觀塘重建爭議2023 諷刺的是,儘管市建局2001年成立時,早已訂明「以人為先,地區為本,與民共議」的市區更新理念,但成立近20年來卻往往只是「以錢為本、以錢為先」,因而拒絕真真正正為受影響居民進行原區安置。 觀塘重建爭議2023 事實上,市建局之所以無法回應「原區安置」的訴求,全因政府成立市建局時已衍生的結構性困局——自負盈虧制,即市建局在考慮重建區居民賠償款項時,需顧及項目開支及利潤。 泰裔文化在九龍城區建立多年,除了有多數泰國人居住外,居民也在當區建立一個小型的泰裔經濟圈,又會定期舉辦如潑水節等泰國節日,吸引區外居民慕名參與。

觀塘重建爭議: 重建發展模式爭議

俄羅斯軍隊在2022年11月從赫爾松撤退時,摧毀了橋面,並損壞了一些泄洪閘門[5]。 當時,烏克蘭扎波羅熱州軍民管理局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水庫排水的目的之一可能是淹沒水壩南部地區,從而阻止烏克蘭軍隊越過第聶伯河。 官員表示烏克蘭水電公司(英语:Ukrhydroenergo)(Укргідроенерго)相信俄羅斯方面「因為害怕烏克蘭士兵進攻而打開了水電站的閘門」[6]。 市區重建局於2015年發表的顧問報告建議被指為「向錢看」,觸發行政總監譚小瑩辭職而引起爭議。 市區重建局主席蘇慶和強調市區重建局的運作模式一直無變,不過希望引入新思維,例如用盡地積比率、重建價值不高的舊樓,可以改為加強樓宇復修。

我們曾透過區議會向市建局和食環處反映,希望可活化場地,但不得回應。 市建局非執行董事陳家珮指,重建項目設計仍然可作商討,並非最終方案。 她承認市建局未有與區議會討論新方案是有錯漏,她說,自己事前只知道項目受市民以逆權侵佔提出司法訴訟影響,需要分拆重建,以免拖延計劃,但就不知道計劃設計或有重大更改。 現時全港共有約6000餘棟超過50年樓齡的危樓,而有關數字更不斷地增加。

觀塘重建爭議: 烏克蘭

至於上述公務員合作社房屋,葉毅明則指,市建局只應該充當該項目的「推手」,讓合作社自行重建,原區居住。 靠背壟道/浙江街重建項目當中,有七成人在土瓜灣長居超過50年之久。 根據市建局對項目所做的《第二階段社會影響評估報告》(下稱《報告》),當區居民有三成為65歲或以上,百分比高於全港水平。

觀塘重建爭議

重建來到,早前已從仁愛圍搬至字裕民坊的巴士站旁邊,今天清拆圍板將至,但他們仍然未有任何安置。 現時佘生成功登記,下一步我們將陪同佘生將於觀塘區內,揀選位置,再申領牌照。 但申領牌照的過程可能曠持日久,需獲食環署和多個部門(地政、消防、警署等)批准,最後獲區議會通過,才可發牌。

觀塘重建爭議: 裕民坊未解決

,長期下去,只會加深各不同階層的衝突,貧富懸殊更嚴重。 住宅方面,會興建大約二千個單位,以市中心的屋苑來說,屬較低密度。 商業方面包括地標式商業大樓、酒店、商場、街舖和小販市場等,是正常市區的發展密度。 公共設施則有最新型設計的政府服務大樓、全天候巴士及小巴總匯、多用途文娛中心等。 市建局主席周松崗在典禮上表示︰「早在14年前,市建局已設計了一個具有前瞻性的規劃發展方案,一方面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同時亦希望將觀塘提升為21世紀的市中心典範,切合區內人口迅速增長的需要。 有關登記方面,政府最新的登記停留在2009年,至今已相距十年。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