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顔面基底細胞癌15大分析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顔面基底細胞癌

前二者和其他較少見的皮膚癌被稱作非黑色素瘤皮膚癌(NMSC)[4][5]。 基底細胞癌生長速度慢,且可能破壞周圍組織,但較不會遠端轉移或致死[4];通常皮膚上出現以無痛突起的區塊,表面發亮伴隨著小血管(英语:Telangiectasia),或是於突起處有潰瘍[3]。 鱗狀細胞癌則較基底細胞癌容易轉移[4],通常呈現具鱗狀表皮的硬塊,但也可能以潰瘍形式表現[6]。 與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比較,黑色素瘤較為少見,但是黑色素瘤是當中表現最為惡性的,可能的徵象包括痣的大小、形狀、顏色發生改變,痣的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勻,可能會癢或是流血[7]。 減少紫外線的暴露,並且使用防曬油是預防黑色素瘤及鱗狀細胞癌最有效的方法[9][11],但目前對於防曬油的使用對基底細胞癌的影響還不清楚[11]。 治療主要是透過手術切除,還有較不常見的放射線療法或是局部藥物如氟尿嘧啶[3]。

顔面基底細胞癌

當皮膚癌發生時有何症狀、皮膚癌有何檢測方式外,又有哪些高風險族群容易罹患皮膚癌,讓我們一起從頭認識皮膚癌。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皮膚科何英右醫師表示,經切片檢查,陳先生確診是基底細胞癌,在與其討論後,選擇以手術方式移除病灶,配合門診追蹤。 術後至今追蹤滿1年,病灶處沒有復發,也沒有淋巴結的轉移,終讓陳先生放心了。 5.纖維上皮瘤樣基底細胞癌(fibroepithelioma type 顔面基底細胞癌 basal cell carcinoma) 表現為1個或數個高起的結節,略帶蒂,觸之中等硬度,表面光滑,輕度發紅,臨床上類似纖維瘤,好發於下背部,罕見潰瘍形成,臨床上類似纖維瘤。

顔面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治療

新细胞向表层移动,变成扁平鳞状细胞,这些细胞中可能发生一种叫做鳞状细胞恶性上皮肿瘤的皮肤癌。 黑色素瘤是另一种类型的皮肤癌,起源于色素细胞(黑素细胞)。 許多人不喜歡自己身體上有過於顯眼的痣,尤其當長在臉上時特別容易引人注意,但是你知道除了外表美觀之外,痣也可能「暗藏危機」嗎? 特別是在皮膚上出現不明黑點或痣斑時,極有可能就是皮膚癌的好發前兆之一。

顔面基底細胞癌

有人認為,此法與手術切除送冷凍切片檢查,並無本質區別。 (3)腺樣基底細胞癌:腫瘤呈管樣或腺樣結構,癌細胞排列成互相吻合的條索,條索間為島嶼狀結締組織,腫瘤中所見管腔,其腔壁細胞呈立方形,似腺上皮細胞,但無分泌活動,小汗腺上皮瘤(eccrine epithelioma)系腺樣基底細胞癌的一種,嚮導管方向分化,頗似汗管瘤,但腫瘤體積較大,並向深部侵襲。 8.囊性基底細胞癌(cystic basal cellcarcinoma) 較為罕見,為癌腫中心部位發生變性,形成單房性囊腫所致,通常呈藍灰色。 (1)結節型(nodular type):損害為突出皮膚,自針頭大小至綠豆大小,初起為小的蠟樣結節,緩慢增大,非炎症性淺黃褐或淡灰白色,蠟樣或半透明(如珍珠樣)的結節,質硬,表面皮紋消失,表皮菲薄伴淺表毛細血管擴張,表皮一般不潰破(圖1),稍受外傷即出血。 基底細胞癌多發生於30歲後,70歲為高峰,好發於頭面部,尤以鼻,眼瞼及頰部最為常見,基本損害為針頭至綠豆大,半球形,蠟樣或半透明結節。 它由鱗狀細胞的複製失控引起,或者細胞在複製或組織結構上異常有關,比如角蛋白、張力絲、細胞橋粒以及細胞和細胞之間的連結結構。

顔面基底細胞癌: 基底细胞癌诊断

患者的皮膚通常會先長出一塊無痛的隆起部分,其上可能佈有具光澤的蛛網紋或是潰瘍[1]。 此種癌症的生長速度緩慢,並會損傷其周邊的組織,但不太可能出現遠端轉移,也不太會直接導致死亡[7]。 黑色素原位癌,及一期及二期黑色素癌及主要治療方式仍為手術,自1989年起莫氏手術逐漸被重視,包括外國人較常見的臉部/軀幹黑色素瘤,及亞洲人較常見的足底黑色素瘤,莫氏手術顯示有較低局部腫瘤復發率。 除了原位癌外,一般建議黑色素瘤病患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或正子檢查,以確立期別及術後追蹤是否有全身性轉移至少五至十年。 原位癌病人術後三至五年建議定期返診檢查是否有局部皮膚復發。

鱗狀細胞癌佔有20%的非黑色素皮膚癌比例,但是由於其顯著性及增長特點,90%的全部頭部或頸部原發性癌症都帶有皮膚鱗狀細胞癌。 不像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有非常強的惡性趨勢,通常轉移到淋巴結[12],病情並且更加惡化。 其早期病狀情況,有時稱為博文氏病(英語:Bowen's disease)。 鱗狀細胞癌(Squamous-cell carcinoma, SCC, SqCC),有時亦稱表皮樣癌(epidermoid carcinoma)或鱗狀細胞上皮瘤(squamous cell epithelioma),是一類上皮組織細胞、鱗狀細胞產生病變的癌症。 這些細胞是淺層皮膚的主要組成部分,該癌症也是皮膚癌中的主要形式。 但是鱗狀細胞也和消化系統、肺部、和身體其他組織有聯繫,而且鱗狀細胞癌也會在其他組織中出現,包括嘴唇、口腔、食道、膀胱、前列腺、肺部、陰道和子宮頸等處。

顔面基底細胞癌: 皮膚癌

皮膚癌是一種生長在皮膚上的癌症,它是由異常的細胞發展而來,甚至有可能會侵犯擴散到身體不同部位[1]。 由於皮膚癌常常在表皮層中發展,腫瘤常常清晰可見,因此大部分時間,可以在早期發現皮膚癌。 與包括肺癌、胰腺癌、胃癌在內的大多數癌症不同,因皮膚癌死亡的人數很少[2]。 皮膚癌是最常見的癌症,超過了肺癌、乳房、結腸直腸癌,前列腺癌[2] 。 最常見的3種皮膚癌是基底細胞癌(BCC)(英语:Basal-cell_carcinoma)、鱗狀細胞癌(SCC)和黑色素瘤[3]。

全球案例顯示2012年共新增23.2萬起黑色素瘤案例,而黑色素瘤在當年共造成5.5萬起死亡案例[9]。 顔面基底細胞癌 在過去20到40年這三種類型的皮膚癌發生率變得更高,尤其在那些以白人為主的國家[4][9]。 不少人對基底細胞癌都比較陌生,甚至不曾聽過這個名字,但它卻是皮膚癌最常見的類型之一。 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基底細胞癌大約佔皮膚癌的70%-85%。 顔面基底細胞癌2023 基底細胞癌形成於表皮細胞,不過一般影響範圍不大,多長於臉、頸、鼻和耳,而且生長緩慢,不會擴散到其他組織,所以基底細胞癌大多不會致命。

顔面基底細胞癌: 治療後會否留下疤痕?

B.化學外科:美國醫師Mohs首創,原先用氯化鋅糊劑固定腫瘤後,將其水平削下送病理檢查,每削一次送檢一次,直至送檢組織無癌組織為止。 目前已無需用氯化鋅糊劑,直接水平方向切削新鮮組織。 此法適用於較大腫瘤,治癒率達99%,其技術難度較大。

顔面基底細胞癌

此外,研究發現25%的口腔和35%的頸部鱗狀細胞癌案例均被發現伴有人乳頭狀瘤病毒。 他說,以經過莫氏手術或手術中搭配冷凍切片治療的病人來說,雖然治癒率可高達99%,但仍有基底細胞癌病人5年內在別的地方長出新病灶,且發生率高達36-50%;因此除了平常生活中要做好防曬工作外,也建議固定回門診追蹤並且做全身皮膚的檢查。 由於基底細胞癌腫瘤和痣在外型上有點相似,很容易會把兩者混淆。 莫氏手術(英語:Mohs surgery)也常被採用於治療中,特別是對皮膚鱗狀細胞癌患者;一些醫生也在口腔鱗狀細胞癌、胃部鱗狀細胞癌和頸部鱗狀細胞癌患者中採取[24]。 病理學家也可使用一類同等效果的、稱之為CCPDMA(英語:CCPDMA)標準方法治療。 導致細胞病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長期暴露於紫外線照射,例如像是手臂、手背、臉、頭皮、耳朵、嘴唇,或當夏季時經常穿著短褲而露出腿部,都是容易在陽光曝曬下容易被紫外線照射到的皮膚區域。

顔面基底細胞癌: 治療方法

突变则会命令基底细胞快速增殖,并在它们通常应该死亡的时候命令它们继续生长。 最终,不断积聚的异常细胞会形成肿瘤,导致皮肤上出现病变。 顔面基底細胞癌2023 新的皮肤细胞产生之后,会将旧细胞挤到皮肤表面,旧细胞会在表皮上死亡并脱落。 顔面基底細胞癌2023 基底细胞癌通常发生于接受阳光照射的身体部位,尤其是头部和颈部。 基底细胞癌很少会发生在没有接受阳光照射的身体部位,例如生殖器。 基底细胞是皮肤内的一类细胞,随着旧细胞死亡,基底细胞会产生新的皮肤细胞。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近26年於馬偕醫院切片診斷的基底細胞癌,發現近2000例中有33例位於生殖器部位,約占1.8%,可見基底細胞癌中p53基因突變並不完全為紫外線造成的癌化。 亞洲人的基底細胞癌約八成都帶有色素,臨床上看起來腫瘤也較黑。 此外,研究發現有色人種(黑人、黃種人)有更高的比例罹患黑色素瘤,而且腫瘤通常會長在不容易照射到陽光的部位,比如手掌、腳掌,或是手指甲、腳趾甲底下,因此在檢查時也應特別留意,這些地方有無異常的皮膚變化。 顔面基底細胞癌2023 確診皮膚癌後,醫師將依據皮膚癌的種類進一步檢查;像是黑色素瘤容易轉移到其他部位,可能需透過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X光、核磁共振(MRI),以更精確地掌握癌細胞的動向。

顔面基底細胞癌: 皮肤癌的发生部位

68歲的陳先生左臉有顆褐色凸起已1年多,原本只是小小的褐色斑塊,隨著時間漸漸長大,且慢慢凸起,雖然不痛不癢,但是因為長在臉上影響外觀且擔心可能有病變,讓他有點擔心,經就醫檢查,發現是「基底細胞癌」,幸好未轉移淋巴,手術移除後追蹤中,無復發。 3.化學物質刺激 長期接觸無機砷(如復方亞砷酸鉀溶液)或飲用含砷較高的飲水或食物等易患基底細胞癌,1963年Shu等統計,台灣在含砷較高地區基底細胞癌的發生率約占11%,由砷引起的皮膚癌,好發於身體的非暴露部位和手掌,並通常是多發性的。 皮膚癌見於身體表面,比一般癌症容易發現和診治,尤其是增長較慢的非黑色素瘤,只要及早治理,通常可治癒。 由於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共佔皮膚癌的98%,故醫學上統稱為「非黑色素瘤」(Non-Melanoma Skin Cancer)。 在所有的皮膚癌手術中,手拇指及大腳趾的黑色素癌手術,雖然傷口大小並非最大,但因術後骨頭暴露及神經密集,其術後疼痛程度較明顯,近年傷口照護及止痛方式已改善,如先用人工真皮覆蓋傷口兩至三週,待傷口床的肉芽組織長好再做全層植皮覆蓋。 顔面基底細胞癌2023 表淺型基底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原位癌可考慮使用外用免疫調節藥膏如 顔面基底細胞癌2023 Imiquimod(樂得美),但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

顔面基底細胞癌

另外,因為基底細胞癌屬較低風險的癌症,五年存活率高達99至100%。 基底細胞癌(Basal-cell carcinoma,BCC)或稱基底細胞瘤,是最常見的皮膚癌症(英语:skin cancer)[2]。 已有淋巴轉移的第三期及全身性轉移的第四期病患,針對有BRAF基因突變的黑色素瘤可加上標靶藥物,無突變的可以免疫藥物輔助治療。 標靶藥物反應率高效果快,且副作用低(主要為發燒),但使用一至兩年之後常會產生抗藥性。 根據統計台灣黑色素腫瘤有BRAF突變僅約14.3%。 而免疫治療的副作用中最常見為內分泌器官發炎,效果好的病人通常可以維持一段無復發時間及較好生活品質。

顔面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がんの治療と手術

●  症狀包括︰皮膚冒出新的黑斑,或原有的膚斑或痣變大、變形或變色。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並邀請各專科醫師撰稿,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只要免費註冊會員就能使用整合診所、藥局等醫療機構的地圖資訊,便捷的搜尋功能,是您的就醫好幫手。 顔面基底細胞癌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台,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 何英右醫師指出,治療基底細胞癌有:手術移除、冷凍療法、外用藥物治療、光動力治療及放射性治療;第一線的治療方式通常是採用莫氏手術或手術中搭配冷凍切片,確認病灶周邊均無腫瘤細胞殘留後,5年復發率只有1-1.4%;冷凍療法、放射線治療、手術切除等無確認病灶周邊的方式,復發機率則約7.5-10%。
  • 紗麗服癌症(英語:Saree cancer)通常發生於穿戴紗麗服的女性腰部,並產生皮膚剝落或色素沉着。
  • 儘管他們都統稱「鱗狀細胞癌」,但在不同位置上病發的鱗狀細胞癌會有症狀、發病史、預後和癌症治療方法的不同。
  • 患者的皮膚通常會先長出一塊無痛的隆起部分,其上可能佈有具光澤的蛛網紋或是潰瘍[1]。
  • 此法適用於較大腫瘤,治癒率達99%,其技術難度較大。
  • 中心坐落於高端商務中心,為當地及跨區域的患者提供先進的,以人為核心,以實證為基礎的醫學治療與護理。
  • 通常认为,基底细胞癌多因长期受日光中的紫外线(UV)辐射而引起。

另外,手術後病人亦要注意護膚,特別是避免曝曬和皮肉損傷。 危險因子包括紫外線暴露、膚色較淺、接受放射線療法、長期砷暴露、以及免疫缺陷[2]。 近期日曬床也逐漸成為另一個常見的紫外線暴露源[8]。 基底細胞癌的診斷通常奠基於皮膚檢查,但確診則需靠活體組織切片[2][3]。 基底細胞癌(Basal-cell carcinoma,BCC)或稱基底細胞瘤,是最常見的皮膚癌症(英語:skin cancer)[2]。

顔面基底細胞癌: 皮膚癌的分期

前文提及基底細胞癌多出現在面部,特別是眼瞼、頰部和鼻,所以我們往往可以透過皮膚的變化,以察覺病情。 癌症早期表現為局部皮膚出現是較小、較亮,幾乎是透明到粉色的、凸起但堅硬的小結節,伴隨毛細血管擴張,但沒有出現疼痛或壓痛的情況,而且皮膚失去正常光澤。 一段時間,可能是數月或數年後會出現反復結痂、脫屑,形成潰瘍,就像被蟲咬一樣。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數據顯示,美國每年估計約有430萬人患上此病。 不過,基底細胞癌患者逐年上升,很可能是因長期日照量偏高,例如經常在烈日下活動或工作,增加患上此病風險。 由於基底細胞癌通常需要很多的時間發展,所以發病年齡大多在50歲。

顔面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一開始可能以小顆結節或慢性傷口來呈現,部分病人也可能以色素性結節或紅疹/紅斑表現,且病灶會隨著時間而慢慢地增長;因為往往沒有症狀或只是有輕微地癢或疼痛,大部分病人一開始總是忽視它,往往等到長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就醫。 顔面基底細胞癌2023 顔面基底細胞癌2023 如果癌症的範圍很小,可能進行單純的切除,否則一般會建議進行莫氏手術(英语:Mohs surgery)[2]。 其他治療選項包括冷凍療法(英语:Cryosurgery)、局部化學療法、雷射手術,或是塗抹咪喹莫特(英语:Imiquimod)。 鱗狀細胞癌的長期預後取決於一系列原因:鱗狀細胞癌子類、可能的治療方法、位置及嚴重性、與病人有關的健康問題(其他併發症、年齡等等)。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