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雙氧水加胡蘿蔔5大好處2023!(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雙氧水加胡蘿蔔

(2)貼好刻度的試管3隻、試管架1個、燒杯3個。 (3)雙氧水(3%,6%,9%),市售濃度35%的雙氧水可自行調配。 氮氣是無助燃性之氣體,在本實驗中學童沒有實驗體會(或教師示範實驗),是因受限於國民小學的設備、經費在此次實驗中無法提供實驗。 除了使用油脂加熱,有助於胡蘿蔔素的吸收與釋放外,將胡蘿蔔切碎或是打成汁,也都有助於胡蘿蔔素的吸收,打成汁時加入蜂蜜與檸檬,也可蓋掉胡蘿蔔特有的生味。 Β胡蘿蔔素屬於脂溶性,想要有效利用與吸收維生素A,建議可以使用油脂加熱烹調,油炒或是與肉類一起燉煮,利用肉本身的脂肪讓β胡蘿蔔素能有效釋放,更利於人體吸收。

  • 整體教學設計使學生有更多實作、探究,但比目前的設計更省時,同時解決了教學進度的困擾。
  • 之後,教師主持實驗結果討論,討論的題目可為:(1)實驗結果是否支持假設?
  • 四、分享與統整(10分鐘):各組學生設計好其探究活動之後,教師開始執行世界咖啡屋的小組分享活動。
  • 雖然林老師謙虛的表示,自己是一邊帶領一邊學習,但其實林老師為此也付出了相當多的努力。
  • 此活動進行後教師幫助學生連結到紅蘿蔔+雙氧水的反應。
  • 大安國小每年都會舉辦校內科展,規定四至六年級每班必須有一件作品參加,「誰是製氧小高手?」的原型便是由校內科展作品而來,因為該作品在校內科展表現優異,之後由新組成的科展代表隊繼續在原有的研究基礎上進行加深加廣的研究,準備邁向臺北市科展參展之路。

這是林老師第一次帶領學生參加科展,他認為科展雖然沒有標準答案可供依循,但指導教師在科展中的角色就像一座燈塔般,在茫茫大海中為學生照亮並指引出正確的方向。 雖然林老師謙虛的表示,自己是一邊帶領一邊學習,但其實林老師為此也付出了相當多的努力。 認識動物真開心,牠們長得有點像,讓我們來比一比,究竟哪裡不一樣? 本書以外型相似的「動物」為主題,內容呈現真實的圖片並搭配可愛插畫,引導低幼的孩子從外觀、形體和功能分辨這些動物的不同,並培養觀察的能力。 如果我們在雙氧水中加入某些物質(如紅蘿蔔、馬鈴薯、二氧化……),可讓氧氣生成較快。

雙氧水加胡蘿蔔: 胡蘿蔔料理前先做這些步驟,去除生味、營養更好吸收!

一路帶領學生過關斬將,進軍全國科展,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對林老師而言,也是一個很好的觀摩機會,在現場看見許多為科學教育努力、連續投身其中的指導教師,林老師心中深感佩服,也鼓舞著自己,繼續和學生一起在科學路上前進。 二、執行實驗或觀測活動(15分鐘):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完成後進行實驗操作,在操作過程中學生將實驗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以捲紙條代替線香的燃燒實驗,覺得使用捲紙條有趣的學童約占75.9%,相對於線香來說是比較有興趣的。 但由於捲紙條燃燒迅速、火焰大,做實驗時,教師應全程注意或斟酌要不要使用。 線香和本實驗中使用紙條的長度要適當(因燃燒時火焰會瞬間變大),燃燒的時間不宜過久(由於氧氣濃度很高),以免燙傷。

雙氧水加胡蘿蔔

正因為取材生活化,貼近學生的學習經驗,學生熟悉實驗內容,整個研究過程顯得相當有趣,學生總是準時等在自然教室門口,期待操作實驗,如果能夠讓學生從此愛上科學,就達成林老師最大的期望了。 雙氧水加胡蘿蔔2023 教師可和學生討論,教科書將”硫的產生量”列為控制變因,是否正確? 因為反應速率本身是應變變因,只是因測量方便而將”硫的產生量固定(至其顏色可遮住瓶底記號)”,不可因此而將產物的量列為控制變因。 雙氧水加胡蘿蔔 此部分也許需比較長的時間,所以本單元所需時間可估計2-3節。

雙氧水加胡蘿蔔: 雙氧水製氧實驗中替換催化劑的評估 / 王進賢

自然課時各組都是利用胡蘿蔔加雙氧水來製造氧氣,但每組產生的氧氣量卻有差別,引發我們的研究動機。 本實驗先探討胡蘿蔔中的酵素分布與催化雙氧水分解速率的關係,再進一步討論溫度、酸鹼性及鹽類離子對胡蘿蔔酵素的影響,最後討論保存環境因子及時間對胡蘿蔔酵素的影響。 學生在國小時已學過:雙氧水和胡蘿蔔生成氧,在7年級上學期學過生物具有酵素,酵素可催化反應,在8年級上學期也學過氧氣的製備及性質,使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製備氧氣,導入催化劑概念。

雙氧水加胡蘿蔔

(3)哪一個圖最能表達:反應速率隨時間的變化而改變,你怎樣解釋? (如反應初期,反應速率較快,後期反應速率變慢)? 討論後,各組學生提出其結論,最後教師再進行總結。 總結的內容可包含:(1)紅蘿蔔內有酵素,擔任催化劑功能。

雙氧水加胡蘿蔔: 雙氧水製氧催化劑

四、分享與統整(10分鐘):各組學生設計好其探究活動之後,教師開始執行世界咖啡屋的小組分享活動。 進行的方式為:每組2個同學到另一組,其餘的同學留守在本組。 各組留守者(主人)起立,以學習單和白板對來訪者(客人)解說,來訪者(客人)聆聽並記錄。 如此進行兩三組的訪問與討論後,最後各組進行探究設計的修正,之後老師進行統整及訂正。 國小五年級學童並無原子或分子的課程(知識與概念),更遑論化學式與化學反應了,所以在雙氧水加入催化劑後,對於如何產生氧氣的?

雙氧水加胡蘿蔔

帶領大安國小科展團隊攻下全國冠軍寶座的林玉光老師,是第一年擔任自然科任教師,也是第一次指導學生參加科展,且看林老師在事前做了哪些準備,幫助自己成為學生參加科展的幕後推手,他的指導經驗可以提供給第一次指導科展的教師們參考。 教師提醒學生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反應速率,在實驗時要維持不變,稱為控制變因。 最後教師以”接觸面積”為例,示範實驗設計及記錄表格。 接著鼓勵學生自己設計探究紀錄表格(例如表1與表2)。 指導學生科展雖然耗費時間與心力,但實際走過這段歷程,林老師自己也收穫良多,不僅從中發現生活處處是科學,也更能感受生活周遭的樂趣。

雙氧水加胡蘿蔔: 雙氧水胡蘿蔔丁

在雙氧水中加入紅蘿蔔或馬鈴薯、豬肝、菠菜、紅莧菜等 ... 取一枝已將火焰吹滅但繼續焚燒的捲紙條,將捲紙條插入廣口瓶中,觀察捲紙條插入廣口瓶前後的燃燒情形,如圖7.1、圖7.2和圖7.3所示。 其實雙氧水放在空氣中就會自然分解為氧與水了,如果你是國中生你就會多學到一個催化劑的觀念,也就是在雙氧水中放一些二氧化錳當做催化劑, ... ▲團隊成員向臺大化工系蔡偉博教授(左圖/前排)請益,蔡教授傾囊相授,學生因此獲益良多;討論結束後,團隊成員與蔡教授合影(右圖/中),展露無比的信心。 感謝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一年級化學特論(一)全體同學協助訂正與周金城老師的指導。 雙氧水加胡蘿蔔2023 取一枝已將火焰吹滅但繼續焚燒的線香,將線香插進廣口瓶中觀察線香插入前後線香的燃燒情形,如圖6.1和圖6.2示。

而本篇文章所採用的模板是透過第一作者與林教授一起到日本參訪後,不斷地研發改進至目前的教學模板。 雙氧水加胡蘿蔔 雙氧水加胡蘿蔔 而為了讓老師們願意進行探究教學,我們覺得在實驗材料、器材的準備上要更簡單、安全,學習活動要明確,且能在部定的教學時數內完成,所以我們的實驗活動選擇即使不進實驗室都可進行,且無安全疑慮,在教案中明確寫出探究步驟與學習重點,且時數也控制在2節內完成。 課程在執行過程中,學生可學習到不僅是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更能學習到濃度、表面積等各種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 經由顯而易見應變變因的觀察,實際操作一次反應速率的實驗,分析繪圖各項因素與反應速率的關係圖,進而推論出結果,學生的反應是對與這個課程的內容更為深刻。 在新北市某國小五年級79位學童的學習單中,在雙氧水製氧時,表達以金針菇當催化劑時比較有興趣的學童約占92.4%。 而國內教科書版本南一、康軒、翰林,在104學年度以「雙氧水製氧實驗」的教科書中,都是使用胡蘿蔔當催化劑。

雙氧水加胡蘿蔔: 生活日記點滴

2H2O2→2H2O 雙氧水加胡蘿蔔2023 雙氧水加胡蘿蔔 + O2接著幫助學生回想 MnO2當催化劑,有催化劑反應速率快,沒有催化劑則反應慢。 接著教師讓學生觀察火煤棒與竹筷燃燒的差異,讓學生能演練觀察與比較的能力。 並要求學生能找出兩者的差異,並推測原因(空氣、接觸面積….)。 此活動進行後教師幫助學生連結到紅蘿蔔+雙氧水的反應。 讓學生能推論到)紅蘿蔔是催化劑,紅蘿蔔加入雙氧水會產氧氣。 在研究主題和實驗的引導上,林老師參考了康軒版教材「自由探究」的部分,提供學生不同方向的啟發。

但由於先前科展得獎作品「誰是製氧小高手?」(王小芩等人,2014),再加上本實驗的評估,建議於雙氧水製氧實驗中,可以使用金針菇取代紅蘿蔔當催化劑(請注意!金針菇與雙氧水的量不要太多,以免液體衝出瓶中而發生危險)。 大安國小每年都會舉辦校內科展,規定四至六年級每班必須有一件作品參加,「誰是製氧小高手?」的原型便是由校內科展作品而來,因為該作品在校內科展表現優異,之後由新組成的科展代表隊繼續在原有的研究基礎上進行加深加廣的研究,準備邁向臺北市科展參展之路。 林老師說:「從未設想過名次的問題,但既然決定參加,就盡全力準備。」當時的團隊成員可能都沒想到他們邁出的這一步,其實也是邁向了全國科展殿堂之路。 想要成為大安國小科展團隊的成員,除了必須能夠利用課餘時間進行研究外,成員本身必須對科學研究擁有高度的興趣。 林老師認為一支優秀的科展團隊,如果成員都能具備「3Q」,即IQ(智商)、EQ(情緒智商)和AQ(逆境智商)的特質,是最理想的狀態,但這並非絕對,因為學生在歷經科展漫長的研究過程中,有些人格特質也會慢慢形成。

雙氧水加胡蘿蔔: 雙氧水催化劑

作者在國中理化課程中任教多年的經驗發現,反應速率在三個版本的課本中,都選用硫代硫酸鈉溶液加鹽酸的反應,做法是以產生的硫沉澱物達到足以遮住瓶底+字記號所需的時間,紀錄為反應時間。 操作變因則以溫度為主,探討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因此我們選用小學、七年級、八上已學過的化學反應 雙氧水加胡蘿蔔2023 (雙氧水+紅蘿蔔製造氧氣的實驗)來連結學生舊經驗,設計探究活動;並且利用全班同學分組合作方式,在一堂課中同時探討溫度、濃度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而課本的硫代硫酸鈉溶液加鹽酸的反應則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題材,並進行評量。 雙氧水加胡蘿蔔2023 整體教學設計使學生有更多實作、探究,但比目前的設計更省時,同時解決了教學進度的困擾。

雙氧水加胡蘿蔔

(3)酵素和雙氧水的接觸面積越大,反應越快。 慶幸的是,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終於找到催化效果顯著,而且前人沒有研究過的菇蕈類,當實驗結果出現明顯反應時,整個團隊無不感到欣喜。 而這個創新點子也為他們帶來令人驚喜的發現,因為他們選擇的杏鮑菇和金針菇,與雙氧水混合之後所產生的氣體量非常多,製造氧氣的效果明顯比使用胡蘿蔔更佳,尤其是金針菇,收集到的氧氣量更是所有蔬果之冠。 於是,他們又針對金針菇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實驗,例如不同形狀、不同部位、浸泡不同PH值的水溶液,結果發現榨成汁的金針菇、菌柄尾部不含土的部位,以及浸泡中性水溶液的金針菇,催化雙氧水分解速率的效果最好,產生的氧氣量最多。

雙氧水加胡蘿蔔: 雙氧水製造氧氣

最後,教師可請同學提出學習過程中有何新發現或待解決的問題。 雙氧水加胡蘿蔔2023 為了使這個教案更容易執行,易被複製,我們修改與精進此教案,在教學設計上更明確也更易執行。 雙氧水加胡蘿蔔 本篇文章我們採用起承轉合的教學模板分配上課時間,這種起承轉合教學模板(簡稱四格教案)最早源自於十多年前日本的教師手冊,由林如章教授轉譯成中文模板。 林如章教授曾帶領2梯次的自然輔導團團員至日本參訪,回台灣後,許多教師在研習場合介紹此四格教案,目前,在台灣甚至有其他科目的教學設計使用此模板。

此外在此單元,可著重探究過程,經由觀察、實驗等過程,認識溫度、催化劑…等會影響反應速率的定性概念,再應用這些知識,解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食物保存、塵爆…等現象),不必要求反應速率的定量實驗及計算等。 各組學生將圖表展示在黑板,全班同學自由觀摩。 之後,教師主持實驗結果討論,討論的題目可為:(1)實驗結果是否支持假設? (2)哪一個圖最能表達:溫度(濃度)和反應速率的關係?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