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劏房戶6大好處2023!(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劏房戶

劏房居民面對惡劣的居住環境及沉重的經濟壓力,大大影響他們的生活素質。 據政府統計處調查,2016年本港約有21萬人居住在劏房,未能獲分配公共房屋。 他們不但要面對狹小的生活空間、惡劣的生活環境,而且要應付不斷上升的租金。 新民黨作為政黨,當然會盡己所能,盡力幫忙,例如為他們籌集租金,亦會定期送上食物和抗疫物資。 此外,新民黨和聚賢薈合作,在西環堅尼地城推出過渡性房屋計劃,讓有需要的家庭入住。 劏房戶 我們的項目雖然規模不大,提供的單位不多,至少窗明几淨,無論如何也比劏房理想。

劏房戶

調查於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1月29日期間進行,共收回2108份有效問卷。 受訪住戶以育有兒童的佔多,有近七成(69%),其次為一人住戶,佔17%。 單位特徵方面,約九成受訪住戶單位內設有窗、冷氣、獨立廁所,惟租務配套並不齊備,僅七成單位有提供獨立水電錶,並只有兩至三成單位有電梯和獨位信箱。 葵涌一板間房租戶梁先生,租住40餘呎房間約4年,月租連水電雜費需2,200元,其中水費按人頭收費,每月150元,電費則達每度2元。 他無奈稱,簽租約時未清楚掌握到中電的收費水平,促政府立法監管租約細節,包括限制業主加租幅度及禁止濫收水電費情況。 再有團體質疑有劏房業主濫收租戶水電費,有調查發現,受訪劏房戶每度電平均收費1.72元,較中電的平均淨電價1.17元貴47%;每立方米食水則為14元,以4人家庭計算,劏房戶平均每月需付約220元水費,較正常家庭高近2倍。

劏房戶: 香港

有受訪街坊更在大暑前錄得室內最高氣溫達39.3度,亦有街坊直言在家都「熱到中暑」,每次煮飯時室內就如同微波爐一樣熱。 劏房租戶李女士表示,於去年10月與業主簽訂新租約,後來得悉業主一直濫收每月約70多元垃圾費,最終經差估署追討,成功追討新租約生效後兩個月的垃圾費,不過,由條例生效至新租約期間的10個月垃圾費,則未能追討。 分間樓宇單位(英語:Subdivided 劏房戶2023 flat 或 Subdivided unit),又名劏(tāng)房[1],是可見於廣州、香港等南粵地方的一種特殊住宅、出租房形式,常見於唐樓等有一定歷史的建築物,也有新建樓宇採用類似戶型。

劏房戶

根據社區組織協會統計2020年1至4月,劏房或板間房租金中位數為4200元。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表示,劏房呎租在疫情下不跌反升,源於不少業主只求「賺到盡」,住戶愈住愈細,在狹小空間之下,更加無從「透氣」,一旦發生摩擦,更加難以宣洩情緒,孩子在劏房中成長,也可能變得欠缺自信,影響身心發展。 最近社聯公布一項低收入劏房住戶調查,以問卷訪問逾二千個低收入劏房住戶,發現受訪住戶的房屋開支負擔沉重,有近三成每月繳交的租金達到收入一半或以上。 39%曾於過去三年內搬遷,主要原因都是期望改善住屋環境和減輕租金負擔。 不過事與願違,不少住戶反而愈搬愈貴、甚至因搬屋而耗盡積蓄或引致情緒低落等。

劏房戶: 改善環境盼劏房戶增歸屬感

單位外的走廊破舊擠迫,樓梯位置堆滿垃圾,甚至有大型傢具棄置在樓梯口,阻塞了一半通道。 2013年時在廣州海珠區鶴鳴四巷,就有一棟是民國時期廣州市長李福林為妾侍建造的歷史建築,大宅內部被拆空改造來分拆出租,「劏」成30多間房,每間預置有獨立水電、門鎖、廚廁等[28]。 不過,作為女士,在外洗澡難免尷尬,「夜晚睇唔到出面,怕人偷望。」因此,她平日只能挪開電器,自行煲水在廚房洗澡。

劏房戶

社聯在去年6月1日至今年1月29日訪問了2,108名基層劏房戶,發現他們每月平均用39%的收入租樓,更有28%受訪者的租金佔收入50%以上,反映他們租金負擔沉重。 不過,中電、港燈、水務署等方面不會主動調查,不少劏房租戶對實際水電費不知情,交水電煤予業主時又不一定有收據作證,對於收入偏低、手停口停的基層而言,追究業主的代價令人卻步。 劏房戶2023 調查發現,受訪住戶的平均室內最高溫度達35度,高於天文台期內全港平均最高氣溫32.9度,當中以鐵皮鋪蓋的平台劏房和天台屋,錄得的平均溫度較一般劏房高1.6度。

劏房戶: 計劃日期︰

安居樂業是很多人的心願,然而香港寸金尺土,樓價近年不斷攀升,一屋難求,俗稱「劏房」的分間樓宇單位成為不少人,特別是低收入人士的住屋選擇。 有學者認為,劏房問題難以單靠個別措施解決,需要多管齊下,互相配合,才能發揮作用。 組織指出,不少劏房戶因居住環境焗促及為了節省開支,會選擇在屋邨商場乘涼,至入夜後才歸家。 劏房戶 組織認為,這樣會影響他們的生活質素,建議當局透過關愛基金提供時限性的酷熱天氣津貼,並在市區興建更多簡約公屋,讓不適切居所住戶入住。

劏房戶

獲發津貼的住戶中,以輪候公屋5年或以上的申請者佔最多,涉及56,400戶,涉款20.3億元,佔總額73%。 大聯盟又稱,票選第2位的離譜條款是「退租賠償不平等」,質疑坊間文具店可購買的「標準租約」列明,倘租客於承租首年的「死約期」退租,需賠足死約期內1年的租金;然而業主於死約期收回單位,卻毋須向租戶賠錢,標準租約條款側重業主利益。 吳生一家居於深水埗一劏房,一家五口居於不足一百呎的套房,房中放了一張碌架床,一張摺椅,已沒有地方可走動,因此當日司長也只能站着與他們傾談。 三個孩子,由二歲到十五歲,就只能在狹窄的空間活動,在床上做功課、玩耍。 探訪當日,吳太的母親由國內來探望他們,晚上就在連接廚廁的小小空間上放一張墊褥睡覺。 聯席強調,要解決濫收,必須從制度改革,故應重設租務管制,嚴厲監管租約需打釐印及有書面簽署,逐項列明租金和水電雜費等,同時修改水務署及中電的規例,加重對業主的阻嚇性罰則。

劏房戶: 生活訊息

共居借用青年宿舍的概念,將幾層甚至整棟大廈規劃成多個床位戶型,連帶由設計師精心打造的佈置裝潢,以靈活的月費模式供租戶搬入即住。 居劏房三年的李小姐早前發現,業主違法向她收取垃圾費近一年,但只能追討兩個月的垃圾費,其餘10個月為新例至新約間的「空窗期」而未能追討,涉款約700元,質疑條例執行寬鬆,未有太大阻嚇力。 當局續指,正調查429宗個案,並就當中9宗個案徵詢律政司意見,以決定是否採取進一步法律行動。 在整體劏房業主涉嫌違例個案中,以業主無在限期內提交租賃通知書(即AR2表格)佔最多,合共涉及1,074宗個案,佔整體約82%,其次則是違反條例中收取水電費的規定,涉及215宗。 至於劏房單位面積方面,單位面積中位數為11平方米(約120平方呎),當中以屯門區最細,中位數只有9平方米(約97平方呎),其次則是有10平方米(110平方呎)的東區、灣、中西區、元朗區、北區和大埔。 劏房戶2023 劉提到,劏房戶普遍戒心較大,如去年初一次上樓接觸到一對夫婦,對方最初收到傳單也只是說一句「自己看可以了」就關門,不料對方第二天就打來,半信半疑地問是否可申請援助,原來他們在疫情中分別被迫放無薪假和因工受傷,希望尋求幫助。

如有獨立水電錶,就通常按戶按錶每度收費;無獨立錶的話,則多戶按人頭攤分。 據社協 2019 年調查顯示,受訪劏房住户電費中位數達 $1.6 一度,水費中位數則達 $15 一度。 不過,在核心商業區周邊,如上環、尖沙咀,以及大學附近,如石塘咀、沙田、大圍等地區,也有高質屋苑的業主,為吸引經濟能力不俗,卻不足以自己租起一個單位的上班族和留學生,不惜違契將單位分間,以望最大化租金回報。 是次調查由「葵涌劏房街坊會」在本月尾3日至23日進行,他們向20個葵青區不適切居所(包括劏房、平台劏房以及天台屋)住戶派發同款溫度計,邀請住戶一連三周每日記下溫度同濕度。 但原來待在室內都不一定較涼快,有組織調查20間劏房約3星期,發現這些劏房錄得平均最高溫達35度,有劏房更曾錄得最高溫度達39度,比天文台錄得戶外最高溫度還要高。 逾八成租客認為業主可能涉及違法行為,如濫收水電費,而未提供相應繳費副本,或濫收雜費如釐印費、垃圾費等。

劏房戶: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當日吳太向司長表達全家最大的期盼:就是能盡早獲配公屋,免受貴租和年年加租的擔憂,也能脫離坐困愁城的感覺。 機構在2019年底開始調配資源,支援劏房居民,派出社工到舊樓「洗樓」,至今已聯繫約300戶。 助理社會工作主任劉偲婷表示,疫情間有向劏房戶定期派發防疫物資,又會介紹一些社區資源如關愛基金的家居改善計劃、港燈的電費資助等,並提供家居維修小組、向小童提供免費補習等。 劏房戶2023 另外,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亦建議,政府亦應對劏房這類「畸形」的住房產物,設立一套專門的建築物安全及防火條例。

劏房戶

據統計處 2016 年公布的人口調查數字,全港約有 9.27 萬個劏房租盤,一個單位平均分間成 3.4 個劏房,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得 56.5 呎, 低於公屋的 75 呎標準,不及一般全港家庭住戶的 161.5 呎。 全港現時約有 20.97 萬人居於劏房, 平均住戶人數為 2.3 人 。 葉教授指,根據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在2020年進行的調查顯示,劏房戶人均居所樓面面積中位數僅為6.6平方米(約71平方呎),而當中有四分一劏房更是多於3人居住的家庭。 他以廁所喉管為例,胡亂接駁的情況十分普遍,加上沒有U型隔氣裝置,污水倒灌,病毒容易經污水傳播,造成交叉感染,特別在疫情下,爆疫風險更高。 消防安全方面,業主為節省成本,很多劏房大門的防煙能力不合乎法例要求,一旦發生火警,難以發揮防火作用,加上居住環境擠迫,通道狹窄,不利逃生,隨時釀成更嚴重的事故。 葉教授解釋,政府於2003年停止賣地和興建居屋,房屋供應減少,樓價上升連帶住宅單位租金上揚,政府同時收緊公屋的申請條件,市場對低端住宅的需求因此大增。

劏房戶: 山竹襲港屋頂被吹走 業主拒維修

有關注劏房戶團體一項調查顯示,最多劏房戶不滿遭濫收水電費、退租賠償不公平等情況,要求政府立法監管劏房租約條款。 循道希望透過空間改造和技能提升,能夠增加劏房居民對小窩居及社區的歸屬感,形成社區互助的圈子,在心靈上能夠脫貧。 為了更深入了解劏房戶的租金水平,今次調查亦分析影響劏房租金的因素,並按此計算「估算租金」。 劏房戶2023 綜合分析後,我們發現有15.8%受訪住戶繳交的租金,高出「估算租金」兩成。

屋宇署人員視察後認為整體樓宇結構沒有明顯危險,業主代表承諾會盡快安排所需修葺工程。 為安全起見,該署人員已要求單位佔用人暫時不要進入受影響範圍,直至業主完成所需維修工程。 此外,劏房的居住環境極度狹小,住戶缺乏足夠的活動空間,容易令人產生抑鬱等負面情緒。 有機構早前公佈有關劏房戶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精神健康調查,有超過45%表示曾因壓力過大而出現失眠及向家人發洩等情況。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於社區爆發,基層市民的生活狀況再次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特別是居住於劏房(即分間樓宇單位)的居民,部分人因疫情關係而停工,導致收入大減。

劏房戶: 計劃目標︰

劏房家庭的收入中,中西區的中位數以2萬元稱冠,其次則是灣仔區,家庭入息中位數亦達19,620元。 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發言人洪一蘭建議政府,應立例規管現時市面租約內容,限制違法及胡亂訂立條款,釐清及平衡租賃雙方的權責。 上周五(5月13日),我聯同新民黨的社區發展主任孔永業,一起探望了上水區好些劏房戶,雖然這已非我首次踏足劏房,但是感受仍然非常深刻,甚至覺得難過。 我們首先去到上水一幢唐樓,本身並不大的單位卻劏成七間劏房,走廊非常狹窄,門上有横樑壓頂,我要彎著腰才能走進去。 「一劏七」後,每間劏房只有不足五十呎,碌架床上堆滿雜物,餘下僅有的空間也放不下其他東西了,我們送上的抗疫物資亦只能放在門外。 聯席指,2年前曾就劏房戶被濫收水電問題約見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局長當時承諾會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處理租務收費投訴,並重新審視租務條例,但一直未有兌現承諾。

劏房戶

為了解劏房市場的實際情況,社聯將2,108名受訪者租住單位的資料和租金進行整合,設計出一「影響劏房租金因素的多元迴歸分析」系統。 簡而言之就是透過劏房單位的地區、住戶人數、劏房內設施、分間情況、樓宇設施和住屋種類,估算出一個劏房單位的租金。 「一人住戶」方面,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四成(43%)一人住戶租金佔收入比例達五成或以上,有32%過去三年曾經搬屋,52%表示搬後租金增加,62%因搬遷而幾乎耗盡積蓄,35%居住面積減少,23%甚至形容搬後換來較差環境。

劏房戶: 劏房戶最不滿 業主濫收水電費

因劏房的負重量高,或影響樓宇結構安全,另外劏房住戶的雜物亂放走廊,亦會阻礙走火通道。 招國偉建議政府針對劏房的安全結構及防火措施,釐訂一套規管條例,例如規定單位內安置防火氈、消防花灑喉設備等。 「佢哋(業主)成日覺得住得劏房預咗環境差、水電設施唔好,有錢就住豪宅,唔好住劏房,佢哋根本唔會關心基本安全。」王女士曾向當局舉報業主違規改裝住宅單位,或向警方投訴潛在危機,但最終沒有下文。 (大公報記者 方學明、陳詠韶、賀仁、鄭文迪、黃浩輝)住屋問題困擾不少港人,已經成為香港民生困局的焦點。

  • 調查在本月3日至23日進行,向20名住在葵青區劏房、天台屋等不適切居所住戶派發同款溫度計,結果發現有劏房室內平均最高溫達35度,比天文台錄得的最高溫度高出2.1度,有劏房室內更錄得最高溫達39度。
  • 縱然他們想改善住屋環境,但負擔能力低,市場只有很少、甚至沒有較可負擔的租盤選擇,結果愈住愈差,沒有生活質素可言。
  • 另外,上屆政府大推的過渡性房屋項目,2022/23財政年度因項目延誤而令預算大減18.3億元。
  • 他與朋友頭部被石屎擊中流血,他表示:「流血流到成身都係。」幸好二人傷勢不嚴重,其後自行報警求助。
  • 值得注意的是,逾千宗業主涉嫌違例的個案中,當局指有380宗因租客拒絕提供進一步資料,令差估署未能繼續跟進個案,佔整體個案近三成。
  • 「佢哋(業主)成日覺得住得劏房預咗環境差、水電設施唔好,有錢就住豪宅,唔好住劏房,佢哋根本唔會關心基本安全。」王女士曾向當局舉報業主違規改裝住宅單位,或向警方投訴潛在危機,但最終沒有下文。
  • 香港居於劏房的基層市民不在少數,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早前訪問逾2,000名劏房戶,發現他們平均要用月入的39%租樓。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