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太陽系八大行星2023詳細資料!(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在直接围绕太阳运动的天体中,最大的八颗被称为行星,其余的天体要比行星小很多,比如矮行星、太阳系小天體的小行星和彗星。 軌道間接围绕太陽运动的天體是衛星,其中有兩顆比最小的行星水星還要大。 伽利略是第一位發現太陽系天體細節的天文學家。 他發現月球的火山口,太陽的表面有黑子,木星有4顆衛星環繞著。

太陽系八大行星

符號:⊙太陽是太陽系的母星,也是太陽系里唯一自身會發光的天體,也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成員。 它有足夠的質量(約為地球的33萬倍)讓內部的壓力與密度足以抑制和承受核聚變產生的巨大能量,并以輻射的形式,例如可見光,讓能量穩定地進入太空。 太陽系內主要天體的軌道,都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黃道)的附近。 行星都非常靠近黃道,而彗星和柯伊伯帶天體,通常都有比較明顯的傾斜角度。 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都位于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圓軌道上運行,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

太陽系八大行星: 距離和尺度

我們所生存的地球有可能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形成的。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 太陽系八大行星 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

尼斯模型解释了这些区域的形成原理,以及外侧的行星可能在形成后又受到各种复杂引力的作用才到了它们今天的位置。 木星是距離太陽第五遠的行星,也是四大氣體行星中的第一個。 太陽系八大行星2023 它是最大且重的行星,直徑有地球的11倍,質量是其他八個行星總和的2.5倍。 木星可能有個小的石質核心,四周是由金屬氫(液態氫,性質如同金屬)所構成的內地幔。

太陽系八大行星: 太阳系八大行星

這裡散佈著一大群小行星,所以也被稱爲小行星帶,它同樣也是太陽系家族的重要成員之一。 與大行星相比,小行星顯得很渺小,它們活動空間的寬度大約從距離地球遠一點的地方起到10倍的地日距離止。 小行星數量很多,人類目前爲它們所做的編號已經超過一萬顆,新的小行星還在不斷被發現,所以小行星縂共會有多少顆還是個未知數。 衛星也是太陽系家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圍繞地球運行的月球。

  • 在距太陽10光年的範圍內,恆星的數量相對較少。
  • 儅一顆行星經過太陽竝與太陽同曏運行時,我們稱之爲與太陽相郃;行星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時稱爲下郃;太陽位於行星和地球之間時稱之爲上郃。
  • 位於雙魚座,晚上8.00左右東南方可見,最近都可見,很明顯。
  • 隱私權政策變更時一律會在本頁發佈;如果屬於重大變更,我們會提供更明顯的通知 (包括某些服務會以電子郵件通知隱私權政策的變更)。
  • 它們的大小的範圍由1釐米到幾米不等,也有可能存在一些直徑為幾公里的物體。

還不清楚為什麼這類結構能持續那麼長的一段時間。 火星上的平均温度大約為218K(-55℃,-67華氏度),但卻具有從冬天的140K(-133℃,-207華氏度)到夏日白天的將近300K(27℃,80華氏度)的跨度。 儘管火星比地球小得多,但它的表面積卻相當於地球表面的陸地面積。 如同水星和月球,火星也缺乏活躍的板塊運動;沒有跡象表明火星發生過能造成像地球般如此多褶皺山系的地殼平移活動。 太陽系八大行星2023 由於沒有橫向的移動,在地殼下的巨熱地帶相對於地面處於靜止狀態。

太陽系八大行星: 太阳系天体总览

土星是從太陽算起的第六顆行星,也是一個幾乎和木星一樣大的氣體巨星,赤道直徑約120500公里。 土星可能有一個巖石與冰構成的小核心,周圍是金屬氫(液態氫,性質如同金屬)構成的內地函。 在內地函的外面是是由液態氫構成的外地函、融合成為氣態的大氣層。 峽谷是地殼移動所造成的而河床一般認為是己乾涸的河流形成的。 太陽系八大行星2023 在火星上高緯度的地方,冬天時由于溫度太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會凍結,而在五十公里高的地方形成云,到了春天便消失。 夏天時由于日照強烈,地面溫度很高,地面附近的大氣因受熱而產生強勁的上升氣流。

金星的自轉非常不同尋常,一方面它很慢(金星日相當於243個地球日,比金星年稍長一些),另一方面它是倒轉的。 另外,金星自轉週期又與它的軌道週期同步,所以當它與地球達到最近點時,金星朝地球的一面總是固定的。 這是不是共鳴效果或只是一個巧合就不得而知了。

太陽系八大行星: Top4 天王星

古代中國土星是中國古代人根據五行學說結合肉眼觀測到的土星的顏色(黃色)來命名的,亦稱之為鎮星(常寫作填星)。 木星(Jupiter)是距離太陽第五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行星,截至2019年已知有79顆衛星。 中國稱木星為歲星,取其繞行天球一週為12年,與地支相同之故。 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歲星呈青色,與“五行”學說聯絡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為木星。 太陽系八大行星2023 地球(Earth)是太陽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距太陽約1。 金星被一層高反射、不透明的硫酸雲覆蓋著,阻擋了來自太空中,可能抵達表面的可見光。

  • 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是比鄰星,兩者之間的距離為4。
  • 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它每立方厘米的質量能達到極度驚人的1億噸,是水密度的一百萬億倍。
  • 訪問:現僅有水手10號探測器於1973年和1974年三次造訪水星。
  • 它或許是一團從大氣層低處上升的羽狀物,但它真正的本質還是一個謎。
  • 由於南部的二氧化碳從沒有完全消失過,所以我們無法知道在南部的冰層下是否也存在着冰水層。

光環以及它的衞星能通過一架小型業餘天文望遠鏡觀察到。 Mike Harvey的行星尋找圖表指出此時水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他行星的位置),再由Starry Night這個天象程序作更多更細緻的定製。 木星在1973年被先鋒10號首次拜訪,後來又陸續被先鋒11號,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和Ulysses號考查。 伽利略號飛行器正在環繞木星運行,並將在以後的兩年中不斷髮回它的有關數據。 氣態行星沒有實體表面,它們的氣態物質密度只是由深度的變大而不斷加大(我們從它們表面相當於1個大氣壓處開始算它們的半徑和直徑)。 我們所看到的通常是大氣中雲層的頂端,壓強比1個大氣壓略高。

太陽系八大行星: 太陽系八大行星

水星(Mercury)(☿)(0.4天文單位)是最靠近太陽,也是最小的行星(0.055地球質量)。 它沒有天然的衛星,僅知的地質特征除了撞擊坑外,只有大概是在早期歷史與收縮期間產生的皺折山脊。 水星,包括被太陽風轟擊出的氣體原子,只有微不足道的大氣。 截至2013年,尚無法解釋相對來說相當巨大的鐵質核心和薄薄的地幔。

信使號太空船正在前往水星的途中,預計在2011年開始第一次繞行水星的軌道;同一時間,黎明號太空船將設定軌道在2011年環繞灶神星,并在2015年探索谷神星。 太陽系八大行星2023 太陽系在銀河中的位置是地球上能發展出生命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的軌道非常接近圓形,并且和旋臂保持大致相同的速度,這意味著它相對旋臂是幾乎不動的。 因為旋臂遠離了有潛在危險的超新星密集區域,使得地球長期處在穩定的環境之中得以發展出生命。

太陽系八大行星: 小行星帶

此處是終端震波的邊緣,也就是太陽風和星際介質相互碰撞與沖激之處。 太陽圈的外緣是日球層頂,此處是太陽風最后的終止之處,外面即是恒星際空間。 太陽系于何處結束,以及星際介質開始的位置沒有明確定義的界線,因為這需要由太陽風和太陽引力兩者來決定。 太陽風能影響到星際介質的距離大約是冥王星距離的四倍,但是太陽的洛希球,也就是太陽引力所能及的范圍,應該是這個距離的千倍以上。

太陽系八大行星

衛星通常圍繞大行星運行,水星和金星沒有衛星,這在太陽系是個例外。 除了它們,其他大行星都有自己的衛星,就像太陽系以太陽爲核心,人們通常也以大行星的名字來命名這個系統,比如火星系、木星系、土星系等。 火星系包含了火星和兩顆衛星,木星系包含了木星、木星光環和5顆衛星,土星系包含土星、土星環和8顆衛星等。 太陽系中還有一個星群就是彗星,它們的運行軌道圍繞太陽呈極扁的橢圓形。 大部分彗星運行到距離太陽最近的點需要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時間,我們也衹有在這個時段才能觀測到它們。 一旦運行過程中發生意外,我們就再也無法找到它們的蹤跡了。

太陽系八大行星: 太陽

但這次證明的地表位置十分不同尋常--基於地球的望遠鏡觀察及更多的來自伽利略號軌道,飛船觀察提示這次證明所選的區域很可能是那時候木星表面最温暖又是雲層最少的地區。 彗星是太陽系小天體,通常只有幾公里的直徑,成分大部分是揮發性冰。 它們的軌道有很高的離心率,近日點在內行星的區域內,而遠日點遠在冥王星軌道之外。 太陽系八大行星2023 當一顆彗星進入內太陽系,會導致它冰冷的表面昇華和電離,創造出彗髮,和經常可以用肉眼看見,由氣體和塵埃構成的長長彗尾。

太陽系八大行星

不要將內行星和內側行星這兩個名詞混淆了,後者是指比地球更靠近太陽的行星(也就是水星和金星)。 主要成分是矽酸鹽和金屬,相對而言是太陽系內較靠近太陽的區域,而整個區域的半徑小於木星軌道和土星軌道之間的距離。 這個區域也在凍結線,距離太陽略小於5AU(大約7億公里)的範圍內。 太陽系絕大部分的區域都接近真空,已知的只有行星際物質。

太陽系八大行星: 太陽系九大行星排列順序(口訣: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木星(希臘人稱之為宙斯)是神界之王,奧林匹斯山的統治者和羅馬國的保護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兒子。 太陽系八大行星 訪問:第一次對火星的探測是由水手4號飛行器在1965年進行的。 此後,經過長達20年的間隙,在1997年的7月4日,火星探路者號終於成功地登上火星。 訪問:第一艘訪問金星的飛行器是1962年的水手2號。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