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子宮內膜癌月經8大好處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晚期患者則以綜合治療為主,根據病變部位及全身狀況(年齡,有無內科合並癥等)選擇手術縮瘤、術後再輔以放射、化療,或以放射治療為主輔以化療及激素治療。 近10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進展,手術(術式)選擇、術後放射治療的選擇等均進一步規范。 如果腫瘤直徑大於2cm,最好先采用手術切除,術後再輔以放射治療。

內分泌失調有機會提早迎接更年期,有機會引起陰道乾澀、潮熱等徵狀,而由於更年期會雌激素分泌不足,亦易會引發骨質疏鬆、心臟及血管等疾病。 子宮內膜癌月經2023 另外多囊卵巢綜合症是內分泌失調的引發的疾病,如果體內雄激素過多,會礙於月經期間排卵,未排出的卵泡會在卵巢內形成多個小囊, 引發肥胖,月經失調,嚴重甚至會不孕。 透過定期檢查追蹤體內賀爾蒙的情況,有助及早發現身體潛在的健康狀況,作出適當的預防及治療,從而更積極面對生理上的轉變。 坊間亦有不少專業機構提供全面的賀爾蒙檢查,讓大家更準確掌握自身的賀爾蒙水平。

子宮內膜癌月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醫生亦會為懷疑患上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病人作進一步檢查,包括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目的是確定腫瘤的期數及受影響的範圍,而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擴張刮宮檢查準確度非常高,醫生會首先為患者擴張子宮頸,然後於子宮內膜的不同位置抽取組織作病理化驗,患者於整個過程是有機會接受麻醉。 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以45至59歲的婦女發病率最高,原因是踏入更年期的女性體內缺乏黃體酮抑制雌激素,再加上體重過高,有機會令體內雌激素進一步上升,增加子宮內膜(子宮體)病變的機會。 提醒:更年後出血,務必做超音波檢查,確認子宮內膜厚度(一般更年期可能小於0.4公分)。 若子宮內膜過厚、呈現不規則形狀,須透過子宮內膜切片或子宮腔鏡,確定是否為惡性腫瘤。

如果合併有子宮肌瘤或肌腺症,會更棘手,因為子宮肌瘤和肌腺症也會造成經血過多,而且會造成子宮變形,在超音波下看不清楚子宮內膜,此時醫師會建議病人接受子宮內膜搔刮術,直接取出子宮內膜細胞送病理檢驗。 此外,乳癌病人服用抗荷爾蒙藥物,也可能會讓子宮內膜變厚,需要定期追蹤。 如果沒有經血量多、非經期異常出血,一樣不需要擔心,也不需調整藥物,如果有上述症狀,才建議做子宮內膜搔刮術或子宮鏡檢查。 但內膜如果持續變厚,達2公分,即使沒有症狀,最好還是進一步檢查。 目前子宮內膜癌不像子宮頸癌有很好的篩檢工具,吳姿宜透露,已有找到幾個特定的檢測標的,並在國內5家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台中榮總、高雄長庚和花蓮慈濟)進行800人的臨床研究,得到不錯的結果,但仍待進一步大規模的研究。 因此她再次呼籲,只要有異常出血、月經混亂的情況千萬別大意,務必就醫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病灶,早期治療。

子宮內膜癌月經: 停經後異常出血要小心 – 子宮內膜癌(懶人包)

Piver等應用氧芬胂(馬法蘭)0.2mg/kg,1次/d,口服4天及氟尿嘧啶(5-Fu)10~15mg/kg,每天靜脈輸註,4天,每4周重復以上化療。 同時應用甲羥孕酮(安宮黃體酮,MPA)400mg,肌肉註射,每周2~3次(平均1g/每周),共治療50例晚期或復發的子宮內膜癌,達到瞭48%的緩解率。 鑒於子宮內膜漿液性乳突狀癌惡性程度高、早期淋巴轉移及盆腹腔轉移的特點,其臨床Ⅰ期手術范圍應與卵巢癌相同。 除分期探查、切除子宮及雙附件以及腹膜後淋巴結外,亦應切除大網膜及闌尾(FIGO 2001,2003)。 子宮內膜癌月經 Pisani等曾對128例內膜癌患者的預後相關的分子生物學HER-2/neu及p53基因表達、DNA多倍體、Sphese fraction等指標進行評估,經多因素分析認為p53之過度表達及期別為影響預後的獨立因素。 子宮內膜癌月經 由於目前各報道研究病例不多,方法及標本亦各不同,尚難於得出結論。

子宮內膜癌月經

最後我們也會發現,其實月經豐盛談的不只是生理用品的選擇,也是社會汙名與月經的和解,成就一個包容、友善的社會的必經之路。 通常在經期的頭兩、三天,月經的量會比較多,然後逐漸減少。 正常女性量多時平均2~3小時更換一片衛生棉,一天約換6~8片。 但如果一天要更換10片以上、經血常弄髒衣褲,而且每次都有貧血頭暈症狀,就是經血過多。 相反地,如果一天只需換2片衛生棉,甚至經血只有幾滴,經期1~2天就結束,代表經血過少。 粉紅色的經血像是稀釋後的狀態,不僅顏色淺淡,也略稀薄,代表體內的雌激素偏低,而雌激素的其中一個作用就是促進子宮內膜增厚。

子宮內膜癌月經: 長期吃中草藥!她尿血急就醫 醫見「花椰菜狀」大腫瘤:已膀胱癌

對819例臨床Ⅰ、Ⅱ期(病變局限於子宮者),采用相同治療方法,有淋巴及脈管間隙受累者5年生存率為61%,無受累者為86%(Zano,1996)。 若比較手術-病理分期為Ⅱ期患者,淋巴及脈管間隙受累,則不是獨立影響預後的因素。 CLS常見於低分化及有深肌層受累者,無CLS與有CLS患者的復發率分別為2%及44%;腹腔及盆腔淋巴結轉移率分別為7%,3%與27%及9%。 Disaia報道無盆腔淋巴結轉移之復發率為10.5%(21/199),而有淋巴結轉移者為56%(13/23)。

子宮內膜癌其危險因子包含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延遲停經、沒有生育、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雌激素過高以及具有卵巢顆粒細胞瘤的婦女。 但完全沒有上述特殊原因的女性朋友,也會有發生子宮內膜癌的機率。 此外,有文獻報告指出乳癌病人在服用太莫西芬預防乳癌復發時,其子宮內膜的病變如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增生及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有顯著地增加。

子宮內膜癌月經: 子宮內膜癌如何早期篩檢?如何確診?

術前體外照射:不宜行腔內照射者(如子宮大於10~12周,或有宮腔外播散病變者)。 盆腔外照射劑量為20Gy,於2~3周內完成,每周1次。 術前腔內部分劑量照射:即在A及F旁照射劑量大於20Gy,分2~3次,每周1次,放療後10~14天可作手術切除子宮及雙附件。 子宮內膜癌月經2023 B.術前照射種類:術前全劑量照射:即腔內加體外照射,劑量與單純放射治療相同。 ②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區:即盆腔照射區向頭側擴展區,由盆腔外照射點向頭側擴展長18cm,寬8cm包括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及腎動脈淋巴結。

20歲、30歲常見的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會導致大腦的調控機能下降,無法好好下達分泌女性荷爾蒙的指令;40歲之後卵巢機能會開始衰退,女性荷爾蒙的分泌量無法符合大腦所下的指令,也會造成大腦混亂,自律神經連帶受影響。 子宮內膜癌月經2023 大腦與卵巢的機能一旦下降,就容易出現月經異常、卵巢早衰、婦科疾病,加重更年期症狀,引發一連串問題。 據美國大型臨床試驗收集的2126位早期子宮內膜癌手術病例發現,微創手術雖然開刀時間比傳統手術久,但術後疼痛、住院天數等較傳統手術優,而後續存活率、疾病復發情況,兩種手術無明顯差異。 術後,尚須依臨床分期、危險因子、腫瘤組織分化型態等病情與病人狀況,建議後續電療或化療等輔助治療。 吳珮瑩表示,如有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停經後出血等不正常現象,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癌的症狀,應到婦產科進一步檢查確認。 當病理報告診斷為子宮內膜癌時,若無生育考量,會建議做癌症分期手術:傳統開腹或微創手術。

子宮內膜癌月經: 患者早期發現 手術是必要治療

第二,「定期回診」,術後每3-6月接受骨盆腔內診、抹片、超音波檢查,追蹤CEA及CA125腫瘤指標是否有異常上升、監測肝、腎功能等數值。 也要注意身體是否出現復發症狀,如食慾不振、消瘦、疼痛、呼吸會喘或陰道出血,可能是子宮內膜癌復發或轉移跡象。 現今建議婦女每1-3年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可經婦科醫師評估是否同時進行超音波檢查子宮內膜。 另外,提醒女性養成記錄月經周期的習慣,瞭解自己是否常有經期超過8天以上、經血量超過80CC、經期是否不規則或拖過久,有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診斷。 3.淋巴造影、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及磁共振檢查 淋巴轉移為子宮內膜癌主要播散途徑。

但通過探宮腔,分段刮宮,子宮碘油造影,或宮腔鏡檢查可做出鑒別診斷。 1.細胞學檢查 子宮頸刮片、陰道後穹隆塗片及子宮頸管吸片取材做細胞學檢查輔助診斷子宮內膜癌的陽性率不高,分別為50%,65%及75%。 老年婦女宮頸管狹窄致使內膜脫落細胞較難排除宮頸,且易溶解變性。

子宮內膜癌月經: 子宮內膜癌的症狀有哪些?

在過去,社會已經對月經產生非常多奇奇怪怪的迷思及謬誤,如果我們持續隱匿,這些不理解只會日益加深。 經期流出咖色經血也有可能是子宮內膜排出不順利所致。 對於月經週期不規律,且有性生活者,咖色經血(一般為點狀)有可能是懷孕胚胎著床,或是先兆流產的徵兆。 下體出血的情況通常維持1至2天不等,並不會像月經般持續一週。 不少女性的正常經血亦為深紅色,且流動速度緩慢並有血塊出現,通常也會伴隨腹痛,代表子宮內膜排出不順利,需要更長時間排出體外。 另一個情況為經血顏色為深紅色,但出血量大,且維持超過3天,就要警惕是否為子宮肌瘤、肌腺症、子宮炎症。

  • 陰道可以發生在任何年紀的女性,特別在性生活頻繁,以及正值生育年齡的女性較患上陰道炎。
  • 對術後確定有預後不良(高危)因素存在的患者應重視術後輔助治療的選用,應使患者獲得充分適當的治療。
  • 另一個情況為經血顏色為深紅色,但出血量大,且維持超過3天,就要警惕是否為子宮肌瘤、肌腺症、子宮炎症。
  • 脂肪會被體內某種酵素代謝成雌激素,如果過胖,這種雌激素就會增加,子宮內膜發生病變的風險就會提高。
  • 近10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進展,手術(術式)選擇、術後放射治療的選擇等均進一步規范。

據對7496例宮內膜癌報道子宮內膜癌6868例,其中86%為Ⅰ、Ⅱ期,5年生存率為81%;漿液性乳頭狀癌(310例)和透明細胞癌(1919例)僅占6%,其Ⅰ、Ⅱ期分別為57%和70%,5年生存率分別為48%和60%。 若按分期比較,同期別內膜癌與卵巢癌同樣難治,同樣需要婦科腫瘤專業醫師嚴謹統一的規范治療。 對高危人群如LynchⅡ綜合征患者行宮腔鏡檢查或活檢有助於早期診斷外,目前尚無有效的篩查方法。 子宮內膜癌月經 Karlsson等報道對1168例婦女行經陰道B型超聲檢查與診刮及宮內膜活檢結果比較,子宮內膜厚度以5mm厚度為閾值,其陰道預測為96%,陽性預測值87%,敏感性100%,且有無創、簡便之優點,已廣泛應用。

子宮內膜癌月經: 健康網》防癌護腦又顧心! 醫揭吃洋蔥4大好處

若子宮內膜不斷受到雌激素刺激,會增加罹癌風險,尤其BMI值超過25的肥胖者會比一般人高出3倍風險,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家族史者也得小心。 手術為主要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方法,切除範圍包括子宮、子宮頸、輸卵管、卵巢、部分陰道及附近的淋巴組織,手術後會為已切除的器官組織做化驗,了解腫瘤的類別和擴散範圍。 術後傷口康復期一般為2至4星期,一兩個月即可如常生活、上班,1期病人可能只做手術就夠。 定期進行HPV病毒基因檢測可減低子宮頸癌的病發率,預防子宮頸癌。 做好HPV病毒基因檢測,若能及早發現高危型HPV持續感染風險,及時治療癌前病變,有助於防止向宮頸癌演變,宮頸癌在第一期前發現存活率高於90%。

子宮內膜癌月經

另外,因罹患乳癌服用泰莫西芬(Tamoxifen),可能增加2-9倍不等的子宮內膜癌風險。 有乳癌、大腸癌家族史的女性,也要注意自身的遺傳風險。 3~6個療程後評價療效,平均緩解率為41%,其中14.3%為完全緩解,平均存活14個月,有反應者的存活期是20個月,有3例於治療後5年仍存活。 3~4級的副反應是:白細胞減少Long等對30例晚期或復發的子宮內膜癌,應用甲氨蝶呤、長春新堿(Vinblastine,VBL)、多柔比星(阿黴素,ADM)及順鉑聯合化療。

子宮內膜癌月經: 參考資料:《醫師好辣》、「健康多1點」

2.病理組織學檢查 子宮內膜病理組織學檢查是確診內膜癌的依據,也是瞭解病理類型、細胞分化程度惟一方法。 組織標本采取是影響病理組織學檢查準確性的重要問題。 常用的子宮內膜標本采取方法:①子宮內膜活檢;②宮頸管搔刮;③分段診刮。 消毒鋪蓋後,首先用宮頸小刮匙搔刮頸管取宮頸管組織;再用探條,探測宮腔深度,最後進行宮腔全面搔刮。

子宮內膜癌月經: 僅1個月壽命的「子宮內膜」為何對其他器官傷害是一生一世?醫解析子宮內膜異位症對女性的5個不利

醫師建議,女性朋友要多運動,減少脂肪與高升糖食物的攝取,清淡飲食、多吃生鮮蔬果、多喝水,盡量少喝飲料及食用加工食品降低癌症發生機率。 子宮內膜癌月經 子宮內膜癌月經2023 子宮內膜癌是源自於子宮體的內膜所產生的癌症,好發於年齡超過50歲的婦女。 而且9成以上患者會有不正常的子宮出血,另外伴隨骨盆腔及背部疼痛,較晚期則會出現膀胱及腸道的症狀。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