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學生情緒8大分析2023!(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學生情緒

將他們安全護送完畢,武警徒步返回,轉移K1178次列車的被困乘客。 “落坡嶺社區的領導們3天沒合眼了,從我們被困的那一刻起,他們就開始調配物資。 ”陳老師説,“村裏很多孤寡老人,生活貧困,還給我們用煤氣,煮粥給我們喝。

學生情緒

”為了減輕社區的壓力,老師們自發去超市購買掛麵,速食麵,大米和礦泉水。 出行前,她查過天氣預報,了解到受颱風影響,北京會有降雨,便提醒家長給孩子準備雨傘和雨披。 大專生經歷從少年過渡到成人的階段,也是面對複雜挑戰的重要時期,大專院校的教育雖有其自主性,但是,精神健康教育明顯仍需加強。 2.1 在新開年首個月,逾三成五(35.7%)受訪學生感到「開心」,亦有逾兩成九(29.3%)感到「緊張」。 其實大家都知道情緒和認知是相互制約的,認知參與情緒的產生,情緒影響認知的種類和進程。

學生情緒: 支援自閉症學生計劃取得成效

有見先導計劃的成效顯著,教育局由2020至21學年起把這項計劃恆常化,並在2022至23學年投放約6,200萬元,大力推展計劃。 徐小曼引述調查結果指,部分受訪學生遇到壓力時,選擇「與別人傾訴以尋求解決方法」的百分比(30.7%),較去年同類調查減少6.5%,而選擇「在社交平台與人分享」(13.9%)則較去年有輕微上升1.7%。 學生情緒 她指出,呈較多抑鬱徵狀的青年,傾向收藏自己的感受,或較容易選擇在社交平台與「同聲同氣」的人分享,形成「圍爐效應」。 學生情緒2023 然而,他們在網絡中找到共鳴,並不等同於現實中也找到與自己連繫的人和話題;當他們缺乏有意義的連繫,便容易產生孤獨憂鬱的情緒,如長期忽視,將對身心發展構成負面影響,以及增加患情緒病風險。 他不認同現時大學在推動精神健康教育方面較為被動,但認為學生遇到問題的確要主動求助。

學生情緒

青協單位主任許強懋分享熱線及網上曾處理的個案,一名中五學生在開學後,由於課程緊密,加上去年未能專注網課,導致現時難以跟上課程進度而感到焦慮,常常出現心跳加速、頭痛及失眠。 在缺乏充足的休息下,其學習狀態進一步被影響,造成惡性循環,「影響整個生理健康」。 該名學生亦因此失去自信心,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各方面均做的不好。 青協全健思維中心於今年9月至10月期間,以便利抽樣自填問卷形式,訪問來自14間不同中學的2,685名中一至中六學生。 同時,問卷參考了美國及台灣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抑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以了解青少年的抑鬱情緒狀況。 調查顯示,超過一半(51.4%)受訪學生評分達16分或以上,即出現抑鬱情緒表徵。

學生情緒: 相關文章

最近我看到一則新聞,報道全球首位自閉症患者特里普利特(Donald Triplett)離世的消息。 特里普利特享年89歲,雖然他患有自閉症,卻擁有很強的記憶力及極高數學天分。 他在銀行工作65年,在家人、朋友與同事的關懷及愛護下,一直過着健康、快樂和獨立的生活。 特里普利特的一生正好證明,有自閉症的兒童也可以擁有幸福和充實的人生。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 我 們 會 有 不 同 的 情 緒 反 應 。 我 們 應 學 習 多 些 表 達 正 面 的 情 緒 及 有 效 地 處 理 負 面 的 情 緒 , 不 要 傷 害 自 己 和 他 人 。

學生情緒

心理衞生會、蘇黎世香港與Z 蘇黎世基金會推出CHILL LAB超正常研究室,利用擴增實境 (AR) 和虛擬實境 (VR)技術,讓青少年透過活動體驗情緒。 一個情緒好的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感情,並且激勵自己,有著完善的行為能力。 我們可以從學生的表情——無論是面部表情、聲調表情或身體姿態,來進行觀察,也可以從學生的思想、言語流露中去設想,看他在某種情境中去做什麼或不去做什麼,傾向什麼或拒絕什麼。 小學的情緒教育是一種顯性教育,教師通過具體的課程、活動、游戲來達到教育目的,臺灣學者對情緒的課堂教育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均證明瞭課堂情緒教育的可行性。

學生情緒: 中學生情緒及健康狀況

雖然量表結果不足以判斷受訪者是否已患上抑鬱症,惟情況令人憂慮。 徐小曼指出,社會上有不少適合青少年的情緒健康資源,她鼓勵有需要的學生需勇敢及主動尋求協助。 而作為家長、老師及成年人,亦應學習提高對青少年情緒健康的洞察力和敏感度,能換位思考,嘗試代入他們的角度,多聆聽和理解他們的心底話,成為青年的生命守護者。 問卷亦參考了美國及台灣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抑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以了解青少年的抑鬱情緒狀況。 雖然量表結果不足以判斷受訪者是否已患上抑鬱症,惟情況令人憂慮[表七]。

  • 青協今年10月以問卷訪問超過3,669名中一至中六學生,發現新學年開始後,不少中學生感到大壓力,以10分為滿分,約49%學生自評壓力指數有7分或以上,約40%自評4至6分,而1至3分則只有約11%。
  • 資深讀者黃女士表示,進場時嚇了一跳,「以前不會那麼紅那麼左,覺得很可怕」。
  • 他不認同現時大學在推動精神健康教育方面較為被動,但認為學生遇到問題的確要主動求助。
  • 青協全健思維中心於今年9月至10月期間,以便利抽樣自填問卷形式,訪問來自14間不同中學的2,685名中一至中六學生。

教育局2011至12學年起分階段在主流中小學推行先導計劃,加強支援自閉症學生,務求發展出適用於本地學校和有效的分層支援模式,促進他們融入課堂學習及社群。 先導計劃成效顯著,局方2020至21學年起把計劃恆常化,並在2022至23學年投放約6,200萬元,大力推展計劃。 青協學校社會工作組組長林錦芳亦分享,一名中一學生生成於單親家庭,其母長期在國內工作,故日常由長者照顧,該名學生為人正直,被老師選為班長,惟亦因而與同學關係不太好。 一次該學生請了數天病假,學校發現其致電母親要求回港陪伴及照顧自己,惟其母認為其「用情緒要脅自己」未有理會,最後該名學生服藥自殺需送院治理。 學生情緒2023 青協認為,調查反映學生在開學後睡眠及運動量不足,屏幕時間亦因網課增加,加上不少學生以「打機」作為應對負面情緒的方法,因而引致學生更大健康風險,例如導致肥胖及人際關係疏離等。 心理衞生會進行「青少年精神健康狀況調查」,發現230名年齡介乎11至29歲之間的受訪者中(84.4%是中學生),超過75%展示了輕度或以上程度的焦慮,而當中更有超過25% 被發現達到中度或嚴重的焦慮水平。

學生情緒: 青協公布「學生情緒及健康狀況」調查結果

他們過去一星期較常出現的抑鬱徵狀包括︰「難於專注在要做的事情上」(34.4%)、「為一些以往不受困擾的事而感到煩惱」(29.7%)、「睡得不好」(26%)等。 雖然量表結果不足以判斷他們是否已患上抑鬱症,惟情況仍值得關注[表三]。 現時香港的公營普通學校約有一萬多名有自閉症的學生,教育局一直積極推行融合教育,為學校提供額外資源、專業支援和教師培訓,支援他們不同的學習需要。 近年教育局推行全校參與分層支援有自閉症的學生計劃,並由20221至22學年起在計劃下新增強項為本小組服務項目,以加強公營普通學校對有自閉症的學生的支援。 香港青年協會全健思維中心公布「中學生情緒壓力狀況」調查結果。 在2,685名受訪學生中,逾四成(41.7%)壓力指數屬偏高水平,自評為7至10分(1為最低,10為最高)[表二],較去年(37.5%)高4.2%。

他強調,圖書館下架不等於相關書籍違法,促請政府盡快公布審查結果,把沒問題的書籍重新上架,又認為書商不應過度自我審查,他在書展售賣下架書並無收到任何警告。 在落坡嶺社區度過兩天后,8月2日,麥步研學團在武警的帶領下,從落坡嶺安置點徒步12公里,向外轉移。 擔心學生與老師分開産生焦慮情緒,51名師生一同轉移,1名武警戰士照看2名學生,6位老師分散在隊伍的前、中、後段。 ”陳老師用沙啞的嗓音説,從那時起,她開始感到害怕和不安。 她剛給家長們報備完“車出發了”,又發過去一句“車又停了”,手機便沒了信號。 44名學生的平均年齡在10歲左右,師生均為內蒙古本地人。

學生情緒: 香港「反送中」運動四週年:禁書、禁語、自我審查與香港人被「再教育」

徐小曼指出,部分數據反映學生的求助心態尚算正面,但相信學校有不少隱藏自己情緒而沒有勇氣求助的學生,她建議學生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後,若情緒仍然持續困擾,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便應盡快求助。 學生情緒 除了可以找父母、老師、社工傾談,社區亦有不同形式及具信譽的輔導資源可供選擇。 對於不少學生表示容易感到疲倦、乏力,有機會是壓力及負面情緒的早期徵兆,學生及身邊人應多加留意。 當然以情緒教育為主題的講座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很難持久;此外,一些老師的人格魅力也會對學生的情緒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影響面卻非常有限。

學生情緒

團隊預料,計劃預料會覆蓋本港58% 的中學,並在三年內為超過190,000 學生情緒2023 人帶來積極影響。 首先,我們安排每個小組的學員來自不同學校,讓他們有更多機會結識新朋友。 每個課程完結時,我們會安排「成果分享展」,引導同學分組合作進行畢業專案分享,向家長、老師及其他組員展示學習成果。 在準備畢業專案時,同學亦能實踐課程所學的不同技巧,例如溝通合作、解決困難、時間管理、表達技巧和社交禮儀。

學生情緒: 情緒教育方法

”3個小時後,44名學生無一人受傷,安全從落坡嶺安置點走出。 「他們多做師生、宿舍tutor的技巧訓練,比起這些表面功夫好。不如做好生涯規劃,可以多幫助學生找出路。實際點去改善課程設計,而不是給我輔導服務,令我『頂得順』。這樣無法幫我解決問題。」她說道。 參賽學生需要在指尖套上心率監察器,並在限時20分鐘內,盡量保持心跳平穩,教師會定時檢查學生的心跳,最低及最穩定者便會獲勝。 「讓學生靜下心來,學習怎樣安靜、怎樣呼吸、怎樣靜坐」,林德育相信,孩子親身感受後,便可把當中所學到的竅門,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有助做好情緒管理。

在車上,他們遇見了此前參加過研學旅行的一名學生和兩名老師,加上他們,研學團共有6位老師,45名學生。 7月29日16時58分,K396列車從烏海西發車,44名學生分別從烏海、包頭、呼市烏蘭察布等地,踏上這趟列車。 如果這場暴雨沒有發生,列車本該于第二天早上9時49分抵達北京豐臺。 從烏海西開往北京豐臺的K396次列車因暴雨滯留在豐沙線,備受公眾關注。

學生情緒: 香港書展2023觀察:國安法紅線下的下架書、敏感書與新主流

結果顯示,逾四成八(48.6%)學生壓力指數屬偏高水平;部分學生每天的屏幕時間過長,加上睡眠及運動時間不足,帶來潛在的身心健康風險。 為更進一步支援青少年情緒健康,青協不同單位將舉辦一系列實體及線上工作坊,對象包括大中小學生、其家長及教師。 此外,亦製作「情緒健康網上教材」(wmc.hkfyg.org.hk/emotioneducation),學生可透過自助工具學習管理個人情緒。 青協亦會持續透過熱線及網上輔導服務平台,支援學生及家長面對壓力和情緒困擾。 香港青年協會副總幹事徐小曼表示,明白開學後不少學生對成績、功課、考測等會感到擔憂以致壓力增加,恢復面授上課,相信普遍學生對新常態的學習模式並不陌生。 然而,調查反映學生在開學後睡眠及運動量不足,屏幕時間亦因網課而增加,加上不少學生以「打機」作為應對負面情緒的方法,因而引致更大健康風險,如肥胖、人際疏離等,不利學生的全人健康發展。

青少年可以於研究室內參與VR遊戲,體驗焦慮症病人面對壓力時的困境,至於AR遊戲就供玩家以不同方式「擊退」情緒,提供活動空間予青少年。 個案一︰    中五學生在開學後,課程非常緊密,加上去年未能專注網課,現時難以跟上課程進度而感焦慮,常常出現心跳加速、頭痛及失眠。 在缺乏充足的休息下,其學習狀態進一步被影響,造成惡性循環。 她亦因此而失去自信心,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各方面都做得不妥,加上家人的期望,更令她不知如何是好。 調查亦反映,青年需要在安全、自主的環境下表達情緒或解決問題。

學生情緒: 情緒教育教師意向調查

個案四︰    中四學生來電表示受到校園欺凌及排擠,缺乏同學支援,求助無門,情緒大受困擾。 政府去年公布《精神健康檢討報告》,就加強香港整體精神健康服務提出建議,希望制訂長遠的心理健康推廣策略。 報告指政府採用綜合模式推廣精神健康,包括預防、及早識別,以及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適時介入、治療和復康服務。 學生情緒2023 檢討委員會檢討工作的集中範疇,包括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以及成人精神健康服務兩項。

他指出,在三三四學制下,升上大學的學生年紀較小,有不少可能未準備好就入大學,即使有些同學成績出眾,但人生經歷較少,中學與大學生活差異大,或出現期望落差。 學生情緒 2.3 問卷亦參考了抑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學生情緒2023 Depression Scale, CES-D),以了解青少年的抑鬱情緒狀況。 超過一半(51.9%)受訪學生評分達16分或以上,即出現抑鬱情緒表徵。 他們過去一星期較常出現的抑鬱徵狀包括「難於專注在要做的事情上」(35.8%)、「為一些以往不受困擾的事而感到煩惱」(29.2%)、「睡得不好」(27.6%)等。

學生情緒: 情緒管理

社工亦與學員的老師和家長定期聯繫,就同學的表現提出建議,以期做到家、社、校合作。 青協認為,作為家長、老師及成年人,應學習提高對青少年情緒健康的洞察力及敏感度,嘗試代入其角度,多聆聽及理解他們。 香港青年協會副總幹事徐小曼表示,雖然疫情陰霾未消散,但大部分中學已逐步復常,包括恢復全日課及重新開放課後活動。 然而,不少學生反映課程緊湊,功課繁重,學業壓力快速升溫。 她認為,學生之間的學習和適應步伐存在差異,加上今學年的新老師比例增加,學校在復常路上宜留有喘息空間,多關注學生在課業以外的身心、社交和全人健康需要,加強經營校內關愛互助氛圍,提升學生歸屬感和幸福感。

  • 在出現負面情緒時,約48%受訪學生會以打機方法應對,亦有分別37%及36%學生選擇睡覺及看影片。
  •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主席葉兆輝教授指出,現時校方在精神健康方面,常做補救性措施,在出狀況時由學生去求助。
  • 許多家長和老師均察覺到同學參加小組後,笑容多了,心境亦開朗了,在社交和情緒管理方面進步不少。
  • 出行前,她查過天氣預報,了解到受颱風影響,北京會有降雨,便提醒家長給孩子準備雨傘和雨披。
  • 青少年可以於研究室內參與VR遊戲,體驗焦慮癥病人面對壓力時的困境,至於AR遊戲就供玩家以不同方式「擊退」情緒,提供活動空間予青少年。
  • 結果顯示,近四分一(24.2%)受訪學生有輕度至嚴重程度的焦慮傾向,較兩年前(21.9%)輕微上升;和2018年(15.4%)疫情前相比,則增加了8.8%。

但是,在這種相互制約的關係中,情緒對認知的制導作用顯得更為重要。 情緒可分建設性的和破壞性的,怨恨、嫉妒、憤怒、偏見都是對己對人非常不好的情緒,放縱這些情緒去發展會變成不可收拾局面,現在腦部磁振造影等技術已經讓人們看到心理與生理的關係。 學生情緒2023 「這些題材不敏感吧,加上不是我們自家出版的,是寄賣,我看其他書商賣都沒事,那應該沒問題吧。」負責人陶培康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說。 在此政治氣氛下,貿易發展局於今屆書展記者會強調,不會預先審查書籍,亦無「禁書清單」,只要符合香港法律均能展出。

學生情緒: 青協公布「中學生情緒壓力狀況」調查結果

情緒教育首先就要求教師能夠更好的與學生接觸、交流,給予學生一種無條件的積極關註,並讓自己成為一名很好的情緒管理者,成為學生的榜樣,營造寬鬆緩和的情緒氛圍,良好的人際關係,使學生能在交往的過程中完成相互的情緒教育。 其次,教師應當在適當的情境中,對學生給予引導,讓他們學習理解和表達情緒的正確方式。 最後學校還應定期或不定期舉行一些全體學生參加的情緒教育講座,或組織少量活動,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認識情緒的心理意義。 徐小曼建議學校除了加強原有的輔導支援外,亦可組織一些團體紓壓活動,如球類比賽、身心靜觀活動及心靈打氣站等,讓學生可以紓緩繃緊的情緒。

學生情緒

此外,接近四分一(24%)表示因「社會氣氛緊張」而感到擔憂;「朋輩間因對社會事件存在不同意見而引發衝突」(9.2%)及「被同學冷落/排斥/欺凌」(8.3%)亦成為部分同學的壓力來源之一[表四]。 全校參與分層支援有自閉症的學生計劃的成功,見證跨界別協作的成效。 為慶祝計劃的成果,我們於6月24日舉行「強人是你.展翅高飛」成果展暨慶祝會。 當日,曾參與計劃的學生、家長、學校教職員、課程導師和機構的專業人員濟濟一堂。 大家通過成果展覽、學生匯報和表演,以及家長、導師的分享,了解各小組的特色和成果,同時感受同學成長的喜悅。

學生情緒: 情緒動車「青協解憂號」

“情緒教育”就是訓練人的本質中最深層的動機,使人的知識、品德和意志都能朝著崇高的目標發展,使人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靈和健全人格的基礎上。 資深讀者黃女士表示,進場時嚇了一跳,「以前不會那麼紅那麼左,覺得很可怕」。 讀者麥先生就在獨立書店參展商「界限書店」的攤位,一口氣購入三本香港文化書籍,關於香港城市散步路線、老建築與霓虹燈,以及香港地標的插畫。 陶培康表示,其公司今年最暢銷的自家出版書籍分別是飲食散文《味緣香港》和繪本《香港巨大化動物vol.1》,兩本的主題都是香港文化。

學生情緒: 相關主題內容

另有報道指,教育局官員巡視學校圖書館時表示,作家魯迅的著作「鼓勵學生上街」,因此應該下架。 2.4 疫情持續良久,學生的身體及數碼健康狀況亦值得關注。 開學後,逾三成四(34.7%)受訪學生每天平均睡6小時或以下。 學前兒童對於危機事件的反應及所需要的支援與學齡兒童略有不同。 幼稚園可參考《幼稚園危機處理 - 危機善後介入工作及心理支援參考資料冊》,並考慮危機事件的類型,以及員生、家長和幼稚園的需要,制定支援計劃。

學生情緒: 青協「關心一線2777 8899」公布「中學生情緒及求助狀況」調查結果

上文節錄自第12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9月10日)《尋求協助以外 大學精神健康教育的缺口》。 在現時的大學教育裏,雖未有強制性要求學生必須修讀精神健康教育或生命教育,但各大院校近年也開始在通識教育的選修課(部分院校稱為Common Core或General Education)加入更多相關的課程。 學校應在氛圍上多下功夫,營造「關愛」、「接納」、「求助不是弱者」的校園文化,並在校園角落設置可讓學生感到安全和可喘息的空間。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