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鼻咽腫塊2023詳盡懶人包!內含鼻咽腫塊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鼻咽腫塊

有效的治療,來自於正確的治療方針,而方針的選擇,卻有賴於確實可靠的診斷與病灶範圍的認定。 鼻咽腫塊 在解剖上,鼻咽是一個醫師不容易用肉眼直接查看或用手觸診的結構。 因此,臨床上對鼻咽癌的診斷,須依靠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與醫學影像的幫忙。 用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檢查鼻咽,好比是用潛望鏡直接伸入屋內查看牆上的表面是否有異常,而牆壁本身的結構及牆壁以外,則有賴醫學影像檢查,否則無法一探究竟。

鼻咽腫塊

一般而言,早期鼻咽癌(如臨床分期I)可單採放射線治療,而臨床分期II、III、IVA則建議採合併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法,若已有遠隔轉移(臨床分期IVB病人),則採以化學治療為主,其他治療為輔的方式治療。 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發展迅速,目前有針對腫瘤細胞的標靶治療與EB病毒的免疫療法的藥物試驗研究,一旦有更近一步的突破,對於鼻咽癌患者將是一項福音。 鼻咽癌在中國大陸長江以南沿海各省有較高的發生率,台灣居民的祖先大多來自福建和廣東,因此台灣也是發生鼻咽癌的高危險區。 根據我國2011年至2019年癌症登記報告,好發年齡群趨勢穩定約為50歲左右。 依據我國2019年癌症登記報告,該年初次診斷鼻咽癌的個案計有1560人,佔當年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1.29%。

鼻咽腫塊: 分期

國內最近之統計,每年約有1200人左右發病,鼻咽癌佔男性十大癌症之第七位。 由於鼻咽癌之好發年齡在40至50歲之壯年期,易對社會、經濟、勞力及家庭造成重大衝擊。 鼻咽癌發生之原因乃多重因素所構成,經研究結果約有三項,即遺傳因子、EB病毒感染、環境因素 (小時候多食用醃漬食物或鹹魚、工作環境之空氣污染及久而多的吸菸者)。 鼻咽腫塊2023 鼻咽癌之常見症狀可略分為六項:頸部腫塊、單側之聽力障礙或閉塞感、痰中帶血絲或鼻涕中含血、一邊之鼻塞或鼻涕增多、頭痛和臉麻或遠看東西糢糊。 鼻咽切片通常採用局部麻醉方式,經由鼻部夾下懷疑的組織送病理檢查,如腫瘤很小或位置特殊時,最好在鼻咽內視鏡監視下操作,必要時需要重複切片才能得到診斷。 鼻咽切片是診斷鼻咽癌必要之檢查,通常不太疼痛或出血,也不會造成癌細胞擴散或轉移。

鼻咽腫塊

2.慢性炎症說:如出血性息肉,可發生於肉芽組織的血管變性,亦有人以為上頜竇海綿狀血管瘤系息肉扭轉、靜脈瘀滯等營養障礙所致。 茅根蘆根茶:用鮮茅根與鮮蘆根各六錢,煎湯代茶飲。 鼻咽腫塊2023 但有脾胃虛寒者不山藥肉片:山藥一兩、豬瘦肉片二兩,加調味品同炒食,具有健脾滋補的作用。 晚期飲食應選用容易消化、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食物。 可以用作飲食治療的藥物與食物有:羅漢果、百合、山藥、蓮子,如藕葉、冬瓜湯、西瓜、南瓜等,多吃一些魚、肉、奶、蜂蜜、新鮮蔬菜、水果等。

鼻咽腫塊: 引起喉頭水腫的原因有哪些?

所以醫生在診斷喉頭水腫症狀時會詳細詢問病史,對患者進行喉以及全身檢查,必須藉助喉鏡工具。 鼻咽腫塊2023 鼻咽部位於頭顱中央,與鼻竇、顱腔相隔,當鼻咽癌腫瘤侵犯到鼻竇、腦膜或顱腔時,便會造成頭痛現象,此種頭痛通常是單側性。 (二)鼻咽部炎症:常見粘膜粗糙,分泌物多,可見表面高低不平,多數濾泡增殖為0.2~0.3厘米大小的結節,呈紫紅色,有時橙黃色,常伴鼻腔粘膜炎、喉炎、副鼻竇炎及咽後壁淋巴組織增殖呈小結節狀。

鼻咽腫塊

對於急性發作的喉頭水腫,最主要的是對患者進行搶救,避免發生窒息,常見的手段有環甲膜穿刺術、氣管切開術、激素類藥物注射等。 對於慢性喉頭水腫患者,需要通過檢查來確定病因,從而有針對性的治療,常見手段有消炎治療、抗過敏治療等。 慢性非特異性淋巴結炎,無論細菌或病毒引起的頸部淋巴結腫大,局部皮膚色澤正常,體溫不高。 光滑,質韌,活動,邊清,常隨咽腔、口腔、耳部炎症輕重而變化,抗炎治療多不理想。 2、頭頸部和鎖骨上淋巴結檢查:體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鼻咽癌淋巴轉移出現較早且較頻繁,醫生需仔細觸診檢查鼻咽癌患者的頸部和鎖骨上淋巴結位置,大小,軟硬程度和數量,並對檢查結果作仔細記錄。

鼻咽腫塊: 喉頭水腫如何初步診斷

治療方法視個別情況而定,包括放射治療、化學治療。 若有骨折或導致脊髓壓迫的危險時,則可考慮加做手術治療。 部份晚期鼻咽癌病人,可考慮使用一天兩次或多次之放射治療 (hyper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可提高放射治療之劑量,並減少神經組織之延遲性傷害。 其局部控制的效果是否優於一天單次之治療,目前亦無定論。 少數的病人在治療後 2至3個月仍可摸到殘餘之頸部腫塊,此時可考慮進一步治療或觀察。

(三)鼻咽良性腫瘤:少見,病程較長,好發於項前部,呈圓形隆起或分葉狀,表面光滑。 鼻咽腫塊 (一)腺樣體增殖:常見於幼兒、青少年腺樣體質者。 當高度增殖或表面潰爛或有肉芽腫樣形成,注意癌變。

鼻咽腫塊: 常見原因

所以,前兩年追蹤回診應該較為密集,一般建議一到三個月回診一次。 由於放射治療之範圍常包括唾液腺,所以治療後唾液 (口水) 之分泌減少,口乾是無法避免之副作用。 口乾會增加蛀牙之發生,彼時牙齒治療效果不好,難度增加,因此放射治療前宜會診牙科醫師,有些病人甚至需要拔牙,才能達到口腔衛生保健之要求,這方面有賴牙科醫師提供專業之診療服務。 體外放射治療劑量約 鼻咽腫塊 70 鼻咽腫塊 ~ 74 Gy,每天1.8 ~ 2.0 Gy,治療7至8週。 單獨放射治療之存活率約30 ~ 鼻咽腫塊 50%,第三期比第四期較好。 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是治療失敗的主因,因此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以提高治癒率,是目前國內各大醫學中心的重要研究方向。

  • 大致而言,傷口因放射線照射過癒合較慢,且顱底手術相當繁複,術前需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
  • 放射線照射是治療鼻咽癌的主要方法,效果良好,但與所有癌症治療一樣,仍不免有少數復發的現象。
  • 此外,我們也發現女性病患比男性病患預後好,年紀輕者(小於40歲)比年紀大者(大於60歲)預後好。
  • 約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之病患在確立診斷時已有頸部腫塊,這是因為鼻咽部具有豐富的淋巴管道,癌細胞很容易經由這些淋巴管轉移到頸部淋巴結或全身其他各處,如骨骼、肺臟、肝臟等。
  • 肝臟轉移初期無症狀,嚴重時會右上腹部疼痛或可摸到腫塊,甚至導致肝機能衰竭。

經正規方式治療以後,病人多數能夠恢復,而回去工作。 台灣鼻咽癌之早期診斷率以及治療成績,如今在世界上是相當突出而有名的。 治療後,少數病人可能復發,所以定期追蹤檢查是必要的。 根據統計,男性每十萬人每年罹患鼻咽癌的人數在台灣是 7.7人、美國0.63人、日本0.27人。 即使移居美國的第二代中國人也比 當地白人罹患率多7倍。 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易患鼻咽癌,其比例約3比1。

鼻咽腫塊: Heho 癌症

所以理學檢查結合影像學的檢查及血清EB病毒抗體測定可偵測鼻咽癌患者有無局部區域復發或肝、肺、骨骼等處遠隔轉移的可能性。 對於經過治療後的鼻咽癌病患的療效評估,除了臨床上及實驗室各項檢查外,影像的追蹤檢查也是重要的步驟。 這些追蹤檢查除評估治療效果之外,也可偵測是否有腫瘤復發或遠端轉移。 鼻咽癌經治療後容易復發的部位和治療前癌病散佈情況有關,主要包括鼻咽本身和其鄰近組織、頸部淋巴結、骨骼、肺臟及肝臟等。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