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國語字典7大著數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明朝初年時,以北方官話為主,參照南方下江官話,制定南京官話。 明成祖遷都北京後仍以南京官話為標準官話正音,但北方官話的影響力增強。 國語字典 清朝官场上的官方语言满汉双语制,漢語正音延續明代。

  •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机构的解释,“普通”二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不称为“國語”是對少數民族語言的尊重。
  • 這是《國語小字典》的漢字部首清單頁面,您可以選擇漢字部首,進入該部首的漢字清單頁,縮小範圍查找漢字。
  • 同样使用简化字的地区,如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用词的习惯也稍有不同。
  • 現代標準漢語的音系常用音節作爲分析單位,一個音節往往對應一個漢字,由聲母、韻母和聲調組成。
  • 所有新加坡學生除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外,還必須修讀所屬族群的「母語」課程。
  • 之後的語音,依使用人群,常混有台灣閩南語、客家或原住民口音。
  • 清朝末年切音字運動興盛,除了以拉丁文進行轉寫的方案外,還產生了由章太炎參考日語片假名,以篆字爲基礎創制的注音符號。

王照的京師拼音官話書報社,定官話字母,以五十母,十二韻,四聲,輾轉相拼,得二千餘音。 包括京師語言,其取音用合聲之法,與國書字頭相表裏。 國語字典2023 1902年,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吳汝綸從日本考察學政回國,为日本推行国语(东京话)的成就所感动,向京師大學堂管学大臣張百熙上書,主張以京城聲口統一天下,以一統國民。 吳汝綸稱道王照的注音字母“盡是京城口聲,尤可使天下語言一律”,而得劐當時管學大臣張百熙、北洋大臣袁世凱的支持。

國語字典: More by 國語工作室

1955年中国科学院召开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北京音为标准音,決議用「普通話」来称呼汉语标准语。 会议对普通话的内容作了定义式的规定,除了继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外,新增加了“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两项内容。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机构的解释,“普通”二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不称为“國語”是對少數民族語言的尊重。 普通话仍以北京音为基础,与(老派)国语相比,在单字的发音上几乎相同,但在听感(涉及到语调等)、词汇上又有不同。 自1950年代起,各时期普通话的特点亦有所变化,兩者已有一定的区别。

啟動後程式會出現在桌面右下方的工作列,點選右鍵→求助→選項可以進行設定,如是否顯示在快捷列、顯示於桌面、熱鍵設定與文字建議等功能。 等,這些詞語都是1949年以前的常用詞,也繼續在國語中經常使用。 「先生」、「小姐」、「太太」、「老闆」、「男士」、「女士」等1949年以前的常用稱謂詞語,中國大陸在1949年後一般避免使用,1979年改革開放後管制較鬆。 而这些方言是否被视为带有口音的标准普通话,则因人而异。 國語字典 例如,通常所称的“京味”、“东北味”普通话,实际上是北京方言和东北官话。

國語字典: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劍橋高級英漢學習詞典植根於對劍橋英語語料庫的原創性研究,收錄有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A1至C2所有級別詞彙並彙集於「英語詞彙檔案」。 在科學嚴謹的前提下不斷發現和甄選新字新詞,並將被高頻檢索且已經廣為流傳、普遍使用和穩固接受的新增字詞編入國語字典。 規範嚴謹又不失活力乃澳典區別於其他傳統辭典和網路字典的主要特點之一。 本系統漢語拼音轉換查詢係以「 v 」或「 yu 」代表「 ü 」;若要查詢「 nü 」或「 lü 」,請以「 nv 」或「 nyu 」、「 lv 」或「 lyu 」輸入。

《國音常用字彙》序言對國音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含義做了進一步說明,“所謂以現代北平音標準音者,係指‘現代的北平音系’而言,並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國語字典2023 1935年,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改組為國語推行委員會,開始進行國語的全面普及和推廣教育工作。 1916年袁世凯死后,教育部有批人认为民国所以出了“皇帝”,在于民智不开。 1917年2月,蔡元培、吴稚晖、黎锦熙等組織成立“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簡稱“國語研究會”),主张“言文一致”、“国语统一”,催促北洋政府公布國語。

國語字典: 使用電子郵件訂閱文章

國語中亦出現很多國字頭的詞語,如國樂、國文、國中、國字、國立、國粹等,其「國」字可能代表:國民、中華民國、國家、或者是中華傳統文化等。 國語字典 國語是中華民國的主要官方用語、不同族群間的交際語甚至年輕族群的主要語言。 國語字典 根據國語推行委員會統計,臺灣能聽講國語人口達90%(中國大陸的普通話普及率約66%)。 臺灣目前的政策是推廣母語,但由於先前中華民國政府的政策與大眾媒體的強勢作用,包括電視節目、電視廣告、出版物等使用的語言仍然以國語為主。 中国大陸的「普通話」、台灣的「國語」與東南亞地區的「華語」在語音與詞彙上存在一些差別。 ※請參閱「漢字→廣東話/粵語拼音轉換工具 用戶原始轉換字典的使用方法」,了解“用戶原始變更詞典”的詳細資料。

國語字典

1938年3月,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基础上成立中國辭典編纂處,所長黎錦熙。 為臺灣客家語辭典,所收錄之詞彙以四縣腔及海陸腔為主,其中釋義之編纂部分參考「修訂本」內容。 後續配合教育部公布之「客家語拼音方案」及「臺灣客家語書寫推薦用字」內容,並考量客語習用方式,逐年進行修訂,現已增加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南四縣等六腔音讀標示與播音(僅有詞彙部分)功能。 《國語小字典》收錄4千餘字,可查詢注音、部首、筆畫數、筆順、倉頡碼和釋義。

國語字典: 英語解釋

在包头、乌海等新兴移民城市,由于第一代定居者来自全国各地,因此从第二代移民起形成了以普通话为母语的人群。 乡村方言保留着比较多的古汉语词汇,某些方言词汇无法用普通话准确表达,而普通话历来在村民心中属于场面上的“官话”,有时说普通话会被嘲笑是“拿腔拿调”。 改革开放以前,习惯说普通话的人很少,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使用当地方言进行交流。

國語字典

除注音符號、漢語拼音、字形結構、標準筆順等常規標注外,還增加了義項詞性、插圖註釋、國字編碼、字形演變以及面向國民中小學學生的英文翻譯、詩詞韻律和爭議辨析等內容,總共20餘項學習功能。 本系統另外合併了康熙字典與說文解字等相關的連結,並與英文 WordNet 國語字典2023 相連結。 此次重編,刪併原書條目1萬餘,新增2萬多條的專科詞,共計收錄約12萬3,000條目,較原書分量多出百分之50,從4冊擴編為6冊。 在1981年成書,交臺灣商務印書館排印出版,這就是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一般習稱為《國語辭典》重編本。 教育部國語辭典修訂本是中華民國教育部編纂的大型辭典,目前最新版本是2021年10月28日推出的《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絡第六版,共收字 11,930 字,收詞 152,398 條。 普通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認定的現代標準漢語。

國語字典: Chinese Dictionary - 中文字典 - 天火字典

臺灣學術網路初版(1994年9月,教育部長郭為藩):由中央研究院簡立峰博士帶領團隊設計的Gopher版本檢索系統,字符編碼為五大碼。 因當年INTERNET網速及頻寬問題,使用者不多。 教育部將「重編本」交臺灣商務印書館排印出版時,雙方簽定合約,規劃隔5年便再作修訂。 故於1987年,教育部即展開《重編國語辭典》修訂工作;前後花費大約6年時間,在1994年完成《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簡稱「修訂本」。

  • 使用時若出現異常情形,請不吝提供寶貴回饋意見,俾利作為系統改善參考。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
  • 国务院指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语言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开始编纂《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 在1920年代中後期,開始推廣華語之初,馬來西亞華人带有浓厚方言腔、低音阶的馬國式華語口音被新加坡華人称为“联邦腔”。
  • 本系統漢語拼音轉換查詢係以「 v 」或「 yu 」代表「 ü 」;若要查詢「 nü 」或「 lü 」,請以「 nv 」或「 nyu 」、「 lv 」或「 lyu 」輸入。
  • 馬來西亞華語和新加坡華語的稱呼沿襲了此一經過重新定義的「華語」。

在东南亚华人社区,「华语」特指現代標準漢語,而不指东南亚华人最常见的母语(几种汉语南方方言)或其他北方方言。 东南亚华语的标准语大致继承老派国语-普通话的体系,但是当地自1919年五四运动后推广标准汉语以来,已经出现具当地特色的华语,如新马华语。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发音、词汇甚至语法往往带受母语方言和非汉语(如马来语及英语)的影响,与國語、普通話有一定的差别。 馬來西亞華語和新加坡華語的稱呼沿襲了此一經過重新定義的「華語」。 然而,在香港、澳門、海外華僑等地區,「華語」仍常常用來指多種漢語,對於以「華語」來專指規範化官話的用法,當地有些人會感到含混甚至不滿。

國語字典: 工具推薦

《新著國語文法》在民国时代讲现代汉语语法的著作中,影响最大。 在以上专家语法的基础上,国家教育系统颁布一类教学语法。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試提供中英兩個版本的試卷(中國語文、中國文學、英文、英國文學等科目除外)。 近年港府提倡以普通話教中文(普教中),部分學校於是推行普教中計劃,不過,此舉在社會上引起爭議。

國語字典

光緒28年(1902),张百熙奏陳所擬學堂章程,奉准頒行,史稱《欽定學堂章程》,確立了漢語的國語地位。 港澳地區較常將「國語」一詞作為現代標準中文的稱呼。 在香港、澳門,粵語是通行語言也是政府工作語言,政府不強制推廣普通話,不少中小學校以粵語為教學語言,但都教授普通話。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以及民間機構均通過不同方式推行普通話,但民間交流仍然使用粵語。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