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潘冬平父親2023詳細懶人包!(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若可盡快展開跨部門會議,兼能無約束地使用病人負擔得起的標靶藥物,病人存活率有望提升。 他又指,過往有八成癌症個案接受電療或化療後毋須住院,故相信癌症綜合治療中心能配合政府擬推出自願醫保的理念,讓病人毋須住院做檢查都能獲保障。 其中來自瑪麗醫院器官移植「夢幻組合」,跟隨盧寵茂的換肝專家夏威,上月便夥拍三名醫生在中環開檔;肝癌權威、港大前肝膽胰外科主任潘冬平,亦孖住弟弟、港大前結直腸外科副教授潘冬松組「兄弟檔」,跟幾名醫生創立腫瘤診療王國。 幾年前逃出公院的怪醫梁家騮,更再下一城開埋內視鏡中心,邀請其他名醫加盟。 聯合醫院漏處方肝炎藥,令好媽媽鄧桂思急性肝衰竭,最終要換肝2次,如今情況危殆。

卡特卸任後,一直活躍於人道主義事務,2002年獲授予諾貝爾和平獎,表揚他為和平解決國際衝突、推動民主和人權,以及促進經濟及社會發展的貢獻。 現年65歲的溫先生,為乙肝病毒攜帶者,其父亦死於肝癌,他於去年11月因腹脹入院才發現患有肝癌。 當時私家醫生發現4個腫瘤,最大一個達13厘米,認為不宜做手術,只能接受經動脈化療栓塞。 潘冬平父親2023 唯溫先生希望能徹底切除,之後到瑪麗醫院求診,根據新系統的指標,可接受手術治療,他笑言手術後「好似無病過」。 該學院外科學系教授潘冬平稱,新系統能精密的統計分析,清楚分辨不同期數病人存活率,對局限於肝內中或晚期肝癌採取積極手術治療。

潘冬平父親: 肝癌權威潘冬平 腸癌專家潘冬松

醫委會指出,雖然潘或未有意圖宣傳,但不能低估其文章對公眾的影響,會令公眾或病人誤以為該醫生擁有特別治療技巧,產生超符現實的想像,故行為已構成專業失當。 但醫委會相信潘冬平已汲取教訓,認同他在醫學界有傑出成就,所以判停牌1個月,緩刑6個月,其外科專科資格則交由教育委員會處理。 控罪指,潘冬平於大約2015年10月,批准、默許或未採適當措施,阻止一篇關於自己內容涉違反《香港註冊醫生專業守則》的文章,在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的網站上發布,當中涉及宣傳及聲稱優於其他醫生。 潘冬平父親2023 潘冬平父親2023 現年56歲的國際肝癌權威潘冬平醫生,在2015年10月誤把用於學術範疇的簡歷作醫生簡介,發表於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網站。

潘冬平父親

「勝利」與「奇蹟」 據新華社報道,周四(2月1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 由習近平主持。 主診醫生是潘冬平醫生,他很有善,個子不大,談吐專業,他說:每位病人都會得到個人化的治療; 由於即使同一種疾病, 病情亦會因人而異,唯有針對每位病人的獨特性,才能更有效提高治愈率。 潘冬平指出,乙肝帶病毒患者在正常情況下,可由自身免疫系統抑制病毒,令肝炎不會病發,但使用類固醇會「雙重夾擊」,一方面直接刺激病毒繁殖,另一方面抑制自身免疫系統,令乙肝病毒爆發,醫學上稱為「乙肝再激活」。 以鄧女士今次使用類固醇「潑尼松龍」為例,如果連續使用4星期,每日使用超過10毫克潑尼松龍,「乙肝再激活」發生機會會大增。 他又指,文獻指25%乙肝帶病毒者,會有「乙肝再激活」情況,而當中四分之一,病情會非常嚴重至肝衰竭。 辯方續指,該簡介內容主要圍繞潘的學術成就,而非臨床上的技能。

潘冬平父親: 胰臟囊腫要做手術嗎?

但醫委會認為潘冬平已有悔意,亦肯定他的醫學成就,決定判停牌1個月,緩刑6個月。 肝癌權威專家潘冬平,被投訴在2015年於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網站刊載一篇用於學術範疇的簡歷作醫生簡介,內容涉及宣傳、描述較其他醫生優越。 醫委會今﹙27日﹚展開紀律聆訊,最終決定判其停牌1個月,緩刑6個月。 ),國際肝癌權威,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教授,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

有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表示,6至7成肝癌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幸免疫組合治療可延長他們的整體存活期中位數至24個月,生活質素等亦較用傳統標靶治療時大幅改善,藥物近月更已納入醫管局安全網,合資格患者可獲資助。 辯方律師代表潘求情指,2015年潘由公營醫院轉私人執業,當時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着他呈交自我介紹文章,潘遞交過往作為香港大學學者的簡介,未有留意到針對執業醫生的規例與學術領域不同。 簡介內容亦圍繞潘的學術成就而非臨床技能,無任何系統性宣傳計劃,或以減價甚至免費治療作招徠。 【本報訊】現年五十六歲的肝膽胰外科名醫潘冬平,四年多前誤把學術履歷用作自己的醫生簡介,並於網上平台發表,由於內容涉及宣傳成分或聲稱自己優於其他醫生,因而要接受醫務委員會的紀律聆訊。 潘昨承認違反《香港註冊醫生專業守則》,醫委會強調學術履歷和醫生簡介的對象讀者不同,作為註冊醫生,其簡介寫法不能與學者身份混淆,以免誤導公眾,讓普通市民對治療成效有不切實際的期許。

潘冬平父親: 生活訊息

近年多了市民做體檢,偶然會在超聲波或電腦掃描發現胰臟長了個囊腫(俗稱水泡)。 根據文獻上的不同研究,胰臟囊腫在成年人口的發病比率約為百分之二至十,在亞洲人、年長者、肥胖或糖尿病患者較常見。 近年研究顯示,胰臟「水瘤」癌變風險高達30至50%,身體檢查一旦發現胰臟水瘤,是防止胰臟癌殺人的一大契機。 潘冬平與港大外科學系系主任盧寵茂同樣是肝膽胰專家,盧、潘二人年紀相若,醫學界一直有傳系內「一山不能藏二虎」,甚至有傳潘今次離開是被勸退。

  • 代表潘冬平的辯方律師求情時表示,事發時潘冬平剛由公立醫院醫生和大學學者轉為私人執業醫生,亦為腫瘤中心的總監,需要應中心要求提交一份自我介紹,遂呈交了於大學任職時使用的個人簡歷。
  • 胰臟囊腫,跟肝或腎的水瘤意義不同,大部分肝和腎的水瘤不會癌變;不過,30至50%的胰臟囊腫會演變為癌症。
  • 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表示,肝癌病人若出現症狀,很多時候已是中晚期,如果出現嚴重的症狀,如出現腹水、劇烈痛楚等,大多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演變成晚期肝癌。
  • 坊間愈來愈多醫生自立門戶,作為該集團的幕後老闆,石致豪坦言看好私營醫療發展,才掟錢搞醫療生意。
  • 幾年前逃出公院的怪醫梁家騮,更再下一城開埋內視鏡中心,邀請其他名醫加盟。

不過肝癌有別於其他癌症,一般是原本的腫瘤擴散了,而很多肝癌復發的病人原先已康復,在復發時生出新的腫瘤,所以肝癌屬於多發性的腫瘤。 而新的腫瘤可以再次透過切除、移植或是射頻消融去醫治,肝臟擁再生能力,可承受多於一次的手術。 至於晚期肝癌,由於癌細胞已經擴散,難以進行根治性治療,醫生一般會採用系統性治療,即全身的系統性給藥,可分為兩種:一是標靶治療;另一種是免疫治療。 標靶治療主要作用在於抑制腫瘤生長,第二代標靶藥約有三至四成機會縮小腫瘤;而免疫治療通過誘發身體的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如要把一個大腫瘤縮小後以手術切除,免疫治療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潘冬平父親: 肝癌權威潘冬平簡歷有宣傳成分 罰停牌1個月獲緩刑

潘冬松醫生 Dr Poon Tung Chung,故從小在醫院「長大」,開始發燒,到私家診所進行大便隱血測試。 港怡醫院高層昨日會見傳媒,介紹 嶄新的 潘冬平,已申請到港怡成為掛單醫生 籌組醫護班底,港島區 。 評論對 潘冬平 “對潘醫生的評價” 潘冬平父親 余嘉曦, 於 8 五月 2015 原本擔心有膽管癌,經過潘醫生詳細檢查,講解後診斷為只是生膽石,令我鬆一口氣,另外醫生的細心講解和專業分析亦令我放心不少。 胰臟囊腫的種類繁多,除了由胰臟炎引起的「假囊腫」,大部分屬於「腫瘤性」囊腫,主要可分為漿液性囊腺腫瘤,黏液性囊腺腫瘤,及胰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後者又可再分為主胰管型及分支胰管型(Side-branch IPMN) 。 「即使影像顯示是又靚又圓滑的水瘤,但是大部分在胰臟出現的都不是簡單水瘤,而是『囊腫』。」潘冬平回應。 胰臟囊腫,跟肝或腎的水瘤意義不同,大部分肝和腎的水瘤不會癌變;不過,30至50%的胰臟囊腫會演變為癌症。

辯方形容潘冬平未注意醫學學者和執業醫生所用簡歷的分別,發現犯錯時已即時移除相關文章。 辯方同時呈上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等醫生的求情信,肯定潘冬平對港大、醫學專業的貢獻。 潘冬平父親2023 因應港怡推出嶄新的定價套餐式收費,部分私院包括浸會醫院及香港港安醫院都回覆指,未來會因應病人及市場需要,於將來考慮推出新的套餐。

潘冬平父親: 肝癌權威潘冬平簡歷涉宣傳 裁定專業失當罰停牌1個月緩刑半年

「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及「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分別升至24個月及5.7個月。 有研究顯示,患者的生活質素亦可保持約11.2個月,較標靶藥治療延長3倍以上。 港大醫學院近年頻流失名醫,講座教授級的包括韋霖及梁憲孫等,已加盟養和醫院。 潘冬平父親2023 同屬講座教授級的潘冬平表示,此級別的教職員請辭後要待4個月才離職,故他會於明年1月1日起才離開醫學院。

潘冬平父親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港大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引述報告指,肝癌腫瘤體積倍增只需約4個月,最快29日,而第4期肝癌患者的整體存活期中位數約為3至6個月。 以傳統標靶藥治療的患者,「整體存活期中位數」為11.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則為3.2個月。 潘形容50歲是人生一個里程碑,「人去到某個時刻,都會諗吓係咪應該轉一轉個位置」。

潘冬平父親: 醫生潘冬平介紹文章帶宣傳性質 認專業失當除名一個月緩刑半年 (14:

其代表律師亦呈上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等醫生的求情信,以肯定潘冬平對港大、醫學專業的貢獻。 醫委會今(27日)展開紀律聆訊,潘冬平承認一項專業失當,被判在醫生名冊除名一個月,緩刑6個月。 國際肝癌權威專家56歲的潘冬平醫生,在2015年將學術範疇的簡歷作醫生簡介刊載於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網站,內容因涉及宣傳、描述優於其他醫生。 惟以往當患者的腫瘤已達晚期,或入侵血管時,便排除外科手術治療。 香港大學建立全亞洲首個具醫療指引的肝癌分期系統,建議中或晚期病人均可接受手術切除腫瘤,令肝癌病人五年存活率增加五成。 潘冬平獲外資財團委任為中心籌備人,初步擬定租用中環花旗銀行大廈其中一幢的二、三樓全層,成立癌症綜合治療中心,內設診症室及檢查中心。

而由於肝臟無痛覺神經細胞,體積小於5厘米的細小肝癌腫瘤甚少會有症狀。 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表示,肝癌病人若出現症狀,很多時候已是中晚期,如果出現嚴重的症狀,如出現腹水、劇烈痛楚等,大多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演變成晚期肝癌。 醫委會指出,醫生使用不當的宣傳文章,會令公眾或病人誤以為該醫生擁有特別治療技巧,從而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雖然潘冬平沒意圖宣傳自己,惟行為已構成專業失當。

潘冬平父親: 肝癌名醫自介文章涉宣傳 被裁專業失當 判停牌1個月緩刑6個月

如果癌症在胰臟頭部,因為鄰近膽管,或會出現黃疸,小便變得深色或茶色。 「但當出現徵狀,病人感到痛,腫瘤可能已經很大,甚至出現轉移。」潘冬平指出,根治胰臟癌的主要方法是施手術完全取出腫瘤。 幸部分藥物在去年12月中納入醫管局安全網,合資格患者,包括未曾接受全身系統性療程、無法切除腫瘤的成年晚期肝癌患者,可獲關愛基金資助。 劉允怡續指,該文章的內容毋疑涉及宣傳,裁定專業方面的失當行為,但有見於潘冬平即時將涉事文章移除,相信他從中已吸取經驗;並指潘在醫學界有傑出成就,受到同業及病人尊重,故判停牌1個月,緩刑6個月。 潘冬平的代表律師承認事件中有犯錯,但強調並無意圖宣傳,該文章原是潘於大學任職時使用的個人簡歷,於剛轉到私人執業時誤用。 肝癌權威專家、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被投訴於2015年刊載一篇內容涉及宣傳、描述優於其他醫生的自我介紹,醫委會今日﹙27日﹚就此展開紀律聆訊。

潘冬平父親

研究亦顯示,香港肝癌分期系統的中位存活期由8.9個月增至16.6個月,較舊系統多出一倍,五年存活率增加50%。 潘冬平續稱,將肝功能、身體狀況等納入此系統能適用於任何肝癌因素,因此其他地區也能採用。 他更建議家族背景曾有肝癌、酗酒等人士於30歲後,每半年進行超聲波檢查,盡早接受診斷。 潘冬平父親 潘冬平醫生為外科專科醫生,亦為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

潘冬平父親: 肝癌名醫潘冬平自我介紹文章含宣傳成分 專業失當判停牌1個月緩刑6個月

而肝癌治療與腫瘤的大小、數量多少,以及有否擴散至血管或其他器官有關,肝癌腫瘤體積少於2厘米屬於最早期的肝癌,少於5厘米的亦屬於早期。 早期肝癌的治癒機會其實相當高,五年存活率可達七成以上,因此潘冬平教授提醒定期接受篩查相當重要。 早期肝癌有三個根治性治療,即有機會根治的治療選項,包括肝移植、射頻消融或腫瘤切除,若腫瘤大於5厘米,唯一方法是切除。 不過切除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如果肝功能欠佳人士未必能承受切除手術。 胰臟癌的死亡率高,原因是它難以早期診斷,所以未能及時診治。 「大部分初期的胰臟癌,患者可能只是感到隱隱痛。很多病人以為是胃痛,因而延誤診斷和治療。」潘冬平說。

潘冬平父親: 潘冬平醫生 Dr Ronnie Poon 外科-尋醫報告 睇醫生網

今晨(18日)7時19分,有行山人士途經大帽山道近禾塘崗時,在路邊發現一批財物,包括外套、平板電腦、充電線及食物等,擔心有人山野活動期間遇事墮山,於是報案求助。 消防、飛行服務隊及民安隊先後到場,在現場一帶山坡展開搜索。 今午(19日)6時許,一名女童於協和街301號華峰園寓所高處墮下,倒臥大廈對開地面,保安發現報案。 夏威(右五)指前上司盧寵茂(右六)和范上達是「神一樣的教授團隊」,當年他有份參與「跨血型」換肝手術。 據了解,以中環甲級商廈的「名醫樓」租金計算,一個三千多呎的高層單位,月租近三十萬元,雖然或者他隨時開刀做一個手術已經賺到,但幾人攤分的確划算很多。 政府《財政預算案》早前公布,削減本年度醫管局撥款一千二百萬元,令原本已不堪負荷的公營醫療系統雪上加霜。

潘冬平父親: 文章導覽

腸鏡檢查除咗可以診斷腸癌,因為個小朋友唔係公仔, 有時候真的好難找,「八十後」出生的年輕醫生的視角, 7月底醫院在胃部底放了支架改善進食情況, 肝同樣5CM大腫瘤發現,好在後來亦冇發生怪事。 雖然肝臟有再生能力,但如果切剩的肝臟體積不足全肝的三成,醫生一般並不建議做手術。 潘冬平父親 但近年出現了分階段分肝切除術(ALPPS),先將左肝谷大,再切除右肝。 方法是先截斷右肝的血液供應,令血流集中至左肝,藉此「養大」左肝。 吳孟達近年受病魔纏繞,最近拍攝期間更突然心臟不適,日前病重現正在腫瘤科留醫。 好友田啟文透露達哥患的是肝癌,兩個月前已做過手術,進展良好,正準備接受化療,子女亦趕返香港探父親。

不過,它的死亡率卻是一眾癌症中最高的,一旦確診,死亡率幾近九成。 潘冬平父親 盧寵茂表示,近年他盡力挽留同事,希望人才流失不會影響服務,「每個同事對服務都有貢獻,我哋個系最緊要係做好接班」,他強調自己沒有勸退任何人,亦不想評論任何傳言。 醫委會主席劉允怡宣讀判詞稱,雖然潘冬平或未有意圖宣傳,但不能低估其文章對公眾的影響,市民看過這類描述後,或會以為醫生有獨特的醫治技巧,產生超符現實的想像。 去年潘冬平(右二)、潘冬松(左一)的綜合癌症中心開幕,食衛局長高永文(右三)和梁智鴻(左三)亦有出席。

潘冬平父親: 晚期肝癌免疫組合治療獲納入「安全網」資助 今年開始接受申請

他說對於離開醫學院後將減少參與研究感到可惜,但強調自己在醫學院任教授期間,科研、教學和處理私家症個案的時間比例一直依足規限。 潘冬平與潘冬松的父親潘順源也是醫生,潘父今年81歲,仍在北角診所應診。 潘氏兄弟在外科各有成就,潘冬平是「換肝之父」范上達教授的門生,除身為外科講座教授外,亦獲明德教學席及孫志新基金教授等榮譽。 潘於2006年創辦香港肝癌基金會,讓肝癌病人毋須開刀的射頻消融和微波消融術等,都是由潘冬平引入。

魏太稱,經濟負擔極重,幸好現加入安全網,望政府縮短資助審查手續,讓病人及時得到救治。 香港十大癌症並不包括胰臟癌,但它在十大癌症殺手當中排名第6。 「每年大概650宗新症,580宗死亡。常見癌症之中,胰臟癌的死亡率是最高的。」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說。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