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東涌古道6大分析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東涌古道

東澳古道又名東大古道,顧名思義即過往來往東涌至大澳的通道。 東涌古道 東澳古道沿途會經過各個大嶼山北部的臨海村落,這些村落都是歷史悠久,然隨著赤鱲角機場等等發展,部份村落變得人去留空。 但與西貢古道或元荃古道等純粹山路通道不同,東澳古道沿路都是較具人文及歷史色彩村落碼頭,景像較為豐富。

東涌古道

自從「日行一元」後,很多讀者都想和我一起行山,我便趁新年找了幾位讀者一起遊覽東澳古道。 四位互不認識,有一位我也素未謀面,其他三人也只見過一次。 東涌古道 以前常常在各地飛翔,這次被逼腳踏實地地長留香港,才能有時間與讀者會面。 雖然我們還不熟絡,但大家都很熱情地幫我拍照,而我也很雀躍地邀請大家合照。 爛頭營是由一群外籍傳教士興建的小石屋群,各間小屋都用號碼標示了,據報有二十四間之多,已有約八十八年歷史之久,路過不妨求證。 早陣子沙螺村封村了一段時間,最近解封後,有來過的一位讀者說道路都擴闊了,連私家車也能開進來,有些房子則多建了圍欄,門面也重新裝修了,跟以前的古道截然不同。

東涌古道: 道路網改變帶來的影響

2013年5月21日,東涌擴展研究第二階段公眾諮詢展開,發展局發佈了步發展大綱圖。 初步規劃兩個發展方案,俱分別於東涌東部、東涌灣填海120公頃及14公頃,增設東涌東及東涌西兩個地鐵站。 預料首期工程最快於2023年落成,整體公私營房屋的比例為6比4,連同已有發展,屆時整個東涌的預計人口將上升至27萬人。 此方案可以提供約33,000個住宅單位,居住人口約9.5萬。

當時除了興建畜牧設施外,輔助會亦為村民提供農業貸款,並派發種子、牛隻、豬苗和雞苗等。 其實,輔助會在東澳古道沿線的其他村落也有類似的建設,如馬灣涌、大澳等,但資料顯示,深石村擁有東澳古道上最多而且最集中的輔助會遺蹟。 稍作休息後繼續沿山徑走,到達新洲,左面是象山山腰,一直落山,右面會經過石灘。 看見左邊有絲帶,有一條大竹和麻繩攀上,石面相當濕滑,可惜當時正潮漲,加上十分大浪,波濤洶湧,遇上有巨浪時,都有水花灑在身上。 稍有不慎可能會跌進海中,看見這情況覺得比較危險,所以唯有折返東澳古道一直走,很快到達深屈,這裏有茶座可供遊人補給。

東涌古道: > 香港好去處搜尋

擴展區預留50萬平方米商用樓面面積作辦公室等用途,另有10多萬平方米零售業樓面面積[16]。 東涌原稱東西涌,首見於明萬曆《粵大記》等古籍,因東西兩邊各有一河涌流入海中。 清道光《廣東海防匯覽》把「東西涌」分別標記為「東涌口」和「西涌口」兩個地方,最後東邊的鄉鎮發展較好,人們統稱整個地區為「東涌」[3]。

東涌古道

彎多且急、斜度大、安全性不合時宜一直是東涌道的特點。 事實上在1997年,路政署進行的「東涌道改善工程計劃」可行性研究發現,因為此路部份路段斜道過大,沿原來東涌道走線進行改建並不適合,故一直沒有再為「沿線改善方案」再進一步研究。 後來,路政署亦曾研究增建大蠔灣至梅窩的新道路,並就有關方案共出支900萬港元進行前期設計及勘察。 東涌古道2023 最終發現興建新路的方案不較原有東涌道沿線進行改善工程的路線短,此外因該方案涉及大蠔灣自然生態而未能通過環評,環境保護署亦沒有為有關工程發出環境許可證。 故此,政府在2001年起重新審視並詳細研究「沿線改善方案」(即現時東涌道的定線),最終在2004年獲通過動工。

東涌古道: 鄉村

中段由白芒至梅窩的路段又名香港奧運徑,沿線置有十一個奧運項目的圖案,有興趣的人大可以去一瞧這些特別的設計。 此徑由於上下落差也比較大,和上述鳳凰徑第二段同屬較難的路徑,體力需求亦同樣較高,不建議遠足初哥選擇。 最為人所知的東涌行山徑就是東澳古道;它連接了大澳和東涌兩個沿海小區,全長大約十四公里,完成需時四小時半左右。 大部分路段靠山面海,難度不高,但由於屬較長的山徑,建議旅人們要因應自己的耐力而選擇。 東涌古道2023 不論改善前的東涌道及改善後的東涌道的路面狀況也可讓個別單層低地台巴士行走。

東涌古道

然而,在1998年至2004年期間,路政署在東涌道多處地方進行小型改善工程,包括擴闊部份路段、增加避車處數目及分階段在凌晨時份間歇性封路鋪設防滑鋼砂,以提升道路安全和容車量。 為限制東涌道車流及保障道路使用者安全,香港運輸署在2010年6月或以前向部份車輛發出東涌道禁區許可證,限制除專利巴士、大嶼山的士及緊急服務車輛外在日間繁忙時段使用東涌道。 早期居於大嶼山居民一般使用水路交通經梅窩來往市區,青嶼幹線通車前,東涌道的使用率並不高。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以及2020年12月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全線開通後,從珠海、澳門以及香港其他地區到訪東涌的人比過去多了很多。

東涌古道: "大嶼山及離島"- 相關網頁

如果你上山的時間與芒草的生長期不合,在大東山欣賞日出日落也絕對是一個不能錯過的美景。 今天走這條古道的人絕大多數卻是假日登山遠足的郊遊人士。 這條路相對易走,沿路可眺望香港國際機場,途經幾條傳統鄉村,走過大嶼山海岸的郊野,終點是可滿足遊人觀光、美食和購物三大慾望的大澳水鄉。

東涌古道

根據方志記載,在清朝嘉慶二十二年,總督蔣攸銛、阮元先後題准於大嶼山東涌口建汛房八間、石獅山腳建炮台兩座,東涌口即今日的東涌。 最後一段是沿海山路,可欣賞附近一帶的山丘,離終點大澳亦已不遠。 將近到海旁的水泥路前,左方有梯級可上接至嶼北界碑(註:嶼南界碑位於狗嶺涌),而此路亦可接回水泥路往大澳。 東涌古道 大澳是觀賞日落勝地,臨走前當可在巴士站的士多旁邊吃豆腐花邊看日落景致景。

東涌古道: 文化

聽說這條村落是雙村長制,而其中一名還是外籍人士;而深石村亦建有不少房舍。 村屋外的擺設甚有西方味道,相信有不少外籍人士居住此處。 古道途徑數個海灣和村落,能飽覽機場、港珠澳大橋、紅樹林、古廟、昂坪纜車、嶼北界碑、大澳漁村等古跡和自然風光,融合歷史和鄉村風情於一線,景觀開揚優美,為郊遊路線中的首選。 東涌設有多間政府及私人診所,例如東涌健康中心,每日平均有一至兩位醫生駐診。 北大嶼山醫院第一期工程於2012年年底落成,於2013年9月24日啟用,於2014年9月25日起全面投入服務,並增設部分類別住院、外科、內科及骨科等服務。 現時北大嶼山醫院平台的市區的士站和大嶼山的士站已運作中,而新大嶼山巴士37H線亦已於2015年10月10日起開始運作。

  • 1992年完成的《北大嶼山發展研究》則為整個東涌新市鎮的規劃及發展訂定大綱,並建議新市鎮的人口容量為26萬人。
  • 擴展區預留50萬平方米商用樓面面積作辦公室等用途,另有10多萬平方米零售業樓面面積[16]。
  • 東涌與大澳居民如要往來兩地,沿大嶼山海岸的步道走可能更快,這條步道即「東澳古道」。
  • 自1997年青嶼幹線通車、1998年新機場落成啟用、以及北大嶼山新市鎮首期落成,東涌道正式與市區道路網連接起來,成為出入大嶼山,以至連接大嶼山南部及大嶼山北部的重要道路,居民及遊人的乘車模式亦因而改變。
  • 稍有不慎可能會跌進海中,看見這情況覺得比較危險,所以唯有折返東澳古道一直走,很快到達深屈,這裏有茶座可供遊人補給。
  • 如果你上山的時間與芒草的生長期不合,在大東山欣賞日出日落也絕對是一個不能錯過的美景。
  • 大嶼山擁有秀麗群山和天然海岸線,自然和文化資產豐厚,其中位於西北部的「東澳古道」,是古時村民往返東涌及大澳的主要通道,沿途有不少歷史印記。
  • 我們明白自然和文化資源的珍貴,故在提出發展大嶼山時,強調需要加強大嶼山的自然環境和文物保育,並在可持續發展的大原則下,平衡發展和保育的需要。

現時,大家在深石村會看到一座石碑,提及新界民政署署長何禮文(Sir David Ronald HOLMES)和南約理民官許舒(Mr James William 東涌古道 HAYES)於50年代支持深石村改善水利工程的事跡。 從伯公坳沿鳳凰徑第二段,可到達梅窩,但此條東涌行山徑的起落較多,路段難度相當高,奉勸體能較差或平日沒有行山習慣的人士先嘗試其他較易山徑才量力挑戰此路線。 難度與得著往往成正比;由於路經大東山,有機會看到金色芒草海的美景。

東涌古道: 機場興建的配套(1994年動工)

此外,隨着東涌西部的開發(興建逸東邨),東涌道亦被分為兩段,第一段由長沙大橋至東涌壩尾村,第二段由東涌松仁路迴旋處至東涌馬灣涌(舊碼頭),後者在2008年7月11日開始已改稱為東涌道北;而斷開的一部份路段後來改名為翠群徑。 跟「昂坪纜車徑」分道揚鑣後,「東澳古道」沿海岸通往沙螺灣,途經廢置的村屋和可眺望機場的觀景台。 沙螺灣村現在仍住有居民,不過我發現附近亦住有一些「野外居民」:有次我沿一條較偏僻的小路走往附近的海灘,發現似乎有人在那裡野居,回程時卻又遇見原居民小青竹蛇。 而由於大嶼山路面狀況比市區複雜,運輸署亦要求駕駛公共巴士前往大嶼山南部的車長,必須最少持有有效公共巴士駕駛執照兩年,方可駕駛巴士進入該區。 在改善路段重面通車後,東涌道限速亦由每小時30公里提升至每小時50公里;在後期加設閉路電視及車速監察器,進一步提升路面安全。 東涌古道2023 新大嶼山巴士有多條路線行經東涌道,來往東涌和大嶼山島上其他目的地如梅窩、昂坪和大澳。

東涌古道

自1999年東涌新市鎮獨立成為一個區議會選區起,東涌舊碼頭(馬灣涌)一帶維持劃入大嶼山選區。 東涌新市鎮拓展的環境評估報告於2016年4月8日獲有條件許可,相應的分區計劃大綱草圖於2017年2月17日獲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11][12][13]。 東涌東的填海工程於2018年2月5日正式展開[17]。 由於多數市民對東涌灣和東涌河的生態環境的表示關注,2014年8月發佈的建議發展大綱圖取消東涌西的填海建議,而東涌谷的發展密度亦作出調整;但東涌東的發展密度則有所提高,將增建4萬個房屋單位,住宅密度地積比會由最高6倍增至6.5倍。

東涌古道: 道路重新命名

[3]。 東涌古道 自1997年青嶼幹線通車、1998年新機場落成啟用、以及北大嶼山新市鎮首期落成,東涌道正式與市區道路網連接起來,成為出入大嶼山,以至連接大嶼山南部及大嶼山北部的重要道路,居民及遊人的乘車模式亦因而改變。 由該時開始,大部份居民及遊人均改用東涌道進出大嶼山南部地區,使東涌道的車流量遠遠超出原有設計負荷。 本來東澳古道是一條昔日村民來往東涌和大澳的道路,也是值得一遊的行山路線,但是村民為了不想再有外人進來,便封路和立牌警戒遊人,使人們無法再走昔日的古道。 隨著疫情的發展,愈來愈多人走到郊外,除了製造大量的垃圾外,也製造了噪音,破壞了鄉村本來的寧靜,加上人們沒有在經過村落時戴上口罩,也是對村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影響,相信這也是村民無奈要作出反抗的原因。

東涌古道

因此現時實際東涌道南面起點為長沙嶼南道近䃟石灣;北面起點為東涌馬灣新村近裕泰苑的迴旋處。 隨著東涌新市鎮西部的開發(興建逸東邨),東涌道亦被分為2段,第1段由長沙大橋至東涌馬灣新村,第2段由東涌松仁路迴旋處至東涌馬灣涌(舊碼頭),後者在2008年7月11日開始已改稱為東涌道北[5];而斷開的一部份路段後來改名為翠群徑。 景色方面,東澳古道沿海而走,雖然一半路段景觀都被樹木遮蔽,但中間及尾段均有開揚的景色,而沿途都是邨落,景色尚算豐富,而且此路線的支線景色甚多,例如東涌炮台、沙螺灣碼頭及䃟石灣海蝕洞等,如要一一探究的話就要需要安排更多時間行走。 與此同時,港珠澳大橋和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南段的順朗路同步於2018年10月24日啟用,而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北段亦已於2020年12月27日全線通車,現時東涌的對外交通並不局限於使用青嶼幹線。 另外,吳韻怡說,村內一些農舍、豬欄、水池等刻有KAAA的英文字母,那是輔助會的英文簡稱,標註着這些設施由輔助會出資興建。

東涌古道: 歷史

鑑於低地台巴士一般不適宜在南大嶼山一些陡斜和有急彎的道路上行駛,加上成本效益及會提高巴士損耗率問題,起初並沒有常規低地台巴士被調派行經東涌道。 新大嶼山巴士代表曾於一個活動上表示,其實低地台巴士已可來回行走東涌至梅窩。 只是因為低地台巴士只有29個座位,比一般巴士可載接近60人為少,而且輪椅使用者使用低地台巴士的需求並不多,如常規運行低地台巴士會造成資源浪費,但仍歡迎有需要的傷健人士可在用車前提早致電該公司安排服務[6]。 東涌古道 由東涌逸東邨起步 東涌古道 東涌古道2023 (若由東涌港鐵站開始,需行走約半小時至逸東邨),在福逸樓引水道旁的小徑往海邊方向走行。 橫過足球場(即侯王宮及戶外康樂營側)後方的鐵橋,沿清晰的水泥路行走便可到達散頭。 再往前走,在支路左轉往古色古香的沙螺灣村及新村(右方可往渡輪碼頭)。

本月初,我特別邀請土木工程拓展署可持續大嶼辦事處的同事和文物保育專家,到東澳古道為大家介紹其歷史,以及辦事處計劃進行的文化保育和鄉村活化工作。 「東涌道改善工程」在2008年起至2009年年初分階段完工。 首先開放的路段為介乎龍井頭、石門甲至伯公坳一段的北段,於2008年3月18日提升為7.3米寬雙線不分隔車路,部份舊路段亦被拉直及封閉。 東涌古道2023 緊接下來介乎䃟石灣至伯公坳一段的南段亦於2009年1月完工,並於2009年2月6日早上十時起正式開放通車[4],伯公坳以南的舊東涌道隨之永久封閉作公共設施道路。

東涌古道: 機場興建的配套(1994年動工)

惟有關安排引起部分人士關注雙層巴士行走路窄多彎、陡峭的東涌道帶來的安全隱患[7][8]。 根據規定,重型車輛亦必須在落斜路段(南行近長沙引水道、北行近伯公坳)先行在避車處內停車,先測試剎車系統再用低波落斜。 而按目測所示,一般巴士或重型車輛均會在適當時讓車供後方車輛超車,超車後司機亦會按動數秒危險警告燈示意「謝謝讓路」,形成大嶼山島民獨有的駕駛文化。 而在改善工程完竣後被封閉的原有路段,則被直接取消道路命名。 不過,坊間亦有人以「新東涌道」及「舊東涌道」來分辨兩條道路,尤其辨別伯公坳以南的路段。

東涌古道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