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張孝正8大優勢2023!(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詩 ; 閒居雜詠(20首), 謝申上舍惠蕨, 挽李虞侯(泰周), 臥龍杖(2首), 挽沈進士(得三), 客至, 餐菊, 挽李進士象之, 渫井, 次金靖憲公(壽賢)延諡宴韻(2首), 志喜, 寄題二耕窩(2首), 送族孫星未(玄煥), 寄謝權士恢, 贈李承卿, 簡明谷, 絲賦疏傅張翰(2首), 示洪生希倬, 聞族子載峻病歿 妻安氏赴水死(3首), 挽洪僉正(尙輔), 挽李僉樞(漢謙), 挽尹同知(睧), 爲瓦硯寃洗(2首), 挽李砥平(彦基), 鬪喵圖, 和金瑞山韻, 挽丁進士(志濂), 族人載熙病土勿 其妻鄭氏從死, 燈花, 夜坐, 別鄭僉知汝逸(尙驥), 別鄭玄老(恒齡), 別孟揚之陽德縣任, 挽李斯文(景翼)(2首), 挽趙斯文伯曾, 呈洪右尹錫余(重徵)疬軒(3首), 次黃得甫(運大)遊山韻(5首), 次李永叔寄來韻(10首), 半菽歌, 寄足閒亭(3首), 答洪右尹錫余(2首), 挽權進士(泂), 挽李進士(彙升), 寄楊江(2首), 送人入金剛, 挽鄭僉知汝逸, 挽涀春持平(4首), 挽洪都正亮卿(重寅)(3首), 挽韓斯文用晦(3首), 挽鄭斯文(昌聞), 挽洪處士(重熙), 哀中行(3首), 挽汝謙, 挽洪天老, 賀心休進士(2首), 次金執義寄來韻(4首), 桐泉, 示從子秉休, 挽李致和(國春), 龍淵亭八景(栽花, 蒔竹, 灌畝, 鋤圃, 蓮池, 柳磯, 巖殏, 林鶴), 寄龍淵亭(3首), 七灘亭十六景(幷小序)(七里明沙, 一帶靑林, 洗瀑淸流, 禪龕曉鍾, 燈淵漁火, 竹村炊煙, 琴野農歌, 月橋歸僧, 釣磯垂竿, 仙巖賭棋, 小塘孤荷, 石壁危松, 煙郊牧牛, 鶯岫暮鴉, 臨厓賞花, 採檻觀魚), 次輝祖佐郞陞秩韻, 有懷, 秋興, 別鄭判官叔瞻赴京城(2首), 挽李正言(宗延), 寄洪大老, 有作(3首), 挽申進士(史權), 次洪水部錫余韻(3首), 步前韻(5首), 余嘗夢得詩末一句韻不協改下成一絶, 謝南聖詩(夏行)惠秘色胡盧盞盤, 簡洪添丁壽席, 謝孫進士(思翼)惠紋竹杖, 挽李志新, 哀族人君西(載華), 次思卿(3首), 食色戒, 謝洪判書錫余寄曆, 謝趙正叔(守誼)寄曆, 武夷九曲圖(2首), 蘭竹帖(3首), 挽李進士汝久(2首), 挽鄭進士時中(2首), 挽洪徵士德海(3首), 悼黃進士靜叔, 粥(2首), 賀從孫吉甫(器煥)生男, 挽李典簿(世翼), 追挽李洗馬(光庭)(2首), 題畵扇, 自題銘旌, 寄涑河安秀才正進(景漸)朋之(樂重), 謝洪水部寄新曆, 有懷, 挽洪聖文(昌輔), 挽金執義仲綏, 贈別金進士光澈, 和李希朱(之晦)志喜韻, 和洪諫議聖源(重孝)韻, 和洪判書錫余韻, 送趙正叔赴連山, 和庇寒齋韻, 次南君玉汎湖韻(4首), 挽鄭參議(重器), 挽權長水淸之, 挽權知事台仲(相一)(3首), 謝洪判書錫余致任, 謝韓察訪仁未有饋, 和申忠景公(點)延諡宴韻, 挽尹處士聖仲, 挽洪判書錫余(2首). 詩 ; 次金潭陽壽親宴韻(2首), 挽許美叔, 往在萬曆庚申暮春 曾王考貳相公與同朝諸公 同遊於靑楓溪 賦詩作圖 爲傳家物 今歷一百二十有一年 而甲子再周矣 宗人約束當日同遊諸公之後孫 復會於溪上 盡歡而罷余病不能赴 追次先祖韻志感(2首), 復次輝祖楓溪韻, 挽鄭承旨(宇柱)(2首), 西江汎舟次古韻(2首), 挽柳進士(珩)(2首), 懷李甥(3首), 題玉筍峯立巖兩圖(2首), 謝咸安使君惠扇, 次益昌府院君愼公(守勤)延諡宴韻, 寄梁山使君鶴皐子金仲綏(履萬), 送洪進士啓心(沃輔), 送女, 雪, 送行甫, 寄謝文城使君權士恢, 挽黃大未(4首), 寄洪聖望, 次李汝久寄來韻, 醉虎行, 謝愼耳老惠蔗酒月段脩, 和李上舍元賓, 種菊(2首), 平崣笠歌寄謝華瑞進士, 挽金進士仲鎭(華潤), 挽李養中, 和梁山使君, 挽閔斯文(鈺)(5首), 謝族孫晦叔(明煥)惠酒, 嶺, 簡咸安李使君, 燈焰, 天鵝行, 和金仲綏使君(3首), 送金君鎭出宰順興, 儆懶齋, 簡楊山老仙 仍示再從姪千一(聖休)涀春諸公, 挽安參奉(憲增), 挽權承旨(始經), 挽金潭陽君鎭(得大)(3首), 挽趙進士(漢師), 聽鄭生彈琴(4首), 挽李正言(涡)3首), 次李汝久寄來韻, 挽尹進士(弼重)(2首), 聞德中進士疾廖, 隕霜殺菽, 卽事(2首), 別東明, 懷李甥, 霹靂琴, 次李汝久(3首), 次韓斯文投贈韻(2首), 敬次先大夫四美亭韻, 別洪士良(儒漢), 蘭亭圖歌, 雨(2首), 別咸鏡都事, 謝韓用晦寄惠烏竹杖, 寄仲綏, 賀思卿二子成進士, 聞族孫儀瑞(鳳煥)長子載顯登第 以詩賀之(3首), 再和孟揚先達(載顯)(3首), 再和儀瑞進士, 別族姪聖玉(璋休), 次李生萬咸韻, 賦雪, 聲村小會 分韻得文字, 挽申僉知, 在原州送奴遊雉岳, 乙丑夏 夢得一聯 遂補成八句, 七夕無雨(2首), 簡寄涀春(2首), 挽韓參奉(處相)(2首), 挽趙斯文(守德)(2首), 次涀春持平寄來韻(2首), 寄杏村, 簡寄檀軒, 挽李斯文(善恒), 挽李進士元賓, 和鄭時中(熙夔)寄來韻(3首), 族人元博(載厚)(2首), 謝洪士良寄唐柚子, 哀天老, 盆池, 挽閔僉正汝和(2首), 題元博金剛詩後(2首)(幷後敍), 挽尹進士巨源(3首), 謝涀春惠嘉蔬(幷後敍), 日本刀歌, 次龍淵堂韻(2首), 申子常惠砂朱一封 以詩報之(2首), 金鰲杖歌, 送李仁仲, 挽李同知(徵台)(2首), 挽權同知(諏)(2首), 挽許處士(潤)(2首), 臥松歌, 挽鄭華玉(2首), 挽柳進士來卿(2首), 寄洪博川 次東坡水調歌頭, 次李汝久, 寄東床(2首), 碧玉杖歌, 挽趙主簿(守弘)(2首), 挽李掌令來慶(3首), 牧丹(3首), 紅白芍藥(2首). 詩 ; 濂溪先生, 明道先生, 伊川先生, 次陶淵明詩(3首), 挽坡隱朴先生(浩)(3首), 記夢(10首)(幷小序), 送鄭君則, 反絶交詩(幷小序), 旅懷(2首), 挽洪進士(敍翰)(2首), 送金子遊, 送韓義興(橭)之任, 詠寒, 族孫輝祖(重煥)有惠物 以詩答寄, 送尹幼章(東奎), 卽事, 次柳子山寄贈魯論及庸學三書韻(3首), 閒事(2首), 和洪一兼(重達)寄來韻, 輓權伯臨進士(2首), 梅花(4首), 次尹幼章新春韻(3首), 簡再從姪仲暉(龜休), 輓咸卿, 送養中, 分韻得分字, 送李應鼎用古韻(2首), 兒子孟休九歲 敎之數朞三百註 了了解意 賦此識喜(2首), 驪江, 嘉村送時中寄示大猷(2首), 落梅, 晴月, 和尹幼章寄來韻, 七夕詞, 晴明齋, 仲暉至與國瑞(禎休)諸人同賦 次古韻, 簡族孫天章(星煥), 神勒寺, 入峽, 芬芝洞, 挽權參判(珪), 次寄習忘齋, 送鄭幼章, 送鄭甥(舜熙), 挽趙進士(命迪)(3首), 與兒輩呼韻有作(2首), 神勒寺東臺石間新有小庵 老僧居之, 析支, 馬上, 白髮, 歲晏行, 挽權同知(晩)(2首), 挽宋僉知(3首), 夜吟, 春帖(4首), 挽尹處士(垟)(2首), 送金晦仲, 黃靈光再未(翼再)寄扇有詩, 賞花次古韻(3首), 挽權修撰(斗經)(3首), 曉雨, 挽鄭進士(規柱)(3首), 獰風, 偶成(4首), 謝族姪聖肯(堂休)惠竹癢, 寄族孫行甫(景煥), 次桃谷壁上韻, 記行, 別再從姪來卿(大休), 送再從姪公瑞(徵休), 謝貞叔携酒來訪, 謝仲解携壺山春來飮, 記行(2首), 南塘題贈姪兒, 玉峴留別再從姪亨伯(泰休), 金谷題贈內兄, 挽洪判書(萬朝)(3首), 挽朴敎官(穤)(5首), 復次聖肯宗會韻(2首), 挽鄭進士(漢周), 挽許淮士(煜)(3首), 挽洪承旨(重禹), 挽申左尹(慶濟), 挽鄭判事(行五), 挽李斯文(光道), 挽沈斯文(得萬)(2首), 挽韓直長(德師), 挽趙牙山(九輅), 偶作(2首), 分韻得添字, 偶成, 宗會次家集韻, 次肯思亭韻, 挽李畏菴(栴)(4首), 挽崔進士(4首), 次李太白紫極宮感秋詩(幷序), 別宋和伯, 敬次聾巖退溪贈僧詩韻, 挽趙都事(九鼎), 苦熱(2首), 送仲暉敬差之行. 據《嘉靖二十六年進士登科錄》記載:“張居正,貫湖廣荊州衞,軍籍。 荊州府學生,治《禮記》。 字叔大,行二,年二十三,五月初五日生。

附錄 ; 諡狀, 贈諡 校誌, 陞院時本孫告辭, 延諡日告辭, 延諡後改題告辭, 白巖先生奉安文, 籠巖先生常享祝文, 海壇歲祀常享祝文, 忠介公遺狀. 祭文 ; 祭性齋先生, 祭金(汝綸)丈, 祭金都事(樂祪)丈, 祭族祖處士(秉烈)公, 祭宗兄(箕錫), 祭族叔(奎燦), 祭進士族叔, 祭李德厚(載和), 祭堂姪極源(聖河), 祭亡弟郁馨, 祭從祖弟致三(晉錫), 祭族弟(厦錫). 書 ; 上性齋先生, 上希齋先生, 答希齋先生, 答太古金丈(輝廾), 答嚴方伯(世永), 與朴晩醒(致馥), 與柳田園(道獻), 答柳田園, 答李道源, 答李粹吾(精浩), 與金致受(鎭祜), 答金宣叔, 與沃川門中(慕山鶴村), 與進士族叔, 答權進士(斗泳), 與李精吾, 與金景欽, 答李亨仲, 答舍弟郁馨(蘭錫), 與族弟建所(建錫), 答金明未(晦鎭), 答金德夫(潤), 寄再從孫(遇喬), 答族弟(鳳錫), 答族弟(胤錫), 答或人. 祝文 ; 文山里社洪介節公改題還安文, 松川書院眞一齋柳先生奉安文, 龜灣書院廟字重修後還安告由文, 雲谷書院砂溪張公奉安文, 常享祝文, 錦江張公告由文, 花川別祠奉安文, 鳳溪里社安村裴公奉安文, 贈吏曹參判甁山金先生焚黃祭文, 文陽里社移建後還安文, 晦山書院南野朴公奉安文, 紹修書院漢陰李公影幀奉安告由文, 梧山書院追享時元位告由文, 追享位奉安文, 昌坡精舍奉安文, 日省坊開基祝文, 家廟移安時告由文, 大鳴局內無后捽葬合祭祝文. 識跋 ; 訥翁情志交孚契帖識, 筆墨喥帖小識, 敬書靜菴趙先生手稿後, 張孝正 敬書退陶先生手筆千字帖後, 書三溪書院新刊近思錄後, 書屛谷權公歷代沿革圖後, 南谷權公遺集跋, 沙川徐公遺稿跋, 書金孝子家狀後, 書丁美庸贈言後, 書自警編後, 書金伯雍金剛遊錄後, 鄭生所藏易經匣書朱子詩因識後, 書姜季鷹所謄近思錄後. 序 ; 霽亭李公遺卷, 沃村李公遺集, 炊沙李公遺集, 八友軒趙公遺集, 臥隱張公遺卷, 藤巖權公逸稿, 龜巖權公遺事後, 德山宋氏尋源後, 贈崔汝信, 伊山書院講學所謄錄, 張孝正 思復齋權先生遺卷後 .

張孝正: 張居正人物生平

祭文 ; 木齋洪先生, 柳江皐先生, 修林柳公(景祚), 荷未朴公, 趙內叔省愆翁, 堂叔處士公, 李參議(益文), 李參奉正人, 堂叔質菴公, 金表兄進士(基銖), 權丈(夏相), 金載厚(重鎭), 朴以一, 金巖未(商兩), 族姪成哉, 族弟天經(斗夏), 金甥周彦, 三從叔(胤模), 哭從子啓淵. 碣銘 ; 有明朝鮮國嘉善大夫慶尙道觀察使許公神道碑銘, 有明朝鮮國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領議政兼領 經筵弘文館藝文館春秋館觀象監事李公山桃碑銘, 有明朝鮮國通政大夫守忠淸道觀察使李公, 康上舍, 有明朝鮮國通訓大夫行載寧郡守 贈資憲大夫吏曹判書崔公, 暗室先生自銘, 自銘跋(柳成龍). 卷之 10. 碑銘 ; 有明朝鮮國故崇政大夫議政府左贊成兼義禁府事知 經筵事鄭公, 有明朝鮮國故通訓大夫軍資正 贈嘉善大夫禮曹參判兼同知 經筵義禁府春秋館事藝文館提學朴公, 有明朝鮮國通訓大夫尙州牧使 贈嘉善大夫吏曹參判兼同知義禁府事權公, 有明朝鮮國嘉善大夫司憲府大司憲兼同知 經筵成均館事 贈大匡輔國僧錄大夫議政府領議政兼領 經筵弘文館藝文館春秋館觀象監事文正公靜庵趙先生神道, 有明朝鮮國南原房君. 碣銘 ; 有明朝鮮國嘉善大夫同知敦寧府事沈公, 有明朝鮮國韓公, 有明朝鮮國故通訓大夫行軍器寺副正金公, 有明朝鮮國故中訓大夫掌樂院正一齋先生李公, 有明朝鮮國資憲大夫兵曹判書李公, 有明朝鮮國故中直大夫司諫院司諫郭公, 有明朝鮮國고通政大夫守江原道觀察使朴公. 贊 ; 伊川先生畵像, 投壺, 書埩燈, 木枕, 玉山書院諸額, 體仁廟, 求仁堂, 兩進齋, 偕立齋, 無邊樓, 亦樂門.

觀光錄 ; 次李書狀濟臣百祥樓韻, 見白髮, 次登高嶺望塞口諸山韻, 次夜聞城警, 杏山夜臥有懷, 次過醫巫閭山嶽廟, 次寒字韻回文(2絶), 夢應問近日何不作詩 以是答之, 始皇都次書狀韻, 到七家嶺, 次書狀別主牧亞使點馬諸座下韻, 題同舟名錄後, 送尹子仰朝京, 許赴盧仁父之招 食後入睡 夢遊鄕里 覺來日晩 先謝以詩(戊寅), 次武衛使者韻(2首)(己卯), 南行出江 憶載淸, 浦岸覽古, 押鷗亭古址, 楮子島, 麻田浦, 廣津, 夜趣淸甚 曉起志之, 龍津雜賦所見, 月溪邀月 爲狂雲所妬, 李生君美將讀書于龍門 求與同舟 行至楊根 臨別書贈, 楊花驛小雨, 行近英陵 驟雨, 祐灣, 苦遙淵下登陸, 回京道中 寄呈諸伯氏, 乘舟泊宿月溪 忽記重陽節迫 夜坐書懷, 宿抍寺, 入城 聞金正字(載淸)拜假注書入直, 北軒, 送秋, 病中得二律 奉景孚年兄 兼呈諸伯氏及公序, 凝石寺唱和(2首), 秋雁向南飛(壬午), 奉呈退溪先生, 次柳彦遇韻, 輓李參奉(容), 輓柳監司太浩(景深), 雲興館, 劍水館, 同盧河, 琴進士元貞有絲詩 次韻, 鮑石亭懷古, 胎峯晩眺(排律). 詩 ; 送周僉正景遊先生出守基城(辛丑), 夜寄金正字載淸(濯), 江上斫膾, 辛引儀亭, 暮泊北渚 馬由陸行 在南浦艱涉聚宿 夜遇雨, 奉別子悅仲氏(承侃), 鳥嶺, 換龜亭, 家有黃楊木字 與後友抄印史記 事未訖功 還京日迫 吟呈同事李季賀上舍(2首), 椒井, 行到樓巖 無歸船見留(2首), 舟中九日(2首), 自珍浦遭風泊宿, 夜計登程已浹旬 悶甚有作(2首), 得鄕信 子悅仲氏登程已數日 喜賦, 十月雨, 送李遠期(永成)先生忠淸都事(排律), 典順陵祀 寄恭陵典祀崔子省(蓋國) 子省見和 以未得聚會爲歎 復次前韻答之, 雪來數日 載淸無詩 賦此問之, 與載淸有守歲之約 載淸竟以敬陵典祀出去 還寄詩輒和 復期以更申前約, 雲門禪師詩軸 次鄭吉元(惟吉)韻, 差祭順陵 吟呈恭陵典祀李正字廷瑞(元祿), 差祭光陵馬上口號, 載淸寄詩 將遊金剛山 次韻以留(織錦體), 典祀昌陵 吟寄敬陵李廷瑞(2首), 宋治叔(贊)有小杜之興 賦此以嘲, 金衣公子, 顯陵 贈宋治叔, 卽事(織錦體), 李君獻(璋)魚瑄之(季瑄)兩正字 獨坐書寫房 吟此呈似, 載淸寄詩 說學射之樂 和復(甲辰), 翌日 偕宋治叔見訪 再次韻, 盧仁父(慶麟)醉過不入 書來索拙稿, 再次韻 答仁父, 次金內翰載淸韻, 題庚子同年槐院契軸, 陪直西淸 月夜小酌 醉甚就寢 明日 始知有投詩 聊綴一篇 以記顚末 奉呈校理丈人案下, 送慶尙都事姜仲寬(偉), 聞靑鶴洞奇勝 約柳克己(堪)同遊, 詠黃精, 傀儡棚, 蜂衙, 廣陵散怨, 書堂剪樹, 甲辰十月旬一 出向書堂 路中口占, 十二日夜雨, 十三日雨後 露珠貫在梅枝 滿樹皓蘂 簷若西湖本色, 南樓晩望, 有懷, 入城 吟寄盧寡悔(守愼)僚侍, (附和奉鐵津尊史)(寡悔), 和答寡悔韻, 送柳君克己(乙巳)(附跋), 應製君臣同德, 次止齋李伯喜(首慶)渡臨津韻, 次訥庵金郊口占韻, 平山記所見, 次止齋寶山途中韻, 齊安館, 次止齋中和途中韻, 浮碧樓, 次訥庵百祥樓韻, 次訥庵記寒韻, 次納淸亭贈康上舍韻, 次湖陰(鄭士龍)韻(3首), 次湖陰龍灣喤帖韻, 次訥庵元日感舊韻(丙午春), 入車輦, 安定館 遇姜翰林順之(士安)夜話 次順之韻, 鳳山臨發 登棲鳳亭, 次權學官應仁韻, 開城雜詠, 渡臨津, 自京發行 到劍水 道中有作 示同行, 至平壤 寄朴僉正仲初(忠元), 伴送華使于江上 回程 義州牧使金醇之(伯醇)求詩留別, 聚勝晩酌 洪參判退之(暹) 金同知仲任(萬鈞)兩使相 金醇之地主 李學士伯喜話別, 次訥庵蔥秀山韻, 次訥庵巖竇泉韻, 林畔館, 練光亭, 宿大同館, 泛大同江, 南樓獨眺, 見小艇捕魚, 有懷, 晩步(2首), 送金載淸(3首), 晩出東湖, 見李童子(山海)書屛(2首), 北風, 夜聞警盜 有作, 梅雨(丁未), 競渡怨, 永貞郡校生謠, 惜花春起早(2首). 卷之 43. 墓碣銘 ; 嘉善大夫行副提學權公, 成均進士 贈司憲府持平沈公, 燕岐縣監禹公, 司諫院司諫苔巒安公, 淸安縣監鄭公, 竹軒先生崔公, 通德郞宋公, 南景容, 盤巖鄭公, 敦寧府都正洪公, 進士丁公, 篤行安公, 愚谷處士禹公, 尙衣直長韓公, 絡谷縣令申公, 通德郞申公, 通德郞權公, 權壽伯. 卷之 37. 跋 ; 李相國集, 玉川遺稿, 遜齋集, 台溪集附錄, 盤巖集, 誕隱稿, 淮海詩稿, 權上舍遺稿, 尹復春詩卷, 輝祖卷末, 克己遺卷, 重哀篇, 五賢錄, 雲岡遺事, 李淑人行錄, 鄭掌令行狀, 乙巳定難記, 懲毖錄, 文會書院故事錄, 三石說, 曆書, 李畏庵堂室銘, 斗峯公宣慰帖, 趙氏家藏桛章帖, 梳翁贈行帖, 靑楓溪帖, 鄭時中詩軸, 穆陵御札, 先祖少陵公簡帖, 驪興世帖, 退溪先生筆, 眉未篆隸揷帖, 湫器帖, 廳蟬草書, 題鳳川筆, 鵝隱帖, 永慕帖, 禹氏家藏, 題星土坼開圖, 韓久庵箕田圖說, 家傳繡帳, 姜主簿家藏繡帖, 武夷九曲圖, 朱太史孤山圖詩, 臥遊帖, 畵屛, 四友帖, 百諺解, 沂洛編芳.

張孝正: 張居正家庭成員

嘉靖四年五月初五日(1525年5月26日,此據《登科錄》《萬曆起居注》以及《明實錄》等;另有《行實》稱其生於五月初三日[12-13]即1525年5月24日,並得到當代著述採用,該日期或是因文字刊刻致誤),張居正在荊州府江陵縣(今湖北省荊州市)一位秀才的家裏出生。 據説張居正出生之前其曾祖父做了個夢,夢中一輪圓月落在水甕裏,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後一隻白龜從水中慢慢浮起。 曾祖父認定白龜就是這小曾孫,於是信口給他取了個乳名“白圭”,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 附錄 ; 雙節記, 雙節祠上樑文, 孤竹書院講堂上樑文, 海上遺詩後旀, 蹈海詩跋, 月巖記蹟, 送判書答忠翁本孫書.

張孝正

識跋 ; 敬書張敬堂先生四德箴後, 慕巖先生李公遺集跋, 鼎厓先生洪公文集跋, 家禮補疑跋, 觀書隨錄跋, 或山李公文集跋, 曾王考雲樛公文集後識, 書唐宋正音後, 李肯窩(能學)戒酒說後. 書 ; 上西山先生別紙, 上西山先生問目, 上西山先生, 上四未軒張先生, 別紙, 後論, 上拓菴金丈, 與寒洲李公(震相), 答巖居朴公(永魯), 答金進士(承洛), 與李晩求, 與張農山(升澤), 答李響山, 答金月湖, 答金順成, 答金範初(瀅模), 答張丕兼, 答崔肅仲, 答權舜謙(相益). 附錄 ; 行狀, 墓誌, 祭文, 愚谷書院奉安文, 常享祝文, 輓詞, 神道碑銘, 年譜.

張孝正: 張居正墓地

半匡 ; 18.5.1x17.8cm.有界.10行20字.註雙行. 上下內向二葉花紋魚尾. 四周單邊, 半匡 ; 22.2x17.5 cm.有界.12行22字.註雙行. 詩 ; 謝城主徐君受, 次贈趙眞寶子美, 墾田, 惜春, 忟成, 寄金允明兼示休庵李叔, 次韻權士立(2首), 蔣生八國昆弟讀論語後書示, 窮理, 贈道契次朱陸鵝湖唱和韻, 放歌(2首), 題載月船, 西窓看史, 卽事次退溪先生謁聾巖一絶, 絲呈金正字(弙), 植梧桐, 二月初到山記事, 送春吟, 次高翠屛江上吟, 臨別, 邀金秀才(弘微), 獨釣寒江雪, 次謝趙眞寶(徽)惠筆, 鄭部將來訪有詩次贈, 慶山兄(東輔)寄詩和呈, 秋夕觀上壟有感, 次韻柳西厓(2首)(一首見元集), 次韻高檢閱(應陟)來訪松巖有詩, 次圓字呈柏潭先生, 金參奉(珽)挽(自號壺隱), 忟呈柳應敎(而見)(3首), 雪後絲寄城山諸秀才(問竹, 問梅), 閒記, 歲除日立春二絶(客門帖, 梅窓帖), 城山幽貞齋二絶(一首見元集), 寄呈徐霞潭(益), 慕仙吟, 次韻金生員(允明), 次南仲綏呈柳應敎, 謝李奉事安道(香, 筆), 次權進士(啓沃)來訪吟, 次金生員(守愚), 送金學諭赴右兵營, 次韻養眞堂金士重, 金都事(漈間)重訪巖堂(時兼差救荒), 次題比安董山院, 二月七日(庚辰), 次贈蔣秀才, 偶占, 忟呈裴校理(三益), 次題九潭李忠義月巖草堂, 月巖精舍次韻(短艇殘雨, 曲淵丹楓, 尺洞靑嵐, 平沙落雁, 申城春花, 東崖棲鶴), 次藥山先生釋峻軸古詩, 金生員竹淵精舍八景(東峯湧月, 西橋落日, 遠林生煙, 前沙落雁, 氷江雪馬, 郊原麥浪, 行雲拖雨, 牧童騎牛), 挽南秀士義仲, 次南仲綏淸夜吟(3首), 次趙奉化(士敬)留韻, 題廬江養浩樓, 李進士(介立)養拙堂八景(禁題體)(文洞春花, 桐嶺秋月, 鶴峯晴嵐, 娥山霽雪, 南溪釣魚, 北嶽採蕨, 方塘賞蓮, 小園泛菊), 題休靜上人詩卷示權定甫, 金景仁除梁山郡守歷訪次雙碧樓題, 絲贈趙奉化士敬辭職(絲諷, 勸起), 示廬江書院諸生求和裴校理, 二月望後獨來山舍, 記懷(2首), 遙呈靑巖權震卿兄, 六言秋思, 呈具大司成, 擬贈趙都事(士敬), 次韻裴襄陽桃村八詠(村名, 山水亭, 臨淵觀魚, 玄沙訪眞, 春, 夏, 秋, 冬), 贈權士立, 未赴尙州榜會擬呈僉年兄, 鄭訓導挽, 次南仲綏, 又次近體, 謹和琴習讀應呂來訪有詩, 題鏡光書堂示諸公, 贈別趙察訪(宗道)遷職三十韻, 河參奉(徹岷)挽, 上藥山先生, 次晉州矗石樓區字四韻寄柳監司而見, 山居集句(一首見元集), 養枼, 李進士(淑仁)挽, 樹屋, 擬題聞慶龍湫行館, 次李察訪仙夢臺韻, 奉呈裴掌令(汝友), 山水亭, 李直長(安道)挽, 引泉(丙戌), 柳西厓承 命歸朝半路還湖再次前韻, 納凉次鄭參議上退溪韻, 謹次靑巖兄(號七松處士), 次遊僧古韻, 次西厓用俚語二絶, 次則上人軸, 示學者四句疊字格, 具參判挽, 東湖權平叔挽, 呈趙正郞, 上柳西厓, 寄鶴山庵諸賢詩榻, 示權琴兩生(權重衡琴英奏), 用金羅州(士純)留韻, 賀呈柳判書(而見), 泣嶺次李晦齋先生韻, 李佐郞(珙)除玄風縣監不赴絲呈, 忟成十四韻贈裴大成(三益)赴京, 次贈柳判書歸朝(2首), 金牧使卜曲橋巖上, 次寄徐同年應會, 聞柳判書訪丹池孤山 吟呈, 次慶雲樓韻遙呈聞慶牬趙伯由, 病裏尋梅, 蝶, 金士純歸卜橋巖有詩見和復次, 題石面, 對人, 次大谷成先進遺韻, 世路少知音歎, 次冶隱集成獨谷韻, 次宋企村韻, 次淸風寒碧樓韻. 詩 ; 偶感, 金敦敍崔子粹金守愚會倭館, 送柳希范移寓西門(時柳君會講于此期以明春決科故云), 自和, 雪中辛上舍來訪(一首見元集), 見和復次(2首), 寓靑城寺贈金正字(4首)(庚午), 踏靑日會飮金正字宅, 可興倉送李子修次別溪先生韻擬呈先生, 次金先生送退溪韻, 到龍宮鄕射堂次前韻, 宿李雲長池亭戱題, 次幐雲書齋舊題呈李逢原, 執競堂, 夏景, 乞菊, 借心經, 林亭卽景, 次辛上舍(二首見元集), 再次寒字韻, 次景濂亭韻, 又次欄字, 讀心經(2首), 示知己, 夢與宦友相絲吟, 次辛上庠, 次愁字首用杜句法, 次朱文公和白鹿洞卜掌書佳句呈書堂學丈, 送裴學正汝友還京(一首見元集), 再次遊輞川韻, 次李逢原贈李子修, 雪月堂呼韻, 次呈具圭峯, 次畵師軸, 上退溪先生, 題松巖, 蕩吟次昔遊鶴山韻, 上溪先生(一首見元集), 次滿月庵韻, 次呼韻, 次雪月堂與後凋兄出山相和吟, 題金生窟瀑布, 次溪先生贈行上人軸, 敬次朱文公南嶽唱酬韻(二首見元集)(元曉庵僧, 上大乘僧), 絲呈李上舍雲長, 雲長緊推又次寄(2首), 退陶先生挽, 再次陶山僧軸, 坐溪嗸邀辛上舍, 在星山偶吟憶京友, 竹泉臺, 向易東書院與諸君泛舟訪趙士敬於月川書舍時以 先生遺稿收錄會于此故末云, 琴聞遠携酒來訪, 院中曉坐次先生板上韻, 雲臥軒朝暮吟, 竹泉臺坐吟(2首), 阿姪見和復次, 勸學復次, 靑城雜題(虎骨巖, 德潭, 網谷坪, 水明樓, 吹簫臺, 數魚臺, 藥圃, 雲宀, 牧丹巖, 赤松峯, 對鶴峯, 竹泉臺), 五月晦再往易東諸君見和再次, 移竹, 未赴書堂僉會遙呈, 次易東院先生遺詠呈烏川諸兄, 聞觀察使宋公與府伯遊映湖樓犯夜大歡有詩云, 次退溪先生贈凌雲臺(2首), 八月念三日大雨雹有歎, 次暹上人軸, 無題, 和送金翰林士純, 寒松壇卽景(2首), 和呈柳修撰而見兼示應見, 在城山遙呈具舍人, 次近體(在渚谷望月庵), 和具舍人韻寄金子厚, 自退溪歸路馬上集句(與應見同行), 再次雪月堂二絶, 擬贈曹南冥先生, 二月初西行路中遇風雪, 驪江舟中和同年李希正, 洛邸和金敦敍韻呈金翰林(2首), 次贈別漢江舟中, 次尹而直贈吟(2首), 次江上村居, 次贈而直, 次景祥, 陶谷贈孤山主人, 復次朴大濟活水塘(2首), 次柏潭書玉師軸, 觀漲次辛啓而(2首), 竹泉小瀑, 憶退溪先生次韻題星山(2首), 吟菊, 寄養豪樓辛上舍, 次柳修撰韻擬贈唐士, 次題柳應見書舍, 稻花十二韻, 讀朱子書有感, 題康進士水沈村亭子, 自覺, 河應靜不赴擧絲之, 送柳別坐應見歸朝, 遙呈金翰林, 送權大仁之昆陽, 次天使敬塘山海館韻, 在壟雲 贈朴大濟, 次先生月瀾庵韻, 臘日題金愼仲兄盆梅, 聞河應靜讀家禮, 得城山石田喜吟四絶, 立春帖(2首), 再次康進士亭題, 南景祥寄城山精舍次韻送之, 自樂吟, 次辛上舍雪中, 敬次精一齋韻遙呈易東書院諸公, 又次示諸君(一首見元集), 琴景休寄簡以詩答之, 鷗下臺古風, 寄權秀才得凱讀書城山(一首見元集), 擬贈李子, 次李安仲題廬江書院韻, 兩城主來訪(權文海沈信謙), 賞晴(2首), 次李正字共甫山中吟(一首見元集), 次韻呈金星州伯純座下, 藻里權義叔挽, 李進士雲長挽, 正月二十四日金星州携酒過江舍次韻(2首)(甲戌), 次康僉知山亭(2首), 柏潭見和吳字絶復次, 卽景.

觀光錄 ; 呈李書狀(濟臣)博粲, 浮碧樓 次李書狀濟臣吳方伯(祥)韻, 浮碧樓席上, 主席相公 篇中屢示燕蘇之行之苦 慰藉甚款 聊拾蕪拙 約同行李書狀同賦, 昨者冒呈荒拙 未見瓊報 敢以絲語爲媒督之, 次書狀韻, 絲呈書狀一粲, 次書狀途中韻, 次百祥樓韻, 次控江亭韻, 數日壄違 匪直傾慕弦心 兼以瓊玖之阻爲嘆 今相聚累朝 我心則降 而江錦之裁 收彩不發 殊非所望於左右 敢先瓜投以希破卞, 獨坐無聊 呈淸心高會博粲, 登高會酒半双 成一律奉呈使相主人兩令公 分司亞使二契史 求敎, 次書狀統軍亭韻(2首), 次書狀因怒有悔吟, 昨朝飯罷 見枉陋寢 追說前夕渡江之景 答以一語 便默而止心竊怪之 而未敢問 馬上覺得殊有可笑者蓋 夢應樂道月光之好 說道當時淸致 且語有來脈 意味深長 而僕反歸美於蘆葦之長 蓋俗語蘆與月 同音不同聲 因鄙見之陋 重聽之病而交誤之也 今夢應以暴怒爲悔 深有愧謝之意 余旣有此失 將自謝之不暇 故又步前韻以開慰焉, 次書狀九連城韻, 松噦山, 長湫道中 次書狀韻, 次通遠堡韻, 踰高嶺, 次書狀高字韻, 次東昌堡路中韻, 次宿西平堡韻, 次淸掶亭道中, 留高平 次書狀鎭武堡韻, (附元韻)(濟臣), 次高平城 始見醫巫閭山 喜而有作, 廣寧, 夢應過楊將軍祠有作 辭奇而韻險 邈不可攀 敢於所押之外拾其餘字 艱成十二韻 以免逋責, 次上使(柳順善)山海關韻, 次書狀望昌黎山憶文公韻, 次書狀過孤竹廢城韻(2首), 宿永平府, 次書狀蘇州韻, 到祮潤 不許入城 未卜安下處 久立郭外 用前韻, 謹次金蘭作契韻 以塞勤敎, 次書狀玉河館酌月絲賦韻, 送李伯胤震令公出宰眞珠十韻(辛未), 雨後行巡有述, 次韻 奉答瑞仲(蔡應祥) 彦深(金濬)兩年兄(6首), 海州芙蓉堂契會(2首), 答南景祥(夢鰲), 履霜堅撚至, 聞女奚吹玉笛 有作, 慶會樓卽事(應製)(癸酉), 月城(2首)(甲戌), 臨海殿(2首), 瞻星臺(2首), 鳳凰臺(3首), 除夜 次琴參奉夾之(應夾)韻(4首), 續貂呈相公 兼奉座上諸知契, 次夾之韻, 次仲氏韻)2首)(丁丑), 江陵校生歌謠, 伏次仲氏韻(戊寅), 謝申生員秒葡萄, 流頭之會 偶欲共滌駿奔餘困 不意梧亭丈人聖得知之 委送肉竹 一坐驚感 以爲奇事 近又傳來五言唐律一首 曲盡當日景況 乃知閒中吟嘯之興又復不淺 切擬因此捧心 庶得少效傾荷之情 而調高韻强 非久放筆硯者所能攀晾 頃嘗碶候答簡 又示抍寺舊約 且慮缸面風味之變 令人躍如 而非直積漲難越 賤疾亦重 坐孤盛意 心之結矣如食未下 累日綴緝 僅呂淸製 兼述卑抱 用博閒中一桀(2首), 凝石寺唱和(2首)(庚辰), 書凝石寺僧詩軸, 觀漲(辛巳), 春寒, 盆松, 煎花(2首), 辭醴, 思子宮, 至天臺(3首), 奉答任卓爾(屹)夢中靑眼之述, 次卓爾韻(2首), 行淳詩軸 次退溪先生韻(壬午), 次南景祥, 題李庾林亭, 次南景祥贈別韻, 奉酬南景祥知契相送以詩(乙酉), 野亭獨坐 行衲投紙書所見, 重陽翊日 次子悅仲氏贈別韻(3首), 書性澄軸, 仁宗大王挽章(2首), 挽南學正崧, 挽尙牧申潛, 挽柳舍人堪, 挽李參判(瀣)夫人金氏, 挽琴生員軸, 退溪先生挽詞二章, 挽李參奉容配金氏, 挽柳監司太浩(景深), 挽張袞仲母權氏, 挽金生員士明, 挽柳知事潛, 挽李監司仲樑, 挽江華府使全聖兪(舜弼), 挽亡室貞夫人權氏三章, 挽鄭承旨子中(惟一). 卷之 46. 墓誌銘 ; 農圃子鄭公, 徵士朴公, 桐巢南公, 學生洪公, 通德郞李公, 貞夫人李氏, 泰川縣監睦公, 弼善李公, 司成鄭公, 洪處士, 執義金公, 峀雲柳公, 左議政春城府院君南公, 篤行洪公, 工曹判書致仕奉 朝賀洪公, 進士愼公, 篤行尹公. 卷之 45.

張孝正: 張居正首輔萬曆

隆慶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隆慶六年(1572)代高拱為內閣首輔,晉中極殿大學士,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任內閣首輔十年,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 行狀 ; 從叔父恔庵先生, 通訓大夫潭陽府使順窩李公, 嘉善大夫禮曹參判龜窩先生金公.
  • 祭文 ; 先師梅窩權公(秉憲), 秋觀李公(彙澤), 外舅金公(鎭洙), 從叔父(在達), 族從高祖(洪錫), 五五齋權公(大奎), 進士李公(奎應), 三從叔(在安), 宗大父(珪煥), 姨母孺人義城金氏, 亡室孺人咸昌金氏.
  • 行狀 ; 贈刑曹參議愚軒權公, 贈通訓大夫司憲府監察楓林申公, 臨我堂權公, 龍泉處士權公, 族祖溪西公, 王考處士府君, 先父君言行抄, 先搙孺人月城孫氏.
  • 詩 ; 巖角築小臺明以彈月, 題金叔殚抄古詩卷尾, 把酒待月與李共父同賦, 伏次退溪先生贈鄭正字韻呈李共父, 又次贈同榻人(2首)(中一數), 雪景(白戰體), 柳仲和厭里任賑恤官欲還本土絲呈, 十二月晦立春盆花將發, 次贈山翁, 柳參奉輓章(居河回村葵于能谷), 正月望與友將遊淸凉山次陳希夷贈盠穩韻, 望後二日和裵上舍汝友遊陶山韻, 車贈君美士元, 次鷗字, 過月川蔡上舍江亭偶吟, 登淸凉東嶺次辛上舍贈金仲殚岑字, 到上淸凉題金塔峯, 滿月臺與金仲殚安成仲酌月有吟, 樹影絲題, 次君美韻, 贈同遊諸友絲爲炳體, 訪孤山伏次退溪先生韻, 用祖琊詩軸無字贈蓮臺僧, 用南秀才巖字韻, 贈和父叔, 用德潭韻投辛上舍, 季夏余棲山寺辛上舍以畵與詩寄我我亦以畵老松僧與山水蘿月懸猿報之仍和其來韻, 具上舍景瑞權上舍景受李上舍和甫次竹舍叔郞字余亦和呈, 再次, 用退溪韻贈法源師, 次孤雲師, 贈李秀才希正, 泛漢江與潘秀才浩浩權上庠景樞相和, 訪驪州報恩寺懶翁像, 曉景口號, 菊月初旬出豆毛浦上金相國亭偶占, 乘舟到笠巖與惟新友生安夢龜靈卿安暹仲退洛城元繼信謹甫相和, 舟中, 登鳥嶺楓葉滿山與金仲殚小酌路傍因和拘景瑞, 宿龍宮粛舍仰次金相國(安國)詩, 隣人李公妻輓章, 又用明字韻七言十首柴辛君, 題辛上舍文房壁, 輓邊東湖(永淸).
  • 贊 ; 伊川先生畵像, 投壺, 書埩燈, 木枕, 玉山書院諸額, 體仁廟, 求仁堂, 兩進齋, 偕立齋, 無邊樓, 亦樂門.
  • 奉安文 ; 丹山書院祭酒禹先生, 伊山書院移安文, 靑城書院權松巖(好文), 鶴峯金先生(誠一), 靈山鄕校五賢從祀祭文, 伊山書院移建告廟文, 伊山書院新基祭后土文, 伊山書院明倫堂開基告廟文, 食沙井祈雨祭文, 鐵呑山祈雨祭文.

祝文 ; 玉溪書院追享櫓南徐先生奉安(鶴巖徐公, 龍溪徐公), 玉峴別廟方壺趙公奉安, 周王山祈雨. 行狀 ; 張孝正 嘉善大夫同知中樞副詞眞一齋柳先生, 嘉善大夫黃海道水軍節度使兼甕津都護府尹府君, 外王考成均生員西溪府君, 本生外王考通訓大夫行絡谷縣令江陵鎭管兵馬節制都尉府君, 松顔具公, 金孝子, 槐潭處士裵君. 跋識 ; 文峯先生文集, 世稿, 追慕錄, 退溪先生書帖, 汹齋先生遺文, 啓蒙圖書節要, 黃參奉挽軸, 李武夷翁(龍羽)行狀, 族姪故孝子 贈地坪濟仲行錄.

張孝正: 張居正

卷之 張孝正 20. 行狀 ; 通訓大夫司諫院正言李公, 僉知中樞府事姜公, 通訓大夫司諫院司諫鶴嗸金公, 先考通訓大夫弘文館校理府君, 仲形通德郞公, 從祖叔父恔庵先生言行錄, 亡室淑人廣州李氏. 卷之 19. 行狀 ; 從叔父恔庵先生, 通訓大夫潭陽府使順窩李公, 嘉善大夫禮曹參判龜窩先生金公.

張孝正

墓誌銘 ; 定齋先生, 正言李公, 參議柳公, 黃處士, 外舅權公, 外姑李氏, 金表兄文老, 權禹弼, 恭人金氏, 權禮仲, 孺人李氏, 孺人李氏. 祭文 ; 祭葛庵李先生, 祭定齋柳先生, 祭壽靜齋柳公, 祭李參議晉祥, 祭外舅沈公之憲, 祭柳仲輔致儉, 祭權丈度稱, 祭柳參議季好, 祭李淑汝, 祭柳仲車, 祭柳仲思, 祭李禹用, 祭朴筧遠羲永, 祭白國甫, 祭朴昌世, 祭族曾大夫生白軒公景龍, 祭恥齋族大父, 祭野隱族大父夢陽, 祭峯下宗大父舒陽, 祭敬軒族兄泰煥, 祭蒼臺, 祭瀛硸, 祭雲林族叔, 祭先兄處士府君, 祭兄嫂孺人李氏, 祭堂弟雲卿霽煥, 祭室人李氏, 祭子婦朴氏, 祭從孫大郞駿行. 附錄 ; 遺事, 南氏丹劒銘, 論勘勳疏, 再箚, 送冬至使南參議市北公序, 贈南市北, 摘山葡萄送春城南相公, 丙寅水路朝天時別章, 送南謫萬出按湖南, 醉中走筆贈南謫萬, 遠寄南謫萬, 端午日南春城從瀋陽回迂路見枉, 贈南春城奉使瀋陽, 重步述懷呈南春城相公, 南山影堂市北先生影幀還安告由文, 常享祝文, 祭南相公文, 春成南政丞輓, 南左相挽詞, 挽南市北, 挽南政丞, 左議政市北南公神道碑銘, 春成南公墓誌銘. 附錄 ; 行錄, 行狀, 墓碣銘, 墓誌銘, 祭文, 德川書院配享時奉安告由文, 守正堂營建告由文, 守正堂釋菜告由文, 尊德祠營建告由文, 尊德祠奉安告由文, 尊德祠常享文, 守正堂上樑文, 尊德祠上樑文, 贊述諸詠. 守愚堂銘, 洗心亭記, 守愚堂記, 尊德祠營建記.

張孝正: 張居正後世紀念

卷之 11. 行狀 ; 泗東齋孔公奎源, 石溪柳公, 柳樂素先生(鍾相), 醉岩李公, 處士康公龍壽, 心齋鄭公, 島隱金公(琪重), 學生李公祥宇, 族姪仁山齋南, 孺人宋氏. 碑 ; 月坪君不爨遺墟, 朴處士鳳休鳳谷齋遺墟, 光州潘氏海旅齋石菴兩先生追慕, 慕聖修學, 孝子全州李公弘宇, 孝子敎官李公以廣, 孝子化堂高共萬郁, 孺人曺氏孝烈, 孺人徐氏孺人金氏兩世孝烈, 孺人金氏孝烈, 全州李氏三孝, 孝子南溪康公鍾瑜, 孺人高氏孝烈, 爲親契紀念. 祭文 ; 祭勉菴先生, 祭叔父, 祭雲齋崔丈永祚, 祭外舅嘉善大夫朴公, 祭伯兄晩翠先生, 祭三兄, 祭曺迂堂(在學), 祭弦窩族丈(光善), 祭崔參奉永學, 祭智隱崔丈(銓九), 祭趙省菴(愚植), 祭處士柳公, 祭文遯齋(達煥), 祭李恕庵(鍾元), 祭車庵高公(昕相), 祭鄭心齋(禧源), 祭鄭永直(枋圭), 祭成道彬(桓奎), 祭金三悔(金憲燮), 祭金氏潙, 祭松隱李公(圭三), 祭從弟澤鎭.

卷之 16. 跋 ; 王考遺札, 近思別錄補, 決訟場補, 冠禮考定, 烟沙逸稿, 感興詩集解, 王考手編心經刊補, 王考所草金晩翠狀贈金君帖, 三忠實記, 近仁堂李公文集, 金以命高山滷曲圖, 松隱朴公行狀, 雲巖先生李公傳, 從孫敦禹家傳. 書 ; 上四未軒先生, 答四未軒先生, 上遊軒相公, 上張承旨(時杓), 上張澹屋, 答張澹屋, 上外祖, 上內舅, 答張進士(祐遠), 答鄭正言(壽龍), 與族姪俊明(萬鎭), 與宋文甫(祺善), 與李景暉(以鍵), 答李景暉 與張敬克(世駿), 答朴文見(鍾淵), 答柳聖卣(仁金憲), 與柳聖卣, 與張承旨(錫裕), 與李緯可(經淵), 與李監察(圻華), 與朴仲寬(周華), 與張道根(有相), 踏柳公弼, 與張懋仲(柱翊), 與許舜歌(薰), 答族姪致晦(斗參), 與南山諸公, 答李聖欽(猲淵), 與族弟敬三, 與都國瑞(廷洽), 答都國瑞, 答張丕兼(錫贇), 與權子範, 與或人, 與朴逵伯(顯鴻), 與安校理(禧遠), 答安校理, 與李啓道(承熙), 與李大余(渭載), 與族姪衡仲(斗璣), 答衡仲, 與李承旨(承淵), 與若木士林, 答族孫夏卿(永夏), 與裵聖儀(鳳欽), 與族孫道卿(壎植), 答族孫景伯(鴻植), 與族弟見五(龍翊), 與張睦卿(敦相), 與族孫啓春(遇植), 寄兒斗壎, 寄兒斗壎斗樺. 遺事 ; 先祖惺齋先生, 副護軍巡梅亭琴公, 處士守靜齋琴公, 七代祖司贍寺奉事月潭公, 從七代祖通政大夫行承政院分承旨晩修齋公, 本生七代祖通政大夫行驪州牧使望月軒公, 本生六代祖 恭陵參奉洛浦公, 祖考處士府君, 本生先考處士府君, 先考處士府君, 伯嫂淑人韓山李氏, 故室恭人豊山柳氏. 祭文 ; 祭溪巖金先生, 祭霞嗸李公(巖淳), 祭李信庵, 祭金表兄(是珩), 祭李戚叔(龜發), 祭李君睦, 祭李見可, 祭金聖能(昌敎), 祭南公(德煥), 祭李進士(彙絅), 祭李景民(彙秀), 祭李允兼(彙祚), 祭李啓運, 祭族祖殷瑞(成範), 祭先兄梅村公, 祭長姪進士(翼祥).

張孝正: 張居正史書評價

附錄 ; 行狀, 遺事, 墓碣銘, 墓誌銘, 挽, 幨, 附感懷韻, 祭文, 南岳祠奉安文, 常享文, 廟宇上樑文, 講堂上樑文, 南岳祠記. 書 ; 上立齋鄭先生, 答臥隱金丈, 與廣瀨李丈, 上損齋南先生(漢朝), 與龜窩金丈, 與崔進士(南復), 與李持平(周楨), 答李持平, 答南進士(漢模), 與康景訥(敏淳), 答康景訥, 答康景訥論大學疑義, 別紙, 答金○(熙復), 與韓判書(致應), 答蔡參判(弘遠), 上屛村族大父, 上江皐族大父(尋春), 上鶴棲族叔, 答族祖(耆春), 與疎軒族叔(喆祚). 附錄 ; 贈遺 ; 詩19首), 書, 輓詞, 祭文, 張孝正 墓碣銘, 墓誌銘, 家狀, 行狀, 梧桐亭重建上樑文. 詩 ; 次五友堂金性之近韻, 閑居, 寓興敬次根溪先生韻(2首), 用安道中, 過達川有感, 次蘭山韻, 寄四友堂(古詩), 和陶靖節移居, 雨後書事, 次新村韻, 次贈晩起堂, 敬次省克堂韻, 冒雨向襄陽祮野泥娨不桷行, 雪後次韻, 次東海散人韻, 次權一甫韻留別, 次蘭谷韻, 九月初吉病起與小兒步出家東古寺基見有黃菊數朶失所萎折於草莽間感成一絶, 庚戌四月十一日夜, 十二日夜聞杜鵑, 次金萬悅(秋任)韻, 敬次退溪先生韻, 三月十五夜與諸友遊鍾淵望菊潭申浦欲順流而下訪德裕君愼而不可得旣而君愼以詩來次韻却寄, 來次韻却寄, 次金孝構(延祖)韻, 次權次山(坵), 暗李眞寶, 暗呂陜川大老, 次金溪巖(嶿)韻, 暗金鶴湖(奉祖), 暗金栢巖(弙), 次蒼石先生韻, 道湖筵中呈主人, 次金萬悅韻(時暮春下雪), 次蘭谷韻, 金君性之卜龜村西名曰笙潭嘗語余以山水之勝而命賦之余辭不獲綴蕪奉呈, 壬戌七月旣望泛舟龍淵分韻得蘇字. 祭文 ; 祭西厓柳先生(成龍), 祭月川趙先生, 祭外舅南三松, 祭亡友金上舍亨叔(泰時), 祭權陽村(近), 祭金勿巖道盛(隆), 祭再從侄秀才(琰). 奉安文 ; 丹山書院祭酒禹先生, 張孝正 伊山書院移安文, 靑城書院權松巖(好文), 鶴峯金先生(誠一), 靈山鄕校五賢從祀祭文, 伊山書院移建告廟文, 伊山書院新基祭后土文, 伊山書院明倫堂開基告廟文, 食沙井祈雨祭文, 鐵呑山祈雨祭文.

  • 隆慶六年(1572)代高拱為內閣首輔,晉中極殿大學士,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任內閣首輔十年,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 附錄 ; 投贈, 輓詞, 家狀, 行狀, 墓碣銘, 龜湖書院奉安文, 廟宇上樑文, 龍蛇事蹟崙.
  • 詩 ; 送周僉正景遊先生出守基城(辛丑), 夜寄金正字載淸(濯), 江上斫膾, 辛引儀亭, 暮泊北渚 馬由陸行 在南浦艱涉聚宿 夜遇雨, 奉別子悅仲氏(承侃), 鳥嶺, 換龜亭, 家有黃楊木字 與後友抄印史記 事未訖功 還京日迫 吟呈同事李季賀上舍(2首), 椒井, 行到樓巖 無歸船見留(2首), 舟中九日(2首), 自珍浦遭風泊宿, 夜計登程已浹旬 悶甚有作(2首), 得鄕信 子悅仲氏登程已數日 喜賦, 十月雨, 送李遠期(永成)先生忠淸都事(排律), 典順陵祀 寄恭陵典祀崔子省(蓋國) 子省見和 以未得聚會爲歎 復次前韻答之, 雪來數日 載淸無詩 賦此問之, 與載淸有守歲之約 載淸竟以敬陵典祀出去 還寄詩輒和 復期以更申前約, 雲門禪師詩軸 次鄭吉元(惟吉)韻, 差祭順陵 吟呈恭陵典祀李正字廷瑞(元祿), 差祭光陵馬上口號, 載淸寄詩 將遊金剛山 次韻以留(織錦體), 典祀昌陵 吟寄敬陵李廷瑞(2首), 宋治叔(贊)有小杜之興 賦此以嘲, 金衣公子, 顯陵 贈宋治叔, 卽事(織錦體), 李君獻(璋)魚瑄之(季瑄)兩正字 獨坐書寫房 吟此呈似, 載淸寄詩 說學射之樂 和復(甲辰), 翌日 偕宋治叔見訪 再次韻, 盧仁父(慶麟)醉過不入 書來索拙稿, 再次韻 答仁父, 次金內翰載淸韻, 題庚子同年槐院契軸, 陪直西淸 月夜小酌 醉甚就寢 明日 始知有投詩 聊綴一篇 以記顚末 奉呈校理丈人案下, 送慶尙都事姜仲寬(偉), 聞靑鶴洞奇勝 約柳克己(堪)同遊, 詠黃精, 傀儡棚, 蜂衙, 廣陵散怨, 書堂剪樹, 甲辰十月旬一 出向書堂 路中口占, 十二日夜雨, 十三日雨後 露珠貫在梅枝 滿樹皓蘂 簷若西湖本色, 南樓晩望, 有懷, 入城 吟寄盧寡悔(守愼)僚侍, (附和奉鐵津尊史)(寡悔), 和答寡悔韻, 送柳君克己(乙巳)(附跋), 應製君臣同德, 次止齋李伯喜(首慶)渡臨津韻, 次訥庵金郊口占韻, 平山記所見, 次止齋寶山途中韻, 齊安館, 次止齋中和途中韻, 浮碧樓, 次訥庵百祥樓韻, 次訥庵記寒韻, 次納淸亭贈康上舍韻, 次湖陰(鄭士龍)韻(3首), 次湖陰龍灣喤帖韻, 次訥庵元日感舊韻(丙午春), 入車輦, 安定館 遇姜翰林順之(士安)夜話 次順之韻, 鳳山臨發 登棲鳳亭, 次權學官應仁韻, 開城雜詠, 渡臨津, 自京發行 到劍水 道中有作 示同行, 至平壤 寄朴僉正仲初(忠元), 伴送華使于江上 回程 義州牧使金醇之(伯醇)求詩留別, 聚勝晩酌 洪參判退之(暹) 金同知仲任(萬鈞)兩使相 金醇之地主 李學士伯喜話別, 次訥庵蔥秀山韻, 次訥庵巖竇泉韻, 林畔館, 練光亭, 宿大同館, 泛大同江, 南樓獨眺, 見小艇捕魚, 有懷, 晩步(2首), 送金載淸(3首), 晩出東湖, 見李童子(山海)書屛(2首), 北風, 夜聞警盜 有作, 梅雨(丁未), 競渡怨, 永貞郡校生謠, 惜花春起早(2首).
  • 墓誌銘 ; 農圃子鄭公, 徵士朴公, 桐巢南公, 學生洪公, 通德郞李公, 貞夫人李氏, 泰川縣監睦公, 弼善李公, 司成鄭公, 洪處士, 執義金公, 峀雲柳公, 左議政春城府院君南公, 篤行洪公, 工曹判書致仕奉 朝賀洪公, 進士愼公, 篤行尹公.

但根據《嘉靖二十六年進士登科錄》記載,張居正為五月初五日生人。 嘉靖十九年(1540年),才高氣傲的張居正順利通過鄉試,成為一名少年舉人。 顧璘對他十分賞識,曾對別人説“此子將相才也”,並解下犀帶贈予居正:“希望你樹立遠大的抱負,做伊尹、顏淵,不要只做一個少年成名的舉人。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 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

張孝正: 張居正為政舉措

四周單邊, 半匡 ; 21.7∼22.7x17∼16.8cm.有界.10行17字.註雙行. 詩 ; 靑城雜詠(遁住山, 甕巖, 精谷村, 南山烽火, 葛山晴嵐, 臥龍山, 藥山月出, 渡口行舟, 洗耳泉, 桂樹臺, 赤虹巖), 閏臘月初一日有感, 十六日立春(無悶齋, 自養齋), 聞梁城主鑿池於衙廳前仍爲曲水絲吟, 敬次姑叔鄭交手九日會吟, 聞具感謝(鳳齡)到聞慶呈辭狀, 具感謝辭任之歸同宿麻甘齋舍有詩次韻, 李進士(碩卣)輓, 伯兄明甫輓歌(3首), 踏靑俊二日與學者會談(此下乙亥年作), 絲呈金牧使(誠一), 三月晦日聞城主送春廬江院樓獨吟呈一首, 忟示諸學徒, 裵佐郞來訪有詩卽次, 次題裵正言山水亭, 次送別, 次鄭交手惠韻兼呈柳習讀, 次韻金太和, 朱判書祈雨歸路持酒枉訪有詩卽次, 次韻柏潭, 謝定州牧使金兄惠綵硯, 九月次韻呈權定甫金秀才, 次韻金上舍守愚(允明)送菊, 伏次退溪先生韻, 輓權天機(夢台), 賀得梅於權天瑞(夢參), 送春吟, 三月望與西城主君受(益)同遊上洛臺, 次蔣秀才八國昆季, 復和可止亭(改名枕湖), 次高仲明, 忟呈柏潭, 伏次南仲由和示, 秋夜吟呈柳應敎, 再次呈楊府使, 吳參奉妻權氏輓章, 謝松堂頹廢之譏, 車題泰雲僧軸, 次圓字一絶呈柏潭, 晩秋記事, 次呈七松亭(時在南郡), 次韻柳丈, 輓靑松府使邊(永淸)母氏, 元月人日權汝益持詩酒來訪次示, 淸凉山僧再請寄詩和贈, 擬贈金學諭(脩)西歸, 次鄭部將具柏潭相和韻(鄭索續貂故云), 次性玉詩軸中柏潭五言律, 次南仲綏惠韻, 和阿姪, 春俊二絶, 記所見戒姪兒輩, 宣城樹谷庵訪李君美不遇, 江上贈李休庵, 安生員和示伏次呈, 又次絶句, 次辛進士聲字, 契酉兼于○院俊寺, 歸路題辛上舍書窓, 促織吟, 次贈辛上舍(十八絶), 曉窓卽事, 宕參竹舍生辰宴次韻, 雪窓有感, 四韻示隣友, 鶴駕寺與休庵同棲得句相和, 次柳希魯韻別休庵歸, 次東廂板上韻, 贈盧秀才送別, 高上舍天祥讀書永慕庵以簡絲我答之, 次成公韻贈裵秀才, 贈友人次金天民(農)韻, 復用前韻贈鄕您, 諸君和之伏次, 卽事, 次效嚬集懷仙吟(2首), 贈道僧, 自詠, 到刈蓮寺, 山寺雨後, 又二絶, 和辛啓而, 伏次明字寄辛啓而, 又用前韻, 次邀月亭主人李廣文, 具景瑞遊樓航有詩追和, 寄鶴駕山諸朋(時余亦同棲而先歸後有僧傳簡故云), 贈都事伯純之淸洪道(2首)(中一絶), 暮春遊天燈山下浮屠庵有吟, 次諸公韻贈秀上人, 次李秀才景施, 絲拈, 始寓忟成, 戊午夏四月與金仲殚金可行辛啓而李和父諸君川獵于玄沙山下渡項村口乘昏而歸呼韻口占, 明日大雨午睡後又成, 過玄風與安汝止(霽)同詠, 九月移僑大丘貢生李誾文家次壁上韻, 是月向京到鳥嶺龍湫與金彦純三昆季裵汝友共吟, 成均館侍講見屈歸主邸有吟, 移寓社稷洞邊正郞家贈秀才邊而源兼示崔上舍徚, 十月十九日出城渡漢江路上吟, 到黃江驛忟成, 登竹嶺, 到鶴山讀書舊寺, 還家絲占檠寄河秀才淵, 又二絶(時與所姪同寓), 辛君啓而和督郵贈山人韻袖來求次於余用其韻桛其僧, 贈僧, 立春日, 讀書有感, 元日到隣親家, 柳絲, 乞梅不得, 觀魚用退溪先生溪上春興韻, 賞花, 岸柳, 王梅, 登滿月石臺, 訪山頭古城, 謹呈粛堂廣文先生(時交手張公訪草堂不遇故詩以謝之), 和辛上舍(時上舍欲還故山詩以勸留), 病暑, 大旱, 贈友人, 見和復次. 詩 ; 踏靑日偶占謹呈竹舍叔, 和金士純訪巖堂韻, 草堂卽事, 春日敬次退溪先生西齋韻, 贈鄭景寶兄, 次退溪先生贈山人, 雪中贈金秀卿(癸丑), 竹溪吟次古韻, 次退溪先生, 次退溪先生明倫堂韻, 遊上洛臺示同舟人, 柳絮, 次周愼齋板上韻, 偶成, 端陽日有感, 南正平李景先來訪贈送, 山茶花一枝冒雨而開, 記懷, 記事, 次南嶽唱酬示金仲殚南景祥, 望遠, 書壁(一首見元集), 效古體, 對書歎無友, 十一月粛堂文會聞敎官勉誨一往其間戱贈諸友(權子柔, 高叔勇, 權平叔, 權士龍, 蔣暢遠), 贈金仲殚(公時居北村), 謹次竹舍叔惠韻, 淸棲齋自詠(一首見元集), 靜中, 記事近體, 無酒歎, 立春日次監司韻(甲寅), 琴聞遠來訪次贈, 宿齋舍贈過僧, 郊居, 春雁, 開客逕, 寒食日, 淸明日對友, 宣城李輔卿叔前有換騎之約今見來嶻與我白題不同故戱之, 孟夏望辛啓而與衙童四五來尋戱題辛君卷後, 仲秋望赴昌寧鄕試, 贈人, 白雲洞次板上韻, 次退溪先生, 失利南歸聞諸親會竹舍記懷以呈(乙卯), 次韻擬呈先生, 次韻自歎, 次呈先生, 偶用韓致光韻, 次黃錦溪送詩筒韻, 答後人簡, 次韻, 戱成(二首見元集), 聞邊絋更挻次前韻, 呈先生請和, 明日欲還故山次前韻, 還松堂, 答故人(一首見元集), 月夜記事, 雪中, 移寓廣寺次諸公相和韻, 谷寺與柳景文對詠, 次答景文, 感春(一首見元集)(丙辰), 淸明日贈友, 暮春宴松院次嶺南樓韻, 卽事, 記所見 戒姪兒輩, 七月望 送人, 秋日記懷(一首見元集), 安生員和示又次, 次辛進士居字(二首見元集, 次柳秀才希魯韻別休庵歸(丁巳), 送別柳希魯仲連, 次成公韻贈裴秀才, 野外與友小酌(一首見元集), 晩春寓興, 用山字韻贈金天民, 復用前韻贈鄕您, 遊杏壇贈友兼示敎官(一首見元集), 次效撒集懷仙吟, 贈道僧, 自詠, 夜記(二首見元集), 到刈蓮寺, 遣興(一首見元集), 和辛啓而(三首見元集), 用明字韻寄辛公(五首見元集), 贈金都事伯純之淸洪道, 元日寄辛啓而, 自山寺還巖寄和父叔, 丁巳冬寓麻甘齋舍雪後書懷寄友, 始寓忟成, 戊午四月與金仲殚 金可行辛啓而李和父諸君川獵于玄紗山下渡項村口乘昏而歸呼韻口占, 琴壎之自退溪來寓簞寺 以先生閑字韻次贈, 尋兎谷上庵次壁中龍字韻, 立春日(一首見元集), 溪月, 仲春遊鶴駕山, 登摘星峯, 鶴棲臺有吟, 鶴駕山題名(冠雲峯, 鶴棲臺, 憑虛臺), 乞蓮古律, 酬辛上舍, 晩登草堂後峯名以落帽, 追次李上舍(山海)贈唐人漂海到國者韻, 次退溪先生贈鄭正字韻贈同榻人, 柳參奉挽, 謁退溪次濃字, 次景物春來好, 登淸凉東嶺次辛上舍贈金仲殚, 普賢庵北崖雨瀑, 元曉庵, 白雲庵(一首見元集), 次君美叔韻, 訪孤山 次退溪先生韻, 次孤雲師翔字, 乘舟到笠巖與惟新友生安夢洫靈卿安暹仲退洛城元繼信謹甫相和, 見和復次, 登彈琴臺次前韻, 還家數日坐書室有吟, 述懷示同人, 贈隱者, 題金叔殚抄古詩卷尾, 敬次退溪代書韻(一首見元集), 復月上弦與康大臨金仲殚李和父權子懈河應時觴于鳳林寺. 詩 ; 讀堂齋兩先生(寒暄堂)(焰畢齋)詩 有感, 贈康復誠, 次性眞軸韻, 挽退溪, 次退溪韻贈性眞, 孝陵端午祭, 泊龍灘, 李習之妻氏挽, 送朴希正赴燕(2首), 贈僧, 感懷, 挽南冥, 贈安慶昌, 琴臺次訥翁韻 贈洪和仲, 題幽谷驛, 龍湫 別安祐, 挽金大諫(鸞祥), 射以觀德(應製), 送人赴京, 挽李政丞(鐸), 送李欽哉, 洪政丞(暹)賜墎杖宴席, 洪政丞母夫人挽, 遞右相, 贈康復誠, 漢江 別沈洪川(喜壽), 煙波亭, 題鶴林守遊金剛軸, 次舟川德周寺韻, 疊前韻酬應休, 賜墎杖宴席, 次鳳臨臺韻, 次黃景文劍巖韻, 白蓮, 送趙書狀(仁得)赴燕, 次懷蘭詩軸韻, 送李伯生赴燕, 恭和御製詩(2首), 奉賀林塘(鄭惟吉)賜墎杖宴, 又題一篇言情, 挽林塘, 別柳仁仲, 贈李副提學奖, 偶吟, 贈僧, 送盧子平埈赴東萊, 次寒碧樓韻, 贈僧, 題龍湫院樓(甲申五月), 贈僧, 寄許草堂, 挽草堂, 挽柳應瑞, 題金燒畵, 題高參議山亭, 贈安慶昌, 醉贈木人, 別四耐翁, 送朴叔正赴載寧, 贈趙佐郞徽, 復次靑川韻, 贈安慶昌, 絲贈白光勳, 送李仁豪向楮島, 興原舟中 贈李達, 奉審孝陵 呈權南曹(擘), (附次韻)(習齋), 疊前韻希和, (附次韻)(習齋), 次聞慶板上韻, 次林塘韻, 送柳書狀根, 赴孝陵途中二絶(戊寅二月十四日), 大夫人壽宴, 李令挽, 次兪杞城(泓)江亭韻, 許翰林(捄)家吟 示諸人, 送兪牧使(大脩)赴忠州, 次林塘賞心軒韻, 送洪時可赴慶尙方伯, 耆老宴作, 贈金僉知赴京, 方塘, 到漢江吟, 贈南淸風, 柳監司(景深)挽, 贈韓僉正諸公, 金彦健挽, 親祭康陵 扈駕感吟, 崔奉事挽, 司諫院契會圖, 贈圓沙彌, 贈僧絶句, 送載寧行, 贈朴訓導, 贈柳修撰(成龍), 贈崔判決, 到高僉知第 醉吟, 受香向靖陵有感, 次許佐郞(捄)韻, 贈別崔牧赴公州(2首), 次贈上人, 薇垣會飮, 贈林川, 三淸洞 玉堂同僚一會, 贈別宋監司(贊)赴嶺南, 醉書, 奉送致遠令公赴關西, 贈僧, 生員趙元誠挽, 贈僧(2首), 金吾郞契會圖 贈李寧, 謝友人趙正(瑋)送蓴, 贈珠上人, 贈僧題日出庵, 次朱文公懷先幐韻, 路中吟, 偶吟, 偶吟, 過正因寺有感, 贈成和仲(允諧), 贈僧惠柿(甲申正月), 偶吟, 贈子赴稷山, 送谷山牬, 蕩春臺, 送許書狀(捄)赴京, 東湖送別, 次韻, 次韻亨庵, 出漢江吟, 次河西韻, 耆英會圖, 館伴契會圖, 新康陵改補都監題名圖, 乙亥同甲契會圖, 挽洪三宰曇詞, 哭柳眉巖. 詩 ; 題趙進士(奎輔)最高亭 用其韻, 題族孫明瑞(匡煥)易安齋 用其韻, 謝李承卿惠盛水滴, 五十, 汀瑤, 挽蔡參判(彭胤), 寄謝再從姪仁叔(復休)兵使惠扇, 挽許天安(源), 次尹蓍卿(龜相)寄來韻, 孟兒讀書山堂 次退之韻, 安院寺, 寄李持國(萬維)修撰濟州謫居, 和貞洞舊第三檀韻十(2首), 送族孫涀春(東煥)出宰扶安(2首), 挽許參奉(極), 賀仲暉超擢拜承宣(2首)(幷小序), 奉和樂齋韻(2首), 耳聾, 題便面畵梅, 挽尹處士(伉), 挽李同知(潤), 和李重聃秀才, 寄尹蓍卿, 鷹, 雪(2首), 奉別尹平叔(2首), 挽息山李先生(萬敷)(3首), 挽李持平說道(憙)(3首), 挽李進士華卿, 挽仁叔令公(3首), 送仲暉令公赴中和府, 挽姜主簿(世貞)(2首), 追和日新齋韻, 別蔡思彦(應仝), 除夕(3首), 謝權敬甫惠紙, 次族孫文甫(昌煥)梅花十絶, 謝聖肯惠紙, 挽洪龍仁一兼(6首), 賞花, 挽吳佐郞(大觀)(3首), 挽尹平叔, 宗中如再從姪長卿(億休)涀春族孫雲仲(陽煥) 與我同辛酉生 而今五十四歲矣 四人將期會於海上 先以詩寄之(2首), 次黃千之獨翠軒韻, 步月候人, 候人不至, 族孫仲明(庚煥)來訪再從姪思卿(學休)繼至 次古韻(5首), 警雀(五章章四句), 極寒, 無燈呼韻, 對案(五章章四句), 送李來慶(彙晉)赴鏡城(3首), 次崔參奉芝山別業韻(2首), 謝權都事士恢遺丁公藤歌, 挽金騎省天叔, 挽李光遠(2首), 悼尹復春(東軫), 悼聖肯, 寄鏡城李通判來慶, 伏枕, 雀爲蛤, 卯酒, 挽洪參奉(重旭), 挽金益山(2首), 次芝山寄來韻(2首), 哀族人載道(2首), 病錄, 春雪, 簡黃靜叔, 牧丹盛開 塋瑵競集 惟蜜瑵一不到 感而賦, 淸潭(4首), 北漢(4首), 桛李甥德中(克誠), 次李進士汝久(永胄), 族孫柔文(亨煥)見和又次韻寄示, 再和, 示李甥(2首), 次三足齋韻(2首), 族人汝謙(載達)久梱始烡 撫琴梞詩 日爲樂 又遍求和章 爲之喜甚 聞卽走筆 分韻得巖字, 賞花, 挽吳都正(2首), 送李來慶出宰咸安, 送金君鎭(得大)出宰潭陽, 別藍浦使君睦士懋(時敬), 贈洪和順聖望(2首), 旅宿(2首), 次鵝谷八景韻(峨嵯曙霧, 冠岳宿雲, 栗島靑蕪, 麻浦歸帆, 藥峯殘照, 掣嶺霽月, 桃谷霧樹, 木覓夕烽), 次汝謙寄來韻, 挽申騎省日新(2首), 挽睦藍浦士懋(3首), 次汝謙寄來韻(2首), 挽崔季亮(明瑞), 沈判書遷葬挽, 雉岳, 綠玉杖, 次樵隱亭韻, 挽李燕岐汝淨(2首), 挽韓晦叔進士, 送愼耳老(後聃)西行, 挽鄭東望, 路上有詩, 次汝謙韻(3首), 小會次長卿韻(7首), 長卿見和復次(3首), 奉別韓士雲(德龍), 挽李都正(弘模)(2首).

張孝正: 張孝正(チャン・シャオジョン)監督の映画ドラマVCD/HDVD/DVD

附錄 ; 挽詞, 賜祭文, 祭文, 行狀, 墓碣銘, 魯林書院奉安文, 常享祝, 鏡光書院復享文, 常享祝, 御賜書帖後跋. 祭文 ; 立齋鄭先生, 江嗸柳公(尋春), 豊安君柳公(相祚), 勉菴李公(瑀), 李進士(良翼), 晦屛申公(體仁), 李若川, 權穉明(進度), 族大父掌令公, 族叔進士公(文杓), 李進士(匡德), 趙潙兄(錫稷). 書 ; 上立齋鄭先生, 上梅山洪先生, 與李雲谷(羲發), 答柳鶴栖(台佐), 與柳高城(喆祚), 答柳高城, 上地主兪(碩柱), 答柳侯, 上柳侯, 答李淸河(正幹), 與李淸河, 與柳長水(厚祚), 與金持平(間元), 上地主金(用邦), 上金侯, 與崔宰窩(昇羽), 與柳甥進璉, 與張甥德奎, 與族姪泰遠, 與宗人翰林(秉喆), 與宗人嶺伯(鍾英), 與宗人校理(益聞), 與宗人東京尹(鍾遠), 與宗人榮川牬(秉道), 抵京中譜○, 與道會所疏儒, 與李進士(廷佑), 與柳德老(錫祚), 慰金孝子(昌羽), 答尹壽玉(汝頊), 與尹壽玉, 與李戚(相奎), 與趙甥慕洙, 答趙甥, 與趙美叔(述謙), 與鳳亭刊役所, 與李穉述(孝源), 與柳季悅(相佑), 答柳季正(平佑), 抵鄕中講會所, 與宗人(祖燮), 與京中僉宗, 與淳昌僉宗, 與兎山僉宗, 寄兒可遠, 寄孫兒舜欽, 寄孫兒文欽. 附錄 ; 投贈, 輓詞, 家狀, 行狀, 墓碣銘, 龜湖書院奉安文, 廟宇上樑文, 龍蛇事蹟崙. 祭文 ; 先師梅窩權公(秉憲), 秋觀李公(彙澤), 外舅金公(鎭洙), 從叔父(在達), 族從高祖(洪錫), 五五齋權公(大奎), 進士李公(奎應), 三從叔(在安), 宗大父(珪煥), 姨母孺人義城金氏, 亡室孺人咸昌金氏.

張孝正: 張居正官場升遷

附錄 ; 遺事, 行狀, 墓碣銘, 墓誌銘, 墓所立石時告由文, 丹池峴安石時告由文, 松陰亭記. 附錄 ; 行狀, 墓碣文, 奉安文, 常享祝文, 元興洞舊廟上樑文, 風詠樓上樑文, 警心箴後識, 萬年松亭韻次韻. 附錄 ; 東京志, 濟州邑誌, 遺事, 行狀, 墓誌銘, 墓表, 墓碣銘, 墓碣文, 書遺事後, 遺事跋, 遺事後識. 祭文 ; 葛菴李先生(小祥, 大祥, 改葬時), 金霽山, 密菴李公, 塤未鄭公, 谷川金公, 玀未鄭丈, 金景玉(道集), 孫進士(碩寬), 外大父悔翁蔣公(熙績), 重表叔孫察訪(萬重), 內舅蔣公(元封), 曺起八, 黃友伯源(孝昌), 李弟孫永世(壽民), 孫儉巖(佺), 與仲平(寅賓), 都從姑夫(萬秋), 李雲老(元龍), 宋處士(德涵), 孫水使(命大), 申戚(命和), 從叔父(漢徵), 從叔父(漢標). 書 ; 家庭, 鶴陽先生, 答鶴陽先生發問, 答鶴陽先生, 金相國(道喜), 成判書(遂默), 尹判書(定鉉), 趙判書(鶴年), 李方伯(景在), 金方伯(大根), 朴監司(永元), 與李監司(時在), 與韓參判(鎭庭), 答許咸平而老(傳), 答李參奉淑汝, 與李參奉淑汝, 答李龍宮淑汝, 與金承旨(會明), 答李淸州君睦(彙寧), 與金承旨公立(建銖), 答姜承旨(必魯), 答李參判(同淳), 與朴參議(永輔), 答長敎理公懋, 與李承旨魯伯(晋祥), 與金玄風(鎭右), 答金○(鎭久), 答李進士(魯勉), 與吳丈(鼎奎), 答李正言季鵬(在瀚), 與鄭高原(裕穆), 答張進士己百(錫鳳), 答姜敎理周玉(冕奎), 答尹安東, 答銀臺僉座, 答金正言(騏獻), 與郭叔厚(載坤), 答郭叔厚. 詩 ; 巖角築小臺明以彈月, 題金叔殚抄古詩卷尾, 把酒待月與李共父同賦, 伏次退溪先生贈鄭正字韻呈李共父, 又次贈同榻人(2首)(中一數), 雪景(白戰體), 柳仲和厭里任賑恤官欲還本土絲呈, 十二月晦立春盆花將發, 次贈山翁, 柳參奉輓章(居河回村葵于能谷), 正月望與友將遊淸凉山次陳希夷贈盠穩韻, 望後二日和裵上舍汝友遊陶山韻, 車贈君美士元, 次鷗字, 過月川蔡上舍江亭偶吟, 登淸凉東嶺次辛上舍贈金仲殚岑字, 到上淸凉題金塔峯, 滿月臺與金仲殚安成仲酌月有吟, 樹影絲題, 次君美韻, 贈同遊諸友絲爲炳體, 訪孤山伏次退溪先生韻, 用祖琊詩軸無字贈蓮臺僧, 用南秀才巖字韻, 贈和父叔, 用德潭韻投辛上舍, 季夏余棲山寺辛上舍以畵與詩寄我我亦以畵老松僧與山水蘿月懸猿報之仍和其來韻, 具上舍景瑞權上舍景受李上舍和甫次竹舍叔郞字余亦和呈, 再次, 用退溪韻贈法源師, 次孤雲師, 贈李秀才希正, 泛漢江與潘秀才浩浩權上庠景樞相和, 訪驪州報恩寺懶翁像, 曉景口號, 菊月初旬出豆毛浦上金相國亭偶占, 乘舟到笠巖與惟新友生安夢龜靈卿安暹仲退洛城元繼信謹甫相和, 舟中, 登鳥嶺楓葉滿山與金仲殚小酌路傍因和拘景瑞, 宿龍宮粛舍仰次金相國(安國)詩, 隣人李公妻輓章, 又用明字韻七言十首柴辛君, 題辛上舍文房壁, 輓邊東湖(永淸).

張孝正: 張居正出生時間

祭文 ; 祭定齋先生, 祭晶山權公, 祭東林柳公, 祭外舅, 祭金參奉(在鼎), 祭金承旨(鎭右), 祭金士範, 祭權時仲(行夏), 祭姜藝甫, 祭權淵淵(大淵), 祭李正凝, 祭芝南再從祖, 祭宗彦兄, 祭再從兄(晩受), 祭甥女孺人, 祭族姪元達(中洛). 張孝正 書 ; 上所庵先生, 上定齋先生, 答申方伯(錫愚), 與松西姜公(橒), 與信庵李丈(秉夏), 與壽靜齋柳丈(鼎文), 答梅村琴丈, 外舅權公, 答可庵朴丈(宗喬), 與坦窩金丈(鎭華), 答姜進士丈(獻奎), 答朴進士丈(宗糀), 答李丈(致休), 與安寢郞(景 ), 與丁監役(學淵), 與東林柳丈(致筥), 答李丈(庭百庭龍), 與崔進士(象龍), 答金文瑞, 與柳仲車(致任), 答金景五(羲裕), 答權而素(人夏), 答高稚希(聖謙). 祭文 ; 孤山李先生, 金丈(晋埍), 河○(鎔), 權士瞻, 張內弟壽元, 金進士(海運), 金重輔, 權士章, 金澤未(海容), 裵圭老(興璧), 金叔見, 族叔, 三從兄(東鳴), 仲兄. 行狀 ; 西山先生言行總述, 四未軒張先生行狀, 學生崔公家狀, 孺人安東金氏行錄, 先考學生府君行狀.

行狀 ; 贈刑曹參議愚軒權公, 贈通訓大夫司憲府監察楓林申公, 臨我堂權公, 龍泉處士權公, 族祖溪西公, 王考處士府君, 先父君言行抄, 先搙孺人月城孫氏. 附錄 ; 傳, 墓碣銘, 祭墓文, 松溪齋舍上樑文, 道巖書院上樑文, 奉安文, 常享祝, 詩集序. 附錄 ; 行狀, 輓, 祭文, 墓碣銘, 墓誌銘, 奉安文, 常享祝文, 墓碣改立時告由文, 行狀後斲. 詩 ; 次鄭淸風(允穆), 次怡老堂李(燉), 贈禹知府(伏龍), 謝李機仲, 李機仲近於輞川舊基移垿草屋寄詩求和感而賦之, 讀李提督詩有感述懷, 呈李機仲兼寄楊仲, 病臥府家李宜中來贈權省吾詩仍次其韻, 聞權仁甫權宅甫相會有詩次其韻呈宅甫(篺), 寓安汝和宅次權仁甫, 次金汝精(得硏)龍洞詩, 同權茂卿權仁甫遊臥龍庵次金汝精韻, 奉送金栢巖(弙)歸龜鶴亭, 奉送洪慕堂(履祥), 呈禹知府行軒(甲申), 送趙知府(存世), 贈順陽君安殷卿(夢尹)(戊申), 次樂琴軒韻奉謝前日見訪, 贈權甥定甫(宇), 還小庄述懷, 後洞舊墟有感, 達川亭贈示, 謝淸彦送酒, 贈李兩兄來別, 在屛院病中吟(丙辰), 呈汝懷景見二丈, 贈回答使, 病臥屛院次仁甫, 牧丹蓮花梅菊松竹六友, 詠盆梅晩開, 寄權仁甫, 權子正(守經)近垿小堂於南山寄詩求和不敢以蕪拙辭, 聞高知府(用厚)遊洛江, 贈高知府, 次高知府遊椒井, 次朴景時, 猪首嶺路上吟, 戱寄李機仲, 贈李玉爾(环), 次鄭景成(憲), 偶吟, 聞玄沙寺丙丁會, 次族侄根晦(逢春), 次鄭景成, 次金性之近笙潭臺上韻, 次權仁甫, 次權隣哉, 寓甫川吟, 次權仁甫, 次權隣哉, 書堂少酌戱呈諸友(金汝精權隣哉安汝和), 是日又呈, 偶吟, 聞諸公遊仙刹有詩次其韻, 贈券隣哉, 寄李德薰, 次諸友, 寄權時中, 敬翫退溪老先生文集有感, 南浦行吟, 同權宅甫聞朴知府設壽宴各賦一詩以贈, 府家聞權仁甫諸公在粛堂賦詩有感次其韻, 大寺洞余外曾祖卜居之地外祖及家嚴繼居西麓有亭頗敞豁樹之以楠余少時遊戱于此今雖移卜下村未嘗不往來登悔一日與諸益小酌其下醉題曰楠樹亭仍書一絶以寓懷且請諸友繼和以爲此亭舊事云, 題南景輝壁上, 題臥龍庵亦樂臺巖石, 西厓柳先生輓, 忍齋權先生輓, 輓鄭子孚(士信), 輓金內翰(垓), 輓襟壎之(應壎), 輓金景建, 輓李國寶(橛), 輓金道源(涌), 輓李立仲, 輓權致雲, 輓舅氏, 輓趙彦述, 輓李君玉慈氏, 輓孫君益, 輓裴榮仲(得仁), 輓金而得, 輓金而靜(允安), 輓柳聖瑞(復起), 輓金止叔(圻), 輓權士遇(行可), 輓李僉知. 附錄 ; 行狀, 墓碣識, 墓碣銘, 墓誌銘, 墓碣改立時告由文, 輓詞, 贈遺, 義興縣去思碑銘, 陶山及門諸賢錄. 附錄 ; 輓詞, 祭文, 素翁壽八十序, 書權氏文獻記略後, 理氣通辨跋, 行狀, 墓誌銘, 墓碣銘, 安石告由文.

武宗朝的大學士楊廷和也是一代名輔,收到父親的訃告即回家守制。 如此一來,人情洶洶,無論是御史還是六部官員都上疏要居正守制,給居正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張孝正2023 此時神宗還不能親政,國家大政均需居正裁決,不想讓居正回家守孝。 最終由神宗詔諭羣臣,再及張居正奪情者,誅無赦,非議才消止。 明清史著名教授韋慶遠《張居正和明代中後期政局》和朱東潤《張居正大傳》認為,張居正出生於五月初三日。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