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重劍比賽2023詳解!(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重劍比賽

现代一般多作为击剑体育项目的代名词,是一種格鬥運動,這裡指的擊劍(Fencing)是以17世紀後單手用的護手刺劍為主的格鬥運動,並非傳統14世紀到16世紀的中世紀西洋長劍術。 (西洋長劍術同樣也可以被稱為Fencing,但與擊劍截然不同,長劍術因為過於真實且危險性高,被類為實戰型的武術/劍術,而非運動,普遍長劍重達一公斤以上,即使是复合材质練習劍也將近1公斤重,钢制练习剑(federschwert)多约1.4-1.6公斤重。 劍擊運動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5個不可或缺的項目之一,另外四個分別是跑步、游泳、馬术、射击。 現代劍擊技術起源於18世紀意大利劍擊學校,法國劍擊學校在意大利的影響下,也開始逐漸發展。 意大利和法國劍擊學校轉執劍術牛耳,取代西班牙劍擊的領導地位。

重劍比賽

排名在每個會計算排名積分的賽事後更新;積分採取「滾動制」(Rolling System),每一場世界盃或大獎賽舉行後,去年同一站賽事的積分即告無效。 2008年11月,江旻憓在亞洲青少年劍擊錦標賽女子重劍項目中先後擊敗日本、台灣、馬來西亞、哈薩克斯坦等二十多個亞洲主要國家及地區的對手,最後以領先優勢擊敗韓國選手,為港隊奪得一面金牌[8]。 她在本年度的香港傑出運動員選舉中當選為「香港傑出青少年運動員」[9]。 亞洲劍擊錦標賽第二日賽事上演男子重劍及女子花劍個人賽事,早上的分組賽8位香港代表均有理想發揮,全數晉級64強淘汰賽,力爭獎牌。 當中吳浩天、周澤軒、何瑋桁3將同在淘汰賽首輪輕鬆再進一步,闖入32強。 2018年8月,江旻憓代表香港出戰在印尼雅加達舉行的亞洲運動會劍擊比賽。

重劍比賽: 重劍3男將晉身32強

劍擊運動員需要穿防保內衣作保護作用,但重劍不需穿金屬電衣。 保護服在國際比賽中規定需具備承受800牛頓力的抵抗力(約82公斤)或以上,感覺較「刀槍不入」;而本地比賽或練習則規定需抵抗最小350牛頓力(約36公斤)。 張家朗、蔡俊彥、楊子加、梁千雨,四子在米蘭的和平拱門下踏上頒獎台,這面世錦賽團體銅牌,除了是四人發揮團隊力量得來的成果,也是三人給予梁千雨成長的禮物和啟示一一相信自己,擁有敢於犯錯的勇氣,才會成長。 「我以為可以輕鬆面對學界,但當我上場時,原來心情同樣緊張。」趕及出戰團體賽的男拔鄭鐵男如此說道。 他絕對是今年學界的星級劍手,貴為世少冠軍,原來返回學界賽場上,還是會緊張,可想而知學界是何等不一樣的賽事。 學界賽對中學生而言,重要性彷如奧運會,既要背負學校之名出戰,又不希望拖累隊友,壓力已經大;對即將畢業的中六生而言,正好等到畢業前再有學界,各人也希望以冠軍為學界劃上句號,勝負比往常來得更加重要。

重劍比賽

江旻憓曾表示在史丹福讀國際關係時,已希望日後能夠加入聯合國工作,曾到瑞士參觀當地的辦事處。 香港劍擊隊總共取得8個奧運參賽資格,打破歷屆紀錄,其中女子重劍隊將派出3人,出戰本周六舉行的個人賽,或是港隊誕生首面獎牌的日子。 第二次征奧、前世界一姐的江旻憓表示,慶幸今屆有隊友一起分擔比賽壓力,更透露自己近日苦練新招,期望奧運期間大派用場;至於將擔任開幕禮持旗手之一的張家朗,有信心在男子花劍團體賽爭逐獎牌。 在奧運積分世界排名前4的隊伍(由2023年4月1日開始計算,以2024年4月1日的排名為準)2. 前4位以外,各個洲份世界排名最高的國家/地區(排名必須在第5至第16位以內)奧運團體積分排名計算:成年賽事的團體奧運排名,與世界排名相若,由今年4月1日至明年4月1日內,計算以下賽事積分:世界盃最佳4站成績,另外計算世界錦標賽、洲際錦標賽分數。 每項賽事會依據排名高低獲得積分,但同時會根據不同級別賽事,乘以不同「系數」,例如在世界盃(系數為1)取得冠軍可獲64分。

重劍比賽: 【劍擊】FIE公布下季賽程 香港12月首辦男重青年世界盃

她曾就讀一所香港小學、畢架山小學和沙田學院[4][5],在11歲開始正式接受女子重劍訓練,練了三年便嶄露頭角,13歲時已越級取得2007年全國少年錦標賽U17組冠軍[6]。 重劍比賽 她稱自己喜歡重劍,原因是重劍動作有點像跆拳道,它既有跆拳道的速度,也有芭蕾舞的優雅[2]。 香港劍擊隊總教練王銳基認為,江旻憓性格開朗奔放,因此在戰術運用上份外有膽色,正是成功的重要元素。 加上她的距離感及節奏感強,即使與成年選手亦有力一拼[7];而劍樂會教練陳偉勁則指出,江旻憓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天生左撇子,加上手長、腳長和高個子,本身已具有先天的優勢。 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劍擊比賽,是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而延期至2021年舉行的第32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其中一個比賽項目,於2021年7月24日至8月1日在日本千葉市幕張展覽館進行。 此次比賽共設12個項目,與往屆賽事不同的是,該屆比賽不再設立團體項目輪換制度,所有三個劍種的男女個人賽和團體賽在該屆奧運均會舉行[1]。

重劍比賽

港隊在名次賽先以31:45不敵排名第10的匈牙利,再以45:21大勝排名19的埃及,惜最後一場以24:45不敵排名13的奧地利,第14名完成今屆團體賽。 重劍比賽 方凱申、何瑋桁、吳浩天及周澤軒組成的男重港隊就先在64強以45:33擊敗澳洲,後以30:45不敵捷克,總排名列23。 何思朗在16強對韓國劍手Ha Hansol,遭對手先取1分,他連搶4分反先4:1,之後又遭追近至7:6,兩人戰成8:8、9:9、10:10、11:11,對手領先至14:12時,何思朗曾追近至1分差距,惟Ha Hansol最終以15:13鎖定勝局。

重劍比賽: 世錦賽後奧運積分排名——男子花劍

它的橫截面是三角形並有一個V型槽(稱為fuller),護手盤也較大。 倘若一人失手致全隊落敗,內疚之心不言而喻,幸好有齊上齊落的隊友,無論勝負也會一起面對。 受社會運動及疫情影響,中學學界劍擊賽已停辦3年,不少劍手畢業前錯過再戰學界的機會,直至今年終於復辦,港島及九龍區學界剛過去周末在香港公園體育館上演。 事實上,除了張家朗手腕受傷,蔡俊彥亦患上大感冒,楊子加在賽前熱身也不慎扭傷「紮住上」,結果三個傷兵加一個年輕的千雨,在同一時空裏互相依靠,卻一起發揮最佳水平。

重劍比賽

首日個人賽,香港公園體育館全日也人頭湧湧,氣氛未算熾熱,始終是為自己而戰,加上不時與同校對手碰頭,基本上與平時普通比賽無異。 縱然沒有張家朗及江旻憓等世界級劍手,但一眾中學小將以熱血搭夠,打氣與歡呼充斥香港公園體育館。 即使賽事久違4年,今年復辦熾熱氣氛依然存在,加上勝負、興奮、淚水等元素,編織獨一無二的學界賽事。 由鄭曉為、陳諾思、符妤名及關渝澄組成的女花港隊就在團體賽32強44:27輕取墨西哥,惟排名15位的港隊之後16強挑戰排名第2的美國,以14:45告負跌入名次賽。

重劍比賽: 取得參加奧運資格

張家朗「守尾門」上陣壓制加羅索,連奪5分終以45:40擊敗意大利,勇闖4強,將會鬥日本。 港隊由蔡俊彥打頭陣對戰加羅索,先取得2:0優勢,雖被對手一度追至2:3,保持領先至5:2。 其後張家朗上陣鬥Filippo Macchi,一口氣拉開分差至7:3,港隊續以10:6領先,然而比賽期間兩人火藥味甚濃。 港隊派出張家朗「打頭陣」並以2:5落後,楊子加和蔡俊彥先後上陣,狀態大勇的後者對飯村一輝連取5分,助港隊反超前15:13。

  • 張家朗甚少談受傷,一來他不想用傷患作為藉口,二來他亦深明頂級運動員無一不與傷患共存,傷患既已存在,就必須學習與之「相處」。
  • 他認為,奧運高手林立,面對壓力是致勝關鍵,而過去一年的疫情令自己有機會抽離比賽反省自己,更學懂如何放鬆壓力,例如賽前看科幻片。
  • 不過周五於8強鬥世界排名第3位的東道主意大利,港隊力戰下以26:29惜負,無緣爭奪獎牌。
  • 他絕對是今年學界的星級劍手,貴為世少冠軍,原來返回學界賽場上,還是會緊張,可想而知學界是何等不一樣的賽事。
  • 江旻憓在大獎賽的最佳成績是銀牌,在2017年的哥倫比亞大獎賽獲得。
  • 重劍和花劍一樣是擊刺型武器(與佩劍可劈可刺不同),但是有著更為剛硬的劍身,各有其競技特點。

小將梁千雨第一次出戰世錦賽,在季軍戰面對老經驗的美國劍手勇往直前,殺對手措手不及;張家朗恰如其份,無論在對意大利時冷靜「守尾門」完成勝仗、或是季軍戰對美國初段落後時獨力追分,為港隊設下反勝的契機……4個人,缺一不可;同時也像克服了過往經常「失衡」的問題。 香港劍擊隊在個人賽不乏世界級劍手,今次在講求整體的團體賽終於也拿到一面世錦賽獎牌,且隊中新人舊人都有好演出,象徵男花港隊開始發展得更全面。 2023劍擊世界錦標賽圓滿結束,香港隊最終以一面男子花劍團體賽銅牌完成,雖然比起上一屆的兩銅,戰績看似下滑,但實際上今屆這面銅牌意義重大。 世錦賽除了獎牌,對於奧運資格的影響亦最為關鍵,尤其是團體賽方面,本文亦會分析現時港隊在團體賽的奧運資格形勢。

重劍比賽: 運動產品更多

大獎賽與世界盃一樣,參賽劍手中世界排名最前的16位會成為種子劍手,可以直入64強(正賽),而排名16以外的劍手需由外圍賽打起,爭奪參加正賽的資格。 2014年2月,江旻憓參加劍擊世界盃(英语:2013–14 Fencing World Cup)萊比錫站,接連擊敗多名前列種子劍手,雖然最終在四強止步僅得銅牌,但已是創下港隊的最佳成績[14]。 劍道寬度一般為一米半(1.5米),國際比賽標準寬度亦採取這個標準;大陸一些老式劍道較窄,為一米。 比賽開始使用法語"En garde"(注意),雙方即在中間各自的第一條線(開始線)上準備。

重劍比賽

2023年之夏,我們要記住的不再只是「張家朗」,而是由張家朗、蔡俊彥、楊子加和梁千雨一起努力、並實實在在同步走上頒獎台的「香港隊」。 重劍比賽 「真係開心過攞個人獎,係真。唔再係『你勁呀比賽靠晒你呀』,而係『一齊』去做同一件事,真係好開心,你明唔明呀?」明。 尤其知道你手腕受傷,比賽前曾經痛得熟練至極的打劍動作都做不到,信心崩潰,結果卻是團隊力量遠遠強大於你的個人能力,你從劍擊得到的喜悅,又昇華到另一個層次了。 港隊一度追近到落後1分,但未能超前,第九局江旻憓「焗攻」之下亦都未能挽回劣勢,最終港隊輸33比41,以第8位完成。

重劍比賽: 比賽項目

女重個人賽明日展開,亞錦團體銀牌代表佘繕妡和陳渭泠,將為港兆隊上陣,佘繕妡在世錦賽殺16強,創個人最佳成績,世界排名亦升上25。 世界排名第6位的女重港隊周四先於32強以45:19大勝摩洛哥,再在16強40:32擊敗排名11位的愛沙尼亞。 不過周五於8強鬥世界排名第3位的東道主意大利,港隊力戰下以26:29惜負,無緣爭奪獎牌。 隨後轉戰名次賽,港隊首場先以31:45不敵世界排名第2、爆冷於8強止步的法國,第二場則以33:41負排名12的以色列,以第8名完成今屆賽事。 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劍擊女子個人重劍比賽,是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而延期至2021年舉行的第32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其中一個比賽小項,於2021年7月24日在幕張展覽館舉行[1]。 長天男子重劍隊在學界賽因疫情停辦前,於2017及2018年分別奪得殿軍及季軍,學界賽時隔4年後再辦,由李悅生、徐家煥、楊子朗及梁昊組成的長天男重今次亦順利殺入4強。

2010年3月,江旻憓於菲律賓舉行的亞洲青少年劍擊錦標賽,連奪少年組重劍個人、團體及青年組重劍三面金牌,並協助港隊拿下青年組團體銀牌[10][11]。 她亦憑此佳績獲選香港體育學院2010年第一季傑出青少年運動員[12],又在本年度的香港傑出運動員選舉中再次當選為「香港傑出青少年運動員」[13]。 其餘兩項為佩劍和重劍,作為一項體育運動,主要發源於法國,國際比賽亦採用法語口令。 佩劍則起源於匈牙利,重劍起源於中世紀的騎士重劍(末端保留有鐵護手,且重量較重)。 剛參加完米蘭世界劍擊錦標賽的香港代表,部分成員周二於總教練鄭兆康陪同下回港。 康教練表示由於一眾劍手長年累月比賽身心疲累,加上稍後要備戰亞運及要在奧運積分賽中角逐,所以劍手可以放假1星期。

重劍比賽: 重劍場地

1763年,意大利人Domenico Angelo建立劍擊學院,將劍擊轉化為競技運動,捨棄了短劍,採用圓形的護手、面罩和護胸,建立現代劍擊運動的基本姿勢和步法,並向貴族傳授時尚劍術。 他的著作 "L'École des armes"(劍擊學校)[4],強調劍擊對健康的好處,而非純為作戰殺戮之用。 得分範圍不限於軀幹,而是攻擊全身都有效得分,包括軀幹、四肢及面罩也行,但重要是只計劍尖攻擊對方,劍身橫擊無效。 梁千雨在第7局再上陣時,打起信心的他愈戰愈勇,與前世界冠軍Miles Chamley Watson交鋒出手果敢,力壓對手打出一波5:0,把港隊領先優勢擴大至10分。 其「一反常態」的拼勁也讓隊友瞠目結舌,他衝前搶得一劍時,張家朗也激動得高舉雙手站起。

重劍比賽

【體路專訊】世界劍擊錦標賽2023周五(28日)續於意大利米蘭上演,由佘繕妡、連翊希、陳渭泠及江旻憓組成的女重港隊於團體賽8強3劍憾負東道主後跌入名次賽,最終先後不敵法國及以色列,以第8名完成。 女花港隊就在16強止步,名次賽1勝2負以第14名完成;男重港隊則於32強告負。 德望女子重劍隊就由周六於個人賽九龍區A Grade封后的陳喆盈領軍,夥拍殷泳瑜、宋德心及陳柏穎出戰。 於小組賽及淘汰賽首圈未遇太大挑戰的德望4強硬撼勁旅女拔,最終憑「守尾門」的陳喆盈決一劍取勝,以44:43鎖定決賽席位。

重劍比賽: 世界錦標賽賽程及直播資訊:

「2022香港公開劍擊錦標賽 」明日(3日)將在亞洲國際博覽館上演花劍及佩劍賽事,雖然張家朗缺陣,但另外3位東京奧運男花代表均會出戰,當中包括半年前阿基里斯腱斷裂、傷癒復出的「大師兄」張小倫。 男子組方面,在小組賽6戰僅失6劍的香港「一哥」方凱申全勝出線,淘汰賽再過兩關後遇上考驗,16強戰以10:9驚險擊敗中華台北的HSU CHING WEN。 方凱申在8強戰再以1劍之差、10:9力壓港隊隊友黎家俊,及後4強以15:7淘汰香港排名第5的何瑋桁,率先取得決賽資格。 另邊廂香港排名第4的吳浩天的晉級過程相對輕鬆,直至4強戰與周澤軒鬥得激烈,由吳浩天以15:13奠勝晉級。 重劍比賽 重劍比賽 關乎奧運團體資格積分的賽事,有世界盃、洲際錦標賽和世界錦標賽,當中以世錦賽的積分系數最高(2.5倍),因此在世錦賽後,奧運資格排名再一次「大兜亂」。 世界劍擊錦標賽男子花劍團體賽,由張家朗領軍的港隊在8強勇挫意大利後,4強以35:45不敵日本,轉戰銅牌戰並衝擊港隊史上首面世錦團體獎牌。

重劍比賽

國際標準劍擊比賽採用十五分制,訓練和非正規比賽也採用五分,七分,十一分等。 2017年6月,國際奧委會公佈了該屆奧運各大項的具體設項調整,其中劍擊項目新增兩個團體小項,男女各一個,總項目數達12個[2]。 此次設項調整後,奧運劍擊項目不再實行團體項目輪換制度,至此2020年東京奧運也成為第一屆設立全部12個劍擊小項的奧運賽事[3]。 重劍比賽 重劍比賽2023 但重劍的攻防拉鋸時間長,全因選手都用作思考或等待時機,是一種「食腦」的運動。 現代重劍起源於19世紀的Épée de Combat,是法國Small-Sword(小劍)的衍生物。 重劍和花劍一樣是擊刺型武器(與佩劍可劈可刺不同),但是有著更為剛硬的劍身,各有其競技特點。

重劍比賽: 個人榮譽

兩位港將16強正面交鋒,雙方一直打得旗鼓相當,打到最後一節,佘繕妡更一度領先7:6,但未幾遭江旻憓連取5分超前,最終法定時間結束,江以13:10獲勝,打入8強,再贏一仗即連續3屆獲獎牌,她的8強對手為2018年世界冠軍、意大利劍手Mara Navarria。 2023月6月,在中國無錫舉行的亞洲劍擊錦標賽中,江旻憓以世界第一兼衛冕冠軍身份出戰,並順利過關斬將殺入決賽迎戰韓國的宋世羅,最後在這場世界一、二姐對決中江旻憓以15-4輕鬆擊敗老對手,第三度奪得亞洲冠軍的殊榮。 江旻憓2歲時隨父母舉家移民加拿大,6歲時回流香港,自小學習跆拳道(擁有兒童黑帶)懂得制服壞人保護自己、溜冰、古箏及畫畫等多項活動,家人也曾安排她學習較優雅的活動如芭蕾舞,在學業方面的表現亦同樣出色[3][2]。

戰至第8局,蔡俊彥被松山恭助再拉開比數,港隊落後40:29。 張家朗在最後一局面對敷根崇裕,雖單局取得6分,仍未能力挽狂瀾,終以35:45落敗,無緣決賽,轉戰銅牌戰爭奪歷史首面世錦團體賽獎牌。 最後出場的鄭曉為在32強最為輕鬆,面對菲律賓同齡劍手Justine Gail TINIO,早段已一路領放至7:0遙遙領先,首節未完已拉開至13:2,終以15:2昂然晉級,16強對手正是擊敗港隊隊友符妤名的韓國劍手HONG Seo In。 【體路專訊】2021/22劍擊國際賽季要待月中展開的世界錦標賽完成後才結束,但國際劍擊聯會(FIE)網頁已經更新下個賽季部分賽程。 網頁顯示香港為其中一站賽事的主辦城市,將於2022年12月3至4日舉辦男子重劍青年世界盃,為首次舉辦世界盃分站比賽。

重劍比賽: 得分最易?

另配有頭線(連接電衣和面罩),手線(連接劍的護手後的按鈕和劍道上的裁判器),襪子,背帶長褲,平底鞋,面罩(Mask)。 三種劍種的面罩制式均不相同,花劍頸部有導電部位,佩劍整個面罩可以導電,而重劍面罩不可以導電。 內為一件半身(左半身,或右半身)馬甲,通過扣件扣住;外為較厚重的長筒袖劍服,主要防止刺傷,標準可抗 重劍比賽2023 800N 衝擊力。

最外為一件金屬衣,用以導電,與劍尖聯通(有效刺中)即可亮燈顯示。 重劍比賽2023 事實上,重劍於整個體壇中,是平均年紀最大的運動之一,運動生涯較長。 唯重劍比賽時,要特別留意把金屬地板接地,確保劍手刺中場地的地面時不會令計分器誤鳴得分。 「因為我對於自己鬥日本(4強)表現很不滿意,所以在對美國前不斷反思做調整,反省打得不好的原因,對美國時怎樣才可以打得好。」 他對日本於領先時上陣,卻被對手打出一波8:3反超前,其後港隊以35:45落敗,無緣決賽。 陳諾思的16強對手,是以美國為訓練基地的新加坡22歲新星Amita Berthier,後者32強因同為新加坡隊的隊友Wong Jie Xin以「健康理由」退賽,不戰而勝之下體能上或稍佔優勢,以15:12擊敗陳諾思晉8強。

自言猶豫不決是最大缺點的他,總在行動前被理性拉住,於關鍵時刻差一點點。 可是,今屆世界劍擊錦標賽男子花劍團體賽季軍戰,他再一次做到放膽進攻,不是一次而是單局很多次,連場邊隊友都為他激動得站起來。 18歲小將首次出戰世錦團體賽,成為男花今屆創歷史的最後一塊拼圖。 相隔兩個多月,瞬間成長的一課是:隊友的信任展現團隊的價值,更給予他成長的空間。 世界劍擊錦標賽煞科日,張家朗領港隊男子花劍出戰團體賽8強,面對世界第二的意大利隊,於落後9分下憑蔡俊彥單局取得13分,加上楊子加表現出色、張家朗成功「守尾門」,終助港隊殺入4強,衝擊史上首面世錦團體獎牌。 世界劍擊錦標賽第4日,進行男子佩劍及女子重劍正賽,江旻憓最終無緣獎牌,在8強止步;而佘繕妡和男子佩劍代表何思朗,則分別創下生涯最佳成績。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