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香港肺癌12大優點2023!(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香港肺癌

若證實你患上肺癌,醫生會要求你做進一步的檢驗,以確定癌症是否擴散到身體其他的部位。 以肺癌檢查為例,液體活檢可以在癌細胞出現在一些難以抽取組織的器官或部位時派上用場,例如當肺癌擴散至腦部時,就能夠以液體活檢代替抽取腦部癌細胞作化驗。 如檢測到有特定基因突變並有對應的標靶藥物,醫生便可利用標靶藥物,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靶點作出攻擊,截斷癌細胞生長。 香港肺癌 除了透過上述提及的活組織檢查,基因測試亦可透過液體活檢的形式進行。

利用患者本身的免疫反應機制來對抗癌細胞,能喚醒人體免疫系統中沉睡的T細胞,使其重新認出並對癌細胞進行攻擊,副作用普遍較輕微,可用於術前或術後輔助治療,或晚期肺癌。 適用於患有無法以手術切除的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並接受放射治療合併含鉑化療後病情未惡化的病人,而當中不少於 1% 的癌細胞須呈 PD-L1 陽性。 利用患者本身的免疫反应机制来对抗癌细胞,能唤醒人体免疫系统中沉睡的T细胞,使其重新认出并对癌细胞进行攻击,副作用普遍较轻微,可用于术前或术后辅助治疗,或晚期肺癌。

香港肺癌: 醫生與你

不符合公費肺癌篩檢的朋友,若想確認自己是否存有肺癌風險,可在例行性健康檢查時,自費加做LDCT項目,費用5000元~8000元不等。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肺癌高居台灣癌症死亡率第1名,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規律運動等,對預防癌症至關重要。 營養師陳怡錞指出,要強化肺部健康、預防肺癌,應戒菸、拒吸二手菸、避免吸入過多油煙、定期健康檢查。 此外,可多吃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及植化素,並避免煙燻、燒烤食物。 由於關愛基金資助只適用於生物標記測試屬高表達的晚期肺癌患者,估計每年只有約 200名患者受惠,但仍有多於 1,000 名不適合使用標靶治療的晚期肺癌患者無法獲得政府資助,故相關補助只屬杯水車薪。 醫管局藥物名冊藥事管理委員會於 2020 年通過,將免疫治療一線肺癌藥物納入關愛基金資助計劃當中,患者只要滿足特定條件,便可得到資助。

香港肺癌

病人可以主動向醫生及醫護人員了解有關肺癌治療的詳情,除了治療成效之外,治療副作用、費用負擔等也應該列入治療考慮因素。 若早期患者因年龄或其他疾病不適合接受手術,放射治療便可作為局部根治方法。 對晚期患者,也可舒緩肺癌症狀如氣管或靜脈阻塞,也可舒緩骨轉移所引起的疼痛或腦轉移的症狀。 過程中會以高能量從體外對準腫瘤進行治療,也可以置於細針或導管內,然後放入體內治療癌症。 最新的技術包括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强度調控(IMRT)加上影像導航 (IGRT),可更精準地照射腫瘤部分,避免傷害正常組織。 化学治疗 香港肺癌2023 利用毒性比较强的药物杀死癌细胞,阻止它们继续生长。

香港肺癌: 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科技園啟用全新先進療法產品良好生產規範中心

「M」的分類則較為簡單,只分為兩類,顯示肺癌細胞仍在肺部還是擴散至其他器官。 另一類肺癌名為小細胞肺癌,只佔整體病例一成至一成半,較為罕見。 這類肺癌的擴散速度較快,約 7 成患者確診肺癌時,癌細胞已擴散至其他器官。 同位素骨骼掃描可用作檢測癌細胞有否轉移至骨骼,過程和X光檢查相似,但需要注射含有低輻射的同位素,不過輻射量極低,對身體影響有限。 戒煙是預防肺癌的最好方法,不論任何年齡,或者是有一定「煙齡」的人士,只要及早戒煙,就可以顯著減少患上肺癌的風險。

香港肺癌

早期肺癌或无明显症状,直至发展至一定程度时便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若症状出现并持续两周,经治疗后未见缓解,便要警惕可能有异常状况。 肺癌是肺部细胞异常生长所形成的癌病,肺癌主要可分为 “非小细胞癌”(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和大细胞癌) 及“小细胞癌”(SCLC),而非吸烟者患上的肺癌类型大多为腺癌。 他表示,曾見有病人以為是灰甲而忽略治療,但事實上病患位置已非常「黑」,也見有年紀大的患者,其黑色素瘤長在腳上,「條腰都彎唔到落去睇」,因此察覺得較遲。

香港肺癌: 中大醫學院成功破解肺癌免疫抑制關鍵 將血液中「中性粒細胞」轉化成新一代抗癌療法

現時常見引致肺癌的基因突變,包括EGFR、ALK、ROS1、BRAF等等。 透過進行基因測試後找出變異的靶點,便可使用相應的標靶治療。 當應用在肺癌檢查時,病人需要在將輻射糖劑(FDG)注射至血管中,由於癌細胞比正常細胞吸收較多FDG,因此透過掃描影像便可以找出癌細胞的位置。 吸煙是目前已知導致肺癌的主因之一,癌症基金會統計數據顯示,有90%的肺癌個案都與吸煙有關,有吸煙習慣的人患上肺癌的機會比非吸煙人士高出20倍,平均每10名吸煙人士中,就有1人患上肺癌。

  • 男性除了比女性有较大机会患上肺癌,男性肺癌患者的死亡率亦比女性高。
  • 研究小組通過基因刪減或藥物抑制中性粒細胞的Smad3,成功提高腫瘤中抗癌狀態的細胞水平,有效阻止肺癌的生長。
  • 早期肺癌或无明显症状,直至发展至一定程度时便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 吸烟是目前已知导致肺癌的主因之一,癌症基金会统计数据显示,有90%的肺癌个案都与吸烟有关,有吸烟习惯的人患上肺癌的机会比非烟民高出20倍,平均每10名吸烟人士中,就有1人患上肺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董晨在演讲中介绍,2021年全球销售额前十名的药品中,有7个与免疫学相关。 与研讨会同期举行的第13届上海医疗设备与生物技术展览会上,免疫细胞治疗等生物药也成为一大亮点。 撐過手術這一關,雅薇坦言,「在30歲能提早發現已經很幸運,如果今年沒有自己加做LDCT,就算每年X光檢查也看不到(X光能看到,可能已經末期)」。 而肺癌存活率和治療預後有關,新光醫院說明,第一期肺癌平均五年存活率有76%,第二期47%,第三期30%,第四期則通常不到10%。 雖然目前醫學尚未完全掌握肺癌發生的原因,但已知誘發肺癌的危險因子有以下五點,倘若你或身邊親友符合,便有可能是罹患肺癌的高風險族群,建議提高警覺。

香港肺癌: 肺癌有甚麼治療方法?

化學治療(化療)是透過抗癌藥殺死癌症患者體內的癌細胞,可以經由靜脈注射的方式,將藥物注射至體內,或以口服的方式服用化學治療藥物。 香港肺癌 化療藥物可以單獨或組合使用,同時亦可以和放射治療與外科手術混合作聯合治療,也可以用作紓緩晚期癌症所帶來的不適。 由於不少癌症病人在會見醫生時都會緊張,有機會忘記本來想查詢醫生的事情,因此在會見醫生之前,病人可以花些許時間,初步了解有關肺癌治療的各種資訊,包括各種治療方法、治療所需時間、治療成效、有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等等。 病人可以將腦海中的疑問寫下來,在求診時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 香港肺癌 透過利用電腦掃描或超聲波掃描的影像作引導,醫生以小型手術刀插入肺部,抽取患者肺部的異常細胞組織進行檢驗,檢查是否有癌細胞。

香港肺癌

长时间暴露在放射线、砷、镍、铬、石棉之下,会增加患上肺癌的风险,另外经常接触煤炭或木材所释出的火焰,以及柴油或焊接金属所产生的烟雾,也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当你发现以上怀疑肺癌病征,而病征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便应该立即求医,让医生作出详细检查,从而找出病因。 为减低罹患肺癌的机会,最重要的预防策略莫过于避免吸烟和避免吸入二手烟。 与此同时,遵从《职业安全及健康条例》(第509章)及《空气污染管制条例》(第311章)等相关条例的规定可减少在工作场所和日常生活环境接触到致癌物。 安全報告免責聲明

香港肺癌: 肺癌的期數與存活率

政府癌症網上資源中心顯示,黑色素瘤雖然只佔皮膚癌的10%,但卻是最嚴重、死亡率也是皮膚癌中最高。 患者癌細胞會迅速生長,通常在患病初期已有擴散的跡象,可以擴散至肺、肝或大腦。 为了让肺癌患者在治疗期间能够得到最适切及全面的支援,香港综合肿瘤中心(HKIOC)及香港港安肿瘤中心(HKAOC)推出「好.在」癌症病人支援计划,为肺癌病人在生理及心理上,提供全面支援。 肺癌复发的机会取决于肺癌种类、期数、治疗方式等不同因素,而晚期病人的复发风险一般较高。 化疗比较常用于扩散速度快的小细胞肺癌,医生会根据肺癌病人的病情、年纪、健康状况、癌症期数等而制定一个或多个化疗周期,每个周期中有数日需要进行化疗,其余日子则可以让身体恢复体力。

香港肺癌

化疗可于手术前或手术后进行,目的是缩小肿瘤或降低复发风险,也可用于晚期癌症以减轻患者的症状。 香港肺癌2023 團隊進一步運用高級生物信息學,成功發現免疫調控分子Smad3是肺癌微環境阻止中性粒細胞發展出抗癌狀態的關鍵。 研究小組透過實驗小鼠證實中性粒細胞Smad3的基因刪減或藥物抑制,能夠大幅提高腫瘤中N1細胞水平,因而有效阻止肺癌生長。 中性粒細胞是人類血液中含量最高的白細胞,主要為身體抵抗微生物及病毒的侵襲,但它在癌症的作用仍有待發現。 近年,有研究指出中性粒細胞是肺癌微環境中主要的免疫細胞成員,與癌細胞擴散及耐藥性有莫大關係,意味着在腫瘤微環境中,有一種尚未確定的機制抑壓着中性粒細胞的抗癌活動。

香港肺癌: 肺癌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的最新研究發現,血液中最豐富的免疫細胞「中性粒細胞」 (neutrophils)在肺癌中擔當重要角色。 團隊成功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大幅提升人類中性粒細胞在腫瘤中的抗癌能力,在實驗小鼠身上證實了中性粒細胞作為新一代抗癌免疫療法的臨床潛力,有望突破現有療法的障礙。 相關研究結果已刊載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肺癌在本港每年有超過5,000宗新症及約4,000宗相關死亡個案。 治療肺癌除了傳統的化療及標靶治療,醫生亦開始應用較新穎的免疫療法。 然而,單獨使用作為肺癌最常用免疫療法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時,僅30%的肺癌患者受益。

香港肺癌

过程中会以高能量从体外对准肿瘤进行治疗,也可以置于细针或导管内,然后放入体内治疗癌症。 最新的技术包括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强度调控(IMRT)加上影像导航 香港肺癌 (IGRT),可更精准地照射肿瘤部分,避免伤害正常组织。 近年免疫治疗应用于不同的癌症治疗当中,肺癌也不例外,并且多数用于晚期肺癌治疗。 近年亦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上有明显成效,而且可以透过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对癌细胞作出攻击,不过仍有一定副作用。 个人化的肺癌治疗方式,是特别针对肺癌病人的癌细胞特征所设计,可以锁定癌变的细胞并作出攻击。

香港肺癌: 肺癌的檢查及診斷方法

免疫治療藥物按患者體重而決定劑量,以一個體重約 60 公斤的男士為例,在公立醫院一次療程約 HK$2-3 萬元(每 2-3 星期為一次療程),而在私家醫院一次療程則需約 HK$6-7 萬元。 免疫治療可引致輕微炎症性副作用,如疲累、皮膚痕癢或出皮疹、注射時不適等,約有 3% – 5% 病人會有甲狀腺異常、腎和肝發炎等較嚴重副作用。 患上肺癌的風險與吸煙多少及時間長短有關,假如你在少年時代已開始吸大量香煙,那麼患上肺癌的機會便自然較高。 但即使你已吸煙多年,戒煙絕對為時未晚,你仍可獲得戒煙成功所帶來的各種好處。

香港肺癌

空氣污染也是誘發肺癌的因素,長期接觸砷、鉻、石棉等有害物質也會增加患上肺癌風險。 另外,肺癌亦可能是基因突變所致,常見的基因突變有KRAS、ALK、EGFR等等,而這類個案往往較年輕。 肺癌是本港男性中首位最常見的癌症,而女性方面則排行第三位。 林稱萬一患病,最理想是進行局部手術切除,但因不少病患發現時已出現擴散,需要做淋巴切除手術或化療等,提醒市民應時刻以「ABCDE」方法檢查,若遇狀況時應盡快求醫,並在醫生診斷下進行切片檢查。

香港肺癌: 癌症研究

当应用在肺癌检查时,病人需要在将辐射糖剂(FDG)注射至血管中,由于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吸收较多FDG,因此透过扫描影像便可以找出癌细胞的位置。 对比其他常见癌症例如大肠癌、乳癌、前列腺癌,肺癌的5年存活率偏低。 然而,随着医药进步,肺癌患者的存活率已比过往显著提升,根据美国肺脏协会的统计显示,肺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比5年前提高了13%,达到22.6%。 最新的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香港新增的肺癌新症数目超过5000宗,比10年前增加大约24%,死亡个案更接近4000宗。 香港肺癌 男性除了比女性有较大机会患上肺癌,男性肺癌患者的死亡率亦比女性高。 及早发现肺癌能提升治愈率,可惜大部分病人确诊患上肺癌时已达中期或晚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放射治療(又稱電療),是透過對癌細胞發放高能量的輻射線,破壞癌細胞中的染色體,達到殺死癌細胞的效果。 放射治療在不同的癌症治療階段都可應用,有根治腫瘤、輔助治療、紓緩病情不適等效用。 有需要的話,癌症病人可以在外科手術後進行放射治療,清除未能被完全切除的癌細胞,以及減低復發機會;或在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前,用電療將癌腫瘤縮小,令手術成功率更高。 一般而言,醫生會根據不同因素,包括患者年齡、肺癌種類、腫瘤的生長速度、位置等,而向患者建議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香港肺癌: 基因测试(Genetic Tests)

因此,加深對肺癌微環境特異性的了解或有助突破現有的臨床困局。 然而,單獨使用作為肺癌最常用免疫療法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時,僅 30% 的肺癌患者受益。 现时有很多治疗方法也可有效控制肺癌,由手术、化疗,到较新的标靶药物及免疫治疗,都有助病人对抗癌症。

數據顯示:過去5年,香港每天平均有超過40人被癌症奪去生命。 香港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6月12日舉行第十八次會議檢視《香港癌症策略》,並審核了2020年以全香港人口為基準的癌症數據。 數據顯示,2020年香港女性患癌人數為有紀錄以來首度超越男性,而肺癌已連續第2年為香港最常見的癌症。 香港肺癌2023 調查顯示,如果肺癌患者能在第一期時就發現,並立即接受治療,在未來 5 年的存活率可高達 50%,但如在肺癌第三期時才發現,未來 5 年的存活率便會降至只有約 15%。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