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心翳2023詳解!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心翳

★保健穴位:自律神經失調的表現症狀相當多元,如果出現心悸症狀,可按摩「內關穴」和「神門穴」緩解;胸悶時,除了按摩「內關穴」,揉按「膻中穴」也有不錯的效果;若是有頭脹、腹脹等脹症,則建議按摩足部「太衝穴」。 特別的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與更年期症候群很相似,都有心悸、胸悶,伴隨失眠、盜汗、臉色發白、焦慮不安、過度換氣、拉肚子,或便祕、腹痛、頭痛、肩頸痠痛等症狀,不易辨別。 4.甲狀腺疾病:內分泌疾病也可能引發心悸和胸悶,尤其是甲狀腺功能失調時,典型症狀會出現「持續性」的心悸和胸悶,且症狀會在情緒緊張時加重。

心翳

此方法可透過自我回饋,一一放鬆各部位肌肉,先是肩頸,接著是牙關、眉間,慢慢到最後的全身放鬆,遠離自律神經失調。 心翳 該如何判斷自己的心悸和胸悶是心臟疾病,或是自律神經失調惹的禍呢? 鹿港基督教醫院中醫科主任林親怡說明,如果單純只有心悸的症狀,一般可朝心律不整、心臟瓣膜性疾病,或其他先天性心臟病等方向思考,但有時候感冒也可能引發心悸不適。

心翳: 心悸有機會引起心血管疾病?了解診斷方法!

中醫認為肝是主人體氣的運行,當人受到具大壓力,經常焦慮或突然憤怒時,肝主氣機的功能就會減弱,於是乎氣就容易堵塞在一個地方。 心翳 如果是堵塞在胸口,患者就會有胸口翳悶不適,呼吸不順的感覺。 這種堵塞不是來自於有形的實在的物質,所以檢查心臟血管是不能檢查得出來的。 雖然在上述6種可能原因中,自律神經失調是最不容易被發現的,卻也是最容易被改善的一個。

心翳

心慌,是指患者因不明原因而恐懼、容易受嚇的表現。 在中醫的藏象理論中,心主神明,即指人的情緒、思維及精神狀態與心臟息息相關。 在臨床上,中醫認為心慌多與氣血不足(常因脾胃運化不佳所致),虛熱上擾(因長期陰分不足而內生熱邪),從而心神不寧而導致。 患者C女士,40多歲,近1個月經常感到胸口翳悶不適,像有重物壓著一樣,偶然會覺得呼吸困難,要用力深呼吸才覺得舒服。 心翳2023 患者懷疑自己心臟病,曾到西醫檢查心電圖及心臟血管造影,顯示一切正常,血壓亦正常。

心翳: 心悸是什麼?心跳不正常該怎麼辦?了解成因、症狀及何時就醫!

一、胃痛的痛位於上腹胃脘部,可有壓痛感,但以脹痛、灼痛或滯脹為主,持續時間較長,容易反覆發作,多因飲食不當而誘發,過飢或餐後加劇,並常夾雜胃口減弱、胃酸倒流、噯氣增加、噁心嘔吐、泄瀉、甚或完谷不化等消化系統症狀。 配合西醫胃鏡檢查、胃組織化驗,可以更清晰鑒別。 至於心臟病的病因,由於心胸部的陽氣不足、血脈不暢,所以主要出現的疼痛形態多以刺痛及冷痛為主。 心翳2023 再者,大部分人的心臟是位於胸部並偏向左側,少數人是居中或偏向右側,所以極大多數心臟病患者的心痛是以左胸疼痛為主。 3.胃部疾病:如果胸悶和心悸,發作時機多在身體平躺、吃太飽或過度挨餓的時候,且伴隨喉嚨癢的症狀,很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等胃部疾病。 四、 亦曾有高血壓人士以為胸口痛是胃痛,亂服成藥令病情延誤,拖延一段時間才發覺是心臟問題,如加上休息不足、情緒激動,可誘發急性心血管病。

近年臨床發現,因壓力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的病例明顯增多,患者常因心悸和胸悶頻頻發作、找不到原因,而在各大醫院間穿梭,生活大受影響。 然而,如果自己能夠仔細一點,觀察每次症狀發作的時機點和其他身體表現,將資訊充分告知醫師,將有助更快找到真正病因和對症治療,以避免浪費時間跑醫院和無效醫療的情況。 在上次文章中曾談及心臟病的成因及好發人群,然而大眾時常忽略、或有所誤解心臟病的常見表現,因而耽誤病情及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故此,筆者欲向大眾解釋不同心臟表現的定義,有助大家加深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以下分別討論心悸、心慌、心痛、胸悶、手麻等臨床症狀。

心翳: 相關文章

疏肝理氣藥使氣機運行,從而消除「脹」、「塞」感覺,如果患者還有氣往上「頂」的感覺,則需要配合降氣藥物,使氣往下走,如旋覆花、沉香、紫蘇子等。 心翳 ★甘麥大棗湯的作法:每天取2至3錢甘草、3至4錢浮小麥、2至3顆紅棗,加入適量水分,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續煮10分鐘,即可飲用。 心翳2023 此茶飲有放鬆和穩定心情的作用,早中晚都可以喝,但建議睡覺前別喝太多,以免夜尿干擾睡眠。

「原穴」的意思是臟腑原氣經過或留止的地方,針刺「原穴」最能調動該經絡的氣機,因此肝經的「原穴」太衝穴經常用於肝郁。 太衝穴位於足背第一和第二趾中間位置。 心臟病高風險族群,如抽煙、高血壓(Hypertension)、高血脂、肥胖症、糖尿病(Diabetes)、缺乏運動、更年期女性、有家族病史者等。 環境和心理:劇烈運動、熬夜、失眠(Insomnia)、咖啡因、尼古丁(抽煙)、壓力、焦慮、恐慌。

心翳: 健康情報

在臨床上,胸悶常與胃痛、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病證混淆,因病位相近,患者難以描述,從而使斷證不準確等。 以上所提及的消化問題與中醫的痞證(脾胃功能失調致胃脘滿悶不舒)更為相似,日後有機會可再作詳述。 在中醫的理論中,不同形態的疼痛有不同原因,反映了疾病狀態(證型)。 一般常見的疼痛類型包括刺痛、重痛、脹痛、拉扯痛、熱痛、冷痛等。

心翳

主要針對這種證候的中藥稱為疏肝理氣藥,服用後可使氣機運行,從而改善症狀。 中醫有一個常用的名方「逍遙散」,顧名思義服後可使人心情開朗,逍遙自在。 此方也含有疏肝理氣藥的成份,所以對肝郁氣結證候也有一定的幫助。 緩解期多表現為本虛,或心氣不足,治以補養心氣,鼓動心脈;或心陰虧損,治以滋陰清熱,養心安神;或心陽不振,治以補益陽氣,溫振心陽。

心翳: 胸口翳悶=心臟病???

林親怡中醫師表示,自律神經失調患者只要從情緒著手,找到自己的壓力來源,一一解除,配合呼吸調息的放鬆技巧、充足睡眠和規律的運動,不吃燒烤炸辣食物、不抽菸和嚼檳榔、不過度攝取含咖啡因的食物,大多可以讓自律神經維持穩定、平衡的狀態,不胡亂搗蛋。 從以上的證狀分析而言,心臟病的證候(身體臨床表現)可以由多種原因所導致,不同患者的個體差異可出現不同臨床表現。 所以,當出現某一表現時,不應立即妄下判斷,過度猜想是否患上心臟病,而去服用不同的護心藥物。

心翳

要避免與人爭執,如覺得經常情緒焦慮,壓力過大,應當盡量休息,要保證有充足睡眠。 有些活動對舒緩壓力也很有幫助,例如冥想練習、瑜珈練習、伸展運動等。 不過,情緒問題多樣而複雜,兼症頗多,具體用什麼中藥治療,需按個別病人實際情況,經辨証論治而定,應向醫師查詢。 6.自律神經失調:在排除前述5個可能性原因後,如果到處看醫生還是找不到問題根源,十之八九就是自律神經失調惹的禍。 另一方面,因為中醫認為疼痛不外乎「不通則痛」或者「不榮則痛」,即是相關部位有着邪氣停滯,不能正常運作,或者沒有受到足夠的氣血濡養,從而出現疼痛。 相反,如果你的心悸與心血管疾病有關,醫生便會安排你接受相應的治療以糾正病情,包括服藥、接受手術,或者安裝心臟起搏器等。

心翳: 心臟病疼痛:以刺痛及冷痛為主

心痛,是指心胸部出現疼痛不適的表現。 心翳2023 在探討心痛之先,需先解釋清楚疼痛的形態及位置,以便作出更準確的理解。 要預防肝郁氣結,最重要是情緒方面的管理。

若您有心臟病,發生心悸時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另外,如果您的心悸伴隨著以下其它症狀,也應前往醫院檢查,因為這代表可能有更嚴重的問題。 四、嚴重者會出現胸痛劇烈、壓抑性絞痛,並伴有心悸氣短、呼吸不暢,甚至喘促,驚恐不安,面色蒼白,冷汗自出等。 若疼痛劇烈及持續時間超過15分鐘或以上,加見唇甲青紫,有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併發心律失常及休克等病徵,此時切勿移動病者,注意必需保持病者呼吸道暢通,四周空氣流通,並應立即打電話呼叫救護車,盡快送到急症室作進一步檢查和接受治療,以免拖延病情。 手麻是指患者自覺手指或上肢出現麻木不仁(即麻痹或沒有感覺)的表現。 心翳 不少人出現手麻時,便會立即聯想起與心腦血管相關的疾病,如中風、心臟病等。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