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梨狀肌症候群症狀8大分析2023!內含梨狀肌症候群症狀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特別注意,椅子太硬、太矮也會壓迫到梨狀肌造成發炎。 因為太硬的椅子沒有減壓效果;坐得太低,大腿與小腿沒辦法呈現90度,使得雙腿過度彎曲,臀部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因而容易引發梨狀肌症候群。 此外,有些人習慣將銀包置於臀部口袋,因放置位置靠近梨狀肌,同樣會影響坐姿。 梨狀肌症候群症狀 不過梨狀肌症候群不完全等於坐骨神經痛,因為坐骨神經痛也有可能是椎間盤突出或膕繩肌腱炎等腰椎疾病所引起。

這時要再確認腰椎X光也呈現正常、無移位現象,接著以手指觸診臀部中間,可以找到明顯的疼痛點,就幾乎可以確認為「梨狀肌症候群」了。 要談到這個症狀,就必須先了解我們的坐骨神經,坐骨神經是一條最大的神經,從我們的骨盆外,跟髖關節之間往下延伸至下肢,它包含了腰椎第四節至薦椎第三節的神經,支配了下肢的肌肉。 造影檢查方面,一般腰椎的 X 光片和 MRI 磁力共震都找不出明顯問題。

梨狀肌症候群症狀: 屁股痛到腳,是坐骨神經痛惹禍? 小心「梨狀肌症候群」上身!專家揭兩者差異

為了達到身體重組與不過度訓練某塊肌群,運動菜單的安排變得非常重要! 不僅肌肉痠痛到你可能無法頻繁訓練,長時間造成肌肉組成不均,嚴重則可能會有「梨狀肌症候群」。 該病的診斷基於患者的症狀和體檢,並通常通過檢查排除其他引起症狀的原因。 梨狀肌綜合症通常是通過排除可能導致患者症狀的其他可能情況的過程做出的診斷。

梨狀肌因為橫跨薦髂關節,因此和薦髂關節周圍的韌帶一起有穩定薦髂關節的功能。 當韌帶受傷導致薦髂關節不穩定時,梨狀肌就被迫要做更多幫忙穩定的工作,因此就會一直緊繃起來無法放鬆。 梨狀肌症候群症狀2023 最常見的次發性原因就是有「東西」壓迫了梨狀肌或坐骨神經(如下圖兩位患者),尤其是腫瘤(這也是為什麼屁股痛的病人洪醫師習慣上都要拿起超音波探頭掃一下的原因)。 梨狀肌症候群症狀 若動作姿勢筋膜發力上需要物理治療師介入訓練時我們會轉診專精的物理治療所,若患者需要強化部分肌群、核心的力量我們會轉介給厲害的運動教練加以訓練。 來蕙林診所求診的患者裡面,蠻多人因為長期的姿勢不良或是舊傷導致的骨盆不穩定歪斜、脊椎退化等問題,合併了梨狀肌症候群。 觸診時也可以在梨狀肌的位置上找到明確的壓痛點;而坐骨神經或是臀神經的壓迫問題,則不容易觸診到疼痛的壓點,病人主訴的症狀與病史也會不一樣,可能會以姿勢改變時的疼痛為主。

梨狀肌症候群症狀: 屁股痛和坐骨神經痛,我是「梨狀肌症候群」嗎?

若太嚴重可能需要開刀或是吃肌肉鬆弛劑,消炎給與改善。 醫師介紹,梨狀肌是一塊長條扁平的肌肉,位在臀大肌的深處,它起源自薦椎的正前方,向外連接到大腿骨大轉子的內側,主要是負責協助大腿做往外轉的動作。 由於坐骨神經剛好走在梨狀肌的下方,當梨狀肌受傷腫脹時就有可能會壓迫到坐骨神經,產生坐骨神經痛,因此很容易和常見的腰椎疾病(例如椎間盤突出導致的坐骨神經痛)混淆診斷。 一般都會說肌肉拉傷,不過梨狀肌受傷所產生的症狀,特別會稱為梨狀肌「症候群」,是因為下方有「坐骨神經」通過(部份神經是穿過肌肉),會有類似坐骨神經壓迫的狀況產生,又被稱為「假性坐骨神經痛」。 最常見的症狀包括臀部的中間深處隱隱作痛、大腿後側和足部產生灼熱感、髖關節活動範圍縮小、上樓梯或久坐後疼痛加重,以及情況會時好時壞,反覆發作。 梨狀肌症候群(Piriformis Syndrome)是由梨狀肌引起的臀部疼痛,和坐骨神經受到梨狀肌壓迫而產生酸麻痛的神經學症狀,引起一側臀部痠脹、疼痛,大腿後側或小腿後側放射性疼痛,甚至活動受限的臨床綜合症狀。

骨科醫生會替患者進行詳細臨床檢查,找出神經受壓的位置,如有需要醫生會利用磁力共振掃描、神經傳遞測檢、肌電圖,甚至局部麻醉刺針等等來確診。 ),也被稱為坐骨神經炎或腰椎神經根病變,它的症狀是背部與腿部的疼痛。 疼痛的範圍上自背部,下至腿部的背側、外側、或正面。 梨狀肌症候群症狀 一般而言,症狀只出現在身體的一側,但部分原因造成的坐骨神經痛則可能兩側都有症狀。 梨狀肌症候群症狀 坐骨神經痛患者有時同時會患有下背痛,有時腿部與足部也會有無力或麻木的症狀。

梨狀肌症候群症狀: 健康情報區

醫師補充,有些梨狀肌症候群的患者努力地伸展梨狀肌,甚至接受類固醇注射、肉毒桿菌注射、震波治療等等,卻不去檢視梨狀肌緊繃的真正原因,實在本末倒置。 洪醫師最後也提醒,日常生活除了應避免久坐與翹二郎腿,也千萬別當「假日運動員」,以免一下子運動過量造成梨狀肌和臀部肌群的拉傷。 坐骨神經痛(Sciatica)的病因很多種,梨狀肌症候群只是其中一項。

梨狀肌症候群症狀

名冠診所「SMIT超微脊椎疼痛整合治療」為中西醫整合的進階自費療程,若您已在醫學中心、骨科、復健科或中醫診所接受許多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持續被疼痛所困擾;或是已經做過脊椎手術而產生後遺症,感到痛苦不堪卻求治無門。 請您不要放棄,我們是脊椎治療的專家,成功治癒許多國內與海外的患者,恢復健康。 院長做了詳細檢查之後,發現是右側脊椎第四第五節小面關節受傷引起的疼痛,詳細詢問病人的確是後仰加上旋轉腰部會感到不舒服,這個痛感會從骨盆延伸到大腿後側,跟病人討論之後做了腰椎小面關節的增生治療後,病人的痛感改善。

梨狀肌症候群症狀: 梨狀肌綜合症 ≠ 坐骨神經痛

如果沒有結構問題,與其不停的對梨狀肌做治療,例如伸展運動、按摩,甚至針對梨狀肌做類固醇注射、肉毒桿菌注射、震波治療 …… 等等,還不如去找尋梨狀肌緊繃背後真正的原因。 這篇文章就來介紹這個常讓醫師和病人都會不小心對號入座的問題。 梨狀肌症候群症狀 由於梨狀肌症候群的症狀表現與腰薦椎病變造成的坐骨神經痛相似,因此需要理學檢查與影像檢查配合釐清病灶所在。 梨狀肌在正常生理上扮演的角色是協助大腿做外旋的動作,和臀大肌有互為代償的作用,當病人長期久坐又缺乏運動時,導致臀部肌群力量不足或是發力不協調時,就容易引起梨狀肌症候群。

  • 若動作姿勢筋膜發力上需要物理治療師介入訓練時我們會轉診專精的物理治療所,若患者需要強化部分肌群、核心的力量我們會轉介給厲害的運動教練加以訓練。
  • 這是一種鮮為人知的疾病,其中位於臀部的梨狀肌會「抽筋」並導致臀部疼痛。
  • 注射的目的通常為了減輕急性疼痛,已使物理治療得以進行。
  • 坐骨神經(圖1)是連接大部分下肢肌肉的主要神經;由於坐骨神經一般會經過梨狀肌下方,這就是梨狀肌問題會誘發坐骨神經痛症狀的原因。
  • 當孕婦的體重快速增加,骨盆及髖關節會帶來額外的壓力,這時肌力若不足,很容易導致肌肉拉傷,或者出現背部緊繃、疼痛的感覺,臀肌也會被拉長,尤其是深層的梨狀肌。

江南Seran醫院的代表院長,她透過「解痛伸展操」這項免手術的治療,幫助病患擁有健康又美麗的身體。 認識疼痛醫學後,她藉由東、西方醫學統合的研究,找出診斷身體的最佳依據。 在治療方面,她透過許多臨床案例證明強化深層肌肉、矯正變形體態的運動,才是真正能擺脫疼痛、找回健康的方法,效果遠勝手術治療。

梨狀肌症候群症狀: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打球習慣性脫臼 復健才知肌力訓練

當懷孕後,體重在短短十個月內增加至少8公斤,甚至二十公斤的大有人在,對原本的肌肉來說,光是執行孕期日常生活就已經是過勞狀態,再加上懷孕後期的姿勢以及鬆馳素分泌,造成此疾在孕婦身上很常見。 長期痛症不單令人不適,更會影響日常功能,減低工作效率及運動能力,更會影響休息及睡眠質素,甚至影響人的情緒。 痛症成因多如天上繁星,本網站主旨為增加大眾對不同痛症資訊的認識及理解,從而改變大眾遇上痛症時的心態和行動,以免拖延診斷及合適治療。 由於梨狀肌位於臀部深處及同一款換能器不能同時用於表層和深層組織,因此必須使用特殊的換能器,而大多數理療師沒有專門的換能器。

梨狀肌症候群症狀

因為坐骨神經剛好穿過梨狀肌或經過它的下方,因此當梨狀肌受傷的時候就會刺激坐骨神經,引發一連串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甚至大腿、小腿、足跟痛及腳跟痛。 梨狀肌是臀部深層的一塊帶狀扁平肌肉,主要功能是穩定髖關節,因此凡是行走時的重心平衡,以及大部分需要下肢的運動都會牽涉到梨狀肌,甚至站立時三七步或坐著蹺二郎腿、盤腿也都與梨狀肌有關。 坐骨神經由腰薦椎神經叢匯集,主要負責下肢的感覺以及運動功能,在臀部通常是位於梨狀肌的下方,但有約1/5人口其坐骨神經是直接從梨狀肌中間穿出。 因為梨狀肌和坐骨神經緊緊相依的解剖構造,當梨狀肌出現發炎、緊繃、腫脹的時候,很容易刺激和壓迫到坐骨神經,引起類似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梨狀肌症候群症狀: 臀部疼痛-梨狀肌症候群 : 中醫針灸能治療嗎

但梨狀肌症候群不完全等於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也有可能是因為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骨刺等引起。 1.消炎止痛藥物:屁股痛發作猛烈的時候,一般需要採取較保守的治療,如口服消炎及止痛的藥物,或肌肉鬆弛劑以抑止疼痛,待情況稍為好轉再接受其他屁股痛治療。 深層熱療及物理治療:在屁股痛稍為穩定或在治療後的康復期,可以透過物理治療儀器進行深層熱療,並進行針對性的運動治療,包括梨狀肌及臀肌群的伸展牽拉治療、核心肌群訓練等等,以提升肌力,強化腰椎、骨盆與臀肌的穩定性及承受能力。 羅達富說明,「梨狀肌」是臀部的深層肌肉,位於坐骨神經離開骨盆腔後,走入臀部的上方,當肌肉受傷或不當姿勢導致發炎甚至腫大時,造成的刺激和壓迫會與坐骨神經痛的表現類似,因此,若出現坐骨神經痛,但沒有明顯腰痛,有可能就是梨狀肌症候群作祟。 梨狀肌綜合症 (piriformis syndrome 亦稱梨狀肌症候群 ) 是常見坐骨神經痛成因之一。 「坐骨神經痛」想信大家都經聽聞過,它常被認為是因腰部出現問題已引起的症狀。

鴿式常被拿來改善坐骨神經疼痛與舒緩脊椎的瑜伽動作之一,它能舒緩緊繃的髖關節,還能讓延展雙腿沾黏的肌肉,幫助消除痠痛,因此對於梨狀肌患者也能達到相當的功效。 坐骨神經痛主要因外力、跌倒、老化、久坐、翹腳(二郎腿)等不良姿勢等,使得坐骨神經發炎導致,疼痛範圍從腰延伸到臀部與小腿,此症類似梨狀肌症候群,但是兩者仍然有差異。 ˙ 梨狀肌症候群:久坐或走路姿勢不正確的習慣會導致梨狀肌變硬,進而壓迫到坐骨神經、臀部和大腿後側,有時甚至連帶小腿肚和腳踝都會發麻疼痛。 治療的目的在於減緩梨狀肌的發炎現象,並解除梨狀肌受到的壓迫。 急性期疼痛時必須休息、減少活動量,可口服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或肌肉鬆弛劑,降低腫脹及疼痛。 在緩解期應進行適當物理治療,包括梨狀肌伸展牽拉治療、按摩與核心訓練、對梨狀肌進行超音波深層熱療。

梨狀肌症候群症狀: 下背痛、坐骨神經痛如何舒緩? 物理治療師教坐椅子就能做的「簡易動作」

坐骨神經 是全身最大最長的一條神經,它經由腰經過臀部後伸展到整個下肢。 除了腰椎問題外 (腰椎退化或椎間盤突出等),梨狀肌綜合症 (梨狀肌症候群) 也是坐骨神經痛的常見成因之一。 「梨狀肌症候群」因為症狀跟初期跟「坐骨神經痛」非常類似,常常會有患者誤以為自己是坐骨神經痛。 但事實上坐骨神經幾乎是匯集下背部的神經,會經過臀部、大腿、膝蓋,在經過臀部時就在梨狀肌的旁邊,所以當梨狀肌緊繃、發炎的時候,是有可能壓迫到一旁的坐骨神經,因此讓民眾常常將兩種疾病搞混。 梨狀肌症候群是坐骨神經痛的成因之一,主要症狀為一邊臀部深處疼痛和麻痹,有更時會延伸至大腿後側、小腿側面及腳底。 走路或是長時間久坐,或蹲著、走路、上樓梯等都可能加重症狀。

梨狀肌症候群症狀

梨狀肌症候群是個很常聽到但卻不是真的那麼常見的問題,所以必須要先排除更常見的腰椎問題。 詳細詢問病史、作理學檢查,最後輔以影像學的檢查,通常病因就會水落石出。 一但有了精確的診斷(不管是結構問題還是關節穩定性問題),要解決疼痛就不會再毫無頭緒了。 如果有明顯的原發性或次發性結構問題,例如有腫瘤,就得直接針對其作處理。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