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美荷樓打卡2023必看介紹!(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今年1月,饒宗頤文化館開設了一個全新打卡點「美之山丘」,這個全戶外活動區位於海拔273米高的山丘上,是美孚的最高點,幸好「登高」的路程僅屬BB級難度,只需走數十級樓梯便可到達。 每天到了中午十二時,在香港銅鑼灣的「銅鑼灣避風塘」的旁邊,都可以聽到一聲震耳欲聾的炮聲,那就是鳴放禮炮的聲音。 據說這個鳴放禮炮的傳統已有過百年的歷史,現在就由 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為大家介紹一下。 至於今次 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將要介紹的,就是一個相對比較清幽的沙灘。 這個沙灘的海水不但潔淨,而且沙粒也十分幼細,更是一處欣賞日落的好地方。

美荷樓打卡

以唐樓支柱來分成10大主題展區,涵蓋日常生活、飲食、文化、娛樂等領域,並展示出港人在艱辛的草根生活中,如何發揮堅毅不屈的「獅子山」精神。 除了美荷樓舊居民或附近街坊外,相信大眾香港市民都能有所共鳴。 位於中環的嘉咸街,街道上以復古色系的壁畫作為主題,以多種顏色繪畫出香港的標誌性風貌,女生可到附近的嫣裳記租旗袍拍照,即刻襯托出港式復古感。

美荷樓打卡: 香港

有趣的外觀令勵德邨多次成為電影廣告的拍攝場地,荷李活電影《攻殼機動隊》就是好例子。 這條邨最標誌性的設計莫過於七彩繽紛的屋邨外觀,抬頭一望,再壞的心情也放晴。 富心思的設計令此邨於60年代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銀牌獎。 坪洲曾是工業重鎮,島上有不少荒廢的工廠,包括牛皮廠、石灰窰廠以及鋼管廠。 坪洲的熱門打卡位秘密花園,前身便是牛皮廠,於2010年更被列為三級歷史古蹟。

深水埗的美荷樓在2020年關閉、經過2年的改善工程後首次向公眾開放,它曾是香港第一代公屋,也是現時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盛載深厚的社區歷史意義! 今次適逢本地單位LIFE Mart手作市集5週年,將於週末(11月12及13日)在美荷樓舉辦「致一直堅持的人」手作市集,匯集超過50個手作單位,攤檔遍佈室內外。 美荷樓打卡 包括在港日籍插畫家「 鴛鴦茶餐廳 」帶來她最新的香港風景及聖誕主題的創作,其中一款新品聖誕叮叮更增加小鹿、小雪人等角色。

美荷樓打卡: 香港好去處:【橙紅色!濕地公園池塘賞紅葉!落羽杉秋冬轉紅!打卡記得影埋倒影!】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李斯哲攝) 童年故事書及玩具。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李斯哲攝) 展覽中的懷舊物件。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李斯哲攝) 而一樓展廳則聚焦於居住環境,以街坊的口述歷史還原美荷樓初期的單位,展示徙置大廈的擠迫環境,如一屋兩戶、五人單位中的「閣仔」等。 主題展區包括美荷樓的設計、走廊廚房、公厕及公共浴室。 新增展區包括利用大廈天台開辦的小學、家庭「手作」工業等,並簡介不同年代香港具代表性的公共房屋設計,及美荷樓舊居民網絡。

最大的特色就是其大廈的壓迫感,也反映了香港人真實的生活環境。 另一個西九龍的海濱,位於奧運站對開,從A出口約10分鐘即可到達。 比起其他看日落景點,大角咀海濱公園較為安靜,非常適合情侶或者三五知己一邊談心一邊觀賞日落。 石硤尾徙置區是香港第一個徙置式的公共房屋,於1954年至1963年間興建,共有29座樓高6至7層的徙置大廈(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 此外,部份分隔兩個單位的牆壁高處,設有長方形小孔作通風之用。 美荷樓是石硤尾邨首8座徙置大廈之一,原稱H座,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將其改稱為石硤尾下邨第15座。

美荷樓打卡: 中環嘉咸街

為了傳承這文化,大坑火龍文化館於今年10月重新開放,館內有導賞團讓團體預約參觀。 文化館共3層,地下展覽廳有兩個常設主題,其一是介紹這幢建築原形「孔聖義學」的歷史與客家文化;另一邊是展示火龍文化、微型展品與模型以及一些關於舞火龍的視訊,現場還有小型火龍紮作供大家打卡。 經活化後,美荷樓已成為青年旅舍,讓遊客置身於50及70年代的示範單位內,體驗昔日民間生活。 於一樓更設有「美荷樓生活館」,呈現早期公共屋邨居民的生活百態、居住環境及社會文化。 「美之山丘」需購門票入場,當然不止行山和看壁畫那麼簡單。

生活館,歷經兩年的閉館翻新後,剛於昨天(11月2日)正式重開,並帶來全新的大型展覽《歲月留情》。 愛寶遊愛寶遊 (hy.HongKongFootprint.com) 建站於 2019 年 4 月,是一個集旅遊及生活於一身的休閒網誌。 內容主要環繞著寶寶這一家遊歷世界不同地方的故事,記載各大大小小不同的旅行經歷,而且都是以親子遊及輕旅行為主。

美荷樓打卡: 香港文匯報

美荷樓青年旅舍由AD+RG 建築設計及研究所設計,拆卸重建了中座,加裝了升降機和環境保護裝置。 (大公文匯全媒體 美荷樓打卡2023 美荷樓打卡2023 記者 李斯哲)深水埗的美荷樓,為本港二級歷史建築、盛載深厚的社區歷史意義,向來吸引不少文青一族、學校團體,以至一家大小到場參觀,成為受歡迎的「公屋博物館」。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斯哲)深水埗的美荷樓,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盛載深厚的社區歷史意義,向來吸引不少文青一族、學校團體,以至一家大小到場參觀,成為受歡迎的「公屋博物館」。

  • ▲ 每間房的牆身及主題布置都不同,包括「正呀喂」字牆、數字卡牌房、黑膠唱片及明星閃卡裝飾,充滿舊時代情懷。
  • 於1954年落成的美荷樓,標誌著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開端,在原址設立生活館展示社區歷史、公屋環境以至巿民生活習慣的轉變,深具意義。
  • 以舊式通花拉閘為起點,一幅「上河圖」壁畫作簡單導覽地圖,介紹生活館展覽將提及到的各式舊生活百態。

香港足跡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是一個由在地人編寫的旅行網誌,主要介紹有關香港各個地區的旅遊景點,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旅遊名勝,也會介紹不同的道地美食。 如果想要親親大自然,這個網誌也有介紹一些簡單的遠足徑,以及天然的海灘,以便讀者更易了解香港的天然地貌。 「美荷樓」是香港現存僅有的「H」型公共房屋,亦是香港同類型房屋的首個設計。 由於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美荷樓」已被評為香港的二級歷史建築,更獲在原址保留並改建成為「美荷樓青年旅舍」,以及樓高兩層的「美荷樓生活館」。

美荷樓打卡: 酒店自助餐:【快閃優惠低至75折!港島香格里拉環球餐點自助餐!任食麵包蟹+開邊龍蝦!】

今年慶祝活動選址於去年剛落成的「世紀大橋」— 橫跨西九龍公路及連翔道,並連接海達邨及海盈邨。 美荷樓打卡2023 全長達145米的行人天橋上,抬頭看上去,一片天花全鋪上色彩繽紛的花,陽光從玻璃天窗透射下,望著長長的花海,絕對令人忍不住在此打卡一番。 是網站 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的作者及博主。 十分熱愛旅行,攝影,打卡,食好東西及享受大自然。 尤其喜歡遊歷世界不同的地方及發掘新奇新鮮的旅遊祕景。

  • 去大館除了可以了解中區警署、域多利監獄、中央裁判司署的歷史之外,影相也是不可缺少,像是中庭的空地就是必影的打卡地。
  • 深水埗二級歷史建築「美荷樓」,經翻新後於11月2日正式重開,美荷樓生活館將推出全新「歲月留情」展覽,新增10大主題展區,還原五十及六十年代的生活場景面貌。
  • 由美荷樓的歷史及設計開始講起,細微至走廊廚房、公廁及公共浴室都忠實還原眼前,又將港式經典的客廳格局,如古董電視、雪櫃、碌架床甚至麻雀枱等統統呈現,曾住過公共屋邨的必有深刻印象。
  • 曾與吉卜力工作室聯乘推出產品的LOEWE,繼去年邀得IG人氣插畫師皮忠繪畫《千與千尋》壁畫後,今年雙方又合作完成3幅《哈爾移動城堡》壁畫,繪於中環PMQ門外及金鐘太古廣場。
  • 西環泳棚的特色就是一條木橋,不少人會走到橋的末端,感覺就仿如置身於大海中。
  • 所以場館內其中一個展區,就布置成昔日戲院模樣,並播放大家都熟悉的經典電影,如007系列、《黑玫瑰》及《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經典電影的精彩片段,電影迷不妨來朝聖。

位於屯門市中心的「屯門徑」可說是居民的飯後散步路線及週末好去處,其位置方便,於屯門西鐵站出發,經過杯渡輕鐵站便到達麥理浩徑的終點。 從麥理浩徑10段出發,沿著欄杆上山,其後將會看到一個分叉路口,然後靠右行前往「屯門徑」,經過涼亭後便到達人氣打卡點—彩虹欄杆,全程約20分鐘。 除了可看到長達200米的色彩繽紛欄杆之之外,還可觀賞整個屯門市的景色。 這裏有戰前唐樓、有騎樓,也有西洋特色建築,堪稱「打卡」勝地。 今日我身處的美荷樓,是香港最早期的公共房邨──石峽尾邨其中一座,盛載着香港歷史文化精神,也是傳統與創新,承傳與發展的標誌。 綠匯學苑於1899年落成,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與大埔的市中心僅有5分鐘之隔。

美荷樓打卡: 香港好去處2023|30大親子/拍拖/室內/野餐/生日/影相 周末假期好去處合集

彩虹邨最著名的七彩色外牆,吸引不少遊客前往打卡。 停車場上的球場是最佳打卡位,七彩色球場加上彩虹邨作為背景,影相效果一絕,經常有MV與廣告在此取景。 嘉頓山算是蠻好爬的,高90.6米,約400階而已,是香港深水埗區的一座小山丘。 我去的幾次都是下午去的,雖然有人推薦可以夜晚爬並觀看夜景,但我從未試過,可能下次興起,再去欣賞夜景。 另外,60年代是戲院的興盛時期,市民都喜歡在茶餘飯後到戲院睇戲。 所以場館內其中一個展區,就布置成昔日戲院模樣,並播放大家都熟悉的經典電影,如007系列、《黑玫瑰》及《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經典電影的精彩片段,電影迷不妨來朝聖。

美荷樓打卡

有關單位於6月30日至7月29日開放美荷樓地下及一樓予公眾參觀,包括示範單位及歷史圖片展覽。 是次比賽吸引香港及海外不同界別的參賽者,合共接獲46份參賽作品,包括專業組13份及公開組33份,最終評選出專業組優勝作品2份、公開組優勝作品3份及優異作品2份。 美荷樓屬於石硤尾邨的一部分,昔日是為安置逾50,000名因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而流離失所的難民而興建。 為了改善居民生活,邨內其他地方已進行重建,而這座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美荷樓則於2005年關閉,直至2013年才改建成為青年旅舍,並設立了1間生活館。 當前,美荷樓主題展覽「歲月留情」更加入口述歷史及各類型展品,以描繪50至60年代基層市民的生活世態,復刻香港精神的原點。 大家在參觀時可於場內收集指定印章,免費帶走紅白藍紋身貼紙、紅白藍襟章套裝等限量主題紀念品及美荷冰室九折優惠劵。

美荷樓打卡: 九龍

如果也想到美荷樓逛逛,建議可乘搭地鐵到深水埗地鐵站,並在地鐵站的D2出口離開。 2018年5座唐樓的業主立案法團曾指出該處屬私人地方,未經許可不准拍攝及錄影,但仍無阻「熱心打卡」的市民前來留倩影。 雖說嘉頓山是「山」,其實是深水埗嘉頓麵包廠後的一個名叫「喃嘸山」的小山丘,利用美荷樓旁邊的樓梯走大約10-15分鐘就會到達。 每逢日落時分都會吸引了很多情侶到山丘的一個小角落捕捉美景。 前雜誌編輯、網上平台主理人,去年脫離十多年傳媒生活,嘗試進入不同領域生產內容,並以自由撰稿形式繼續與大家分享文化藝術、生活、旅遊、飲食等等。 整條路徑共有四個觀景亭,最精采的風景在1號觀景亭,日落背景,遠眺青馬大橋及馬灣。

美荷樓打卡

昔日的新界大埔元洲仔,是吐露港西北方的一個小島,四面環海,為當地漁民的一處用來停泊漁船的地方。 而 香港足跡 美荷樓打卡 (HongKongFootprint.com) 今次將要介紹的寺廟,就是與這個小島有著密切關係的大王爺廟。 昔日在新界大埔元洲仔聚居的漁民,主要都是海陸豐人,... 繼早前灣仔的樂意扒房和深水埗的腸粉大王,又有一間本地小店要結業了。

美荷樓打卡: 最新文章

此外美荷樓也會增設130多場與展館內容相關的活動,包括主題講座、口述歷史分享會、導賞團及文化導讀等,希望大家可以認識到更多香港歷史,及提升對建築文物保育的關注。 除了生活場景打卡外,一樓展廳還原市民的居住環境,並增添街坊口述歷史,展示由大火意外至活化美荷樓的過程,讓參觀者更能於第一身感受到當年的環境和情況。 展廳展示多個公屋初期的單位,讓市民看到徙置大廈的擠迫環境,如一屋兩戶、五人單位中的「閣仔」,並展出走廊廚房、公廁及公共浴室等樣貌。 全新展覽除了保留美荷樓的歷史背景之外,更於地下展廳新增十大主題展區,描繪50、60年代基層市民的生活,涵蓋日常生活、文化、娛樂等。

美荷樓打卡: 香港夜景好去處2023|9大人生必睇夜景地點! 揸車易到 攝影/情侶打卡必去

美荷樓其實係全港碩果僅存的H型徒置大廈,呢座徙置大廈既歷史就要由1953年既石峽尾大火年講起。 1953年的聖誔節,本來係普天同慶的大日子,但是石硤尾寮屋區一帶發生左一場大火災,大火就將整個的徙置區吞沒,當時近5萬名的居民無家可歸,所以政府陸後迅速係石峽尾起左呢類型的徒置大廈。 1953年聖誕夜,石硤尾發生了一場無情大火,五萬多名災民頓失家園。 當時政府為了在短時間內安置大量災民,興建了八座樓高六層、設計簡潔的徙置大廈,美荷樓為其中一座。 可以在Facebook、Instagram 及 YouTube等各大社群媒體上關注我們,獲取最新最熱的文章、專欄及影片。

美荷樓打卡: 深水埗美荷樓新開Camping主題露營風打卡Cafe 芒果糯米飯窩夫雪糕/香蕉朱古力花生醬蛋糕

黃牛石城以奇石處處為名,當中的「石天窗」是香港著名的山系奇景,更是行山愛好者的必到打卡點。 不過黃牛山行山徑並不屬於任何官方郊遊徑,好整條路線路徑都尚算清晰,不易迷路。 美荷樓打卡 建議行山初哥與有經驗人士同行,並穿著長褲及佩戴手套。

美荷樓打卡: 文化

其他展區還有戲院、涼茶舖、遊樂場及理髮店等,有不少充滿復古味道的家具陳設,如播放舊電台節目的收音機、攪盤電話、痰罐及理髮櫈等,如時光倒流般置身舊時代。 今次展覽主要帶出美荷樓居民的昔日生活,展板有詳盡解說,還有很多叫人會心微笑的細節。 美荷樓打卡 如「大牌檔」名稱的由來、術語及當年價格等,還有一些舊照片、口述歷史及人情故事,值得細閱。 來到糧油雜貨舖,最亮眼除了是舊招牌「海盛」,還可聽到打算盤聲效,很有臨場感。 美荷樓打卡 店內有不少本地百年老店的品牌,現在流行的裸買,也是源自昔日因為經濟狀況不好,而要逐少逐少購買的習俗。 深水埗地標之一的美荷樓,屹立在山坡近半世紀,見證着這區的前世今生,當中蘊藏無數居民的生活痕迹及故事點滴,透過美荷樓生活館「歲月留情」展覽,由歷史、生活至文化逐一細訴。

美荷樓打卡: 深水埗壁畫線

至1981年,該等大廈獲改建為具有獨立廚房及廁所的單位後,改為第41座及命名為美荷樓。 香港有很多設計有趣的舊式公屋,但說到只此一家的設計,不得不提勵德邨。 圓筒設計造就富玩味的視角,仰天觀望像走進不知通往天堂還是地獄的隧道。 建於70年代,住戶門口依舊是拉摺式鐵閘,掛上不同式樣的遮布,繞有趣味。

有別於密集的新式樓宇,這裏重視空間感,即使地方有限,但樓房與樓房之間保持寬闊開揚的空間,陽光清風輕易進來。 邨內有多家家庭小店,包括榮樂茶餐廳及盛記麵家,甚具特色,保留懷舊裝潢,個性鮮明。 這次歷時四年籌備的新展覽「歲月留情」,重現五十至七十年代公屋居民的日常生活面貌,例如居住環境、家居擺設、制水、大牌檔、兒時遊戲和天台學校等。 儘管不少建築、事物都已經不再存在,但常在的,是香港市民無論在任何環境下都不怕艱辛,奮發圖強,鄰里之間守望相助的精神。 前身是19世紀末的何家村,如今經活化後僅保留1間石屋,但建築特色得以保留,並化身為文物探知中心、咖啡冰室、明陣花園與不定時開放的工作坊或市集。

展館內除了陳列了一些由昔日居民捐贈的物品外,也有簡單介紹香港公共屋邨的歷史文化。 美荷樓打卡 這些資料都十分實用,好讓遊客更易了解香港的發展歷史及生活特色。 首頁 » 深水埗區,香港足跡,展覽與博物館,深水埗,景點,觀光» 美荷樓 - 懷舊的特色建築。 置身其中猶如親臨50、60年代的香港,了解更多昔日基層市民的生活百態。 一樓的展廳則保留舊有的展覽,聚焦於美荷樓的居住環境,以街坊的口述歷史還原初期的單位,展示昔日擠迫環境,如一屋兩戶、五人單位中的「閣仔」等。 新加入的展區有天台小學、家庭手作工業等,並簡介不同年代香港具代表性的公共房屋設計。

不少人於颱風天專程到這個地方睇浪,感受颱風的威力。 事實上,天朗氣清的時候,這裡可以眺望汀九橋及青馬橋,日落景色亦非常動人。 情侶可以在卑路乍灣巴士站旁邊的海濱長廊漫步,觀賞日落。 值得一提的是,附近有非常多具質素的餐廳及Café,讓大家享受一個悠閒下午/晚上。 2000年代,石硤尾邨各座舊型大廈陸續清拆,並且分期重建,興建4,110個單位,於2011年落成,接收鄰近的蘇屋邨拆遷戶。

美荷樓打卡: 好去處

Annie在繪圖前曾到現場多次視察,留意哪些位置可能會被阻擋視線,以避免把重點放在該處,最後用電腦完成畫作。 由「穿膠花」到金融業,學生到傷健人士,他們希望每個人到來欣賞時,都能找到代入感。 長達145米的深水埗世紀大橋「花海為天,青草為地」引人駐足欣賞。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