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香港海洋生物2023必看介紹!(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香港海洋生物

此项研究涉及跨学科知识,包括微生物学、进化生物学、海洋科学及电脑科学。 梁教授于香港城大取得环境科学哲学硕士学位后负笈苏格兰,于当地取得海洋生态毒理学博士学位后,一直从事与海洋相关的研究。 沿海发展和填海令全球的直立人工海堤大量增加,以保护海岸线免受海浪冲击、侵蚀和水浸。 不过,人工海堤表面平滑,缺乏天然海岸凹凸不平的复杂性,而且退潮时会因曝露于空气中而变得极高温,令许多潮间带的海洋生物,包括属滤食性动物、有助改善水质的牡蛎(即俗称蚝),均难以栖息,导致人工海堤缺乏生物多样性,因而削弱了海岸生态系统。

香港海洋生物

一 般 來 說 , 陽 遂 足 海 星 以 細 小 生 物 或 有 機 碎 屑 為 食 。 排 列 於 牠 們 腕 上 的 腕 針 可 分 泌 粘 液 , 用 來 捕 捉 微 生 物 及 粘 著 碎 屑 食 物 。 陽 遂 足 海 星 在 日 香港海洋生物 間 大 多 隱 藏 在 岩 石 裂 隙 , 有 些 甚 至 藏 於 珊 瑚 及 海 綿 上 , 待 晚 間 才 出 來 活 動 。 至於紐西蘭保育部(The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亦為觀賞海洋生物的活動制訂了清晰指引,列明於岸上、海上及空中觀賞鯨魚、海豚或海豹時應保持的距離,同時規管觀賞者嚴禁靠近動物棲息的範圍。

香港海洋生物: 具 保 育 價 值 的 陸 上 哺 乳 動 物

最近,研究团队亦获得香港特区政府环境保护署120万港元的研究资助,将在今年夏季再次进行对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生态系统是否会进一步改善。 潘 炯 華 、 鍾 麟 、 鄭 慈 英 、 伍 漢 霖 、 劉 家 照 (1991) 。 為配合《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的推展以及研究所的未來發展,研究團隊會將現有海洋物種數據庫發展成一個信息系統,促進分享香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資訊予社會不同持份者,供教育、研究及保育用途。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與新加坡或其他西方國家相比,缺少一個完整的海洋物種儲存庫,例如一座自然歷史博物館或生物多樣性中心,對本地海洋物種數據進行核實、管理、分析及發佈。 因此,我們很難確認海洋生物歷史資料的準確性以及進一步追踪其狀況,即不同人為因素包括海岸發展、污染及氣候變化等等如何影響物種的數量及分佈。

  • 四位第一作者均来自香港大学,其他共同作者则来自斯旺西大学(Swansea University)、塔斯曼尼亚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以及南洋理工大学。
  • 其 中 , 香 港 的 蟹 類 極 為 多 樣 化 , 粗 略 估 計 約 有 300 個 有 記 錄 品 種 (Lee & Leung, 1999) 。
  • 此项研究涉及跨学科知识,包括微生物学、进化生物学、海洋科学及电脑科学。
  • 常見的物種有異鱲、條紋四鬚䰾、子陵吻鰕虎魚、鬍鯰和斑鱧,當中亦可找到稀有的物種如斯氏波魚和線細鯿。
  • 主 要 的 組 成 為 鰕 虎 魚 科 和 塘 鱧 科 的 魚 類 。
  • 這項研究發現,香港的海洋面積(1,651平方公里)雖僅佔中國的約0.03%,卻錄得全國約26%的海洋物種。
  • 四 肢 頗 短 , 趾 有 蹼 , 善 於 游 泳 , 長 有 用 於 在 水 中 探 測 獵 物 的 長 鬚 。

獨 特 之 處 是 牠 的 身 上 長 有 灰 棕 色 的 鱗 片 , 除 腹 部 和 四 肢 內 側 以 外 , 從 頭 到 尾 覆 蓋 全 身 , 好 像 穿 上 保 護 盔 甲 香港海洋生物2023 一 樣 。 這 些 鱗 片 是 毛 栓 特 化 而 成 的 ,是 防 禦 天 敵 的 有 效 武 器 , 受 驚 的 時 候 , 穿 山 甲 會 捲 成 球 狀 , 並 將 鱗 片 豎 起 。 歐 亞 水 獺 是 一 種 聰 明 而 愛 玩 的 半 水 棲 哺 乳 動 物 。 耳 朵 低 生 而 線 條 渾 圓 , 頸 部 粗 大 , 肌 肉 發 達 的 尾 巴 長 而 有 力 。

香港海洋生物: 香港海龜「吞下了塑膠手套」, 海洋污染中求生的瀕臨物種

香 港 雖 然 位 於 恆 河 猴 的 自 然 分 布 範 圍 內 , 但 相 信 原 有 的 族 群 已 經 絕 跡 , 現 存 的 族 群 是 從 1910 年 代 初 再 次 被 引 入 的 個 體 的 後 代 。 紅 頰 獴 和 黃 腹 鼬 是 在 2001 年 後 才 在 香 港 被 記 錄 到 的 哺 乳 動 物 , 這 兩 個 物 種 可 能 來 自 香 港 附 近 地 區 , 因 擴 展 自 然 分 布 範 圍 或 被 人 蓄 意 放 生 而 在 本 港 形 成 群 落 。 由 於 香 港 鄰 近 牠 們 的 自 然 分 布 的 範 圍 , 牠 們 以 往 可 能 曾 在 本 地 棲 息 , 現 在 再 次 在 郊 野 公 園 群 集 繁 衍 。 香 港 的 大 小 溪 流 包 含 著 不 同 的 淡 水 生 境 , 包 括 高 地 山 溪 、 低 地 河 溪 、 河 口 、 沼 澤 等 等 , 均 適 合 淡 水 魚 棲 息 。 不 論 是 水 流 湍 急 的 山 溪 或 潺 湲 的 低 谷 河 流 和 河 口 水 域 , 都 有 牠 們 的 蹤 影 , 此 外 水 塘 、 漁 塘 和 農 耕 濕 地 等 人 工 生 境 亦 有 淡 水 魚 生 長 。

香港海洋生物

最 常 見 的 物 種 是 主 要 分 布 於 金 山 郊 野 公 園 、 城 門 郊 野 公 園 和 大 埔 滘 自 然 護 理 區 的 獼 猴 。 在 這 地 區 還 可 以 找 到 一 些 具 有 獼 猴 及 長 尾 獼 猴 特 徵 的 雜 種 個 體 。 觀 察 獼 猴 的 最 佳 地 點 是 金 山 郊 野 公 園 內 的 自 然 教 育 徑 。 除 了 獼 猴 外 , 你 還 有 機 會 遇 見 金 色 的 獼 猴 , 牠 們 是 獼 猴 特 別 毛 色 的 個 體 。 尚 未 確 認 的 伏 翼 蝠 於 2005 年 首 次 在 香 港 被 發 現 。 本 物 種 香港海洋生物 屬 大 型 伏 翼 蝠 , 前 臂 長 度 超 過 37 毫 米 。

香港海洋生物: 淡 水 魚 的 組 成

綠海龜以前會在香港深灣的海灘生蛋,根據專家估算,每年在香港會發現約10至20隻擱淺或死亡的綠海龜。 棱皮龜是世界最大的海龜品種,並非每年也能夠在香港目睹牠們,而多數發現的時候,都只剩下屍體。 此外,香港錯綜複雜的地質環境,在本港西面水域創造了一個鹹淡水的河口環境,以及相對長的海岸線(1,189 公里),供不同生物棲息及互動的多元海洋生態環境,都是香港物種豐富的原因。 他们发现,受惠于生境复杂度的增加,全数地方的生态工程组件上,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低纬度或热带的地区,生境的复杂程度对总物种数量和可移动的软件动物(例如腹足动物以及帽贝)数量的影响最大;而在高纬度或亚热带地区,生境复杂程度对固着(sessile,即依附于某固定位置生长)无脊椎动物,例如牡蛎、藤壶和青口的覆盖率影响更大。

若巡護隊在海上發現有衝撞鯨魚、非法捕漁或海洋生物擱淺的情況,也會立即通報及協助搜集證據。 自鯨魚於西貢出沒消息傳出後,連日來有不少市民出海觀鯨,網上更流傳小紅書用戶分享近距離拍下鯨魚浮出水面的相片,政府部門及專家其後呼籲停止觀鯨或騷擾鯨魚的活動。 研究團隊獲得環境保護署120萬港元的研究資助,將在今年夏季再次進行這項調查,目的是檢測海洋底棲生態系統與漁業資源有否進一步改善。 沉積物樣本中發現的底棲物種種類平均數目從27.5種增加到48.3種(約176%)。 香港海洋生物 在每0.5平方米的採樣區域,沉積物樣本中發現的所有底棲生物的平均數量從253隻增加到848隻(約335%)。

香港海洋生物: 禁止拖網捕魚促進本港水域海洋生物多樣性

海洋魚類與牠們居住的生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維持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發揮重要作用。 海洋魚類透過與其他生物和環境的互相影響,塑造出不同的物種群落和各種棲息地。 香港海洋生物2023 海洋魚類多樣性也促成了豐富漁業資源的基礎,香港水域多於150種魚類具有商業價值,是我們食物的供應來源。 蟹 的 甲 殼 闊 度 因 品 種 而 異 , 角 眼 切 腹 蟹 (Tmethypoecoelis ceratophora) 的 甲 殼 只 有 數 毫 米 , 深 海 的 巨 大 擬 濱 蟹 (Pseudocarcinus gigas) 則 大 至 25 厘 米 。

香港的地理位置(位於溫帶和熱帶地區之間)、洋流(黑潮、台灣和海南洋流交匯)及適合的氣候(接近溫帶氣候的冬季及接近熱帶氣候的夏季),將熱帶和溫帶的物種都聚集在這地。 除此之外,香港錯綜複雜的地質環境、靠近珠江河口的影響(在本港西方水域創造了一個鹹淡水的河口環境)、相對長的海岸線(1,189 公里),供不同生物棲息及互動的多元海洋生態環境(見圖四至圖七),都是香港物種豐富的原因。 香港海洋生物 該項研究結果顯示,禁止拖網捕魚紓緩了捕魚對海洋環境造成的壓力,並導致物種的豐富程度和海洋底棲生物(即通常出沒於水域底部的生物)數量大幅增加。 底棲動物平均增加335%;捕食性蟹類在本港東部海域增加600%,在西部海域更大幅增加1,338%。

香港海洋生物: 遊 覽 紅 樹 林 地 點

香港海洋及海岸的生境種類廣泛,包括泥灘、石灘、沙灘、岩岸、離岸小島、海洋的浮游層、海床、珊瑚群落、海草群等等。 香港的海岸線比較彎曲,但為應付增加的土地需求,一部份的天然海灣已因填海發展而消失。 自本月13日,西貢發現有鯨魚後,其行蹤隨即成為大批市民關注點,更有不少人租船出海觀鯨。 近日社交平台不時出現照片,見到有船隻距離鯨魚極近,而鯨魚早前亦被發現身上疑有被螺旋漿擊中的傷痕,有專家推斷非近期造成且正在癒合。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更在社交平台勸籲市民勿再出海「追鯨」,並要求相關部門加強巡邏等。

警方表示,今早10時46分接報在西貢牛尾洲南面發現一條7米長布氏鯨屍體,其背部受傷,水警及漁護署職員到場調查。 有船家向《香港01》提供照片及影片,其中一段長約10秒的影片顯示,一條鯨魚疑似側身翻肚,漂浮在海上不動,狀況與之前「上水」張大嘴吧進食後又游走不同,懷疑其身體出現問題,亦引起大批網民關注。 署方則回應指,一直與區域內的國際相關機構合作,並自2000年起與廣東省惠東港口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持聯繫和合作,就雙方的海龜保育工作進行交流,包括資料交換、科研項目及護理人員培訓等。 此研究项目获研究资助局杰出青年学者计划及中大直接资助计划资助,并由中大李福善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伙伴实验室),以及中大环境、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合力支持下完成。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是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之主要机制,指生物的遗传特征会在竞争中被保存或淘汰,以解释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香港海洋生物: 香港海洋生態協會

牠 的 背 鰭 短 小 , 位 於 身 體 後 端 近 尾 鰭 位 置 。 弓 背 青 鱂 主 要 棲 息 於 水 稻 田 , 故 又 稱 米 魚 ( 拉 丁 學 名 中 Oryzias 是 稻 米 之 意 ) , 牠 亦 見 於 池 塘 、 水 塘 和 湲 流 溪 澗 。 弓 背 青 鱂 在 本 港 的 的 分 布 包 括 新 界 東 北 及 大 嶼 山 數 條 溪 澗 和 北 區 及 屯 門 的 數 個 水 塘 。 海 洋 游 移 魚 類 在 海 岸 或 海 洋 產 卵 及 度 過 大 部 分 時 間 , 只 會 偶 爾 游 進 河 溪 。 本 港 有 記 錄 的 海 洋 游 移 性 魚 類 共 有 60 種 , 佔 本 地 淡 水 魚 約 百 分 之  三 十 一 。 紫 紅 笛 鯛 、 眶 棘 雙 邊 魚 、 細 鱗 鯻 和 長 鰭 籃 子 魚 是 常 見 海 洋 游 移 魚 類 的 例 子 。

香港海洋生物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