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轉移性腦瘤10大優點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轉移性腦瘤

而症狀出現的時間點和病程通常和腫瘤的性質有關(良性-慢速增長/晚期症狀出現,或惡性-快速增長/早期症狀出現)。 腦瘤主要有兩種類型:惡性腫瘤(癌症)、良性腫瘤(非癌症腫瘤)[2]。 癌症腫瘤可再分為原發性腦瘤(英語:Primary_tumor)與繼發性腦瘤(轉移性腦瘤(英語:Brain_metastasis)),後者是由位於腦外的腫瘤擴散而來,又稱為腦轉移瘤[1]。 轉移性腦瘤 6.定期門診追蹤,一般良性腦腫瘤大約半年到一年追蹤一次,惡性腦腫瘤則需1~3個月追蹤一次,務必聽從神經外科醫師建議按時回診。

  • 大多發生在多發性腦部轉移(multiple brain metastases)的病患或者轉移病灶在後顱窩(posterior fossa)。
  • (2) 抽取少量的腦脊髓液做液態切片,並針對腦脊髓液內游離癌細胞進行分子檢測(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 ,期能找出更適合的標靶藥物並給予精準治療, 此乃腦轉移治療的一大突破。
  • 1.頭痛 是最常見的症狀,約40-50%的腦部轉移病人會有頭痛的症狀,這主要是因為顱內壓力增加(elevat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 一旦出現上述的症狀,尤其是會出現頭暈、頭痛,如果吃止痛藥無效,或是疼痛到驚醒,最好可以到神經科找醫師診斷。
  • 若原發癌病已獲得良好控制且無其他遠端轉移,則針對1-3顆腦轉移且皆小於3公分者可考慮手術切除。
  • 而症狀出現的時間點和病程通常和腫瘤的性質有關(良性-慢速增長/晚期症狀出現,或惡性-快速增長/早期症狀出現)。

在澳洲平均一個腦瘤個案所必須花費的金額為190萬,為所有癌症之最[12]。 林太太是一位59歲女性,5年前曾經罹患乳癌,經歷計畫性的手術、放射治療、以及化學治療後,果然成效良好,腫瘤似乎完全消失,這幾年一直過著相當愉快的生活。 腦部放射治療的副作用 所有醫療處置都可能產生副作用,放射線治療也不例外。 轉移性腦瘤 急性副作用是從治療開始到治療結束後三個月內產生;慢性副作用是從治療結束後半年才開始產生。 這些治療方法已證明可有效治療黑色素瘤腦轉移,針對其他腫瘤的腦轉移的研究成果也將陸續揭曉。

轉移性腦瘤: 腦瘤常見症狀

典型的清晨間頭痛(early morning headache),睡到一半頭痛到醒來,其實並不常見,但是有這樣症狀的癌症病患要先懷疑可能是有腦部轉移。 2.局部性的神經學症狀 大約20-40%的病人會產生局部性的神經學症狀,這主要是因為腦部組織受到刺激或者破壞所造成。 最常見的是半身癱瘓(hemiparesis),有些則是單側手腳麻木、走路步態不穩、視線模糊/複視、說話口齒不清辭不達意或者人、時、地搞不清楚等等,這類病人常常被以為是急性中風被帶到急診做處理,但經過檢查之後才證實是腦部轉移。

轉移性腦瘤

1.噁心嘔吐:在治療過程中,腦細胞受到放射線的照射產生了暫時性的水腫,導致腦壓的升高,產生了噁心嘔吐的症狀。 因此合併使用類固醇可以緩解這樣的症狀,特別是本來已經有明顯的腦組織水腫的病患,最好在放射治療前48小時即開始服用。 2.疲倦:是放射治療常見的副作用,幾乎所有接受放射治療的病人都會感受到。 3.落髮及頭皮刺激:由於放射治療會照射到頭皮,毛囊受損之後,頭髮會開始掉,而新頭髮也暫時的生長不出來,因此在照射後一周至兩周,病患會開始有落髮的狀況,持續到治療療程結束後一至三個月頭髮會再生長回來,只是不一定會跟原來的髮量或髮質完全相同。 這時候可以塗抹一些油脂成分較低的(不油膩)的乳液來緩解症狀,並且要避免用指甲抓頭皮,以免抓出傷口或增加刺激。

轉移性腦瘤: 醫師資訊

對於良性腫瘤,採用手術完全切除的機率較高,病人的存活率也較高,如大腦或小腦星狀細胞瘤、蝶鞍顱咽管瘤、腦室脈絡叢瘤等,不需進行放射線或化學藥物治療,復發機率低,但需定期做CT或MRI復檢。 轉移性腦瘤2023 未能以手術全部切除的殘餘的良性瘤可視情況予以觀察追蹤、或隨即使用化學藥物治療,或放射線治療。 根據腦腫瘤的來源可分成「原發性腦瘤」和「續發性腦瘤」,前者從腦的組織細胞長出來,較常見為膠質細胞瘤部位轉移過來,如肺癌或乳癌轉移至腦部,此外,有時病人因中樞神經系統的症狀,才被發現腦部有腫瘤。 有時患者已知道有某處癌症,甚至也已經接受治療過後,才發現癌症轉移到腦部。

  • 幾個常見的急性副作用包含
  • 2.局部性的神經學症狀 大約20-40%的病人會產生局部性的神經學症狀,這主要是因為腦部組織受到刺激或者破壞所造成。
  • 腦部放射治療的副作用
  • 如日後有合適或同類產品/服務、活動或由醫護人員提供的最新專業健康及癌症資訊,本人同意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可以電郵通知本人。
  • 對於一般的惡性腦瘤,如退行性星狀細胞瘤、髓母細胞瘤、腦室膜瘤、畸胎瘤等,能夠完全切除或接近完全切除者,預後較佳,但必需加上放射治療及或化學藥物治療,方能達到控制腫瘤生長的目的。

畢竟腦部手術還是存在些許風險,儘管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目前神經外科仍然無法保證腦部手術百分之百絕對安全,但對於單一腦部轉移性腫瘤,尤其是手術路徑方便可及者,我們通常會建議以開顱手術作腫瘤切除,術後再輔以全腦放射治療,被證明可以減低腦腫瘤復發的機率。 因為成功的手術切除可以直接解決神經壓迫的症狀,再藉由輔助放射治療延長病人的存活期,惟仍必須考量整體的健康狀況以及神經功能障礙的嚴重度。 但相對於單一腦部轉移性腫瘤,醫界對於多發性的腦部轉移性腫瘤治療成果較差,尤其是散發型、無法藉由手術徹底切除乾淨的多顆腦轉移腫瘤,目前主要的治療策略還是以放射治療為主,但這些病人的存活期通常也比較短。 神經外科醫師為了要更仔細評估這個腫瘤的型態,以及排除其他更多顆比較小的轉移性腦瘤,以利於確立診斷並考量後續治療計畫,所以立即安排了腦部的磁振造影,這種磁振造影是目前最先進、臨床使用量最高的腦瘤診斷工具,ㄧ般超過5mm的腦瘤都可以磁振造影清楚的偵測出來。 果不其然,在林太太的左腦中,這個直徑約略3.5cm的腫瘤已經造成週圍區域明顯的腦水腫,中線構造明顯偏移到右邊,且這些受到影響的區域離大腦的運動皮質區非常接近,是故病人的右邊肢體若是不靈活、感到無力、甚至頭腦不清、以及語言功能障礙等,也都是符合疾病的症狀。 幸而這個磁振造影也僅僅發現這唯一的腦瘤,並沒有腦積水的病症,也沒有其他微小的腫瘤、腦膜侵犯、或是血管阻塞等異常。

轉移性腦瘤: 他不到1年就往生...醫師揭腦瘤症狀12警訊,中年以後易罹癌不可不慎!

在大部分情況下,這些良性腫瘤不一定需要治療,醫生一般會透過定期檢查和緊密監測患者的情況,確保腫瘤的特性與大小都沒有產生明顯的變化 , 。 不過,一旦良性腫瘤引起任何症狀和不適,醫生便會考慮透過手術、藥物或放射治療等方法移除良性腫瘤 。 至於良性的腦腫瘤,情況則與身體其他良性腫瘤不同,大多需要透過治療移除,而這與腦部的結構息息相關。

轉移性腦瘤

轉移性腦瘤比原發性腦瘤常見,約有一半的轉移性腦瘤來自肺癌[2]。 轉移性腦瘤2023 全球每年發生原發性腦瘤的人數約為250,000人,佔所有癌症少於2%[3]。 在15歲以下兒童族群中,腦瘤在癌症發生率排名中僅次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11]。

轉移性腦瘤: 以下是較常見的腦瘤症狀

癌症患者中有20-40%的人會發生腦部轉移,而且其中約3/4的患者有多發性的腦部轉移(multiple brain 轉移性腦瘤2023 metastases)。 在台灣,最常產生腦部轉移的癌症是肺癌、乳癌和腸胃道癌症,但其實幾乎任何的癌症最終都可能轉移到腦部。 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腦部轉移的發生率,並沒有因而減少,反而增加。

● 星狀細胞瘤(Astrocytomas),此種腦瘤可以長在腦部任何地方,容易引發癲癇和行為改變。 可依惡性程度分級,第四級的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GBM)屬於惡性腫瘤,即使切除後也容易復發,台灣新聞人陳立宏罹患的即為此種惡性腦瘤。 可依惡性程度分級,第四級的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GBM)屬於惡性腫瘤,即使切除後也容易復發,新聞人陳立宏罹患的即為此種惡性腦瘤。 看到這裡,您一定可以了解,腦瘤患者會表現什麼症狀,取決於腦瘤的性質、腦瘤生長的位置、和腦瘤長大的速度,帶給神經系統哪些影響。

轉移性腦瘤: 放射線治療

轉移性腦瘤是癌細胞經由血液轉移到顱內之腫瘤,癌細胞在腦血管運送過程中造成血管栓塞、增殖、血管破裂,再增大,故常形成大小不同之單發或多發性轉移。 據統計原發性腦瘤的發生率大約是每年每十萬人口九‧二人,臨床上轉移性腦瘤約為原發性腦瘤之百分之十五,其中百分之六十三是單發性腫瘤,但癌症病患之腦解剖則有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是多發性轉移。 原發癌以肺癌為最多,其次依序是乳癌、消化器癌、腎膀胱癌、頭頸部癌、子宮癌,男性發生率較女性稍多,發生年齡以五十至六十九歲佔百分之六十一‧三為最多,三十九歲以下約百分之九‧一,十九歲以下則僅百分之二‧二。 全腦放射線治療適用於兩側多處的腦轉移,最常用治療方式乃每週治療5天、總共照射10-15次、療程約2到3週。 但傳統全腦放射線治療,雖然可全面照射多顆腫瘤但也影響到正常腦神經引發放療後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退化的副作用,過去腦轉移的預後差存活期短,認知功能損傷的副作用影響不大,但現今許多腦轉移患者有更長的存活期,則神經副作用就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科學家發現海馬迴及腦室周圍的腦組織內具有再生能力的神經幹細胞,如果能保護這些區域並減少放射照射劑量、則可減緩認知功能障礙,這種新的技術叫做「海馬迴避全腦放療」(圖1),這種新穎的全腦放療技術若能同時合併口服抗失智藥物、則更能減少腦部認知功能的損傷。

腦瘤是指腦細胞的異常大量生長,當我們說到腦瘤,要記得這是種統稱,事實上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腦瘤,嚴重程度很不一樣,因此你會發現有些新聞裡某明星患的腦瘤「開刀後就好了」或甚至「吃藥控制10多年都沒事」;有些患者卻在一年內經歷手術、復發、再度手術,但仍迎向死亡。 一般而言,良性腦腫瘤的生長速度比較緩慢,不會擴散去入侵或破壞腦部其他組織,不過腫瘤在腦部有限的空間生長下,有可能壓迫到正常的腦組織,導致腦組織受損。 常見的良性腦腫瘤包括腦膜瘤、神經鞘瘤、腦垂體瘤等等,當中以腦膜瘤最為常見,佔整體良性腦腫瘤個案超過四成 。 每次轉移病灶與原發癌症的基因背景可能都不一樣,如果仍按照原發癌的標靶藥物來治療轉移腦癌,可能成效不彰。

轉移性腦瘤: 治療惡性腫瘤之腦部轉移

腦部轉移的治療方式 腦部轉移的治療,無非就是要幫助病人改善症狀進而增加生活品質。 轉移性腦瘤 在決定治療的方式時,醫師會根據腦部轉移的病灶多寡、產生的位置以及該病患的年齡、體能狀況以及原發癌症的控制狀況來決定治療的方式。 未必所有腦腫瘤都會影響身體功能,有不少患者是透過定期體檢,或頭部受傷進行檢查時,才意外發現腦部長出腫瘤。

轉移性腦瘤

DC-CIK生物免疫療法是以回輸DC細胞(樹狀細胞)、CIK細胞(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為主的免疫治療,通過專門的血液分離機採集患者自身體內抗癌細胞送至GMP潔淨實驗室進行體外培養,增強病人免疫細胞數量和功能。 獲取成熟的、具有識別腫瘤能力的DC細胞和數量增值150億、更具活性與殺傷力的CIK細胞後,將兩種細胞以輸液的方式回輸至患者體內,對腫瘤細胞回輸至患者體內,對腫瘤細胞進行徹底、精準的殺傷。 轉移性腦瘤2023 轉移性腦瘤 在外科手術過程中,先將腫瘤組織切除,留下一個小空腔,然後植入這種定期釋放的晶片。 這些晶片會在2~3周之內慢慢地分解、融化,釋放出的藥物可直接進入腫瘤區,殺死那些在外科手術中沒有切除乾淨的腫瘤細胞,並且能在不損害其它組織的情況下使病變局部能達到有效的血藥濃度,延緩了疾病的進展。

轉移性腦瘤: 腦瘤分級說明

臨床表現主要因腫瘤的大小、數量、所在位置、有無合併腫瘤旁腦組織水腫等而有所不同。 當腦轉移的病灶不大且無明顯腫瘤旁腦組織水腫、或者腦轉移長在位大腦額葉或顳葉時也常常不會產生明顯症狀。 轉移性腦瘤2023 Temozolomide採用口服給藥的方式,可採用放射治療同步進行輔助性治療,可用於治療新診斷的多形性神經膠母細胞瘤或復發性惡性神經膠質瘤,在治療過程中需嚴密監測化療過程中嗜中性白血球以及血小板的數量,避免發生血液毒性的副作用。

經過多年多中心臨床試驗,FDA於2003年加大其治療適應症,批准Gliadel用於原發性惡性腦瘤的治療,據文獻報導,Gliadel可延長原發性及復發性惡性腦瘤患者的中間存活期。 假如良性的腦膜瘤長在運動區附近,即使腫瘤只有一、兩公分大,也有機會因為壓迫到掌管運動的腦區而造成患者肢體無力,動不了手動不了腳而就醫。 如果不是長在功能區,可能腫瘤要長到四、五公分以上後才使腦壓升高而讓患者有了症狀,也要等到這時才發現腦瘤。 轉移性腦瘤之症狀約百分之五十之病患出現顱內壓上升,包括頭痛、噁心、嘔吐、視乳頭水腫等症狀,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廿五之病患出現局部神經功能障礙,如肢體乏力、視野缺損、失語症、平衡失調等症狀及癲癇發作。 影像學的診斷以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掃描為主,其特徵為由腦灰質和白質境界處長出具有顯影效果及中心壞死之腫瘤,其周圍有顯著的腦水腫。 過去,腦癌治療多以開顱手術切除腫瘤,但因腦部神經功能複雜,血管豐富,因此有相當風險,需仰賴成熟的手術技巧,在安全範圍內徹底切除腫瘤。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