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樓價跌2023詳細攻略!內含樓價跌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樓價跌

完成後,買方律師便可在土地註冊處登記,因此樓價指數反映的成交價最少也滯後兩星期。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最新的樓價指數,12月份私人住宅樓價指數報332.5,連跌7個月,創逾5年半新低,按月再跌2.03%。 總結2022全年,差估署樓價指數已累跌15.59%,終止13連升,與2021年9月歷史高位398.1點相比,累跌約16.5%。 近期樓市回軟,張宏業解釋說,臨近農曆年,而且第五波疫情爆發,加上移民潮出現,令二手藍籌屋苑業主減價求售後才賣出單位。 據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去年12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92.5,按月下跌0.3%,全年指數卻累積上升3.3%,連升13年。 樓價跌 據土地註冊處資料,去年全年住宅買賣合約宗數有74,297宗,按年上升24%。

樓價跌

供應充足,加上市場上仍然存在相當龐大的用家需求,未來數月若經濟市況好轉,預計住宅市場交投量逐步回升;惟由於去年基數較大,預料全年成交數量或較去年下跌35%。 樓價跌 近期身邊屢屢有朋友有以下疑問:現在樓價回調,理應是入市好時機,不過假如現在入市,又怕買完後跌勢持續;但假如不入市,又怕樓市突然掉頭急升,「追唔切貨」。 美銀證券認為,中央官員曾公開要求解決香港房屋問題,對香港地產商亦被要求作出貢獻不感驚訝,由於地產商的商業模式或盈利能力面臨不確定性,對板塊構成壓力。 該行認為,長實有較多大中華以外業務,而信置、恒地集中投資大眾住宅,行業已部分反映負面因素,住宅、寫字樓市場可望維持穩定,但零售租金增長風險較高。 樓價跌2023 展望12月,有見近日本港及內地疫情均有所升溫,相信短期內恢復正常通關仍然無望,單靠本地內循環難以激活樓市,預期12月樓價仍然受壓向下,第四季樓價跌幅恐擴大至6.75%。

樓價跌: 樓市走勢2022|價量齊跌困局由7月延至8月|四大利淡因素夾擊:短期繼續探底難有起色|潮樓特區

本季住宅物業成交放緩,料全季數字按季下調22%至約11,600宗。 疫情雖然有好轉,但自上年香港實行的國安法與本年度的各種政策都無法給予外資充足信心,所以現在的前景依然不明朗。 樓價跌2023 早前香港遭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公布剔出經濟自由度指數的榜單,評分納入中國內地。 香港的「江湖地位」大受影響,亦反映可能會失去引以為傲的自由市場地位,影響外商來港投資的意欲。

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昨指出,差估署指數反映8月市況,由於9月時香港3年多來首度加息,物業市場成交量更見低迷,相信9月指數將繼續下調。 特區政府於上周開放「0+3」入境檢疫限制同時亦降低按揭壓測門檻,他認為此兩措施僅對置業人士心理上稍有正面作用,但不足以扭轉樓價下跌趨勢,始終物業市場與整體經濟環環相扣,如失業率、港股、匯率等表現皆直接左右樓市走向。 港股昨日下跌低見17,184點,今年高位累跌30%,相信對樓市亦造成一定壓力。 而今年首8月樓價指數已累跌6.52%,換言之至下月隨時累跌逾10%,以近年政府放寬1,000萬元物業可借九成按揭來推算,料有不少新晉業主陷入負資產惡夢。

樓價跌: 美國勢再加息 港樓奴供樓負擔增

港島大型屋苑之一的鴨脷洲海怡半島有套3房以880萬元沽出,屬近月同類低價,低銀行估價36萬元。 原業主於2010年8月以465萬元購入,持貨13年賬面獲利415萬元,期內單位升值約89%。 二手住宅買賣靜如水,業主要出貨必須靠劈價,拖低交投表現,大部分屋苑估價開始「升轉跌」,最大跌幅高達半成,包括鰂魚涌太古城、牛頭角淘大花園等。 二手成交萎縮,個別屋苑「一客難求」,有業主增加減幅求沽,蝕讓成交頻現,其中估價錄得跌幅的荔枝角美孚新邨有業主勁蝕四分一出貨,令市場嘩然。

先從樓市睇樓量判斷,據美聯物業分行統計,5月份最後一個週末(5月28日至29日) 15個指標屋苑預約睇樓量錄得約466組,雖較之前一個週末約501組有所回落,但仍維持不俗水平,揭示買家入市的積極性。 不過,物業顧問仲量聯行就認為,內地通關雖有助帶動樓市,但資金未必會即時流入, 對樓市復蘇未必即時見效,若果政府不撤辣,今年樓價可能再跌一成。 投資銀行大摩就預料,今年本港樓價則會受惠於息口見頂及中港開關,預期樓價會於2023年第二季見底,全年上升5%。 值得注意的是,物業樓齡也是影響物業價值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樓齡較高的物業需要進行強制大維修外,樓齡亦會影響銀行批出的按揭年期,因為普遍銀行都會以75年扣減供款人年齡或物業樓齡(以較低者為準),來計算最長供款年期。 換言之,物業樓齡愈高,下手買家可借貸的能力可能愈低,變相減弱物業價值。 根據官方數字,今年以來,整體樓價下跌了15%,但近期在新聞不時看到「某業主劈價兩、三成」。

樓價跌: 香港樓市2022|樓價有望於第四季觸底轉趨平穩

綜合利嘉閣地產研究部數據所得,2022年七月全港50個指標屋苑的加權平均實用呎價跌勢未止,較六月的14,934元再跌0.3%,報14,887元,創近4個月以來新低,亦為年內次低。 至於今年首7個月,樓價累跌3%,而若與去年八月的歷史高位比較,則累跌5.3%。 樓價跌2023 王品弟說,近期新一波疫情爆發,影響睇樓意欲,後市要視乎疫情發展而定。 但他預期,疫情持續兩個多月後完結,樓市會在4、5月起步,故估計全年樓價升3%至5%。 首先要睇經濟基本面,除非外圍不利因素令經濟好差,否則,現時睇香港的經濟不會太差,相信之前疫情最差時期已過,因此經濟正好轉中。

樓價跌

利嘉閣地產總裁廖偉強繼續看好新一年的樓市發展,料將繼續價量齊升。 展望2021年,廖偉強預計,中小型住宅樓價(以全港50個指標屋苑作依據)於2021年全年將可錄得約8%至10%的升幅;而豪宅物業價格(以差估署大型單位作依據)則料有約5%的潛在升幅。 去年9月長實以207.66億元作價,出售港島中半山波老道21號超級豪宅項目,收益估計約63億元,惟事隔9個多月後買家撻訂。 趙國雄對交易告吹甚感可惜,當時為了幫到買家,整單交易結構複雜,卻估算不到美國加息步伐如此急,以基金層面計數,財務成本負擔太大。 他續稱,長實原本預計進賬63億元,交易告吹沒收了20億元訂金,算是不錯的收益,日後只要「啱價就賣」,不論是基金抑或拆散賣。

樓價跌: 最新樓價走勢

至於面積1,076方呎或以上大型單位(D及E類單位)按月跌0.83%,按年跌6.22%。 租金走勢則與樓價相反,8月私宅租金指數報179.7點,連升2個月,按月升0.73%,按年跌1.59%。 樓市走勢2022|移民放盤、息口趨升、疫情不穩及新盤搶灘將持續困擾二手市場,令價量齊跌的情況延續,短期暫恐難有起色。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表示,現時情況跟上述兩年都不太相似,因1997年是全融危機,今時今日無論是市場或財經機制運作良好。

樓價跌

美國激進加息後,本港也跟隨步入加息週期,樓價拾級而下,從各大媒體報道的蝕讓個案、地產舖張貼的「地產文學」,大概已可略知一二。 再加上,現時樓價下跌,你有機會轉按時要「抬錢上會」補差價,所以你最好綜合左以上因素,才決定是否去做。 最後,未補地價居屋轉按係有一定限制,同時要向房屋署申請,獲批才可以做。 長遠計,樓價會平穩,不是倍升,不會好似過往般倍升,而是平穩,同時,由於需求大,要大跌也不易。 如果係自住,其實長線你有信心供得起,同時又適合自己長線(10-20年)居住的話,樓價變化其實唔使太在意。

樓價跌: 香港PMI年內首次跌穿50水平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調價記錄發現,部分二手房存在報價明漲實跌的現象,即業主漲價後的最新掛牌價依然低於初始掛牌價。 住建部召開座談會對房地產政策優化做公開具體的表態後,北上廣深主管部門集中回應稱,將儘快推出有關政策措施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7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根據不同需求、不同城市等推出有利於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政策舉措。 在樓價持續整固後,二手已不乏買家趁低吸納,乍現「遲來的小陽春」。

  • 各類型單位中,面積1,075方呎或以下的A、B及C類單位跌幅較大,最新私宅售價指數報370.6點,按月跌2.29%。
  •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調價記錄發現,部分二手房存在報價明漲實跌的現象,即業主漲價後的最新掛牌價依然低於初始掛牌價。
  • 他建議政府應考慮撤銷已失效的「辣招」,包括將15%從價印花稅(DSD)回復至雙倍印花稅。
  • 租金指數結束四連跌,陳永傑指,租金反映市場實質住屋需求,於疫情下,市民追求較大居住空間,衍生了新增的租住需求,令二月份租金因而錄得升幅。
  • 戴德梁行早前發表2022年第三季住宅市場回顧及展望,該行稱,本港疫情持續反覆,加上外圍經濟不穩伴隨加息周期,令部分買家轉趨審慎觀望,樓價面臨下行壓力。
  • 房源時間軸顯示,漾晴居這套二手房於2022年12月30日掛牌出售,報價1180萬元。

只是作為業主之前,就要為自己作個人壓力測試,包括自己是否真的供得起樓;失業時有否半年儲備金作供樓之用;以至一旦樓價回調時出現的心理壓力,會否大到終日愁眉不展。 樓價跌 假如由自住角度出發,而閣下未能受惠資助房屋,根本你只得「租與買」之間的抉擇。 如果你有首期又供得起,目前市場持續減息的大方向下,供本多過利息的前提,怎計也是作業主較租客來得划算。 至於由二手交投去剖析,綜合美聯分行資料,全港35個大型屋苑於5月16日至22日的一週,合共錄72宗成交,連續3週企穩逾70宗水平,高於疫情期間的交投水平。

樓價跌: 供應增加 樓市不會大升

他形容無論個人及集團最賺大錢的項目,都是在逆周期之時買入,「市旺時反而執得少」。 外圍因素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本地悲情卻日益嚴重,香港樓市多年也以堅固的基礎去支撐,但是近日的而且確有守不住的趨勢了。 本港地產中介亦有編製的樓價指數,其所參考的數據各有不同,如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是基於該集團的買賣合約成交價;美聯樓價指數就根據全港100個具代表性的中小型私人屋苑的成交個案,計算加權平均數。 它們一般會較官方數據領先,但缺點是不夠全面及精準性較低。 負資產,顧名思義即「資不抵債」,當樓價跌穿尚欠銀行的貸款額,便成為「負資產」。 由於樓宇涉及的金額大,是高槓桿產品(如可借90%,甚至出現過123%的按揭計劃),其恐怖之處是「就算唔要間樓,還倒欠銀行一身債」,若出售的金額不足以償還銀行的貸款,業主便需抬錢補回差價。

樓價跌

近期鰂魚涌太古城有2房再現「8字頭」,一個2房以850萬元沽出,較估價平4%。 有市場消息指出,鄱陽閣中層G室,實用面積545方呎,2房間隔,以850萬元易手,實用呎價15,596元。 原業主於2003年以185萬元購入,持貨20年賬面獲利665萬元,單位升值3.6倍。 摩通認為,香港從聯匯制度著手機會極低,而限價措施產生惡果更大於居住問題,料港府將從供應著手。 摩通以發展商農地免費轉贈政府、未來開發項目現金流估值歸零兩大情況,評估香港地產商股價風險。 長實旗下油塘親海駅II即將推售,早前宣布為3房單位買家提供最高樓價九成的一按,3年供息不供本,買家毋須提交任何入息證明,且免壓力測試。

樓價跌: 按揭計算機

在一手市場上,他預期,一手樓盤開價不會太進取,發展商會提供優惠冲淡樓價下跌帶來的影響。 樓價跌 另一香港樓市指標,「美聯樓價指數」最新報166.45點,連跌5星期,本年迄今累跌3.01%,與去年紀錄高位相比則跌約6.1%。 美聯物業表示,隨著樓價回落,加上第5波疫情有緩和跡象,本港確診人數由高位回落,連同新按保效應下,購買力釋放,帶動二手交投顯著上升。 如疫情在未來數周內受控,有信心樓價及成交量在第二季稍後時間會開始回升,今年一般住宅樓及豪宅仍有望升3-5%。 隨著政府放寬按揭乘數,800-1,200 萬中小型住宅單位樓價表現較好,1,200-1,920萬的中大型單位市場也會受惠但成交相對較少。 短期潛在一手供應逾萬伙,當中不乏大型樓盤,重點區份包括啟德、屯門、天水圍等。

提到負資產,相信大家都會想起2003年沙士時的慘況,當年負資產達到頂峰的10.56萬宗,有業主因此破產甚至輕生。 前車之鑑,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大跌市,避免負資產大量產生,或許是接下來政府需要面對的課題。 洪灝亦向本地媒體提及,不會投資房地產,在經濟轉差、資金外流和加息等因素下,香港樓價將面臨長期下行,預計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有機會從去年8月的歷史高位(191.34點),在未來3年下跌5成。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