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足底筋膜炎開刀15大著數2023!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足底筋膜炎開刀

大部分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其徵狀通常能隨着時間以及保守治療而改善[4][7]。 足底筋膜炎開刀2023 小腿後肌(英语:calf 足底筋膜炎開刀 muscle)或跟腱緊繃,可能會造成腳板的背屈(英语:dorsiflexion)活動受限[7]。 然而,針對某些特別病情,醫師可能會採用影像檢查(如:X光、醫學超聲檢查或是核磁共振成像),藉此排除其它造成腳痛的嚴重病因。

雖說是發炎,但臨床數據卻顯示,有部分足底筋膜炎患者在服用消炎藥後,止痛效果卻不明顯。 所以近年亦有研究反映這類足底筋膜病變可能是由退化引起而非「發炎」。 典型患者通常都是工作上需要長時間站立或走路的人士,例如從事前台服務員、看更、收銀、郵差、警察等職業的人士,足弓長期受壓,可能會引致足底筋膜病變。

足底筋膜炎開刀: 骨刺會造成足底筋膜炎?如何治療最好?物理治療師告訴你

近年有研究指出,足底筋膜炎的原因之一是由於臀部及小腿肌肉力量不足,導致步姿不佳,令足底筋膜承受更大壓力。 隨年歲漸長,腳骨的韌帶與肌腱開始退化,支撐的作用更加依賴足底筋膜,而且新陳代謝開始減慢,當腳底受傷軟組織勞損的速度比修復的速度快時,足底筋膜的傷患便會累積,是患上足底筋膜炎的常見原因之一。 不少研究均表示,足部旋前、扁平足會令足弓下陷,令足底筋膜更容易被拉扯,是誘發足底筋膜炎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 基於力學問題,脊柱側彎、長短腳、膝關節變形人士,亦有機會令其中一側足部的負荷加重,增加患上足底筋膜炎的風險。

足底筋膜炎開刀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筋膜受傷最常見的類型[10],也是足跟疼痛最常見的病因,佔80%。 足底筋膜炎開刀 這種情況較常發生在女性、新兵、老年運動員、舞者[1]、肥胖者和年輕男性運動員[7][12][13]。 以乾針療法(英語:dry needling)處理足底筋膜炎的可行性仍在研究中[33]。 一篇系統性回顧認為支持乾針療法效益的證據有限[34]。 跟腱緊繃與穿著不合腳的鞋子亦被視為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15]。 首先,如果體重過重,應該考慮減重,以減少足部的壓力,並穿鞋底較軟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等。

足底筋膜炎開刀: 足底筋膜炎也是肌筋膜疼痛症的一種

按照上述其他診所醫生「多長什麼,就多切什麼」的邏輯,難道要給這些人全部動手術嗎? 要解決問題當然要由根源著手,就是由改正相關活動和姿勢做起,好像過多站立的患者應要安排坐下休息,並穿著合適的鞋襪以紓緩足底的壓力。 當然,按摩絕對是有助維持筋膜正常,但其實一些簡單動作已能達到按摩效果,例如將腳底向上屈,又或是在足底放置堅硬的小球如高爾夫球,並以腳使之在足底來回滾動。

足底筋膜炎開刀

筋膜炎是筋膜的炎症,更甚是壞死性筋膜炎,可導致肌肉筋膜和皮下組織壞死。 如腳底的筋膜因長期勞損或受傷而引起慢性或急性炎症,便會形成腳底筋膜炎,亦稱為足底筋膜炎。 腳底筋膜位於足底,由腳板前端延伸至腳跟,是一層連接腳底骨骼的堅韌薄膜,更是腳掌部份最長的一組韌帶,主要的作用是形成足弓支撐足部,以及好像避震器一般減少人體站立行走或活動時的足部所承受的震盪。 足底筋膜為腳底足弓最主要的支撐,主要功能是吸收足部走路跑步時產生之反作用力。 當長時間承受身體重量,足底筋膜被過度牽拉或受壓,就可能引起發炎及退化。 足底筋膜炎患者往往於起床,腳著地的一刻,又或久坐之後站起時,腳板底或腳踭位置就會傳來針刺痛楚。

足底筋膜炎開刀: 運動過度

患病後,若仍過度使用足底筋膜(英語:plantar fascia),足底筋膜可能破裂。 足底筋膜炎開刀 足底筋膜炎開刀 手術:以上所有治療都無效,且病況持續6個月以上的話,就應該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目前可以通過內視鏡完成手術,傷口較小,恢復速度比傳統方法快。

做法:採取側躺位置,髖部屈曲約45度,膝蓋屈曲約90度。 上方髖關節往外旋轉時,兩邊膝蓋緩緩分開,待髖關節完全打開後,再慢慢放下。 在整個運動過程中,應盡量保持背部生理弧度或骨盆稍微前傾,並使其完全穩定。 其他研究也認為,足底筋膜炎並非真的肇因於足底筋膜炎症,而可能是肌腱病變,包括屈趾短肌(英語:flexor digitorum brevis muscle)肌腱,它們在解剖構造上略為深於足底筋膜[13]。 另一個治療方法:足底離子導入法,包含在腳局部使用抗發炎物質(像是地塞米松或乙酸)並施以電流,使這些物質可以穿透皮膚[11]。 若足底筋膜持續疼痛6個月,有中等等級的證據支持在夜晚使用副木1-3個月能減輕疼痛症狀[7]。

足底筋膜炎開刀: 腳底筋膜炎治療令筋腱組織復原

醫師發現跑跳型運動者較容出現足底筋膜炎,所幸9成以上的足底筋膜炎患者,經由非手術性的保守治療,如物理治療、改變姿勢,再搭配服用消炎藥物,幾乎都會好轉。 曾有患者接受震波治療後,不過1週就來興師問罪為何沒有效果,然後自行尋求傳統治療,貼了3個月的藥膏後,足底筋膜炎好了,還回頭向醫院嗆聲震波治療根本沒效,讓醫師委屈萬分。 患者沒有想到其實足底筋膜炎痊癒,正是因為震波治療在這3個月之間發揮了效果,而非多貼了那2、3個月的狗皮膏藥。

1忍痛多走幾步路後,狀況似乎就能緩解,只是一整天工作或運動下來,那種舉步維艱的疼痛又會出現。 一文看清症狀、位置及成因,再教你治療方法或運動拉筋、食療湯水或穴位按摩以作舒緩。 一篇2012年的研究報告接受足底筋膜切開術的病人,約有76%徵狀完全消失,且併發症極少(證據等級四)[8]。 包含運動治療在內,以上治療方法可通稱為「保守療法 (conservative therapy)」,大部分患者可藉此脫離足底筋膜炎的糾纏,少部分無法改善症狀者,則可能使用以下療法。 足底筋膜炎患者若對其他保守治療都無效時,有時候會局部注射皮質類固醇。 初步證據顯示類固醇注射後的第一個月內,疼痛可能緩解,但在一個月後止痛效果可能並不顯著[26]。

足底筋膜炎開刀: 保守療法為治療的首要選擇

多數人白天上班在電腦前經常久坐不動,下班後更是習慣低頭使用手機,甚至睡前時間也不放過,使得頸、肩關節退化速度加快,有時還會疼痛到關節處無法移動,目前有藥物治療、關節鏡手術等,依照時期而有不同診治。 足底筋膜炎傳統手術可分為肌腱切開或筋膜切開、區域筋膜切除術,或是骨片切取術,108年總件數僅69件。 釋高上指出,目前台灣足底筋膜炎手術以「內視鏡足底筋膜切除術」為主,醫師會在患者腳部開一個約1公分左右的小傷口,復原期較傳統方法更快,疼痛感也較輕微。 某些人可以通過特定的足部和小腿伸展和鍛煉來加速康復並緩解疼痛,但對於某些人來說,足底筋膜炎會成為一種慢性病,不能自行消失,需配合手法治療或儀器作根治。 釋高上指出,目前台灣足底筋膜炎手術以「內視鏡足底筋膜切除術」為主,醫師會在患者腳部開一個約一公分左右的小傷口,復原期較傳統方法更快,疼痛感也較輕微。 在中醫角度,足底筋膜炎的主要原因是「肝腎不足」,而食療湯水及穴位按摩均可調理肝腎。

  • 「治療足底筋膜炎最短期有效的方式,就是打類固醇,或是馬上穿高跟鞋!」每當患者聽到我這麼說,總是睜大眼睛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其實真的是這樣。
  • 藥物可舒緩足底筋膜炎的不適感,常見口服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 (NSAID),或是口服皮脂類固醇 (corticosteroid)。
  • 在中醫角度,足底筋膜炎的主要原因是「肝腎不足」,而食療湯水及穴位按摩均可調理肝腎。
  • 此外,若出現神經方向的症狀,可以利用肌電圖檢查區分神經或肌肉的受損狀態[12]。
  • 即使在稍作走動後痛楚會減少,但在久站、久行後,或當下肢肌肉變得繃緊或乏力的時候,足底疼痛又會再一次加劇。
  • 足底筋膜炎在美國的治療費用每年約為 2.84 億美元[3]。
  • 足底筋膜破裂的典型症狀有活動時出現奇怪的聲音(滴搭聲或是劈啪聲)、局部出現明顯腫脹及足底的急性劇痛[10]。
  • 台大照了 X 光後,確定診斷為足底筋膜炎合併骨刺增生,建議注射局部類固醇。

至今已知的相關併發症包含輕微血腫或瘀青、在施行處出現紅斑或是偏頭痛[25]。 患者通常表示起床或久坐後,開始走路的頭幾步徵狀最嚴重[4]。 極少,但可能的徵狀包括:麻木、刺痛(英語:paresthesia)、水腫或放射性疼痛[12]。

足底筋膜炎開刀: 足底筋膜炎會消失嗎?

當臨床表現與診斷不吻合時,可以照腳踝的側面X光,確認是否另有腳跟疼痛的成因,例如疲勞性骨折或有骨刺產生[7]。 正常情況,足底筋膜由三束筋膜組成,最厚的中間那束約4mm,外側束厚約2mm,而內側那束厚度小於1mm[18]。 理論上,筋膜炎的可能性與筋膜厚度(筋膜附著於跟骨處)成正比,超音波檢查厚度大於 4.5mm 或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厚度大於 4mm皆有助於診斷筋膜炎[19]。 然而,有症狀的患者,影像檢查未必呈現足底腱膜增厚;沒症狀的健康人,足跟影像反而出現增厚的現象,以上皆限制了影像檢查的實行性[13]。 理論上,筋膜炎的可能性與筋膜厚度(筋膜附著於跟骨處)成正比,超音波檢查厚度大於 4.5mm 或核磁共振造影檢查厚度大於 4mm皆有助於診斷筋膜炎[19]。

  • 若在足底筋膜切開術中一併移除跟骨骨刺(英语:heel spur)與未移除骨刺的手術相比,療效沒有比較好[30]。
  • 跟腱緊繃與穿著不合腳的鞋子亦被視為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15]。
  • 如果您患有足底筋膜炎,就應避免在急性扭傷期間進行任何體力活動。
  • ● 自費高濃度葡萄糖液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增生療法。
  • ANKH機能再生-痛症健康集團擁有跨領域專業團隊的支持,由中醫、物理治療師、運動科學顧問、西醫、營養師、健康顧問及理療師組成,擁有15年去痛症經驗,逾13萬人真實見證,成功去痛率達95%,獲得大量好評。

◆ 急性外傷(急性):受到直接撞擊、拉扯的創傷,例如下樓梯突然踩空,還有之前提到的健康步道傷害,都屬於這種情形。 足底筋膜炎開刀 立即閱讀「【足底筋膜炎】中醫推介2款湯水活血通絡,舒緩腳板底痛。」文章,由ANKH機能再生註冊中醫推薦2款湯水食譜以舒緩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就像弓上的弦,是一塊強韌而厚實的軟組織,由足跟底部呈扇形延伸至五個趾頭,具有避震及支撐足弓的作用。 冬天冷氣團、寒流一來,手腳總是容易冰冷,不論穿再厚的手套襪子都起不了作用,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指的是患者可能在睡覺時發生短暫呼吸中止 (apne ... 提起腳跟,承山穴位於小腿後鼓起肌肉下方的尖角凹陷處;太溪穴則位於足內側,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足底筋膜炎開刀: 診斷

若將腳掌及腳趾向脛骨方向彎曲(背屈)(英语:dorsiflexion),也會引發疼痛[3][4]。 一般症狀都是緩慢漸進出現,且約三分之一的患者雙腳都有類似症狀[2][3]。 足底筋膜是位於腳後跟到五個腳趾之間的筋膜,堪稱「人體足部的避震器」,承受著我們身體的重量並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

不少足底筋膜炎患者都想知道多久會好,但治療時間因人而異,患者可先了解中醫治療、西醫治療及一項中西合璧的去痛技術,及早找出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 以上為足底筋膜炎的常見症狀,可作參考之用,但最重要是到ANKH機能再生,由跨領域專業團隊進行詳細評估,再制定個人化的「RDS+極速去痛技術」治療方案。 我們的足弓在下陷(有扁平足)時,腳的長度 (從腳跟到第二趾前緣) 會變長。

足底筋膜炎開刀: 身體過重或經常攜帶重物

足底筋膜炎的診斷主要依據病患的病史和身體檢查[21]。 當醫生懷疑骨折、感染或是一些比較嚴重的病因時,會照一張X光輔助鑑別診斷[21]。 統合分析顯示治療後,疼痛可以顯著地持續緩解1年[9][24]。

足底筋膜炎與人體經絡氣血不通有關,除了穴位按摩、食療湯水,在治療原理也是以疏通經絡為主。 運動愛好者,特別是業餘長跑者有時可能因為訓練過量,加上休息不足,使身體過勞,肌肉及韌帶在過勞情況下無法有效支撐足弓及分擔身體的重量,足底筋膜所承受的拉力便會相應增加。 重複地拉傷及結痂可能會引致足底筋膜結構變弱,長遠容易形成慢性疼痛。 其他研究也認為,足底筋膜炎並非真的肇因於足底筋膜發炎,而可能是肌腱病變,包括屈趾短肌(英语:flexor digitorum brevis muscle)肌腱,它們在解剖構造上略為深於足底筋膜[13]。 目前對造成足底筋膜炎的原因仍知之甚少,但公認有幾個可能的肇因[15]。

足底筋膜炎開刀: 按摩槍能紓緩足底筋膜炎嗎?

新光醫院骨科主任釋高上指出,他的門診中,每年需要以手術治療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只有個位數」,整體而言,僅約一成頑固型發炎患者,經半年以上治療仍無效,才需要選擇手術。 醫師發現跑跳型運動者較容出現足底筋膜炎,所幸九成以上的足底筋膜炎患者,經由非手術性的保守治療,如物理治療、改變姿勢,再搭配服用消炎藥物,幾乎都會好轉。 透過訓練臀部肌肉中的臀中肌能有效改善下肢的穩定性,從而減少下肢內旋及足弓下陷情況,變相改善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開刀

想了解更多治療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方法,可參閱「【足底筋膜炎多久才會好?】了解3步治療方法,讓你健步如飛!」,深入認識中醫治療、西醫治療及ANKH機能再生獨創的「RDS+極速去痛技術」。 以上提及的中醫治療及西醫治療各有優劣之處,而ANKH機能再生獨有的「RDS+極速去痛技術」,匯聚世界頂尖科學及創新技術結合中醫經絡智慧,以非入侵的方式根治足底筋膜炎。 雙腳體積只佔全身的5%,雙腳行走時承受身體重量的1.5倍,穿上高踭鞋的雙足因身體重心往前移,所受壓力更大。 穿著高度5公分高踭鞋的足部壓力比平底鞋增加57%,若穿著鞋跟高7.5公分時,壓力會更增加至76%。 做法:站立時,雙腿分開與臀部同寬,雙腳腳尖指向前方,嘗試提升足弓,使其離開地面。 將身體重心移向前腳掌,抬起後跟並保持身體平衡,前掌內外側應均勻感受到壓力(特別是大拇趾後方位置),維持2-3秒,然後將雙腳慢慢放回地面,再將身體重心往後移,體重放到足跟,腳趾慢慢離開地面。

足底筋膜炎開刀: 不是「腳跟痛」就是足底筋膜炎!筋膜壞死、足底腫瘤...骨科名醫朱家宏點名「4種腳跟痛疾病」

每一天,足底筋膜會因身體運動產生微小撕裂傷,但血液中的養分可適時修補傷口,維持足底筋膜健康。 由於全身力量都加諸在腳上,導致這種病症不容易治好,甚至無法走路出門。 如果是傷到神經的嚴重程度,可能會變成神經病變的神經性疼痛,因此足底筋膜炎被視為難以治療的病症。 長時間站立、行走或穿不合適的鞋子,都會造成足底筋膜過度伸張,導致腳底血液循環不良,長時間下來會演變成慢性發炎,引發慢性疼痛。 如果發炎物質沒有被代謝掉,疼痛與肌筋膜會緊繃惡化,導致血液循環更不好,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鞋子可為腳部提供支撐力,然而,若是長期穿著不合腳或不適合的鞋子(例如五公分以上高跟鞋,或穿平底鞋運動),就可能增加足部負擔,久了便可能產生足底筋膜炎症狀。 若因年老退化、運動過度等原因,使肌肉、肌腱與韌帶不堪負荷,足底筋膜就必須承受多餘的衝擊力,甚至使足底筋膜纖維化,血液不易進入,久了便會出現足底筋膜炎症狀。 在高達約50%的足底筋膜炎患者,意外發現跟骨骨刺(英语:Calcaneal spur)(跟骨(英语:calcaneus)下緣的小型骨性鈣化)[6]。

◆ 由於需要局部注射,還是可能有感染及適應不良腫脹之情況。 足底筋膜炎開刀2023 ◆ 由於治療所費不貲,常有醫療院所誇大療效,收取過度費用,請多比較合法專業院所後再進行治療。 一般足底筋膜炎的患者於症狀初期都會於腳跟或腳底部位覺得有痛感,但情況持續一段時間後,情況有機會惡化。

足底筋膜炎開刀: 物理治療是什麼?超過10年臨床經驗專業人士話你知!

足底筋膜炎患者經西醫診斷後,可獲處方外用或口服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及其他止痛藥,甚至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以減輕症狀。 高足弓患者腳底觸地的部分較少,增加足底筋膜的負擔,令足弓繃緊。 於是腳底承受的力量過大時,足底筋膜容易因過度拉扯而受傷,引起腳底筋膜炎。 做法:除早上起床後,每當足底開始岀現疼痛不適時,亦可以在繃緊位置,以大小如棍網球或網球的按摩球作腳底肌筋膜按摩。

只要有好的活動習慣,充分伸展足底筋膜與跟腱(見下圖),足底筋膜炎自然遠離囉。 即使您經常走路或跑步,但突然改變運動及鍛煉強度,都會給雙腳帶來額外的壓力,加重足底筋膜炎。 蔡世瑩指出,足底筋膜炎的發生率約為人口的10到15%,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患者雙腳都有症狀。 研究文獻指出,跑者罹患足底筋膜炎的比率倍增,高達22%。 這樣的疼痛通常會在躺著或坐著一段時間後要站起時發生,比如說,早上起床的前幾步或是看電視要起身的時候。 雖然疼痛會因為活動而減輕、走了幾步之後就沒那麼痛了,但可能在活動了一整天之後又再發生。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