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西樓角村8大優點2023!(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西樓角村

沙角邨(英語:Sha Kok Estate)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沙田城河東沙田圍的填海地上,但已列入擴展市區配屋區內,於1980年落成入伙,共有7座大廈,其「長型連座」設計是比較罕有的。 是橫頭磡邨首批重建樓宇居民的指定安置屋邨,而邨內的大牌檔亦是有名的美食中心。 政府落實興建地下鐵路荃灣支綫,於1978年宣佈收回西樓角一帶的土地,用以興建地下鐵路總站及車廠。 西樓角村部份居民與商號東主一度不滿賠償安排,拒絕遷離西樓角,事件一直僵持至1979年,最後以流血告終。

在荃灣新市鎮發展前,樹頭角村位於大瀝河(即現大河道暗渠)兩岸,近三棟屋村及木棉下村。 西樓角花園的重建工程帶來了「大白象」工程[7]、大量伐木和偷步展開工程[5]、或對附近居民構成滋擾[3]等爭議,惟這些爭議最終亦無阻重建工程的進行[9]。 1978年5月12號,香港政府宣佈收返西樓角七棟樓,起地下鐵路車廠。 西樓角村 事件一直僵持到1979年,業主企圖拆西樓角新路鐵閘,釀成警民流血衝突。 今日西樓角指西樓角路兩邊,同埋荃灣地鐵車廠,青山公路以北一帶。 而原西樓角村,因荃灣新市鎮發,向西搬到去大瀝河西岸。

西樓角村: 重建工程爭議

荃灣區議會和香港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分別在2013年3月26日和2015年6月30日通過進行該項重建工程[3][7]。 花園於2016年11月7日關閉,以便工程進行[8],而工程則於同月11日正式動土開工[9]。 工程中採用了多種節能裝置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包括裝有二氧化碳感應器的清新空氣供應監控系統及太陽能照明裝置[4]。 工程期間,花園出現了設計變更的情況,例如原來的設計是三張帆布,其後變成三塊網[10]。 西樓角花園(英語:Sai Lau Kok Garden[1])是香港荃灣區的一個花園,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佔地2748平方米,毗鄰港鐵荃灣站,每日24小時開放。

西樓角村

西樓角路貫穿西樓角東西,其西面主要為專營巴士,東面主要為居民巴士。 西樓角路近荃灣站、荃灣政府合署、荃豐商場等中心地段,交通十分繁忙,屬區內重要街道。 西樓角的東面邊界為蕙荃路,可以荃錦交匯處連接象鼻山路及荃錦公路。 西樓角路(英語:Sai Lau Kok Road)是香港一條道路,為荃灣北部的主要幹道。

西樓角村: 設計

西樓角路位於市中心北部,於1980年代隨地下鐵路建設而興建。 重建後的西樓角花園的下層設有一個多用途活動中心,為社區會堂[13]。 社區會堂佔花園約一半空間,內置可容納200人的多用途活動室及洗手間、育嬰室[15]。 東行後排專營巴士站鄰近港鐵荃灣站A4及D出口、荃灣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南豐中心、昌樂大廈、荃灣政府合署等;而東行前排及西行小巴及非專營巴士站則鄰近港鐵荃灣站B3及E出口、西樓角路公共運輸交匯處、綠楊新邨及綠楊坊。

西樓角村

西樓角花園位於荃灣市中心[2],佔地2748平方米[3],於1987年建成,是前拓展署環境美化工程之一[2]。 西樓角花園本來位於地面,雖然鄰近港鐵荃灣站[2],但與其出口不存在任何直接連接的通道,使用率(尤其是平日)偏低[4]。 花園當時的特色是噴泉與休憩處對稱的設計[2],而花園內也種有73棵樹[5]。 政府在1967年發表《香港集體運輸研究》,提出有需要建造地下鐵路荃灣綫,並於1976年落實興建修正早期系統。 新界一端總站荃灣站擬建於沙咀道地底,但由於缺乏空間設置車廠,最後於1978年選址西樓角興建車站,卻造成荃灣站與荃灣市中心有一段距離。 荃灣市區有兩條街道以西樓角命名紀念,名爲西樓街及西樓角路;前者位於市中心舊區近沙咀道及大河道,早於1950年代落成,在1990年代後期納入土地發展公司荃灣七街重建項目而封閉消失,現址爲萬景峯及荃新天地。

西樓角村: 路線數目

葵青區的青衣@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7,815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78,733人。 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盈翠半島,翠怡花園,灝景灣,長安邨,藍澄灣。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6,000,年齡中位數為 43.8歲。 在公園重建前,每逢大型節日(如聖誕節),荃灣區節日燈飾籌備委員會都會在西樓角公園向西樓角道的外牆和荃灣站架空通道之間的西樓角道上空裝設節日燈飾。 荃灣區的荃灣半山@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997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8,380人。

西樓角村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朗逸峰,寶雲匯,傳耀台,WINTOP PLACE,二陂圳。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6,000,年齡中位數為 46.3歲。 樓宇名稱皆以雀鳥名稱命名,而英語名稱則罕有地用意譯命名(如同馬頭圍邨、蘇屋邨及廣源邨等屋邨)。 另外,3座相連工字型:一幢分 A、B、C 座,各座有升降機及樓梯的大樓,從外觀上以「工」型相連。 原本樹頭角條村,響兩條涌匯合之地,東南有大瀝河,約莫今日搬咗嘅木棉下村。

西樓角村: 主要交通總站

西樓角(英語:Sai Lau Kok),原稱樹頭角(英語:Shu Tau Kok),是香港一處地方,位於荃灣市區西北,現時為荃灣港鐵西樓角車廠,而西樓角村已搬遷至荃灣市區東北。 當局在荃灣站地區發展時闢建一條與青山公路-荃灣段平行的新路,於1981年4月16日命名為「西樓角路」[1]。 當中青山公路-荃灣段與美環街之間的一段西樓角路原是荃錦公路的南端盡頭,荃錦公路在地鐵工程期間改為連接荃錦交匯處,不再連接青山公路。

  • 以紅燒乳鴿及小炒馳名,開業38年的「德記」稱難以負擔數百萬裝修費及加租壓力,只能無奈結業。
  • 西樓角花園的重建工程帶來了「大白象」工程[7]、大量伐木和偷步展開工程[5]、或對附近居民構成滋擾[3]等爭議,惟這些爭議最終亦無阻重建工程的進行[9]。
  • 部份地區人士認為西樓角花園的重建工程屬將貨就價,為「大白象」工程。
  • 工程中採用了多種節能裝置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包括裝有二氧化碳感應器的清新空氣供應監控系統及太陽能照明裝置[4]。

以紅燒乳鴿及小炒馳名,開業38年的「德記」稱難以負擔數百萬裝修費及加租壓力,只能無奈結業。 西樓角村 不少街坊對熟食中心多間老店要結業感到「不捨得」,擔心日後加租要「捱貴嘢食」[5]。 1980年1月,政府有見居屋計劃備受歡迎,故此把沙角邨成為房委首個租售兩用的屋邨,並將第二期4座16層高的530個單位撥出為居屋愉城苑[3]。

西樓角村: 荃灣站

西樓角村(Sai Lau Kok Tsuen)小巴站,位於新界荃灣區荃灣東馬閃排路西樓角村牌坊對出,為一專綫小巴站。 香港有不少傳統的圍村,大多都集中在元朗、粉嶺一帶,而位於荃灣西樓角古屋里,就有一座具二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客家圍村,正是三棟屋。 在兩鐵合併前後,此站分別曾稱為「荃灣地鐵站」(Tsuen Wan 西樓角村2023 MTR Station)及「荃灣鐵路站」(Tsuen Wan Railway Station)。 九巴率先於2017年8月去除站名中「鐵路站」一詞,改至現稱,龍運亦於月底跟隨。 到2019年2月底起關閉進行大翻新,改為新式「冬菇亭」。 西樓角村2023 除了「劉萬利(粉麵)」願意留低外,「金沙角」將遷往博康邨。

西樓角村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部份地區人士認為西樓角花園的重建工程屬將貨就價,為「大白象」工程。 工黨趙恩來稱,荃灣區議會決議進行該項重建工程時,距離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提出為各區預留一億元推社行區重點項目計劃僅兩個月,批評重建花園的決策過程倉促,漠視居民意見[7]。 西樓角村2023 有政黨表示,其於一星期內於區內進行問卷調查顯示,212名受訪居民中有58%反對重建計劃[17]。

西樓角村: 香港巴士大典

荃灣區內原有不少漁村,因此公園以此為靈感,如扶手圍攔採用梯型設計象徵魚鱗;多用途活動中心入口上方的漏斗型設計,在雨天時能將雨水引到地下入口,靈感來自重建前西樓角花園的噴水池[16]。 西樓角村2023 建築署委託的工人於2015年8月14日移除西樓角花園的4棵樹[5],其時花園重建工程只獲得立法會工務小組同意,仍未獲得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撥款通過[6]。 16日中午,多個民主派組織到花園外請願,譴責政府偷步進行工程及斬樹[6]。 新民主同盟綠楊區社區主任王珮芝指,政府部門於4月開始,已圍封地盤、拆涼亭。 由於花園重建後將有一層上蓋,花園內的73棵樹在重建後只會有24棵留下,因此他們亦認為興建一個面積2000平方呎的活動室屬得不償失[5]。

  • 西樓角村部份居民與商號東主一度不滿賠償安排,拒絕遷離西樓角,事件一直僵持至1979年,最後以流血告終。
  • 在兩鐵合併前後,此站分別曾稱為「荃灣地鐵站」(Tsuen Wan MTR Station)及「荃灣鐵路站」(Tsuen Wan Railway Station)。
  • 到2019年2月底起關閉進行大翻新,改為新式「冬菇亭」。
  • 重建後的西樓角花園的下層設有一個多用途活動中心,為社區會堂[13]。
  • 重新開放後,花園內曾有播放紀錄片《地厚天高》和《消失的檔案》的放映會活動[13]。
  • 16日中午,多個民主派組織到花園外請願,譴責政府偷步進行工程及斬樹[6]。

樹頭角東南有三棟屋,西南近海有木棉下,西面過木棉下有白田壩,東北沿大瀝河上山有老圍,即係石圍角老圍。 原本樹頭角村是兩條涌匯合之地,東南有大瀝河,大約現時的木棉下村。 樹頭角東南是三棟屋,西南近海為木棉下,西面過木棉下是白田壩,東北沿大瀝河上山有老圍,即石圍角老圍。

西樓角村: 荃灣區10天錄約60宗租賃成交 朗逸峯3房套單位2.4萬元租出 租金回報6.6厘

香港立法會多名時任民主派議員也質疑重建西樓角花園並不符合成本效益。 西樓角村 工黨李卓人指,重建花園後僅增設一個約2000平方呎的多用途活動室,即花費約一億元。 2015年8月16日中午,多個民主派組織到花園外請願,要求政府擱置工程。

西樓角村

有開業多年的檔主表示現時經營負擔非常重,認為新租約規定街市內的小食店需營業至凌晨1時的條款太苛刻[4]。 街市翻新後命名為FRESHALL,並增設小食街,已於同年6月30日開幕。 1977年7月,政府公布興建沙角邨,計劃分3期進行。 值得一提是,當中第2期是興建3座相連的十字塔型大廈(即舊十字型大廈),每層有八伙,樓高23層,乃房委會當時之新建築設計。

西樓角村: 多用途活動中心

他們指,以一億元建造一間只有2000平方呎的活動室,呎價達5萬元,比山頂豪宅更昂貴[6]。 現時專營巴士路線主要使用青山公路-荃灣段至大河道之間的一段西樓角路,當中途經東行的路線亦遠較西行為多,主因是青山公路 – 荃灣段東行不能直接右轉大河道南行,而西行則悉數為以荃灣站公共運輸交匯處為總站或中途站的路線。 西樓角村 有數條城隧路線及服務石圍角一帶路線途經蕙荃路至城門道一段西行,而大河道至蕙荃路之間的路段只有九巴39A線及過海隧巴934A線常規途經東行綫。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公民黨陳琬琛亦稱,他曾提出於該處興建交通樞紐,但不獲接納。 就此,屬於建制派的民主建港協進聯盟陳恒鑌稱,他亦一直希望於該處興建交通樞紐,但遭附近居民以影響景觀為由反對[7]。 重建後的西樓角花園設有三條接駁天橋[11],以改善區內及花園的連接[16]。 荃灣站(Tsuen Wan Station)巴士站,位於新界荃灣區西樓角西樓角路東行港鐵荃灣站A4及D出口外,南豐中心及荃灣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對面,乃一路邊中途站,亦為多條專綫小巴路線的總站或循環點。 重建後的西樓角花園由杜立基規劃顧問有限公司規劃[14]。 花園平台及地面的部分地方設置園景,以收環保和美化之效,而機房面向大河道的外牆亦會飾以垂直綠化[4]。

西樓角村: 路線資料

時任荃灣區議會主席陳耀星於2015年接受立場新聞採訪時稱,重建後的花園採用開放式設計,方便市民做運動和耍太極[3]。 時任荃灣區議會議員羅少傑在2019年7月17日接受香港01採訪時稱重建工程於當時已經大致完成[11],而花園於2019年9月25日重新開放[12]。 西樓角村 西樓角村2023 重新開放後,花園內曾有播放紀錄片《地厚天高》和《消失的檔案》的放映會活動[13]。

西樓角村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