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劏房環境2023必看攻略!內含劏房環境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劏房環境

以上反映特區政府未能妥善解決公營房屋供應不足的問題,居住在劏房的基層市民難以擺脫在住屋問題上遇到的困難。 【本報訊】不少劏房環境惡劣,除飽受滲水及石屎剝落的威脅,亦因污水喉改裝但未有安裝隔氣,污水渠散發臭氣,惡劣的衞生環境更潛在感染肺炎的危機。 有團體昨日發布早前就「不適切居所」住戶現時環境安全及維修狀況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超過七成受訪者面對衞生問題。 樂施會提到,據資料,現時有超過110幅政府短期租約用地用作露天停車場,用地遍佈港九新界。 當中超過70幅已閒置超過15年或以上,而且面積相對較小,或未適用於發展公營房屋。

他提到,有些官員總會談及自己年幼居於劏房的經歷,似是想藉此建立一種對於劏房住戶「感同身受」的形象,但是,他們只是將多年前的情況投射到當下,早就與實際情況脫節。 例如,業主濫收水電費問題並不新鮮,有街坊的電費甚至比正常水平要貴三倍,這對基層來說實在百上加斤,而當他們親口告訴租管小組主席梁永祥和運房局副局長蘇偉文等人時,對方還是感到很震撼,就像發現「新大陸」,然後表示會努力想辦法解決。 政府把為人民安居的基本責任「外判」了出去,令過渡性房屋變成了全程由民間組織負責的政策,好像以為「眼不見為乾淨」,但基層的住屋問題並沒有被解決,甚至越來越惡劣。 滙豐銀行慈善基金在4月捐出1.4億元,支持10個項目,包括循道愛華村服務中心等3家幫助劏房戶的機構。 滙豐亞太區企業可持續發展部未來技能總監招智輝表示,社會對劏房居民的支援不足,因此希望透過建立互助網、生活技能訓練等,以緩減他們的生活壓力,改善生活質素及精神健康。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於早前展開調查,研究劏房居住環境與住戶身心健康的關係,並在3月30日舉行發布會公布調查結果。

劏房環境: 政府凌晨零時起收回西隧專營權 實施「633」收費方案

有關注葵青區劏房的組織調查指出,7月份當區受訪劏房的室內平均最高溫度達35度,高於天文台期內的全港平均最高氣溫32.9度,反映葵青劏房戶的室內環境較本港室外炎熱。 進行調查的「葵涌劏房街坊會」在本月3日至23日期間,一連三周向20個葵青區不適切居所住戶派發同款溫度計,讓他們每日記錄溫度和濕度。 當中有8戶居住在一般劏房、7戶在平台劏房,另外有3戶屬天台屋。 另外,普遍屬僭建、以鐵皮鋪蓋的平台劏房和天台屋,平均錄得的溫度較一般劏房高1.6度。 劏房環境2023 組織指出,不少劏房戶因居住環境焗促及為了節省開支,會選擇在屋邨商場乘涼,至入夜後才歸家。

劏房環境

當中,近兩成受訪者所住的劏房更沒有窗戶,空氣無法在內流通,使環境熱上加熱。 訪問期間,研究團隊分別量度劏房內及戶外的氣溫,發現近半(45.5%)劏房室內比街頭更熱,最大溫差高達5.8度,而最熱的劏房溫度高達攝氏35.1度。 社區組織協會早前訪問362間劏房戶,七成單位的室溫高於室外,當中天台屋及籠屋的最高室內溫度高達攝氏37或38度。 黃洪說:「劏房往往是一個家庭幾個人一起住,空間狹窄,大熱天時,又難以經常開冷氣,心情怎會好?」新冠肺炎疫情令更多問題浮現,如劏房戶孩子上網課較困難,弱勢社群因經濟狀況較差,長期會影響他們的情緒健康,認為政府應該加建公屋,讓更多人早日脫離劏房。 根據社區組織協會統計2020年1至4月,劏房或板間房租金中位數為4200元。

劏房環境: 樓宇結構

數據反映現時劏房租金下跌的幅度比私樓完整單位較少,租金仍然佔基層租戶的入息一大部分。 研究同時發現,割房人均居住面積只有47.7平方呎,是近幾年調查中最低。 有劏房租戶為了住屋需要,往往因而犧牲生活質素,壓縮其他生活開支而變得困苦。 劏房居住環境惡劣,不單生活空間極度狹窄,而且大部分劏房並沒有依照《建築物條例》等規條合法改建單位,容易衍生安全隱患,劏房住戶的生命財產難有保障。 此外,近年劏房租金高昂,有傳媒報道指大約80平方呎的劏房現時每月租金需要5,000元以上,每月的租金開支可能已佔部分劏房住戶每月收入的一半,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

當然,基於調查收集數據的限制,「估算租金」僅作參考用途,但從中也可見劏房租金高昂問題的嚴重性。 劏房環境2023 分间楼宇单位(英语:Subdivided flat 或Subdivided unit),又名劏房,是可见于广州、香港等南粤地方的一种特殊住宅、出租房形式,常见于唐楼等有一定历史的建筑物,也有新建楼宇采用类似户型。 即是业主或二房东将一个普通住宅单位分间成不少于两个较细小的独立单位,作出售或出租之用。

劏房環境: 香港全方位

政府自1994年制定《床位寓所條例》,在1998年實施,將籠屋稱為「床位寓所」,並界定為一個單位內有12伙或以上人租住的床位。 一格格鐵絲網由地面伸至天花板,大鐵籠分間成上、中、下三層床位,鐵籠內每格床位設有鐵門,讓租戶外出時上鎖。 大廳中間擺放兩張可收疊的尼龍床,單位內近半的籠屋已上鎖,從密密格子窺探,睡床擺滿日常用品,相信租客外出工作。 該劏房內的床下設有抽氣扇,帶領記者睇樓的鄰居表示,床下的「工作枱面」可放置小雪櫃、電子爐煮食。 而房門後則放置了花灑洗澡,同樣無間隔,但花灑上方已是床板,是另類「乾濕同室」。

劏房環境

住屋選擇有限亦加劇他們的貧窮狀況,所帶來的經濟壓力也影響個人情緒以至家庭關係。 而且,計劃推行至今暴露不少問題,參與計劃的賓館從業者不時批評政府提供的資料和協助不足,令賓館與NGO難以成功配對。 據政府統計處調查,2016年本港約有21萬人居住在劏房,未能獲分配公共房屋。

劏房環境: 謝展寰:當局四方面跟進鯨魚死亡事件 研究是否修例

在2021年3月31日政府的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發表報告,報告提到全港約十萬間劏房,逾22萬人居住,劏房月租中位數是$4,800;每平方米(1平方米等於10.7呎)月租中位數是$417,即平均呎租$39。 團體及社區工作部主管吳堃廉在展示一幅老鼠板上的老鼠屍體照片時表示,有住戶每晚都聽到「吱吱」聲,起床又發現老鼠板上粘着多隻死老鼠,那種焦慮不安、精神壓力可想而知;有住戶甚至因下床時踏死了一隻老鼠,結果要看醫生多個月去治療情緒。 與分間單位相關的建築工程一般涉及裝置新的廁所/廚房、為新設的廁所/廚房改動或加設內部排水渠管。 劏房環境2023 此外,居住房間、浴室、廁所或廚房均須設置足夠面積的窗戶,以符合《建築物(規劃)規例》所訂的天然照明及通風規定,而新設的廁所及廚房亦不能在位於街道上方的露台之內建造。

  • 該劏房內的床下設有抽氣扇,帶領記者睇樓的鄰居表示,床下的「工作枱面」可放置小雪櫃、電子爐煮食。
  • 劏房要合規,必須同時符合消防安全、環境衛生、通風照明等嚴格要求,絕大部分劏房質素強差人意,故合規劏房並不常見。
  • 進行調查的「葵涌劏房街坊會」在本月3日至23日期間,一連三周向20個葵青區不適切居所住戶派發同款溫度計,讓他們每日記錄溫度和濕度。
  • 在扣除租金後,家庭每月能動用的金錢更十分少,5人或以上的家庭僅可動用$11,800。
  • 因為曾經有住過大角咀劏房的朋友說,他的大廈沒有大閘也無保安,居住時在樓梯經常發現用過的針筒。
  • 為了更深入了解劏房戶的租金水平,今次調查亦分析影響劏房租金的因素,並按此計算「估算租金」。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表示,劏房呎租在疫情下不跌反升,源於不少業主只求「賺到盡」,住戶愈住愈細,在狹小空間之下,更加無從「透氣」,一旦發生摩擦,更加難以宣洩情緒,孩子在劏房中成長,也可能變得欠缺自信,影響身心發展。 團體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政府應透過關愛基金提供時限性、短期的酷熱天氣津貼、定期檢討「租務管制」、完善簡約公屋及公屋政策等。 他們也要求電力公司可以檢討及改善「燃料費資助計劃」,「恆常化」每年派發資助及增加津貼金額。

劏房環境: 香港的「劏房」,英文是什麼?

但原來待在室內都不一定較涼快,有組織調查20間劏房約3星期,發現這些劏房錄得平均最高溫達35度,有劏房更曾錄得最高溫度達39度,比天文台錄得戶外最高溫度還要高。 除了常見的唐樓劏房,有業主更改建名下工廈單位, 翻新裝修,當作住宅般放租。 對於業主,工廈入場價低,又不用付 15% 的雙倍印花稅,投資成本比起住宅單位較低。 對於租戶,工廈單位闊落,又有獨立水電錶,故工廈劏房租盤亦有價有市。 相比中電電費約 $0.9 一度,而水務署水費現時首 12 立方米用水量免費,隨後則按累進制,每立方米約 $4 至 $9, 劏房水電費超出近倍。

劏房即是分間樓宇單位,意思是業主將一個單位, 分間成兩個以上的獨立細單位,多作住宅放租之用,務求推高呎租,爭取更可觀的租金回報。 30多歲單親媽媽何小姐與四歲女兒居住在深水埗長沙灣道一間不足百呎的劏房,任職美容的何小姐,每月靠萬多元薪金維持生計,月租5000多元「一開四」的劏房單位。 單位曾發生多次電線短路問題,「我唔一定要(業主)買新,但都唔好執啲垃圾當新放我屋企。」王女士曾多次與業主反映問題,甚至發生口角,惟最終業主總是一句「唔鍾意咪唔好住,無人留你」回應。 大家都可以按附表列出的不同因素,自行計算各區劏房的「估算租金」。

劏房環境: 社區食堂悄然走紅 如何既辦出公益又辦出效益?

她說,成功幫助兩夫婦申請援助後,兩人也漸漸參與機構活動,甚至成為義工及關注組成員,為劏房戶發聲,對此感到鼓舞。 劏房環境 談到港島東區,許多人可能想起太古城、杏花邨等大型私人屋苑,但根據2016年人口普查,原來東區是全港18區中,第4多劏房戶居住的地區,達到8,400戶,佔當年全港劏房戶約1成。 劏房環境2023 單位內有兩扇窗,屬「明廁」設計,但睡床將窗戶分間開,上方備有冷氣機及電視。

在心理方面,逾九成受訪者(93.6%)低於標準,較以往的46.2%多出一倍,顯示居於不適切住所的人需要得到急切的援助。 調查於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1月29日期間進行,共收回2108份有效問卷。 受訪住戶以育有兒童的佔多,有近七成(69%),其次為一人住戶,佔17%。 78%受訪住戶正輪候公屋,其中近六成(58%)已輪候四年或以上。 單位特徵方面,約九成受訪住戶單位內設有窗、冷氣、獨立廁所,惟租務配套並不齊備,僅七成單位有提供獨立水電錶,並只有兩至三成單位有電梯和獨位信箱。 共居空間以酒店式管理,為住戶提供打掃、 劏房環境2023 換床單、維修等服務,公共空間配套完善,常見設施包括特大廚房、休憩娛樂區、健身室、空中花園、天台燒烤場等,甚受年輕人和初出茅廬的上班族歡迎,更有投資銀行租用共居空間作職員宿舍。

劏房環境: 劏房環境欠佳 住戶易壓力爆煲

另外是我這座舊樓並不是插針式單幢私樓,而是橫跨逾20個門牌號碼的「大件頭」住宅,所以整棟大廈至少有4個出入口,四通八達。 劏房環境2023 因為曾經有住過大角咀劏房的朋友說,他的大廈沒有大閘也無保安,居住時在樓梯經常發現用過的針筒。 而且我自己一人獨居,因為工作關係,下班已夜深,所以在口袋中常備警報器。 報告指2020年11月,新界和九龍區少於428呎(130米)的住宅單位,平均呎租是$28和$34,而港島區亦不過是$40.3。 到底心水劏房租盤是平或貴,下決定前不妨以呎租$39作為衡量指標。

劏房環境

同時,逾九成受訪者(97%)同意設立租金管制,並期望早日落實。 他們希望在管制中需要考慮更多因素,如規管租約租期、加租幅度、租戶的可負擔性(租金及收入比例)及保障租戶權益。 在疫下,居所的通風和衞生情況更令人關注,有36.8%的受訪者家中浴室渠口有異味、22.8%家中沒有能經常打開的窗戶,以及有17.1%在浴室沒有自然通風及抽氣扇,揭示基層家庭在疫情期間需要面對較大的傳染病風險。 是次調查亦分析了影響劏房租金的因素,包括地區、住戶人數、劏房設施、單位分間情況、樓宇設施及住屋種類,並按這六大因素計算「估算租金」。

劏房環境: 調查指劏房環境惡化 疫情下租金負擔加劇

在我住過60呎赤柱服務式公寓後,深刻體會到一個人住60呎真是太小,是連走路的空間都沒有。 現在我一個人住170呎劏房是舒適的,但如果兩個人合住則太勉強。 而我的鄰居是一對情侶,他們的劏房約200呎,住了逾5年,他們都說單位尺寸算剛好。 調查中,明愛使用「SF-12身體健康得分」及「SF-12心理健康得分」作評估受訪者的身心狀態,並以衞生署在2014/15年度的調查數據作對比,結果反映兩者數據均比當年差。 超過六成(60.3%)的受訪者的身體健康得分低於50分(50分以上才達標),比以往的32.1%接近有2倍差異。

劏房環境

不過,其廁所無阻擋或任何間隔,除了私隱問題外,估計住戶如廁時,氣味或難以阻隔。 業主如欲進行樓宇加建及改動工程,應先徵詢建築專業人士的意見,包括工程的可行性、工程是否屬小型工程或須事先獲建築事務監督批准及同意,以確保工程不會違反《建築物條例》。 又稱為生活質量、生活品質或生活質素,其內涵和衡量準則會隨着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而不斷演變。 生活素質是指人民對其生活,包括物質和非物質生活各個範疇的滿意程度。 會以客觀數據和個人主觀感受作量度,藉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財富,以及當地人民的整體褔祉。 不過,在核心商業區周邊,如上環、尖沙咀,以及大學附近,如石塘咀、沙田、大圍等地區,也有高質屋苑的業主,為吸引經濟能力不俗,卻不足以自己租起一個單位的上班族和留學生,不惜違契將單位分間,以望最大化租金回報。

劏房環境: 相關推薦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及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成員近日接受《香港01》採訪,講述他們在年復一年的艱辛「拉鋸戰」中,從走訪基層了解需求、發布劏房住戶生活困難調查報告、約談政府官員或請願遞信等方面多管齊下地發力,助解劏房戶生活燃眉之急的心路歷程。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於社區爆發,基層市民的生活狀況再次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特別是居住於劏房(即分間樓宇單位)的居民,部分人因疫情關係而停工,導致收入大減。 另一方面,他們的居住環境及衞生狀況較為惡劣,劏房住戶互相感染的風險非常高。 另外,我們要處理的是正居於劏房的居民居住環境惡劣的問題,我們應是思考如何提升劏房的質素。 政府正透過興建過渡性房屋,透過政府的介入,以減少劏房的需求量。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