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頸頭癌好唔好2023!(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頸頭癌

絕大多數的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患者病情穩定,但是少量病例會惡化為子宮頸癌[3]。 引起CIN的主要原因是人乳頭瘤病毒(HPV)在子宮頸的慢性感染,特別是高感染度的16或18型HPV。 頸頭癌 例如早期舌癌,一般可透過外科手術將腫瘤切除,病人亦毋須太擔心切除部分舌頭後會大幅影響說話、咀嚼及吞嚥功能,因為早期舌癌的腫瘤體積小,所需切割範圍相對細,加上舌頭肌肉靈活,一般康復後不會造成大問題。 頸頭癌 楊政杰表示,若頭頸癌患者不想接受手術治療,或有嚴重心臟病、高血壓或腦中風等病史,使患者無法接受麻醉進行手術,可以選擇放射線治療,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如果癌症出現,及早發現能提供成功率最高的治療。 胸鎖乳突肌在人體結構學上將頸部分為前頸和後頸三角。 甲狀腺和其相關問題是前頸三角內異常的其中一個較常見成因。 在頭或頸發生的癌症,通常在擴散至其他地方前,會先擴散至頸部的淋巴結。 因此,持續超過兩星期的頸部腫塊需要全面的檢查。

頸頭癌: 頭頸癌會不會遺傳?

鼻咽癌更是「無聲的癌症」,罹病後沒有明顯症狀,當出現症狀時,常已是晚期。 約九成的頭頸癌症是由吸煙和飲酒引起,而這些癌症導致的死亡大多是可以預防的。 口腔癌和咽喉癌在不吸煙和飲酒的成人身上幾乎是不存在的。 曾經暴露於輻射的人,包括兒童時代接受的醫學治療 (在過去幾十年很常見) 或核輻射來源,都有頗大的風險罹患甲狀腺癌,應定期進行篩檢。

頸頭癌

不過,基於大家的認知,我們都會認為一個人要是無緣無故地消瘦、胃口大減、全身乏力、精神委靡不振,就會懷疑身體或有嚴重疾病,例如癌症。 不過,通常出現這些病徵時,癌症多已進入遠程轉移擴散的階段。 所以,這些症狀對及早發現和及早治療的幫助沒多大。 癌症可恨之處是早期時多數沒有症狀,所以說,要在癌症的萌芽期就發現它實不容易。

頸頭癌: 腫瘤位置隱蔽或難早發現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教授張凱評說,鼻咽癌對放射線治療效果不錯,即使鼻咽或頸部淋巴結復發也可用手術切除,不論病程是第一至第四期,治癒率均達七至八成,呼籲患者應積極治療、不要放棄。 而沿著淋巴管有許多大小不一的豆狀組織稱為淋巴結,它們遍佈身體各處,包括頸部、手臂、胸膛、小腹和鼠蹊。 當淋巴液發現身體有細菌或癌細胞時,就立即發揮作用抗擊細菌,然後將它們鎖進淋巴結中,所以淋巴結會腫脹。 因此,頸部淋巴結腫脹也是頭頸癌的其中一個症狀,所以如發現身體出現腫塊,應儘快求醫。 治療癌症的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電療)或化學治療(化療),有時單一種方法即可,有時需要雙管或三管齊下,無論採用哪一種,目的就是要對抗癌細胞。 頸頭癌2023 由於個別病人的個別情況,所以制訂治療計劃時,會因人和因病況而有所不同。

頸頭癌

10多年前起,醫生會按病人情况,可安排標靶治療來提升腫瘤控制率和患者存活期。 惡化為癌症情況通常需要平均15年(3至40年)的時間。 頸頭癌2023 證據顯示,癌症病例可能在最初探測階段或低級類型未能發現,而直接惡化為癌症[1][3][12]。 在感染HPV疾病後,一些高風險性HPV會抑制p53、網膜母細胞瘤蛋白等腫瘤抑制基因,從而使得受感染的細胞能夠規避檢查、並大量積累,進而惡化為癌症[1]。 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最早病理是子宮頸的上皮細胞或表面發育不良,並且在婦女體內無法本質上發現。 在HPV感染後能夠看到細胞改變,比如挖空細胞(英語:koilocyte)中通常能夠看到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

頸頭癌: 頭頸癌質子治療 有效減低副作用

大約25萬至100萬美國婦女患有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婦女可能在任何年齡都會患有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但是主要的發病年齡是在25至35歲[1]。 之前說了很多關於頭頸部癌症,但在什麼情況下要懷疑自己患上癌症,趕緊找醫生檢查呢? 唾液腺最常影響腮腺,而且絕大部分 (多於九成) 屬於良性的多形性腺瘤。 以拉面皮方法進行腮腺切除術能減少可見的手術疤痕,是現時首選的方法 [2]。 一般而言,早期頭頸癌經治療後,觀察兩至三年都沒有復發,基本上約90%機會屬情况穩定,甚少在更遠的未來出現復發。 3.下咽癌:咽喉疼痛,且當症狀持續超過兩週,甚至加劇,有些疼痛也會傳至耳朵,產生所謂的「輻射性耳痛」,還有咽部有異物感、聲音沙啞,以及頸部腫塊。

  • 羅醫生表示,罹患頭頸癌的病人主要是65歲以上人士;男性患者比女性多,比例約為2.3:1;每年新確診病人約有1000人,死亡率約30%,相比肺癌及肝癌等癌症為低。
  • 治療方式會合併手術、放射線療法、化学疗法及靶向治疗[1]。
  • 如果在12個月內,經過多次檢查病變仍持續存在或進展,就應該開始治療[6] 。
  • 1.口腔癌:口腔出現腫塊、流血、紅斑、白斑,或口腔內破皮與潰瘍超過兩個禮拜、舌頭無法靈活活動,臉、頸部有腫塊或兩側不對稱等。
  • 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的手術治療可能會導致女性不育症(英語:female infertility)或生育能力降低的危險增加[7]。
  • 台北榮總口腔外科主治醫師楊政杰說,其他癌症好發年齡多在中年或老年後,但頭頸癌發生時間更早,近年來,口腔癌年齡更下降到中壯年。
  • 近年醫學界發現,免疫治療對頭頸癌有不錯的治療反應,用途亦相當廣泛,現時已可將免疫治療安排為晚期頭頸癌的一線治療方法,毋須待化療無效時才進行,而是可合併進行。

神經檢查 ── 包括眼球活動、聽力、感覺、肌肉運動,嗅覺、平衡和協調等評估。 磁力共振掃描 ── 可以清楚地顯示骨附近的腫瘤、較小的腫瘤及腦幹的腫塊。 數據顯示,愛滋病患者、接受器官移植人士,由於他們需要服用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他們患上淋巴癌的風險較正常人士高。 有別於其他癌症,淋巴癌可在身體不同位置發病,只要任何一處的淋巴管或淋巴結出現癌變,該部位便稱為原發位置。 當淋巴細胞變異並不受控地分裂繁殖,就會眾集在偏佈在身體各處的淋巴管和淋巴結內,形成淋巴癌。 淋巴癌分兩大類,霍奇金淋巴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癌。

頸頭癌: 癌症的早期病徵

如果在12個月內,經過多次檢查病變仍持續存在或進展,就應該開始治療[6] 。 近年醫學界發現,免疫治療對頭頸癌有不錯的治療反應,用途亦相當廣泛,現時已可將免疫治療安排為晚期頭頸癌的一線治療方法,毋須待化療無效時才進行,而是可合併進行。 在台灣,罹患頭頸癌的男性死亡年齡平均中位數是59歲,較一般男性的平均餘命減少了18.3歲,因此頭頸癌也被稱為最短命的癌症之一。 通常認為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均隨着階段惡化形成癌症的情況是呈線性關係[3][8][9]。

淋巴結在感染時會腫大,當它消腫時,(反應性) 淋巴結病將消退,但通常不會回到原來的大小。 惡化為宮頸原位癌(英語:cervical carcinoma in situ)的病例發生於11%的CIN1型和22%的CIN2型患者中。 惡化為浸潤性鱗癌的病例發生於大約1%的CIN1型、5%的CIN2型、和至少12%的CIN3型患者中[11]。

頸頭癌: 淋巴癌成因

因此,只要口腔、喉部、頸部出現上述異狀,且遲遲未癒,建議應及早就醫治療。 頭頸癌(Head and Neck Cancers)是指位於頭頸部位,除了腦癌以外的其他惡性腫瘤。 較常見有口腔癌、鼻咽癌,另外還有口咽癌、下咽癌、喉癌、鼻竇癌、唾液腺癌以及甲狀腺癌等。 頭頸癌的常見部份包括口腔、鼻、喉嚨、鼻竇、唾液腺、喉頭等[1]。 頭頸癌的症狀包括有無法醫好的瘡或是硬塊、持續出現的喉嚨痛、吞嚥困難或是聲音的變化[1],若是有異常出血、面部腫脹、呼吸困難,也有可能是頭頸癌[1]。 晚期:晚期頭頸癌的腫瘤,可能已未必適合採用手術切除,以往通常只能進行化療,透過低劑量、短期的治療去控制徵狀。

不過,我們嘗試綜合早期癌症的一些病徵供大家參考。 頭頸癌依不同癌別有不同症狀,如口腔癌為口腔周圍出現潰瘍、破皮、嘴巴張不開、吞嚥或發音困難,提醒千萬不要自以為嘴破是火氣大,而延誤治療。 鼻咽癌則為耳朵悶塞、鼻塞、流鼻血,痰中帶血等,但頭頸癌常有共同症狀為頸部腫塊,腫塊多出現在耳垂下方的上頸部位置,當腫塊大於一公分或兩周內未緩解,應速就醫檢查。 頭頸癌依原發部位不同,包含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 台北榮總口腔外科主治醫師楊政杰說,其他癌症好發年齡多在中年或老年後,但頭頸癌發生時間更早,近年來,口腔癌年齡更下降到中壯年。 台灣男性罹患頭頸癌的死亡年齡平均中位數是59歲,因發病年齡較輕,平均餘命比起一般男性國人減少近18.3歲,又稱為「最短命的癌症」。

頸頭癌: 診斷頭頸腫塊

如果癌症治癒的機會很高,治療方針會以根治為目的,務求將癌腫瘤徹底消除。 若癌症已不可能根治,仍可視乎情況,用各種方法舒緩病人各方面的不適。 有時,在醫治癌症的過程中,即使已將癌腫瘤切除後,醫生仍會要求病人接受一些輔助性的治療,比如化療藥物,以求消除肉眼看不見的癌細胞來提高治癒的機會。

另外,頸部淋巴結的腫大也可能是頭頸部癌症常見的症狀,不同原發位置也都有可能造成不同位置的頸部淋巴結腫大。 良性腫塊 ── 雖然它們不會轉移,但如果它們影響到神經或在頭頸部施壓,仍可以是嚴重的,而且往往需要以手術切除。 此類型腫塊包括囊腫、甲狀腺腫塊、血管腫塊、唾液腺等。 羅醫生表示,罹患頭頸癌的病人主要是65歲以上人士;男性患者比女性多,比例約為2.3:1;每年新確診病人約有1000人,死亡率約30%,相比肺癌及肝癌等癌症為低。

頸頭癌: 頭頸癌

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通常通過篩選試驗發現,比如通過巴氏塗片法(英語:Bethesda System)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檢測可能的癌前症狀。 檢查若不正常,則需要子宮陰道鏡進行放大,或進行活體檢查。 中期:中期的頭頸癌,一般腫瘤已有一定的體積,兼且有擴散風險,單純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未必足夠。 例如中期的口咽癌,擴散至頸部或淋巴的機會提高,外科手術切割腫瘤亦會嚴重影響外觀和功能,因此這類病人有機會安排聯合治療,例如合併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及化療,三管齊下,雖然治療時間相對較長,惟有望提高治癒率。 頸頭癌2023 至於早期發現的喉嚨癌和聲帶癌,則可能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或放射治療來醫治,經醫生臨床評估下,如病人適合以放射治療來醫治,則可避免因外科手術切除部分聲帶,而影響到日後發音和說話。 治療方面,頭頸癌為固體腫瘤,原發部位是固定的,建議盡量手術切除,但鼻咽癌治療以放射線治療合併化療為主,也可採用免疫治療。

但如果患者僅採用藥物治療,對固體癌治療效果不佳,因藥物只能抑制癌症生長,無法根治,手術切除才有機會治癒,依過去臨床經驗,「如果只用藥物治療頭頸癌,病人撐幾個月,最多是一、兩年就很極限了」。 2015年全球有550萬人罹患頭頸癌(口腔的有240萬、喉嚨的有170萬、喉頭的有140萬)[3],已造成超過379,000人死亡(口腔癌146,000、喉癌127,400、喉頭癌105,900)[4]。 頭頸癌合併來看,是第七常見的癌症,也是第九常見的癌症死因[2]。 美國約有1%的人曾罹患頭頸癌,男性罹患人數是女性的二倍[1][6],常見於55歲至65歲的成年人[6]。 在已開發國家,在診斷後的平均五年存活率為42-64%[6][7]。 避免稅吸菸及喝酒可以減少頭頸癌的風險[2]。

頸頭癌: 頭頸癌的病徵和症狀

針對一般民眾的癌症篩檢目前還看不出作用,不過篩檢高危險群,針對其喉部檢查可能有效果[2]。 若頭頸癌早期發現,一般是可以治療的,若是太晚診斷出來,預後多半不佳[2]。 治療方式會合併手術、放射線療法、化学疗法及靶向治疗[1]。 診斷可以透過活體組織切片確認[1],擴散的程度可以透過醫學影像及血液检查來評估[1]。 頭頸癌能否及早察覺,需視乎腫瘤出現的位置及病人的警覺性。

頸頭癌

在頭頸癌個案中,口腔癌病人佔最多,每1000宗約有三分之一屬口腔癌,其次是喉癌。 4.喉癌:頸部常出現腫塊,以及早期症狀是持續性的聲音沙啞,其他常見症狀有吞嚥疼痛、吞嚥困難、同側的耳部輻射性疼痛等,晚期則會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 且罹頭頸癌的患者以男性占多數,好發年齡群依診斷不同而略有差異,大致以中年人為主。 其中口腔癌的發生比率,更是九成都為男性,而口腔癌也常會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身上,是好發年齡最低的癌症,平均罹癌歲數在50歲左右,和罹癌年齡平均超過60歲的其他十大癌症相比較,甚至早了十幾年發生。 頭頸癌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可以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 頸頭癌2023 頸頭癌2023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頭頸癌(其中的口腔癌)名列我國男性常見癌症第三名,而在台灣的頭頸癌中,以口腔癌的比率最高,其次為口咽癌及下咽癌。

頸頭癌: 補教師患下咽癌 治療後保住聲帶

1.口腔癌:口腔出現腫塊、流血、紅斑、白斑,或口腔內破皮與潰瘍超過兩個禮拜、舌頭無法靈活活動,臉、頸部有腫塊或兩側不對稱等。 一般來說,每種癌症都可以分為四期,第一期為最早,第四期為最後。 這四種分期法是最常用的,但個別癌症亦可能有其他分期法。 癌症分期主是用來評估癌病處於哪一個階段,以及大概的治癒機會。

頸頭癌

正電子掃描及單光子掃描 ── 在診斷後有助確定腫瘤的等級,或區分癌性的和壞死/傷疤組織。 電腦斷層掃描 ── 雖然不及磁力共振掃描精準,但有助找出腫瘤或確定其類型、檢測腫大或出血,並評估治療效果。 注射含碘顯影劑可加強異常組織在電腦掃描中的能見度。

頸頭癌: 頭頸部的腫瘤常見問題

由於淋巴遍布全身,癌細胞易隨著淋巴液到達各個器官,例如胃、小腸、皮膚、扁桃腺、甲狀腺、睪丸,甚至隨血管進入脾臟、骨髓、肝臟、肺部、腦部,然後在這些部份增生形成為繼發癌。 頸頭癌2023 淋巴系統屬於免疫系統的一部分,用以保護人體抵抗疾病和感染。 淋巴系統是一個覆蓋全身的防禦網絡,它由無數的淋巴管細管組成。 淋巴液就在淋巴管內流動,並經血液系統運行到身體各個組織。 淋巴液內有一種重要細胞稱為淋巴細胞,負責抗擊體內的細菌、病原體及癌細胞,然後通過血液的過濾將細菌及其他廢物一併排出體外。

CIN1型患者中大約70%的在一年內自愈,90%的在兩年內自愈[10]。 根據患有HPV的不同類型和感染部位,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可以分為三個級別,病情可能會加重或復原[1]。 繼發性癌症是由身體其他部分的原發性腫瘤,擴散至頭部或頸部。 頸頭癌2023 很多時,頸部繼發性腫瘤源自肺部、乳房、腎臟或皮膚黑色素瘤。 鼻腔或鼻竇通道的癌症可能透過頭骨內的神經擴散至腦部。 淋巴結 ── 它是頸部新的腫塊最常見的成因。

頸頭癌: 治療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部長李達人說,鼻咽癌好發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如廣東、福建、台灣等地,又稱為「廣東癌」,好發症狀十分不明顯,當出現症狀或被診斷發現時,患者已多為晚期癌症,不可輕忽。 雖然通常沒有治療的需要,但進行適當的檢查,能確保不會延誤必要的治療 [3]。 超聲波及超聲波導引活組織檢查 ── 是首選的檢查。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