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粉嶺名都戲院2023介紹!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粉嶺名都戲院

浸大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國成在粉嶺長大,曾研究聯和墟,認為這些建議都符合了聯和墟一直以來外向型的發展格局。 他指當年殖民地報告清晰寫到,政府不太滿意石湖墟的管理和衛生環境,認為那裏是「新界最不整潔和沒規劃的墟市」,故支持粉嶺另建一現代墟市。 他憶述小時候除了有戲院,亦有教堂、農具店、菜種行、書局、西醫、同鄉會、西餐廳、快餐店,切合不同居民需要,「也是附近村落蔬菜批發集散地,對外來者不見抗拒排斥,不像以血緣為基礎的祠堂建築較具排他性」。

粉嶺名都戲院

在皇都戲院展開復修並建構成一個藝術文化表演的全新地標前,新世界旗下的非牟利機構 Culture for Tomorrow 特別舉辦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讓人親歷皇都的昔日輝煌。 粉嶺名都戲院2023 1977年,政府正式宣布開發粉嶺/上水新市鎮[13],此地的原會所及其旁邊的農業試驗田地位置被用作興建第一期粉嶺臨時房屋區以安置受影響的居民[14],相關工程於年底完成[15]。 此外,也可按新居民的生活作息,增設戶外活動設施:「現在粉嶺、上水主要有北區公園,較靜態和休閒。」魏小姐也有相近觀察,說留意到近來區內多了玩滑板、用滑板代步的十來歲年輕人,當中不乏少女,估計是受滑板運動潮流影響。 但該區居民多為長者,她見過有滑板手從粉嶺火車站沿路及天橋滑下,不禁覺得危險。

粉嶺名都戲院: 嘉禾粉嶺

住在粉嶺約40年的魏小姐憶述,1990年代的日場觀眾主要是游手好閒或來歎冷氣的叔父,席上只有她一個十來歲的女學生。 因為甚少觀眾,不喜歡看戲進食的她,可以專心坐在酒紅色的絨布椅上觀看電影。 「學生覺得高級。它又是大銀幕,座位相對少,好開心。」舊戲院戲碼不多,放映期較長,她一齣戲可以重看幾次。 背景:1953年露天的聯和戲院開幕,共640個座位。 之後獲邱德根投資營運,於1959年加建上蓋,易名為粉嶺戲院,主禮嘉賓有新界副民政署長黎敦義及影星吳君麗和石英等,後來亦成為區內晚會和表演場地。 戲院於1991年分拆出兩個影廳,共有721個座位,最終於2010年結業。

粉嶺名都戲院

為慶祝新院開幕,戲院特別推出Early Bird會員招募活動,招募推廣將由即日至7月31日為止。 【明報專訊】以前聯和墟的地標除了聯和市場、天光墟,還有斜頂單幢建築粉嶺戲院。 它於2016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略早於皇都戲院。 街坊最記得的,是它曾為皇后山啹喀兵提供周末特別場,放映印度電影,市區的印度軍人亦專程而來。 粉嶺名都戲院2023 這體現了聯和墟多元開放的發展模式,隨皇后山邨落成、北區發展,粉嶺的外來人口增加,街坊寄望聯和墟能兼容原居民與「新居民」的生活習慣和步伐。 粉嶺名都戲院2023 商場樓高兩層,租戶主要為大型集團,包括百佳超級市場(Fusion 粉嶺名都戲院 by PARKnSHOP)、豐澤電器、屈臣氏、麥當勞、肯德基、大家樂、大快活、吉野家、元氣壽司、譚仔雲南米線、香港賽馬會、美心西餅、聖安娜餅屋、山崎麵包等。

粉嶺名都戲院: 北角皇都戲院勁猛鬼 60多年事故不斷! 網民:邪咗幾十年!次次拆都出事!

那裏給她的印象是規矩寬鬆,清潔、帶位、檢票都是三兩人,售票處如像保安室。 三級片沒人查身分證、觀眾可以偷偷走到另一影廳,由於沒大戲院般嚴謹,她有次見到職員在換掉《旺角卡門》(1988)的電影海報,隨意放在地上,就主動問職員可否送給她。 「劉德華那些海報都在那裏儲回來。」後來職員已認得她,會給她到倉庫拿全新、沒摺角的,甚至她沒買票也送。

「好重好大卷,在聯和墟拎住坐小巴返屋企,好威。」戲院拼湊她的成長片段:和家人在這看賀歲片;作文比賽寫了劉德華電影,之後得獎,領獎地恰巧是戲院旁的鄉事會;郭富城在附近拍戲,她和朋友等探班時順道去看齣戲。 除了親歷其境感受皇都戲院和歷史的變遷外,這次你更可用耳朵去聽。 資深音樂人黃志淙分享他眼中當年的潮人集中地 ── 皇都商場內「偉倫唱片」的回憶,親訂見證香港音樂潮流更替的歌曲清單,可於 KKBOX 試聽——種種新與舊的碰撞,均為歷史建築注入了年輕活力,令人更期待戲院復修後的面貌。 皇都戲院於 1952 年落成,至今有近 70 年歷史,乃香港碩果僅存的單幢式戲院,其最為人熟悉的標誌設計,是天台的「拋物線形混凝土桁架」(俗稱「飛拱」),無可比擬的建築特色甚至被國際保育組織 Docomomo International 譽為全球戲院獨一無二的設計。 皇都戲院作為香港文化遺產建築之一,裡裡外外都有很多值得大家細味的設計和細節。 首先當你乘搭電車、逛街經過皇都戲院英皇道入口,請先抬頭看看建築上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裝飾,這個是皇都戲院珍貴的歷史遺跡之一。

粉嶺名都戲院: 歷史

而由於香港賽馬會投注站鄰近連接粉嶺中心、及祥華邨的行人天橋,每逢賽馬日投注站外及天橋通道均會被大量馬迷阻塞,天橋通道更會擠滿吸煙人士,北區區議會亦曾多次向政府部門作出投訴[21]。 粉嶺名都用地前身位於粉嶺丈量約份第51約(D.D. 51)若干地段,最早可追溯至1905年公佈的集體官契,當時標註地段持有人為『Hong Kong K. Canton Railway』[1],顯示此處當時是九廣鐵路(英段)粉嶺車站的預留用地。 唯粉嶺車站於1910年通車[2],此處並未用作車站或鐵路用途,之後鄰近車站出口的少量位置曾用作開設餐廳、茶寮等,最著名及具歷史的有1947年創立的Better 'Ole(適雅餐廳)[3]。 為了籌備保育皇都戲院,集團於 3 年前開始搜集與皇都相關的舊物,在是次《尋找你我他的皇都》活動中亦有展出,包括 50 年代用作簡介上演電影的戲橋、超等位、堂座、午夜場舊戲票、戲院員工制服、英皇道電車站明信片、舊北角鳥瞰圖等逾百件收藏。 2020 年 10 月位於北角英皇道的皇都戲院批出強制拍賣,由新世界發展正式取得業權,宣佈將盡力復修並保育這座屬一級歷史建築的戲院。

隨鄉村城市化、墟市消失、住進更多區外人,他認為社區意識日漸薄弱,解決方法是不能只高舉歷史,要吸引年輕人,注入活力,「活動重心可放在年輕人上,可以是消遣、休閒的現代設施,讓它成為居民生活一部分,吸引他們去休憩停留,不用全部緊扣歷史或太深入也可」。 粉嶺戲院被稱為新界最後一家「鄉村戲院」,在65歲的前街坊馮炳福記憶中,它屬墟市的周邊建築,鄰近菜田,雖然在1960年代已有冷氣,但不減簡樸:磚木結構、黑色瓦片金字頂、木座椅;門前有賣蔗、魷魚、東風螺等檔販,但戲院卻寫明「請勿攜蔗入場」。 粉嶺名都戲院2023 上映的戲碼屬二輪電影,但算主流,他曾陪家人去看黑白片粵劇,如《鳳閣恩仇未了情》(1962)、《龍鳳爭掛帥》(1967),如電影不賣座,更可以試「掹衫尾」入場。 他印象最深的是,周末會有三五成群的啹喀兵拿着啤酒,在門口魚貫進場,有的帶着家眷。

粉嶺名都戲院: 香港文化遺產建築:皇都戲院皇建前的回顧

1964年,基督教粉嶺信義會於另一新用地建成現時之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心誠中學,而原租借的校舍用地則於1968年交還新界農業會重新作會所之用[6]。 在香港文化遺產建築之一的皇都戲院重建動工前,特別舉辦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 與其空等出遊之日來臨,不如發掘一些被遺忘的香港好去處,來一趟小旅行,編輯推薦 8 個打卡點讓你一探皇都戲院的前世今生。 而改寫戲院命運,卻是1995年一場四級大火,火災後戲院生意一蹶不振,終於在1997年結業。 以上多單意外令北角皇都戲院鬧鬼傳說、恐怖傳聞甚囂塵上。 皇都戲院是戰後全港最舊的單棟型「劇院式戲院」,在50年代有不少國際級演奏家及歌唱家都曾在場內演出,包括:歌后鄧麗君、日本松竹歌舞團、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女高音費明儀、粵劇組合「大龍鳳劇團」麥炳榮、鳳凰女等。

粉嶺名都戲院

有興趣參與《尋找你我他的皇都》活動的話,只要登記成為新世界旗下非牟利機構 Culture for tomorrow 的會員,再行預約,同時亦有網上虛擬導賞,安坐家中也可來一趟歷史遊覽。 由於天台「飛拱」不作對外開放,因此場內特地架設霓虹燈桁架模型,是為識別度和人氣最高的打卡點! 於7月20日開幕首日,憑有效會員証親臨嘉禾粉嶺票房,購買即日指定場次戲票可享買一送一優惠,首日票價一律$80,且不能與其他優惠共用。 這趟體驗之旅由踏入皇都戲院商場,在售票處接過一張舊式戲票開始,時光立即倒流回到舊時代。

粉嶺名都戲院: 嘉禾 粉嶺預售中電影

北區的粉嶺@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22,586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87,028人。 主要街道包括新運路(粉嶺段)、馬會道(粉嶺段)、粉嶺聯安街、粉嶺聯發街。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牽晴間,花都廣場,粉嶺中心,粉嶺名都,帝庭軒。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3,800,年齡中位數為 41.8歲。 連續 3 年榮膺全港書法公開賽冠軍的年青書法家、「抒發」專頁的創辦人陳家浚(Sam),則融入 50 至 60 年代與電影相關的設計風格,在商場內鐵閘上即席揮毫,把經典書法之美融入日常細節中。

物業由華懋集團發展,於1993年5月推出發售,屋苑共設7座樓宇及基座商場、停車場,並提供1,280伙單位、283個車位、82個舖位,屋苑現由粉嶺名都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 老街坊談到粉嶺戲院時,都會與同時期、上水石湖墟行樂戲院比較,見證了新界墟市之間,特別是上水與粉嶺的較勁。 據陳國成〈聯和墟的建立、經營與發展〉所寫,聯和墟佔地約61萬平方米,以200萬元興建,於1951年啟用,在規劃之初已有戲院,墟期亦與石湖墟相同。 當時粉嶺區村民不滿由上水廖氏管理的石湖墟,希望另建新墟,鄉紳商賈組織了聯和置業有限公司管理墟市,並集資招股,由粉嶺及沙頭角居民以村落、祖堂、嘗產或個人名義認購,但並沒有上水廖氏的參與。

粉嶺名都戲院: 戲院沒變 觀眾變

1975年10月,大埔理民府聯絡鄉事並透露政府有意開發大埔、粉嶺、上水作新市鎮[11]。 1976年1月,新界農業會將持有的地皮售出,而會所同年被清拆(新界農業會之後於1986年正式解散[12])。 粉嶺今年將會開設2間戲院,另一間MCL GREEN CODE預計將於今年秋季開幕。 今次活動一方面重現皇都戲院的歷史,另一方面亦展現嶄新的可能,特地邀請新一代年青藝術家,以他們的嶄新視角述說舊時代,例如90 後電影海報畫家、「無紙用工作室」創辦人林嘉恒,他向來醉心香港電影,便以數碼化技術配合幽默觸覺,在皇都商場外牆繪畫了一幅「全院滿座」的海報,充滿幽默趣味。 從位置上看,粉嶺戲院位於聯和墟與粉嶺火車站之間,交通不算說是方便。 當中其中一家戲院,更曾於九十年代加入了專播三級色情片見稱的日活院線。

粉嶺名都戲院

她明白玩滑板就是要「型」,躲在公園沒意思,所以建議增設小型滑板設施。 粉嶺名都戲院 若設在聯和墟,位置方便,也可讓年輕人在街坊面前大顯身手。 粉嶺名都商場在東鐵綫沿線商場中屬規模較細的一個,樓面面積約11萬平方呎,其定位也僅為普通屋苑商場而非地區購物中心。

粉嶺名都戲院: 粉嶺名都 位置地圖

香港不少古老建築物都有鬼故傳出,當中戲院靈異事件可說是一籮籮,如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前身是璇宮戲院,由創辦人歐德禮MBE (Harry Oscar Odell)於1952年創建,1959年易手改名為皇都戲院。 屹立北角68年的皇都戲院,以獨一無二的拱形桁架聞名中外,戲院正門上方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亦是的標誌,在當時來說設計非常前衞。 至於大埔及北區,全盛時期的多間戲院如寶華、大埔星輝、銀星、鴻基、粉嶺名都及上水名都相繼結業。 1958年,基督教粉嶺信義會向新界農業會租用其會所並創辦『粉嶺信義學校』,為該區貧困農民及失業小販的子弟提供就學機會[10]。

粉嶺名都戲院

嘉禾粉嶺(GH Fanling)終於正式開幕,戲院斥資過千萬,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電影院官感,務求帶來不同的驚喜,讓影迷能夠享受不一樣的電影體驗。 嘉禾粉嶺位於粉嶺車站出口的名都商場,地理位置十分方便。 嘉禾粉嶺特意以無分隔的手法打造開揚空間,務求令顧客甫踏入電影院的一刻便能馬上感受到特別設計的空間感。 此外,嘉禾粉嶺以光感美學營造不一樣的電影院視覺效果,設計以黑色及深灰色為基調,充分善用霓虹燈等材料,以大膽的色光作對比,製造燈光幻影的效果,醒目亮眼的嘉禾粉嶺立刻攝入眼簾。 粉嶺名都(英語:Fanling Town Centre),是香港一個私人屋苑,位於新界北區粉嶺粉嶺車站路18號,旁邊為粉嶺站、粉嶺公路、粉嶺中心及祥華邨。

粉嶺名都戲院: 新界農業會

近年粉嶺戲院除了播放中西大片外,還播放過不少極為小眾的電影。 還記得當年該院便獨家於暑期播放由林慶隆執導的《狂野臥底》,上映一周只錄得三百三十元票房。 此外,嘉禾院線更會與慈善團體合作,並將於8月14日在嘉禾荃新天地舉行「繪出我所想繪畫工作坊及慈善放映會」,受惠機構的小朋友可即場按照喜好,自由繪畫心中偶像角色,嘉禾院線更邀得表達藝術治療師Aqua 粉嶺名都戲院 Man水老師出席,於過程中引發小朋友創意,並窺探他們的心理狀態和喜好,發掘其潛能。 工作坊後會為小朋友安排一場免費影放映會,將歡樂帶給各個家庭。 物業共設有7座,提供1280伙,2房戶約佔75%,其餘約25%為3房戶,實用面積介乎369至454呎。 1986年,粉嶺臨時房屋區全數被清拆[18],而此地亦於1989年3月透過換地權益書的方式售予華懋集團[19],最終於1993年建成私人住宅『粉嶺名都』,並於該年下旬正式對外發售[20]。

粉嶺名都戲院

商場內另曾設粉嶺名都戲院(華懋電影院線),共有2院,但已於2006年9月結業。 直至2016年7月,嘉禾院線於同樣位置重新開設戲院,該戲院為繼洲立影藝後,第二條院線於粉嶺開設的戲院,亦是自粉嶺戲院於2010年結業以來,新界北區首間戲院。 嘉禾院線用心設計電影院外觀及大堂佈局,亦於影廳內配置杜比7.1音響設備,寬闊座椅及行距以增加舒適感,讓顧客於最舒適的環境下觀賞電影。 另外,兩院都採用無機房設計,由職員以平板電腦搖距操控放映。

粉嶺名都戲院: 嘉禾 粉嶺上映中的電影

據悉戲院應屬邵氏院線,但會特別放映印度電影,本地人則多數不會買票。 聯和墟服務的居民涵蓋沙頭角公路、上水、大埔,既有原居民和客家人,亦有1950年代來港、向原居民租田種菜為生的移民,以及在港駐守的外籍軍人。 粉嶺名都戲院2023 據他所知,1960年代有過千人駐守皇后山軍營,以啹喀兵為主。 他們由軍地出來的第一個「市中心」就是聯和墟,故這裏變成他們的生活圈,提供一站式零售和娛樂:賣英軍衣飾用品的和豐百貨;玩樂的歌舞廳、冰室、戲院;在戲院旁的「紅燈區」。 據李浩暉〈新界墟市:粉嶺聯和墟〉一文所說,每當有軍機來港,他們就會在墟內購置大批物品寄回尼泊爾。 比起其他聲色犬馬場所,他說:「戲院算是聯和墟中,大眾都接受到的娛樂。」於1960年代,駐守粉嶺的巴基斯坦裔警員增加,住在聯和墟旁的已婚警察宿舍,他童年也曾和巴裔孩童踢球。

  • 比起其他聲色犬馬場所,他說:「戲院算是聯和墟中,大眾都接受到的娛樂。」於1960年代,駐守粉嶺的巴基斯坦裔警員增加,住在聯和墟旁的已婚警察宿舍,他童年也曾和巴裔孩童踢球。
  • 此外,也可按新居民的生活作息,增設戶外活動設施:「現在粉嶺、上水主要有北區公園,較靜態和休閒。」魏小姐也有相近觀察,說留意到近來區內多了玩滑板、用滑板代步的十來歲年輕人,當中不乏少女,估計是受滑板運動潮流影響。
  • 但由於商場位於粉嶺站旁,亦另有天橋連接粉嶺中心、祥華邨及北區政府合署,因此成為北區人流最高的商場之一。
  • 背景:1953年露天的聯和戲院開幕,共640個座位。
  • 工作坊後會為小朋友安排一場免費影放映會,將歡樂帶給各個家庭。
  • 粉嶺戲院被稱為新界最後一家「鄉村戲院」,在65歲的前街坊馮炳福記憶中,它屬墟市的周邊建築,鄰近菜田,雖然在1960年代已有冷氣,但不減簡樸:磚木結構、黑色瓦片金字頂、木座椅;門前有賣蔗、魷魚、東風螺等檔販,但戲院卻寫明「請勿攜蔗入場」。

作為戲院,北角皇都戲院亦見證了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另外,嘉禾荃新天地亦完成其翻新工程,同步呈現改造後的電影院,以既時尚又雅致的形象登場。 嘉禾院線更破格邀得法國奢華精品美食品牌Paul 粉嶺名都戲院2023 Lafayet進駐嘉禾院線,而嘉禾院線自家精品咖啡品牌WHY n.O.T. 粉嶺名都戲院2023 Specialty Coffee亦登陸嘉禾黃埔,提供更多優質食品,顛覆舊有電影院餐飲概念。

粉嶺名都戲院: 新界戲院

但由於商場位於粉嶺站旁,亦另有天橋連接粉嶺中心、祥華邨及北區政府合署,因此成為北區人流最高的商場之一。 1982年,同樣位於本用地的Better 'Ole(適雅餐廳)亦因粉嶺車站電氣化改建工程而需拆卸並搬遷至聯和墟[3][16]。 之後此地與旁邊的第二期粉嶺臨時房屋區(即現粉嶺中心)一同被規劃為『粉嶺/上水新市鎮第13A區』作私人住宅發展[17],此地所在地段亦更名為『粉嶺上水市地段第71號』。 1977年,政府正式宣佈開發粉嶺/上水新市鎮[13],此地的原會所及其旁邊的農業試驗田地位置被用作興建第一期粉嶺臨時房屋區以安置受影響的居民[14],相關工程於年底完成[15]。

  • 老街坊談到粉嶺戲院時,都會與同時期、上水石湖墟行樂戲院比較,見證了新界墟市之間,特別是上水與粉嶺的較勁。
  • 粉嶺名都用地前身位於粉嶺丈量約份第51約(D.D. 51)若干地段,最早可追溯至1905年公佈的集體官契,當時標註地段持有人為『Hong Kong K. Canton Railway』[1],顯示此處當時是九廣鐵路(英段)粉嶺車站的預留用地。
  • 戲院於1991年分拆出兩個影廳,共有721個座位,最終於2010年結業。
  • 那裏給她的印象是規矩寬鬆,清潔、帶位、檢票都是三兩人,售票處如像保安室。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