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拗直治療7大優點2023!(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拗直治療

他直斥內地政府不作為,對公立醫院或有政府發牌的診所提供非法治療視而不見。 「宗教與同性戀」小组的發起人於2008年打消此一計劃,因為同志平權活動家稱其實質為「轉換療法和宗教權利支持者的公关活动,目的是使轉換療法合法化」[67][68]。 由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今,國際上陸續有證據顯示拗直治療並不可行。 雖然基督教團體仍然堅持性傾向是可以改變,甚至可以「治癒」,但經過眾多醫學和心理學的學術權威,甚至苦主都出來力證,這種所謂「治療」方法無效及其不合乎人道的本質。 今日同志依然是個被歧視的社群,難怪有人會希望透過「變直」來免受歧視之苦。 拗直治療 不過試回想,正正因為我們曾經被歧視過,所以知道不公義和孤立無援的感覺。

「這證明透過不能透過厭惡治癒改變性取向。」李醫生認為即使如此,接受治療或許會幫助一些因同性戀而迷惘的人接受自己的身份,「他們可以說是已經盡一切努力改變。」李醫生強調該治療是諮詢服務的一部份,他們是不會強迫不接受的同性戀者進行拗直治療。 美國諮詢協會已經表示,他們不會容忍任何教導輔導員進行轉換療法的培訓。 提供轉換療法培訓的諮詢員必須知會學生該些技術的效果尚未經過證實。 他們建議輔導員不要將客戶轉介給執行轉換療法的治療師,或在充分告知轉換療法的效果未經證實兼具有潛在風險後,謹慎轉介之。 然而他們的準則亦同時表示「尊重委託人的自主要求是十分重要的」。 執行轉換療法的諮詢員必須提供予客戶有關治療的完整信息、提供其他会進行同性戀肯定式諮詢的諮詢員的轉介渠道、跟客戶探討其權利、以客戶的文化背景的角度了解其要求,且只能在其專業水平內進行實踐[70]。

拗直治療: 四成受訪性小眾「拗直治療」後現抑鬱 有人萌自殺念 團體促禁止

不論對同志自己還是他們家人而言,同性戀都是個難以啟齒的話題。 家長大多期望子女能夠走上大多數人的路:和異性結婚丶誕下下一代﹑養孫活兒。 拗直治療 要家長接納孩子的同性性傾向,彷彿就好像叫他們從美夢中醒過來。 而對同志而言,我們也會帶著愧疚和壓力,期望可以透過改變性傾向來安撫父母。 不過,每位家長都需要時間消化現實,有些人只需要花短時間,就能接納同志孩子;有些人則需要更長時間理解。 我們相信,若然家長的恐懼是出現對孩子的擔心和愛,在過渡後,他們必然會知道他們最愛的是最真實﹑最健康的你。

香港心理學會亦於2012年發表聲明,指出同性戀及雙性戀不是精神病症,而是人類性向正常的現象;同時亦沒有科學證據支持「拗直治療」有效及對人無害。 由此可見,這些非人道治療,只是恐同者加深社會對同志歧視的一種手法。 真光社今日(14日)公布香港性小眾試圖改變性傾向研究報告,研究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219名性小眾,逾兩成受訪者表示曾接受性向扭轉治療、俗稱「拗直治療」,曾接受治療人士中,逾八成曾出現自殺念頭。 曾接受過教會「拗直治療」的男同志Alvin表示,治療過程不但沒有將他從「攣」變「直」,更令他在治療期間患上創傷後遺症,需要到精神科看診服用抗抑鬱藥物,亦有過自殺念頭出現。

拗直治療: 改變性傾向

根據南華早報於1995年1月9日的報道,瑪麗醫院曾於1985年至1995年間,為最少20名男士,當中大部份是同性戀者,進行拗直治療。 如同漫畫小誌《以愛之名》插畫家阿譚所畫的,步入診所之後只有家寶媽媽與職員對話,身為當事人的家寶只能無助的站在一旁,任由他人擺佈。 進入了只有家寶和醫生的診治室後,醫生再次向家寶確認其「選擇」後,便替家寶進行「拗直治療」,一邊為家寶進行靜脈注射引起催吐反應,一邊在平板電腦中播放同性戀照片,讓「同性戀」和「噁心」的感覺在腦部作出連繫,從而讓家寶改變性傾向。 美國心理協會在200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參與修正治療後,參與者繼續被同性吸引,而非異性。 修正治療不僅被證明無效,而且又會帶來不良的健康影響,如抑鬱,焦慮,吸毒和自殺的風險增加等。

拗直治療

不少同性戀者在接受治療後不但沒有改變性傾向,而且更出現抑鬱、社交障礙等後遺。 泛美衛生組織在2012年發布聲明,於當中警告旨在「治癒」非異性戀性傾向的措施,因為該些措施的醫學執行理據欠奉,並對受影響人群的健康和福祉構成嚴重威脅;其還指出全球科學界和專業界的共識是「同性戀為人類性表象的正常和自然展現型式,不能夠遭視為一種病理現象」。 泛美衛生組織還呼籲各國政府、學術機構、專業協會和媒體揭發此類實踐,並促進對性多元化的尊重。 世界衛生組織附屬機構進一步指出,未成年的同性戀者時會被迫參與這些「治療」,剝奪其自由,有時甚至會要其在數月中孤獨地生活——多個聯合國機構已發現並報告了相關情況。

拗直治療: 香港性文化學會

真光社指,坊間的「拗直治療」課程無法改變性傾向,部份甚或會危害當事人身心健康,建議政府參考外國做法,立法禁止舉辦「拗直治療」課程。 美国心理学会已就經過同行評審,且有關改變性取向的文獻進行過研究。 該工作小组確實發現一些研究對象吸引力對同性的愛慕及興奮程度有所減弱,但此類情況「仍屬罕見」。 工作小组於最後得出結論:「鑑於研究方法無誤的研究過少,因此『改變性取向的嘗試是有效』的說法並不受到證據支持」[194]。 改變性取向的嘗試主要存有兩項問題:一是轉換治療師錯誤地把同性戀視為一種精神障礙;二是他們的研究幾乎只聚焦於男同性戀者,關於女同性戀者的研究仍是很少[7][9][84][106][166]。 一些文獻把助人脫離同性戀的事工視為轉換療法的一種,而另一些文獻則把助人脫離同性戀的輔導組織跟轉換療法分开看待[1][9][76][77]。

拗直治療

美國諮詢協會表示「尊重委託人的自主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即使該項服務不是由涉事諮詢師提供,其亦應轉介之」,但仍同時表示其應如實解釋此類技術的潛在風險[196]。 美国心理学会指出,不應該強迫任何人以違背自己的意願的方式去嘗試改變性傾向,父母也不應強迫他們的孩子接受轉換療法[197]。 許多位於世界各地的衛生組織都譴責和批評改變性傾向的嘗試[164][165][166]。

拗直治療: 拗直治療

斯皮策承認研究樣本主要是由因宗教信仰而尋求治療的人(93%)所组成,因此他們有較強烈的動機去報稱治療成功。 批評者認為他沒有理會此一偏差來源,以至沒有試圖就欺騙和自欺欺人這兩點進行測試(這在自我报告式的心理測試中屬標準做法)[103]。 此外人們亦不可能確定治療的確会引起任何改變,因為尚不清楚「改變」一詞所包含的項目,且實驗欠對照組[1]。 斯皮策的數據亦表明,研究对象所宣稱的變化多反映在自我標籤和行為變化上,較少反映於愛慕傾向上,反映在自慰時的幻想則最為少——此一發現與該領域的其他研究一致[104]。 研究对象在治療前可能是雙性戀者;跟進研究亦同樣欠奉[1]。 斯皮策強調他的研究存有局限性,並指成功轉化成異性戀者的同性戀人數可能「十分低」[105],同時承認受測者對宗教超乎尋常的虔誠[106]。

在精神分析開始發展的初期,精神分析學家們就開始認為同性戀在某些情況下並非屬於病態,並就轉化同性戀的倫理問題進行了不同的探討。 到了20世紀20年代,精神分析學界普遍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病態,並應積極對其進行治療,儘管以精神分析來改變同性戀傾向的效果並不樂觀——遭精神分析師認定為「變態」的同性戀通常是不可治癒的。 分析師對同性戀的寬容態度有一部分源於對改變同性戀傾向的困難之處的了解。 從20世紀30年代起的接下來20年,精神分析師們對同性戀的看法起了重大的改變,其中包括言辭上的改變——一些精神分析師開始隨意嘲笑和虐待擁有同性戀傾向的求診者[24]。

拗直治療: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修正治療俗稱「拗直治療」,透過不同方法改變人的性傾向,如當男同性戀者有性興奮時施以電擊,阻止他們對男性產生好感,又稱這樣下能把同性戀者改變成異性戀者。 雖然早在90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已經將同性戀從疾病清單中剔除,但在修正治療的學說中,同性戀、雙性戀、變性都是「不正常」的表現。 單次收費為3,500元人民幣,而醫生更叫他繼續做多次療程才有效果。 中國內地對同性戀非刑事化已經20年,更在2001年把同性戀剔出精神病範圍,但內地LGBT(同性戀、雙性戀、變性)群體,依然被迫接受強逼拘禁、服藥甚至電擊治療。 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昨日(15日)在香港發表關於內地「拗直治療」的報告,多位受訪者講述父母如何威脅他們接受「治療」,內地醫療機構藉此大賺醫療費。 人權觀察LGBT專案倡導主任Boris Dittrich指,內地的拗直治療違反《精神衛生法》,但政府並未查處違法經營的醫療機構,他稱香港未發現有類似機構。

拗直治療

英國心理學會在2012年發表聲明稱反對任何基於「非異性戀取向就是病態的假設」的治療[204]。 拗直治療,或稱為改變性傾向治療,英文為Conversion Therapy或Reparative Therapy,目的是嘗試將同性戀者改變為異性戀者。 源於精神病學發展初期視同性戀為精神病的一種,唯拗直治療的成效備受嚴重質疑,絕大部份接受治療的同性戀均未能改變為者更會出現抑鬱等負面影響。 近年精神病學家認為同性戀並不意味著心理功能障礙,現代醫學已不再視同性戀是病,但至今仍有宗教組織及非正式醫療機構聲稱可以治療同性戀 。 拗直治療 事實上,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早於1973年已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列表中剔除。

拗直治療: 同志和反同之間衝突要「浮上水面」

只要我們轉個地方,換個眼光,就不難發現同志圈也有很多可愛的一面。 2014年12月,中國內地第一宗拗直治案件在北京市海淀區法院判決,原告男同性戀者小振(化名)控告重慶「心語飄香心理諮詢中心」電擊治療,治療中心敗訴,須賠償3,500元人民幣,但法院沒有判決原告要求賠償治療、旅行、精神和肉體損失共14,000元。 拗直治療2023 近年一些同運團體喜歡攻擊一些協助想改變的同性戀者的機構,並指控他們提供所謂「拗直治療」,其實有關團體只是協助一些對自己性傾向有疑惑的人,為他們提供全人的關懷,而他們一向的態度都是尊重求助者的意願,不會強逼任何人改變自己的性傾向。

助人脫離同性戀的事工亦稱為轉化事工(transformational ministries)[9]。 出埃及国际一度認為修復療法是一種能對人產生益處的療法[78]。 出埃及国际等組織在2013年6月停止其活動,並發表一份公開聲明,於當中承認該組織原目標和追求是錯誤的,並就對LGBT人群造成傷害此事道歉[79]。 拗直治療2023 弗洛伊德對女同性戀的主要探討主要集中於其在1920年發表的論文《女同性戀案例的心理成因[注 1]》上,当中内容包括其對一名因父母擔心她是女同性戀者而接受治療的年輕女性的分析。

拗直治療: 行為改造

有一個叫家寶(化名)的女孩子,意外被母親哄騙出櫃後,家寶被沒收電話、頭被壓在放滿水的鋅盤中等,即使她願意「變乖」承諾不再喜歡女生,母親仍然不放心,苦苦不死心的找到了一間有宗教背景的組織,替家寶進行「拗直治療」,最後讓她落下更嚴重的心理病根,至今仍未能釋懷。 今日的香港正處於對立與兩極化的境況中,在面對具爭議性的議題,我們究竟應該寸步不讓堅持己見,還是保持開放的態度,坦誠地與光譜的另一端溝通? 當你以為爭議只會出現在政治議題上,但其實卻已逐步滲透到其他事務上,包括社會服務。 另一位接受過「拗直治療」的Thomas同樣是基督徒,初中時,他已認知到自己是同性戀者,他的一位同性戀同學當時曾勇敢出櫃,卻換來同學嘲笑及謾罵,令Thomas刻意隱藏自我,將「拗直」視為唯一出路,在2017年接受為期一年的「拗直治療」。 經過十個月治療後,不但沒有將他從「攣」變「直」,更令他在治療期間患上創傷後遺症,需要到精神科看診,並服用抗抑鬱藥物,亦有過自殺念頭出現。 拗直治療2023 拗直治療 已在其中二十個州份禁止執行:截至2020年3月,美國已禁止執行對未成年人執行轉換療法的地方包括二十個州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波多黎各[151][152][153][154][155][156][157][158]。

他亦於研究中發現,尋求改變的最常見原因在於同性戀生活的情感滿足度欠奉、宗教信仰與同性戀之間的衝突,以及渴望結婚[1][101]。 國際媒體對這篇論文進行了廣泛性的報導,此外美國、德國和芬蘭的政治家,以及轉換療法實踐者亦會引用其作證[1]。 另一款療法則運用了內隱致敏法的相關原理,其透過指導求診者對嘔吐或電擊進行想像來完成之。 哈爾德曼指出行為制約只會減少對同性的愛慕,而不會增加對異性的情感,並引用了蘭加斯瓦米於1982年發表的《激起和增加同性戀者對異性的愛慕之困難:一個個案的研究[注 11]》作例證[74]。 他由聖經裡知道同性戀是罪,但又無法成為異性戀者,令他十分懊惱。

拗直治療: 研究性傾向及性別認同歧視法、宗教自由和婚姻、家庭社會文化|本會關注議題:同性婚姻、性傾向及性別認同歧視法、性教育、色情、性工作者/娼妓、終止懷孕/墮胎、跨性別/變性人、同性戀、民事結合、性別承認法等

人權監察的報告亦指,所有受訪者都擔心性傾向被曝光,因此無人向舉報醫療機構。 我們出版《以愛之名》漫畫小誌,希望讓公眾認識香港拗直治療實況,得到一拳書館場地支持進行分享會。 今次活動還得到腦舍與基恩之家的幫手,提供現場即時手語及英語傳譯。 刻意混淆性傾向、性別和性表達的定義,然後以各種病態字眼,例如性沉溺等擾亂視聽,目的是讓大家以為同性戀就等於變態和需要改變。

袁不是要否定性慾,反之,他肯定性慾的功用,就是使我們渴望親密關係。 袁說,「放棄同志身分」是讓他從情慾中得到釋放,並跟隨耶穌基督。 正如上文所說,「放棄同志身分」不是指「拗直」,而是指不受同性性吸引所支配,可以過一個與同性沒有戀愛關係、與同性沒有性關係的生活。 根據《男男正傳》中被訪者神婆憶述,在他廿多歲時,親戚覺得他「古古怪怪」,於是介紹他去瑪麗醫院看醫生。 當時醫生說證明他女性荷爾蒙過多,幫他注射男性荷爾蒙針,結果當然沒有效果。

拗直治療: 《以愛之名 – 香港拗直治療經歷者真實故事》

英國的主要醫學團體在2014年發表反對轉換療法的聯合共同聲明。 支持該聲明的醫學團體包括英国心理治疗协会、英国精神分析协会、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英國輔導及心理治療協會、英國心理學會、英國國家輔導學會[209]。 但仍同時受到許多道德和方法論上的批評,此外「人权战线和美國全国LGBTQ特遣小组(英语:National LGBTQ Task Force)亦透過發表新聞稿,將他和支持脫離同性戀運動的右翼團體聯繫起來,嘗試削減其可信度[102]」。 同志活動家認為這項研究將為保守派人士所用,用以削害同性戀者的權利[1]。

拗直治療

德蘭修女為了愛,親手包紥病人的傷口,幫助無家者善終,連未信者也心生敬佩。 斯托得牧師為了愛,到時宣講神的道,雖然一生沒有結婚生子,但全世界皆有稱他為「約翰叔叔」的門生。 由插畫家阿譚為性別友善組織Pride Lab畫的《以愛之名》短篇漫畫Zine紀錄了整個治療的過程,但這不是虛構故事,而是發生在今日香港的真人真事,你能想像嗎? 目前,家寶仍未走出拗直治療帶來的陰霾,故這近三年的故事由陪伴她一路走過來的Pride Lab創作總監陳驚代為轉述。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

拗直治療: 打針電擊禁錮 內地父母逼子女拗直治療 衛計委懶理違法醫療機構

沒有可靠的證據表明性傾向是能夠改變的,且醫療機構警告稱轉換療法是无效的,並可能帶來嚴重有害的後果,但仍有一些轉換療法的支持者聲稱轉換療法在使同性戀成為異性戀(脫離同性戀)上取得部分成功[1][2][3][4][5][6][7]。 美國、英國的醫學機構及政府機構均認為轉換療法有潛在危害[8][9][10][11][12][13]。 而於千禧年代,香港則相繼有基督教團體提供「洗腦式拗直治療」。 但該組織否認提供「拗直治療」,只指出他們協助同性戀者進入異性戀。 除基督團體外,2011年,社會福利署竟也加入「拗直」行列,舉行名為「給被同性吸引的青少年提供輔導」的講座,教授社工如何「拗直」同志青少年,而講者正是「新造的人協會」的主席康貴華醫生。 講座提到不少「同性戀可被成功治療」的論點,引起各界關注,更被海外媒體報導,指這些治療非但不科學,而且非人性。

  • 而對同志而言,我們也會帶著愧疚和壓力,期望可以透過改變性傾向來安撫父母。
  •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
  • 欧洲议会於2018年3月以435對109票通過所有歐盟成員國皆需禁止實行轉換療法的法規[41][42][43]。
  • 主流醫學機構指出,轉換療法可能是有害的,因為它透過利用人的內疚感和焦慮感,來損害人的自尊,使人變得抑鬱,以至嘗試自殺[170]。
  • 西澳大利亞州和澳大利亞首都領地也於2017年9月表示正在考慮立法打擊轉換療法的執行[113]。
  • 我們生命的核心不再是由情慾所驅使:我受同性吸引,因此我是同性戀者,我要與同性戀愛;我受異性吸引,因此我是異性戀者,我要與異性戀愛。

這是家寶的初戀,她們的戀情才剛萌芽不久,便被家寶的媽媽發現了。 拗直治療 理所當然地,媽媽的內心何其憤怒,但她仍然裝作冷靜的向家寶問:「告訴媽媽真相,甚麼我都能接受。」讓一直希望得到媽媽認同的家寶像聽到奇蹟,信任的剖白換來一記耳光,打碎了所有希望。 「家寶阿媽還有打電話去責罵那個女生,之後便沒收了家寶的電話大半年,所以她們之間一句再見也沒有。」陳驚回想起當時家寶的情況,家寶媽媽還扣起了所有零用錢、甚至讓家寶請假不上學來作為懲罰,以為這樣便能「教好學壞的女兒」。 拗直治療2023 可是,現實並不如理想,只因媽媽發現了她那通重要的電話,從此翻起軒然大波。 部份拗直服務會聲稱同志正處於混亂狀態,需要對方協助一同探索逆轉的可能性。

拗直治療: 真光社促政府立法禁止「拗直治療」課程

「他們會想與照片中人握手或觸摸其胸腔,此時我會給他們電擊。」 如果接受治療者不想受到電擊,他們可以控制屏幕顯示出穿著性感的女士的照片。 他指報告只針對中國內地,暫時未發現香港有機構提供拗直治療,但認為香港亦需要保障人權,為性傾向歧視立法。 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教授陳俊豪指出,研究顯示無受訪者認為有關療程能成功改變其性傾向,相反不少曾試改性向的人事後出現情緒困擾。 同時,研究發現73%曾進行性向試改的受訪者有宗教背景,其中五成人是受到家人壓力驅使改變性向,主要透過參與坊間機構的「性向試改治療」,以宗教方式如祈禱、禁食、驅鬼等方法,試圖改變自身性向。 真光社公布香港性小眾試圖改變性傾向研究報告,在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期間,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219名性小眾,了解他們試圖改變性傾向的情況。 結果發現,21.9%受訪者曾接受性向扭轉治療;曾接受治療人中,39.6%在試改性向後出現抑鬱症狀;83.3%曾出現自殺念頭;27.1%更有自殺計劃。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