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華仁書院香港2023詳盡懶人包!(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華仁書院香港

1932年9月,5位耶穌會司鐸加入華仁為教職員,同年12月25日華仁辦學權正式移交耶穌會。 皇仁書院校歌的旋律來自英國哈羅公學(Harrow School)的校歌《四十年來(英語:Forty Years On (song))》,並與香港協恩中學的校歌旋律相同。 英文校歌歌詞出自該校代理校長祈惠霖先生(Mr. William Kay)於1920年的手筆(祈惠霖先生在1934年6月接任成為英皇書院的校長)。 而中文校歌歌詞則出自皇仁書院校友陳鈞潤先生的手筆,並刊載在校刊《黃龍報》內。

華仁書院香港

在教育司伍德的協助下,九龍華仁書院被納入港英政府的資助名單。 雖然有新設施,高年級學生依然需要渡過維多利亞港到香港島的華仁書院上實驗課。 1941年9月8日,九龍佐敦柯士甸道103號的校舍正式成為九龍華仁的分校。 高班的學級遷到分校上課,由嘉利華神父(英語:Rev. Fr. Richard. W. Gallagher, S. J.)主理,而由當時校長林海瀾主理的低班學級則維持在華仁的奶路臣街校舍上課, 港九兩所華仁從此分開各自運作。 原本任教於聖若瑟書院的徐仁壽於1919年在港島成立華仁書院,成為香港第一所由華人管理的英文中學。

華仁書院香港: 學校類別

同年12月,日軍攻進九龍西,耶穌會教士協助居民撤退到香港島,九龍華仁被迫封校。 日佔時期,困難情況下華仁繼續授課;直至1945年7月1日,日軍着華仁停辦。 徐仁壽有感學生需要更多精神上的指導,於是漸漸將管理交與當時有意於本地提供教育的耶穌會修士。 隨着香港大學於1911年成立,耶穌會的神父轉為提供宿舍予大學生,即現今的利瑪竇宿舍。

[22] 2011年前中一每年均取錄五班共200人,惟於教育局縮班政策下,自2011學年起每年收生學額將減至四班,合共約144人。 [23]中一新生可以參與由校方及高年級師兄領導的迎新營。 1864年,中央書院有約一百二十名學生,分為中文部和英文部。

華仁書院香港: 耶穌會中華省中學

1920年,另再租用卑利街54號A擴班,暑假改在摩囉廟街33號。 徐仁壽更邀得聖若瑟舊同事林海瀾先生一同辦學,由於學校成績卓著,教育司批准華仁成為政府補助之華籍私人辦理之學校。 九龍華仁書院學生會於1966年1月31日正式成立,第一任會長是當年的總學長、現時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常務副校長郭少棠教授,而當時的學生會只有九位內閣成員。 華仁書院香港2023 但自1971年開始,學生會的要職包括會長、副會長及秘書,不再由學校委派,而是由來自各班的學生評議會成員選出。 到了1976年,學生會選舉投票權擴展到所有中三或以上同學。 華仁書院香港2023 2011年擴展到中二同學,2014年才擴大至中一同學,學生會由該年開始才由全校學生選出。

1946年、1947年間,學生人數不斷增加,需要尋找新校址。 不過,遷入何文田山道15號一地皮的提議遭政府否決,另一說法為政府態度不置可否,致使遷校一事不了了之。 1949年,學校與香港政府商討後,政府同意讓九龍華仁使用油麻地一已遺棄的稻田及附近土地。 1952年,九龍華仁搬到窩打老道56號現址,面積約41,000平方米。

華仁書院香港: 香港中學會考狀元

耶穌會於1971年和旅港番禺會所達成協議於灣仔肇輝台的番禺會所學校校舍合辦小學,番禺會所學校改名為番禺會所華仁小學並成為香港華仁書院的直屬小學。 香港華仁書院過去曾每年預留116個中一學位予該校畢業生,1977年更為超額的第一組別學生提供額外10個學位,惟現在直屬小學只獲分配學位79個(約一半學額,包括自行分配學位),全級排名80名或以後之學生將被派往其他中學,故並非所有第一組別學生都能升讀該校。 學生亦可申請自行分配學位,但須與其他學校學生競爭,須具有超卓學業成績或體藝才華和通過面試。 香港華仁書院過去曾每年預留116個中一學位予該校畢業生,1977年更為超額的第一组別學生提供额外10個學位,惟現在直屬小學只獲分配學位79個(約一半學額,包括自行分配學位),全級排名80名或以後之學生將被派往其他中學,故並非所有第一組別學生都能升讀該校。 1932年,5位耶穌會愛爾蘭籍神父應邀任教,同年9月並以相鄰的羅便臣道8號前聖若瑟書院南座校舍作擴充(即樂信臺現址)。

華仁書院香港

新界及九龍淪陷後,駐港英軍撤出九龍,九龍陷入無政府狀態。 奶路臣街和柯士甸道的校舍在戰時遭到搶掠,學校檔案散失不全,只有兩位校長林海瀾和周清霖填寫之學校日誌得以保存。 2022年12月10日及11日, 港九兩校聯合舉行《無國界兄弟情》網上聚會,現居世界各地的舊師生透過視像會議與在港之師長暢談近況。 一些舊生會海外分會更舉辦聯誼活動配合, 華仁書院香港 讓不同年代之師生聚首一堂。 校方亦設立獎項獎勵於校內試、中學文憑試或課外活動取得優異成績之學生,華仁舊生會亦頒發獎學金予成績優異或清貧學生,供他們完成本地或海外大學課程。

華仁書院香港: 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狀元

[26] 另外兩人因未成年即時獲釋返港,現因在港所犯罪行等候法院審訊。 [27] 嚴與其他犯人於2021年3月22日在內地服刑完畢被移送返港,隨即因在港所犯罪行被香港警方拘捕,4月5日在沙田裁判法院提堂,所有被告不准保釋,還押候審。 港九兩所華仁書院均設有舊生會,並於美國東西岸、加拿大東西岸、澳洲、英國、新加坡及中國內地設立分會, 華仁書院香港2023 方便僑居當地之舊師生聯誼。 A班約有30人,而 E、M、S 班則各約有27人。

雖然校歌有第二及第三段,但現時師生在任何場合唱校歌的時候均不會唱該兩段。 九龍華仁書院(英語:Wah Yan College, Kowloon),簡稱九華,是一所位於香港九龍京士柏的著名男校,由天主教耶穌會營辦。 校舍最初設於旺角砵蘭街,1928年搬到奶路臣街,1952年搬到窩打老道現址。 九龍華仁書院一直致力培育學生於德、智、體、群、美等各方面均衡發展。

華仁書院香港: 學生成就及獎項

香港華仁書院(英語:Wah Yan College Hong Kong),簡稱港華,是香港一所著名傳統男校,創校於1919年,位於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81號 ,由天主教耶穌會營辦,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補助學校之一。 2013年,舊生鍾衛良接任校長一職,誓言「不轉直資,不減班!」,要令九華繼續成為基層學生望而可及的優質男校。 聖依納爵小堂(英語:St. Ignatius Chapel),位於九龍油麻地窩打老道56號(華仁書院)。 在1959年開始在主日舉行彌撒,1964年至1988年屬聖德肋撒堂區,1989年至1990年屬黃大仙聖雲先堂區,1991年屬聖德肋撒堂區。

華仁書院香港

1924年,華仁書院(九龍)分校成立 (正校即今日的香港華仁書院),校舍位於砵蘭街70號。 九龍華仁書院 (Wah Yan College, Kowloon; WYK; 華仁書院香港2023 九華) 是香港兩所以華仁為名的中學之一,位於九龍油麻地窩打老道56,由耶穌會主辦。 由於連串反政府示威引發之保安問題以及因對抗COVID-19病毒的廣泛傳播而實施的人群管制措施,因此許多活動,包括原定於2019年12月1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大型晚宴,宣告取消。 創校近一個世紀的九龍華仁書院,以自由、開明校風著稱,秉持耶穌會教學理念,在學業成績以外,更重視給予學生成長空間及關懷,培育他們成為具才幹、有承擔、富愛心、明辨是非、與仁同行的領袖。 成員來自各班兩名代表,負責監察學生會,審核各項計劃、財政預算及財政報告,亦包括修改憲章、選舉執行委員會成員。

華仁書院香港: 香港公開考試狀元名單

九龍華仁書院及香港華仁書院的學生又稱為「華仁仔」(英文名:Wahyanites)。 兩間華仁書院都很重視華仁精神和傳統,有部份更返回母校任教,傳承華仁精神。 新校舍由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創系主任布朗教授(Professor R. Gordon Brown)設計。 [3]主樓於1952年9月竣工,而禮堂則於1955年開幕。 游泳池在1988年落成,羅定邦樓則在1991年開幕。 據1999年香港教育署之視學報告,全校共有31個課室、5個實驗室、12個特別室、兩個籃球場、四個網球場及禮堂、圖書館、一個人造草地足球場、一個硬地足球場、泳池和舉重健身室各一。

  • 香港華仁書院是香港首間由華人開辦的英文學校,創辦人徐仁壽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畢業於聖若瑟書院,並曾任教於英華書院及聖若瑟書院。
  • [21]
  • 港九兩所華仁書院均設有舊生會,並於美國東西岸、加拿大東西岸、澳洲、英國、新加坡及中國內地設立分會, 方便僑居當地之師生聯誼。
  • 新界及九龍淪陷後,駐港英軍撤出九龍,九龍陷入無政府狀態。
  • [23]中一新生可以參與由校方及高年級師兄領導的迎新營。

2019年12月,香港華仁書院一處斜坡發現土製炸彈。 警方調查後,翌年4月拘捕一名20歲就讀IVE的男學生嚴文謙,控以串謀意圖傷人,警方指在其秀茂坪邨寓所內檢獲一批電路板可用作引爆炸彈,與華仁書院土製炸彈部分裝置極相似。 消息指被捕者是前線勇武派「屠龍小隊」及「V小隊」成員。 [24][25] 涉案疑犯其後於2020年8月保釋候審期間與另外十一人乘坐快艇潛逃往台灣, 於果洲羣島對開內地水域被中國公安截獲, 其中十人被控非法越境罪,在同年12月30日被深圳市鹽田區人民法院判監七個月至三年。

華仁書院香港: 學生組織

九龍華仁書院每年由校刊編輯部出版校刊《華暉》(The Shield), 編輯部直屬於學生會諮詢委員會。 五十六期前總編輯由學生會編輯部主席兼任,五十六期及以後由諮詢委員會委任。 華仁書院香港 校刊編輯部全由學生組成,編輯自主性極高,老師只擔任顧問角色,甚少插手內容或排版;另設學生顧問,慣例由上屆總編輯擔任。

華仁書院香港

中文部學生必須學習《論語》、《孟子》及《中庸》[11]。 學生須通過典籍口試才能入讀英文部,英文部學生除學習英語、地理、算術及歷史外,還學習《五經》及《史記》[11]。 1869年,在港督麥當奴推動下,開設化學和幾何科等[11]。 各學生組織採民選內閣制 (與港華的「投標」制不同),內閣成員由會員選出,且通常需要一定部分的會員同意才能解散 華仁書院香港2023 (有別於港華學生組織無內閣即消失的情況)。

華仁書院香港: 傑出/著名校友

後來因為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港島校舍不敷應用,遂於1924年在九龍油麻地砵蘭街70號增設分校,為九龍華仁書院的前身。 香港華仁書院學生會設有一名主席,兩名內外副主席,兩名內外秘書和財務秘書等職務,共十人,一般由中四至五擔任。 參選內閣會在競選大會中發表演說介紹內閣,並回答對閣及學生的質問,並會有辯論的環節。 同日,每個參選內閣需要安排活動予初中學生以爭取選票。

  • 高班的學級遷到分校上課,由嘉利華神父(英語:Rev. Fr. Richard. W. Gallagher, S. J.)主理,而由當時校長林海瀾主理的低班學級則維持在華仁的奶路臣街校舍上課, 港九兩所華仁從此分開各自運作。
  • 1860年,香港政府成立「教育諮詢委員會」(Board of Education)取代教育委員會,兩年後把維多利亞城內四所官校合併成「大書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又譯中央書院)。
  • 校刊編輯部全由學生組成,編輯自主性極高,老師只擔任顧問角色,甚少插手內容或排版;另設學生顧問,慣例由上屆總編輯擔任。
  • 其後學生人數不斷上升,到1928年因設施不足,遷往同區的奶路臣街。

校長李瑞華未能確認換領券價值,又指為免引起誤會,將會把換領券退還主辦單位-皇仁舊生會[16]。 由於山泥傾瀉導致地基不穩,屋宇地政署曾於1989年及1992年查封部份校舍並加建護土牆以鞏固山坡及地基, 華仁書院香港 華仁書院香港 施工期間飯堂、物理和化學之實驗室及演講廳須暫時關閉,此兩科之實驗課須移師生物科實驗室進行, 午膳由校外供應商提供。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華仁書院(九龍)的資訊。 這裡並不是該校的官方網站,如發現這網頁有任何不準確的地方或有改善之處,請讓我們知道。 學校報導及相關影片,部分由搜索器自動提供,因此內容可能跟學校不太相關。

華仁書院香港: 香港華仁書院

香港華仁書院是香港首間由華人開辦的英文學校,創辦人徐仁壽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畢業於聖若瑟書院,並曾任教於英華書院及聖若瑟書院。 徐仁壽毅然於1919年12月16日創立華仁書院,校名中的「仁」字取其創辦人名字而來。 第一代校舍位於荷李活道60號三樓和四樓(卑利街與荷李活道交界)創校,舊校舍建築物至今依然整座完整保存,即公利真料竹蔗水位處的建築物,建築風格為戰前歐洲式建築,建築物被列入香港二級歷史建築,開學時有4位學生。

華仁書院香港

[2]此地早年稱為火棚,政府一直以臨時特別許可證的方式租用給農民。 除早期之農田外,原本亦作曬染料、豆豉、布料之用,為附近旺角的通菜街、西洋菜街、花園街、豉油街、煙廠街、洗衣街、染布房街、黑布街、白布街等街名的由來。 在2010年10月時,皇仁書院便已宣佈將會在150周年時發行紀念郵票,成為香港首套香港郵政官方為中學校慶發行的紀念郵票。

其他文章推薦: